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真实和美
施蛰存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美国女诗人玛格列特·威尔金荪在她的《现代诗的技巧》中也说:“归根结底,什么东西使一首诗有生命呢?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这首诗里有真实和美。’一首诗里的 真实和美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和美与作者优越的技巧相结合的成果。所谓优越的技巧,是说它 能够把真实和美提供给别人,使他们有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却。”
诗的美,离不了真实。这是就诗论诗。其实,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离不了真实。梅里美把真实列为第一位,而美则从真实中“自然”获得。威尔金荪则把真实和美分为两个成分,它们都需要优越的技巧来表现。梅里美是为了赞扬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威尔金荪是为了讨论诗的技巧。因此,二人的话各有偏重。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社会的实际情况叫做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符合于他自己的心灵状态,这就是诗的真实性。“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其意义也正是要求真实。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当然不能说没有好诗,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寻求真实。
诗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赋予,但与技巧很有关系。写诗不同于写散丈,更不同于记录口语。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近年来,许多诗作之所以“没有味道”,大概可以说:一半是由于没有真实性,一半是由于没有技巧加工。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或称“朦胧诗”,使许多人哗然。这种诗我看过,觉得并不是“异军苍头突起”,也不是“离经叛道”,不过有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维诺格拉陀夫在《苏联丈艺学的当前任务》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在文作品中,特别是用来有力地讽刺或表现形象的丈字,可以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丈,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思想、形象、结构、字句,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朦胧诗”的作者所运用的技巧,一般说来,也正是这一种手法。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开口见喉咙’’的诗,现在面对一种需要脑子想一想的诗,难怪就摇头了。
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应该放手一些。如果新诗坛有掌舵的人,他应当注意的是诗的真实性。
(选自《大家丛书·施蛰存》,有删改)
【小题1】第一、三两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诗歌技巧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4 11: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为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常为故乡的象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
武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B.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
C.侠的形象出“史”人“文”,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
D.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侠持批判态度。
B.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
C.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
D.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
B.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C.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游侠在文学作品中的身影。
D.“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通货膨胀的道德后果

茅于轼

通货膨胀的利弊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经济学家对此已经讨论得相当透彻了。然而经济学家的视野往往只限于经济领域,忽视了其他社会后果。我认为“通胀”的一个严重后果是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一点往往为经济学家所忽视。

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你在银行里存的钱以及你口袋里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这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一位俄罗斯的退休女科学家抱怨说,她和家人辛苦一辈子积蓄的钱存在银行里,原先够花几十年,到死也不会愁缺钱花,可是通货膨胀使他们存的钱只够买一千克香肠。她的不平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个城市的劳动者遭受如此不公平的损失,一个很自然的反应是感到他有权利向社会索取所损失的财富。一个人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然而又没有任何合法的渠道来实现这个补偿时,就会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因为他的社会对不起他,他丝毫不欠社会的情。当社会中这样想的人很多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大大降低,关心社会公德的人减少,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其后果是极严重的。

  即使通货膨胀率还相当低,不会出现在俄罗斯发生的那种情况,但它对道德的腐蚀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社会学家曾创造过一个名词,称作社会贴现率,它和经济贴现率有相似的含义,只不过把人们对未来金钱贬值的意义推广到一切未来的事物。经济贴现率越高,未来的一元钱在今天的价值越低,因而越不值得重视。贴现率上升意味着未来的盈亏没有意义。类似的,社会贴现率上升,意味着将来的金钱盈亏没有意义,只有眼前才是值得计较的。于是人们将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这同样将构成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造成不顾子孙后代,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的死囚型生活。社会贴现率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经济贴现率,它又直接与通货膨胀率相关联。

通货膨胀是对所有权的慢性侵袭。近几年来人们对所有权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确立牢固的所有权在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一切侵犯所有权的政治行为都会造成经济上严重的不良后果。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都是严重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

通货膨胀使工薪阶层受到的损害最大。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如商贩、在企业内工作的职员,受到的影响就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而浮动。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的环境下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会降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被正确估价。由于责任感淡薄,政府对自己的干部的控制力降低,严重时干部会寻求第二职业,甚至收受贿赂,使整个政府的工作效率受到损害。事实上通货膨胀正是由政府收支得不到平衡而引起的,政府必定努力削减支出,所以干部的薪金往往不能随物价水平而调整,然后政府收支情况将进一步恶化。所以通货膨胀处理得不好,有一种自我加剧的趋势,尤其是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有示范作用,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觉悟。

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它确实存在。也正因为无形,大家对它的危害往往估计过低。

(摘编自《晚报荟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是你所拥有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
B.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
C.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
D.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水平大大降低,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
【小题2】下列表述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货膨胀的利弊虽然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但经济学家对此已经达成一致了。
B.社会贴现率上升,会使人们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
C.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等行为都会造成经济上严重的不良后果。
D.通货膨胀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而浮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货膨胀不管高低,都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腐蚀作用,造成不良后果。
B.社会贴现率主要取决于经济贴现率,同时还与通货膨胀有关联。
C.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环境下的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所产生的后果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
D.因为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是无形的,所以人们对它的危害往往是无法估计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能之一。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日本香道更多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和尚。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二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辗转传到日本。

香道是一种耐性的训练,也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训练,训练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让人们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香能打开人和自然界的门,让生命充满爱与被爱的喜悦。品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品香,能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的知觉,敏锐捕捉自己对香的真正感受。品香后勇敢与别人交流闻香体验,不人云亦云,这是品香的精神。健康才有快乐,安心才得自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品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方法,先贤强调的品香境界是“静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

品香,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摘编自龙超《品香:心香一瓣》)

【小题1】下列对于香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席的形成过程优雅美妙,它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了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
B.香席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需以香作媒介;香席是一种生活形式,需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一种心灵美感。
C.香席是一种生活修养,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都归属香席。
D.香席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不是单纯嗅觉上的品香,也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品香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B.沉香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修身养性,因其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
C.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划时代的开始,他带去了沉香、檀香等香药,但中国香学传于日本却更早,是经由朝鲜辗转传入的。
D.香道能训练人的耐性,训练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使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造字法看,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香字构造说明,最早的香,不是指香料,而是指锅煮禾薯散发的香气,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吃热食的满足。
B.熏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一度时期曾归于沉寂;当下,熏香也被人认为是附庸风雅,但不管怎样评价,现在正是传承熏香的大好时代。
C.日本流行的香道形式借鉴于中国,日本香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重视过程,而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日本是不及中国的。
D.在浮躁年代,静心品香能恢复长久麻痹的知觉,交流闻香的独有体验是品香的精神;品香可调和身心,使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同类题5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小题
“ 百 代 皆 沿 秦 度 ”, 建 筑 亦 然 。 它 的 体 制 、 风 貌 大 概 始 绕 没 有 脱 离 先 秦 奠 定 下 来 的 这 个 基础 规 范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建 筑 艺 术 基 本 保 持 了 和 延 续 着 相 当 一 致 的 美 学 风 格 。这 种 艺 术 风 格是 什 么 呢 ?简 单 来 说 ,便 是 作 为 中 国 民 族 特 点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首 先 ,各 民 族 主 要 建 筑 多 半 是 供 养 神 的 庙 堂 , 如 : 希 腊 神 殿 、 伊 斯 兰 建 筑 、 哥 特 式 大 教 堂等 等 。中 国 却 主 要 是 宫 殿 建 筑 ,即 供 世 上 活 着 的 君 主 们 所 居 住 的 场 所 。大 概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所谓 “ 大 房 子 ” 开 始 ,中 国 的 祭 拜 神 灵 即 在 与 现 实 生 活 紧 紧 相 联 系 的 世 间 居 住 的 中 心 , 而 不 在 脱离 世 俗 生 活 的 场 所 。于 是 ,不 是 孤 立 的 、摆 脱 世 俗 生 活 、象 征 超 越 人 间 的 出 世 的 宗 教 建 筑 ,而是 入 世 的 、与 世 间 生 活 环 境 联 在 一 起 的 宫 殿 宗 庙 建 筑 ,成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代 表 。从 而 ,不 是 高 耸 入云 、指 向 神 秘 的 上 苍 观 念 ,而 是 平 面 铺 开 、引 向 现 实 的 人 间 联 想 ;不 是 可 以 使 人 产 生 某 种 恐 惧 感的 异 常 空 旷 的 内 部 空 间 ,而 是 平 易 的 、 非 常 接 近 日 常 生 活 的 内 部 空 间 组 合 ;不 是 阴 冷 的 石 头 ,而是 暖 和 的 木 质 ,等 等 ,构 成 中 国 建 筑 的 艺 术 特 征 。
中 国 的 这 种 理 性 精 神 还 表 现 在 建 筑 物 严 格 对 称 结 构 上 ,以 展 现 严 肃 、 方 正 、 井 井 有 条 ( 理性 )。所 以 ,就 单 个 建 筑 来 说 ,比 起 基 督 教 、伊 斯 兰 教 和 佛 教 建 筑 来 ,它 确 乎 相 对 低 矮 ,比 较 平 淡 ,应 该 承 认 逊 色 一 筹 。 但 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说 ,它 却 结 构 方 正 ,逶 迤 交 错 ,气 势 雄 浑 。 它 不 是 以 单 个 建筑 物 的 体 状 形 貌 取 胜 ,而 是 以 整 体 建 筑 群 的 结 构 布 局 、 制 约 配 合 而 取 胜 。 非 常 简 单 的 基 本 单 位却 组 成 了 复 杂 的 群 体 结 构 ,形 成 在 严 格 对 称 中 仍 有 变 化 ,在 多 样 变 化 中 又 保 持 统 一 的 风 貌 。这 种流 动 美 ,在 个 体 建 筑 物 的 空 间 形 式 上 ,也 同 样 表 现 出 来 ,这 方 面 又 显 出 线 的 艺 术 特 征 ,因 为 它 是通 过 线 来 做 到 这 一 点 的 。 中 国 木 结 构 建 筑 的 屋 顶 形 状 和 装 饰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屋 顶 的 曲 线 ,向 上微 翘 的 飞 檐 ,使 这 个 本 应 是 异 常 沉 重 的 往 下 压 的 大 帽 ,反 而 随 着 线 的 曲 折 ,显 出 向 上 挺 举 的 飞 动轻 快 ,体 现 出 一 种 情 理 协 调 、舒 适 实 用 、有 鲜 明 节 奏 感 的 效 果 ,而 不 同 于 欧 洲 或 伊 斯 兰 以 及 印 度建 筑 。
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中 ,始 终 没 有 离 开 平 面 铺 展 的 理 性 精 神 的 基 本 线 索 ,渲 染 表 达 的 仍 然 是 现实 世 间 的 生 活 意 绪 ,而 不 是 超 载 现 实 的 宗 教 神 秘 。
( 摘 自 李 泽 厚 《 美 的 历 程 》)
【小题1】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中 国 建 筑 的 美 学 风 格 ,起 源 于 先 秦 流 传 下 来 的 基 础 规 范 ,即 使 经 历 多 个 朝 代 ,仍 未 发 生 改变 。
B.与 中 国 的 主 要 建 筑 功 能 不 同 ,国 外 的 主 要 建 筑 更 多 是 作 为 祭 拜 神 灵 的 场 所 ,显 得 超 凡 脱俗 。
C.中 国 建 筑 不 是 以 体 状 外 貌 取 胜 ,相 对 低 矮 平 淡 ,因 此 在 美 学 风 格 上 比 其 他 宗 教 建 筑 逊 色一 筹 。
D.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而 言 ,中 国 建 筑 在 对 称 中 有 所 变 化 ,但 就 个 体 建 筑 而 言 ,却 缺 少 了 变 化 。
【小题2】下 列 对 原 文 论 证 的 相 关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第 一 段 开 篇 明 义 ,指 出 中 国 建 筑 从 秦 汉 至 明 清 ,基 本 保 持 延 续 了 一 贯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B.第 二 段 通 过 对 比 中 国 建 筑 与 欧 洲 、 伊 斯 兰 等 地 区 建 筑 用 途 的 不 同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艺术 特 征 。
C.第 三 段 运 用 对 比 论 证 和 举 例 论 证 的 方 法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结 构 特 征 。
D.文 章 采 用 层 层 深 入 的 论 证 结 构 。在 提 出 观 点 后 ,分 析 了 中 国 建 筑 两 方 面 的 特 点 ,最 后 作 了综 述 。
【小题3】根 据 原 文 内 容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新 石 器 时 代 的 “ 大 房 子 ” 作 为 祭 祀 神 灵 与 生 活 居 住 的 共 同 场 所 , 说 明 和 西 方 相 比 ,中 国古 人 对 供 养 神 灵 、 祭 祀 先 祖 不 够 重 视 。
B.哥 特 式 教 堂 高 耸 入 云 的 尖 顶 、巨 大 幽 闭 的 空 间 、阴 冷 的 石 头 材 质 等 ,都 体 现 出 宗 教 建 筑 神秘 出 世 的 特 点 。
C.太 原 永 祚 寺 的 双 塔 布 局 对 称 ,但 具 体 形 制 又 不 完 全 相 同 ,这 体 现 了 中 国 建 筑 严 整 与 变 化的 统 一 。
D.中 国 屋 顶 向 上 微 翘 的 飞 檐 ,表 明 借 助 线 可 达 到 轻 快 协 调 的 艺 术 效 果 ,我 们 也 能 由 此 看 出大 国 工 匠 的 审 美 追 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