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传记文学的虚构现象
如果说传记材料不足是造成虚构的“硬件”方面的原因,那么软件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传记作家自身了。述奇而不实录,是造成虚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王充《论衡》中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其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读者爱奇成性,作者焉能无动于心?鉴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约翰逊对传记家提出过忠告:“如果传记家单凭个人的经验做传,率尔下笔,一味满足公众的好奇心,那么,他的兴趣、他的恐惧、他的感激、他的柔情就会动摇他那颗忠实的心,诱使他避讳,甚至虚构。”然而,必须说明的是,传记的真实与小说的真实不一样,它不仅要遵循文本内部的一贯性,跟需要恪守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一致性,那么什么叫做文本内容的一贯性呢?真实并不是叙述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叙述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要再现传主的个性,传记作家必须选择一类事实以确保叙述的“连续性”。他会毫不犹豫的舍弃与传主个性不符的材料,甚至会像拜伦的传记作家那样把不用的传记材料付之一炬。为了取得“终极的美感”,“事实必须经过处理:有些事实要增加亮色;有些事实要涂暗。”其结果,一个前后一贯的个性就凸显出来了。而传记的一致性则是一个假说或者一个叙述与事实或经验一致,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反之,就是不真实,传记理论大家吴尔夫明确提出了传记中两种真实的看法:“事实的真实和虚构的真实水火不容。可是传记家最迫切的需要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因为虚构的真实在我们看来更真实,它专注的是个性,而不是行为。……因此,传记家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激发,用小说家的艺术——谋篇布局、暗示手法、戏剧效果——来拓展私生活。”
跟化腐朽为神奇的传记作家不同,不少传记作家生来就是偶像的破坏者。他们常常带着某个目的对传主进行深度挖掘。其结果,这种深度挖掘常常导致目的性扭曲,从而使传记失真。当代传记最有名的当属“新传记”和心理传记。它们成功的主要秘诀在于深度挖掘和艺术触觉并重。“新传记”在几位大家后,便香火不继。而心理传记虽然香火正旺,但问题似乎更多。首先,心理传记遇到问题是资料的严重不足,即使幸运地获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能材料不符合精确实验性观察的条件,于是乎传记家奇思妙想变成了可能。其次,心理传记作家大多是一元决定论者。具体说来,传主的一切行为均由特定的心理情节预先决定了。性的经验、情感创伤、恋母(父)情节、儿童经验、自卑情节等几乎成为了心理传记作家的手术刀。结果自然“虽耸人听闻,不免强词夺理,欲以一单纯之说理,概括天下之大事。”最后,心理传记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依赖特殊性,以至于把变态的经验普遍化。以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为例。他着手分析毕加索绘画中表现的心理学。荣格断言毕加索具有精神分裂型病人的种种特征。此论一出,读者哗然。最后荣格不得不承认:“(我对毕加索)的进一步观察就显得毫无根据,因而我需要读者的善意和想象力。”
——(赵白《传记文学理论》札记)
【小题1】本文对传记文学虚构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应该追求真实,对于虚构应该反对。
B.传记文学的虚构有助于读者愉快阅读,更容易使读者潜心其中。
C.虚构手法的运用有利于传记作家表现传主的个性,这样更能呈现一个活生生的个性,故而传记作家应该多多使用虚构方法。
D.传记的真实性包括虚构的真实,只要虚构得让读者感到真实,那不妨大量虚构。
【小题2】下列对传记文本内容的一贯性理解不合乎文本的一项是(  )
A.李敖写《胡适之传》,为了表现胡适之先生对后学的提携,他大胆剪裁,把胡适之先生同意蔡元培先生因讲义案开除学生的决议删除。
B.传记的一贯性是传记作家为了追求“终极美感”,故而对材料做适当的处理。
C.金克木对传记的一贯性如是解释:“书中自有一个世界。书写得好,假的也成真的;书写的不好,真的也成假的。对于此,我最佩服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D.拜伦的传记作家把不用的传记材料付之一炬,代之以能够代表诗人性格连续性的材料。
【小题3】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下列对传记虚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传记作家情感趋向于读者,向读者的阅读经验妥协。
B.传记作家掌握传主的材料有限,不能够大量掌握。
C.传记的传主将大量的资料销毁。使得传记作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传记作家力图深度挖掘传主,但往往造成了目的性扭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7 02:3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千千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①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艺术领域和美的理想方面,如魏晋、中唐等时期的社会变化会体现在佛陀世容上。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的生活场景愈发增多,使艺术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D.中国佛教艺术历经数百年,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探究中国佛教艺术有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由敦煌壁画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如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不会出现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级段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B.现实生活要比“净土变”、“说法图”以及幻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等更丰富多彩,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强,让人感到有兴味。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小题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D.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小题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B.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虽然失败,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与物候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接着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始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到了第二候,虽然这时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鸟类。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喜几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表达。“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诗经》中说,“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它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为一雉。《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城墙则称为雉堞,谢朓有诗:“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个小寒时节的天气都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此时尽管有冰天雪地的现象,但阳气已动,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B.在先民的心中,大雁是禽鸟中最机智聪明的,作为一种候鸟,小寒时它们感受阳气已动,开始离开南方最热的地方有组织渐次向北迁移。
C.作为留鸟,喜鹊既表现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在高大的乔木筑巢,为孵养后代做准备。
D.作为小寒第三候,在山中的野鸡也参与了中国传统节气的表达,节气的变化、阳气的生长使得野鸡不论公母都开始鸣叫,用叫声来招引同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小寒其实并不寒,因为小寒这个节气其实是阳能在增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B.文章论证大雁是人类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量引用了名言名句,非常有文化内涵。
C.文章将小寒节气中三种物候做了对比论证来分别表现对先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有大有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读性强。
D.文章在论述中采用总分的层次来安排内容,按照大雁、喜鹊、野鸡的顺序,分别论证了小寒时的三种物侯特征,使论述既非常清晰有条理。
【小题3】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簟银床梦不成,雁声远过潇湘去,碧天如水夜云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C.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李绅《江南暮春寄家》)
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信社交,我们是否被强关系绑架?
李光斗
过去,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是微信出现之后,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朋友圈里反而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很多的谣言在传;微信时代,三个臭皮匠凑成之后,不仅没有出现“诸葛亮”,整体的智商反而比一个臭皮匠的智商还低。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你为什么会加入一个群?是因为有人把你拉进来,你们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个群。中国社会是一个面子社会,敢于当面指出别人错误的,对于成年时代的微信用户来说少之又少。微信就像一个秀场一样,当领导在上面引了首唐诗秀才艺的时候,尽管他引的是宋词,但是你不仅点赞,还会转。这就是娱乐化社会,大家抱着好玩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熟人社会会进一步强化威权的力量,让人们不敢也不愿去质疑有社交优势的人。在微信时代,人们会发现海量的信息。比方说走失的小孩,一百个信息里头可能有99%是假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是为什么不去核实,因为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转了的时候。
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你把大脑思考让渡给别人。睡醒时第一个摸的和临睡前最后一个摸的都是手机,这也源于手机的及时反馈。由于微信的出现,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减少了40分钟,现在谁能保证在卧室里不放手机。因为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时反馈,你可以进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
微信时代,因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反而“不胫而走”,谣言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按理说在强关系社会,出于互相的信任,人们不会传播谣言,因为这有损于自己的信用。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谣言反而更厉害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谣言也变得非常容易,而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一个谣言会流传很久。谣言的流传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力也会非常强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呼吁大家要提防这种低智商社会的来临,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说的事,哪怕是权威说的事,哪怕你的领导说的事。我们以前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要多打几个问号,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但是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一种社交变窄。当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是而非的谣言,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焦虑。所以到一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总之,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社会,也不能靠它来管理,更不能靠它来学习。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
摘自《新华网》2014-12-23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强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用户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形成一个群。
B.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导致谣言泛滥。
C.在微信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谣言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增多,并且谣言流传的时间也比传统社会长了许多。
D.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适时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以免被其绑架。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微信社交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微信社交中不被强关系绑架。(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
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
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
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
“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
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
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
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
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
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
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
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
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
段一一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
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
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
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
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
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
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
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
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
的层面。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
方面是最发达的。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似乎也最追
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D.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
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情绪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
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
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
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并不严格区分二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
点,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
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C.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
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
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