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传记文学的虚构现象
如果说传记材料不足是造成虚构的“硬件”方面的原因,那么软件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传记作家自身了。述奇而不实录,是造成虚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王充《论衡》中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其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读者爱奇成性,作者焉能无动于心?鉴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约翰逊对传记家提出过忠告:“如果传记家单凭个人的经验做传,率尔下笔,一味满足公众的好奇心,那么,他的兴趣、他的恐惧、他的感激、他的柔情就会动摇他那颗忠实的心,诱使他避讳,甚至虚构。”然而,必须说明的是,传记的真实与小说的真实不一样,它不仅要遵循文本内部的一贯性,跟需要恪守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一致性,那么什么叫做文本内容的一贯性呢?真实并不是叙述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叙述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要再现传主的个性,传记作家必须选择一类事实以确保叙述的“连续性”。他会毫不犹豫的舍弃与传主个性不符的材料,甚至会像拜伦的传记作家那样把不用的传记材料付之一炬。为了取得“终极的美感”,“事实必须经过处理:有些事实要增加亮色;有些事实要涂暗。”其结果,一个前后一贯的个性就凸显出来了。而传记的一致性则是一个假说或者一个叙述与事实或经验一致,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反之,就是不真实,传记理论大家吴尔夫明确提出了传记中两种真实的看法:“事实的真实和虚构的真实水火不容。可是传记家最迫切的需要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因为虚构的真实在我们看来更真实,它专注的是个性,而不是行为。……因此,传记家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激发,用小说家的艺术——谋篇布局、暗示手法、戏剧效果——来拓展私生活。”
跟化腐朽为神奇的传记作家不同,不少传记作家生来就是偶像的破坏者。他们常常带着某个目的对传主进行深度挖掘。其结果,这种深度挖掘常常导致目的性扭曲,从而使传记失真。当代传记最有名的当属“新传记”和心理传记。它们成功的主要秘诀在于深度挖掘和艺术触觉并重。“新传记”在几位大家后,便香火不继。而心理传记虽然香火正旺,但问题似乎更多。首先,心理传记遇到问题是资料的严重不足,即使幸运地获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能材料不符合精确实验性观察的条件,于是乎传记家奇思妙想变成了可能。其次,心理传记作家大多是一元决定论者。具体说来,传主的一切行为均由特定的心理情节预先决定了。性的经验、情感创伤、恋母(父)情节、儿童经验、自卑情节等几乎成为了心理传记作家的手术刀。结果自然“虽耸人听闻,不免强词夺理,欲以一单纯之说理,概括天下之大事。”最后,心理传记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依赖特殊性,以至于把变态的经验普遍化。以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为例。他着手分析毕加索绘画中表现的心理学。荣格断言毕加索具有精神分裂型病人的种种特征。此论一出,读者哗然。最后荣格不得不承认:“(我对毕加索)的进一步观察就显得毫无根据,因而我需要读者的善意和想象力。”
——(赵白《传记文学理论》札记)
【小题1】本文对传记文学虚构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应该追求真实,对于虚构应该反对。
B.传记文学的虚构有助于读者愉快阅读,更容易使读者潜心其中。
C.虚构手法的运用有利于传记作家表现传主的个性,这样更能呈现一个活生生的个性,故而传记作家应该多多使用虚构方法。
D.传记的真实性包括虚构的真实,只要虚构得让读者感到真实,那不妨大量虚构。
【小题2】下列对传记文本内容的一贯性理解不合乎文本的一项是(  )
A.李敖写《胡适之传》,为了表现胡适之先生对后学的提携,他大胆剪裁,把胡适之先生同意蔡元培先生因讲义案开除学生的决议删除。
B.传记的一贯性是传记作家为了追求“终极美感”,故而对材料做适当的处理。
C.金克木对传记的一贯性如是解释:“书中自有一个世界。书写得好,假的也成真的;书写的不好,真的也成假的。对于此,我最佩服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D.拜伦的传记作家把不用的传记材料付之一炬,代之以能够代表诗人性格连续性的材料。
【小题3】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下列对传记虚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传记作家情感趋向于读者,向读者的阅读经验妥协。
B.传记作家掌握传主的材料有限,不能够大量掌握。
C.传记的传主将大量的资料销毁。使得传记作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传记作家力图深度挖掘传主,但往往造成了目的性扭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7 02:3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 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其中,车是车联网 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 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趋势、如何促进车联网产业 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专家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服务,这已经为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广泛认知;二是 安全,即提供车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保障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三是节能环保,即优化出行线路和驾驶行为,提高交通管理和控制效 率,建立生态友好型交通系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据了解,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车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而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车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能够带来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它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 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并且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整车厂、IT企业及消费者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企业对于车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车载信息服务的阶段,没有意识到车联网对于提高车辆安全、经济、排放等性能的巨大潜力。此外,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也制约了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选自2013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它能够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近年来,车联网这一概念备受关注。
B.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在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上,就车联网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
C.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来发展车联网,但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及消费者之间还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使我国车联网产业无法迅速发展。
D.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包括信息服务、安全和节能环保等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对此已经达成共识。
【小题2】关于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3分)
A.在我国,车联网技术的出现,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以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的。
B.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发达国家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就。
C.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交通问题,车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在解决这些交通问题以及车联网产业带来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方面,比起发达国家显得更为重要。
D.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带来了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所以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小题3】下面选项不属于车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现状的是(   )(3分)
A.车联网的概念在近期受到比以往更强的关注,北京举办“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交流讨论了车联网技术使用的相关问题。
B.车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不但能解决中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问题,而且可以为我国带来社会及经济效应。
C.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因而车联网技术的使用显得很有意义。
D.我国车联网技术应用虽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些条件,但并不成熟,因此还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之有更好发展。

同类题2

赣文化
郑克强
“赣文化”,犹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样,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大凡称谓区域,除了地理环境这一相对独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也应区别于周边地区。江西这一区域由其历史形成的复杂性所决定,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同时,赣文化又极具创造力的特点,这就像赣方言跻身于全国八大方言区之一那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这样说:赣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涵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集合,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雷同,它应是一种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亚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儒、佛、道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广至深,而这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始于江西,流播全国;佛家中的禅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庐山脚下的净土宗东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禅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佛教丛林,出现了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师;道家中的张天师除了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时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龙虎山,历二千年,并在其间屡屡对朝廷产生重大牵制影响。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可以发现,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内在超越”,无论是“成圣”、“成佛”、“成仙”,他们所要达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强调内在本心的作用。这种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运力量的意识,在长期封建社会统治中有其难能可贵的一面,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赣文化渗透在各种载体之中,顽强而又清晰地表达着它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赣文化,还需要对它的各种载体分别进行探讨。这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文献资料,它包括历代官藏或民间传留下来的各种典册、笔记、诗文、字画、书信、图表、方志、谱牒,等等。其二是实物资料,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发现,如万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瑞昌铜岭的冶炼遗址,吴城、大洋洲的青铜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还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庙、道观、名塔、名桥、民居、匾额、碑刻、墓葬等等。其三是艺术样式,它应涵纳傩舞、弋阳腔、宜黄腔、赣剧、采茶戏直至兴国山歌等多种戏剧演唱艺术形式,还包括茶艺、赣菜、赣服饰、赣民俗等十分庞大的子系统组合。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深入挖掘,认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赣文化的精髓。
(节选自《赣文化通典》)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A.通过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来理解赣文化。
B.通过研究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师来理解赣文化。
C.通过研究道家中的张天师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动来理解赣文化。
D.通过研究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来理解赣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赣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C.追求“内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由“赣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组成的。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浓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说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广。
C.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等形式的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佛家中的禅悟、道家中的恬淡虚无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以文化重建应对城市雾霾
雾霾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终风且霾”的记载。在历史上也曾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清人昭槤《啸亭续录》的“昼晦”条,其中就记有“路人皆不敢行”、“老妪佝偻为风吹毙”、“遗失幼孩”等事件。可是,今天的城市雾霾,与这些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苦果。
一直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突然遭遇所谓的十面“霾”伏,其实并不奇怪,而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是城市的命脉。工业化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必然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生态的严重透支和污染。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概莫能外。以能源为例,已故的印度原子能科学家霍米·巴巴博士曾测算道,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每百年消耗的总能量不到半个Q(每Q代表燃烧三万三千吨左右的煤所释放的能量),目前每一百年大约要消耗10Q。也就是说,在人类过去两千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大约有一半是过去一百年消耗的。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也可以参照这个公式测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已翻了两番,而按照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90909Q,这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其次,从生活方式上看,城市是天生的消费主义者。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是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的另一主要原因。一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一直以超过1.5%的年均速度增长,据国外学者的相关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年新增住房3亿—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而建筑垃圾和废料是城市雾霾的一个重要。另一方面,汽车社会是都市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标志。据相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近100倍。与此同时,我国小汽车数量迅速膨胀,自2009年以来,我国小汽车的销售量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尽管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但由于它有效地降低了人的过剩和奢侈欲望,直接减轻了整个社会生产与分配环节的巨大压力,所以也就等于提高了生产力和增加了生活资料总量,西方当代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就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所以说文化重建以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可以说有两种渠道:一是在“技”的层面上,如伦敦市民,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尽量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如后现代城市设计中的“3R”原则——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二是在“道”的层面上,主要是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如果说前者是西方人的特长,那么后者就是中国文化的利器。在批评片面强调物质生产、全盘否定礼乐制度的墨子时,荀子曾充满激情地说:天下的财物养活天下人本是绰绰有余的。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不足”和“有余”的激烈矛盾,关键在于个体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与合理安排。因而,与墨子主张一心发展生产、降低文化开支完全相反,荀子认为社会的首要问题是“隆礼重乐”,即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生活资料与主体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要说的是,改造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应成为“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一方面,以克制在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膨胀的现代性欲望为基本手段,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为我们在城市化背景下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历史文化与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以改造主体为基础尽可能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这还昭示了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有助于解决当下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
【小题1】下列对于我国“新型城市病——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B.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
C.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
D.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个体奢侈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导致生活资料总量增加。
【小题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全部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
B.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是中国文化的利器,有助于解决城市病。
C.荀子“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传承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是“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城市雾霾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果,与古代社会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B.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能源消费量已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C.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因为在“技”这个层面上突破不是中国的特长。
D.倡导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未来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⑤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⑥“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小题1】“‘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认为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所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喊打造文化?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误解么?
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 ——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作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还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地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选自冯骥才《文化可以打造么?》)
【小题1】下列对有关“打造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自然积淀而成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
B.打造文化在当前之所以叫得这么响,因为文化是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所以打造文化应运而生。
C.打造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这才是打造文化的本质
D.打造文化者不能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可以把鲁迅和齐白石当作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小题2】【小题3】下列分析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打造的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地创造文化,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B.打造文化都是政府行为,其本意是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
C.文化不能像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那样通过努力打造出来。
D.打造的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造文化者可以通过整合,包装,改造完成真正的文化建设。
B.在市场霸权的时代,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
C.打造文化之风致使许多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
D.如今,许多游客所游历的景点是打造出来的并非原滋原味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