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为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常为故乡的象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0:0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歪果仁”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捷人们生活。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起势,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超越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其实类似网购、高铁等先进技术,并非我们独有,但为什么却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收获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对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赢得认可。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我们还要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凭借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等方面的创新,攀上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更为有利的位置。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今天,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收获期,国之重器频频亮相,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将技术变革与生活需求有效融合,让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大小”相宜,两翼齐飞,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成色将更足。

(摘编自范荣《“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创新窗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青年最想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带回家,充分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认可。
B.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表明中国已经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C.“新四大发明”的出现,充分说明我国已经超越了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全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中国应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的变量,顺势而上,塑造命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借助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统帅全篇,为全文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B.文章从历史、世界、未来等方面进行论述,赞美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成就。
C.作者灵活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观点,分析问题。
D.文章结构严谨,结尾对现实的联系,不仅使论证严密,而且使文章内容更加厚重,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新兴国家抓住“创新窗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追赶和超越,不少“老大帝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B.目前,中国的国之重器频频出现,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主要是因为我国科技创新已经进入收获期。
C.网购、高铁等技术能在中国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D.一千年前,四大发明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今天,“新四大发明”充分表明中国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成色更足。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

黄启昌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帝王在每年的孟春之月,都要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同时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提出了劝农经济理论,他主张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在西汉,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后各帝王对劝课农桑都颇为重视,屡下劝农诏,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唐代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除了皇帝经常发布劝农诏令外,州、县官上任往往都要以《劝农文》的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劝农意见或建议,这是宋代劝农制度的一大特点。元、明、清三代的劝农力度,与前代相比也好不逊色。

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分土与民,使无地的破产农民获得一块土地,从而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如战国秦初的“授田制”。获得了一块土地的农民,其生产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而言,每一次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血腥的战争而造成战乱,战后往往是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封建政府承认土地关系变化的变化现实,对于农民在战乱之后占有的无主荒地,或从地主手中夺得的土地,封建政府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大体而言,每个王朝在立国之初,都会吸取前朝因苛捐杂税引起民怨而亡国的教训,因而大多采取一些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这构成了古代劝农制度的重要内容。水利是农业的重要命脉,兴修水利成为历代劝农制度的题中之义。在劝农的同时,历代政府还比较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宣传、示范,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汉代的农技推广工作,在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在农作物引进方面的突出贡献。自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一方面汉代的农业技术等传到西域和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也从域外引进了不少农作物,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并产生了长远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劝农制度及其实践,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劝农政策及其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学的发展,强化了农本意识,使“崇本抑末”观念日趋根深蒂固。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劝农”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每年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派官员到各地督促农业生产。
B.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秉承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利益。
C.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以巩固其统治。
D.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下劝农诏,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同时限制商人投机。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历代王朝劝农制度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 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
B. 与民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C. 承认战乱后土地关系的变化现实,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D. 与民休息,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并为历代所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这是宋代劝农政策的一大特色。
C. 战国秦初统治者实行“授田制”,与民土地,使农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
D. 统治者“崇本抑末”,是指统治者重视鼓励农业生产活动,抑制经商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学术界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在法家看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有效作用。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国家这个庞大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并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而与法家同时期的许多其他文明形态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时期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摘编自武树臣《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和法治统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理论依据,法家的“法治”理论就满足了这种需要。
B.以往的治国典则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并公布的成文法。
C.学术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的只是法家的刑法之治。
D.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引论部分采用设问的方法,在论及他人观点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B.文章从保护民众和约束官吏两个方面论述公布法律的意图,显现法家的平等思想。
C.文章本论部分论述了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宗旨、表现形式、实质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D.文章指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法治建设的价值,显现了审慎的思维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中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法家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其实质是要借此来调整社会关系
C.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是中华法系的基石,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D.在现代社会,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因其仍属古典法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天安门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更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构成严重的危害,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却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被破坏——这种借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节选自《科普博览》,有删改)
【小题1】有关“国家生态安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便是生态安全的国家。
B.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
C.人类的身心病态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更将导致国家生态安全遭受严重的挑战。
D.国家生态安全关乎民族危亡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我们必须正视。
【小题2】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化后沦为生态难民。
B.由于至今没有重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人类即将面临丧失生存空间的威胁。
C.荒漠化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这类问题已构成中华民族生存的心腹大患。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安全的严重危机主要是由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的。
B.只要改变不可持续的涸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就能保障生态灾难不再重演。
C.西部是生态脆弱之地,西部开发首先要重视生态建设,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D.防止水土的进一步流失,防止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