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⑤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⑥“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小题1】“‘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认为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6 10:4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題。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中的风格特异性极强的子文化区位类型。作为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饮食文化区位类型,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包括今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等广大地区。作为区域饮食文化重要构成的菜品要素,不仅在空间范畴体现着区域内食生产、食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且在时间上也同时记录着人们食行为方式、食文化风格的变化。
中国的东北地区,处在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之下,这是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因而成为该地区文化历史的首要环境因素。东北地区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既保证了繁茂的植被,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衍创造了优越条件,也使这里成为最为优越的森林广被、草原广袤地区,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地广人稀,是东北饮食文化圈另一个不可低估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协调关系。
东北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上都采用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这样顺序合理的生产方式,都是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肉食为主,是东北民众在数千年甚至更长久历史上形成的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畜牧的羊、牛、马等大畜牲和射猎的禽兽、渔捞的鱼类,也包括饲养的猪、鹅、鸭、鸡等,但以畜牧、射猎、渔捞三大项为主。另外,东北地区很早就有谷物种植业,累代官修史书及私家史关于这里农业史录不胜枚举。但是,比文字记录更早、更丰富的记录却是大量出土的史前文化遗存。在目前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辽宁沈阳市新乐遗址堪称代表。它以那约有100平方米的谷物加工厂,再现了原始农业的发达景象。黄河流域所有的谷物品种,东北地区几乎都有,名副其实的“五谷杂粮”齐全。五谷杂粮齐全,又仅作为副食,作为众多品种结构组成的肉类主食之外的副食,那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使得人们的食物内容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合理。
菽类比重大及豆制品多的特点,是东北文化区位内不能忽略的又一饮食文化特征。菽类之王大豆,是北方人的发明,也是北方人民的传统食物原料。菽类植物,如大豆、小豆、绿豆、豌豆等20余个品种,既可烧饭、煮粥、裹蒸为主食,也可作为菜肴副食。同时,大豆还可以制酱油、豆腐等各种成品。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为解决漫长冬季对蔬菜的需要,东北人,尤其是下层社会广大民众,都要在夏季蔬菜品种多、数量多又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晾制干菜(品种可多达10余种)。入秋之时则要大量窑藏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越冬蔬菜。同时要大量渍酸菜、腌制品种丰富的各种咸菜。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上冰衣长久保鲜,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可以冻豆腐、冻奶、冻干粮、冻水果。至于红果蘸上冰糖的神奇食品“冰糖葫芦”,更是东北人冬季里的风俗美食。
【小题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风格独特,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的子文化区位类型。
B.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饮食文化区位类型,食品多样,肉食为主,植物食谱为辅。
C.今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等广大地区,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的主要空间范围。
D.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体现着区域内食生产、食生活的具体内容,记录着人们食行为方式、食文化风格的变化。
【小题2】【小题3】下列不属于东北地区食物资源丰富的依据的一项是
A.东北地区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保证了繁茂的植被,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B.东北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上都采用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这样顺序合理的生产方式,都是采用以肉食为主、植物食物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C.中国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协调关系。
D.中国的东北地区有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
【小题4】【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为主,是东北民众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肉食来自畜牧的羊、牛、马等大畜牲和射猎的禽兽、渔捞的鱼类及饲养的猪、鹅、鸭、鸡等。
B.内地所有的谷物品种,东北地区几乎都有,“五谷杂粮”齐全,又仅作为肉类主食之外的副食,非常有意义。
C.东北文化区位内不能忽略的又一饮食文化特征是菽类比重大及豆制品多的特点。菽类植物,品种多,用途广,营养丰富。
D.为解决对食物的需要,东北人要晾制干菜、窖藏越冬蔬菜,还要大量腌渍酸菜、咸菜以及冻干粮、水果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低碳”不一定“环保”
袁志彬
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效应早已超越了经济全球化。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件事像气候变化那样,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还有人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的事实存有怀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在这样的大潮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势必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别让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事情。两者既有交叉的部分,也有很多不同。共同交叉的地方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不同的地方更多,比如水污染和垃圾等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就不是太密切。
在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调低碳发展的同时,要警惕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加剧。例如,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许多城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如果过快发展电动车,尽管减少了传统汽车的尾气排放,但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等。这说明,通过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另外,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已采取措施加快核电的发展,但过快发展也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核废料的处置等。还有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形势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因此当前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我们国家不一样,除了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外,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不仅对国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也影响和制约中国产业升级和出口贸易(各种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的制约)。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同时还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环境污染问题基本上属于本地化问题,可跨国转移的环境问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往往受到国际环境公约的制约)。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决中国自己的环境问题,不能太指望国际社会,需要我们“自力更生”。当然,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过程中,要积极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总之,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低碳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简单盲目地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跑。
【小题1】下列各项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环境的污染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所以环境保护对防止气候变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而环境保护则只是各国自己的事情。
C.水污染和垃圾等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而与气候变化没有联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要要求低碳发展。
D.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交叉部分。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低碳’不一定‘环保’”的理由的一项是(   )
A.过快发展核电,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B.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C.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使中国一些城市一味的追求低碳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D.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也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作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是因为他们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已完全得到解决。
B.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
C.在解决中国环境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也不能指望国际社会,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开创自己的环保之路。
D.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南精神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而且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这种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湖南精神,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2012年12月11日,“湖南精神”表述语发布,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这8个字表述的“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担当”彰显湖湘之责,是“湖南精神”的特质;“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是“湖南精神”的精髓;“图强”昭示湖湘之路,是“湖南精神”的追求。
“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体现在岳麓书院镌刻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中,它充分吸纳了湖湘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血诚”“拙而诚”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格言警句的养分,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符合当今和未来对民族、国家、人民、社会、事业、家乡、家庭均应忠心诚信的永恒要求。
“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杨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名人经典里,也是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性格特征的概括。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中评价:“湖南人敢负责任。”“担当”,亦符合当今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要求。
“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湖南人自古就有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一致的务实传统和优良学风。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学训,***将“实事求是”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求是”所体现的坚韧务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三湘崇学兴业的精髓。
“图强”昭示湖湘之路。这种美好憧憬,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魏源“睁眼看世界”,曾国藩、左宗棠开启洋务运动,谭嗣同变法,黄兴、宋教仁不惜流血搞民主宪政,特别是***等湖南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建党建军建国,以及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都是图强精神的生动体现。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图强精神。
“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既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为凝练的“湖南表达”,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
“湖南精神”的正式确定,标志着征集提炼活动圆满结束。按照湖南省委要求,下一步,湖南全省各地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湖南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富民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小题1】下列选项对“湖南精神”的内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是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孕育出来的独树一帜的精神,也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
B.“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C.“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杨度、***、蔡元培等名人经典里。
D.“图强”是“湖南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精神。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B.“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C.“实事求是”作为岳麓书院学训,***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
D.“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总体上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小题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     ,第⑤段提出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小题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A.
①精神上的残废:
②精神上的中毒:
③精神上的短视:
【小题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小题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A.
【小题5】你怎样看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因推出“零口供”而一举成名的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最近重新定义“零口供”,并在有关文件中删去了“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字样。而正是这一表述,曾被认为是把沉默权引入了中国司法界,并引起很大争议。
去年8月,顺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规定: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允许其做无罪、罪轻的辩解,允许其保持沉默,在排除有罪供诉的前提下按照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危害后果如何以及犯罪事实发生的经过等要素,运用全案证据进行论述,得出嫌疑人犯罪的结论。该院当时把“零口供”定义为:当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呈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时,检察机关视其供述为“零”,办案人员通过全案的其他证据进行推论,以证明其有罪。而在最新一稿的《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里,“零口供”被定义为:认定犯罪事实可不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独立存在,使有罪供述对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在删去“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在鼓励其如实陈述的同时,不强迫其做不利于本人的陈述”。
所谓“沉默权”最早源于英国。在17世纪英国的利而伯案中,利而伯以“自己不能控诉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他的做法得到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沉默权制度开始显露雏形。1898年,英国在其《刑事证据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的沉默权是英国刑事法律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以及告知沉默权的规则,作为刑事法制的重要内容,二战后不仅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确立,而且其精神也被联合国的重要文献所确认。第21届联大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
【小题1】下列解说与原来的或新定义的“零口供”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主诉检察官不采信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允许其作无罪或罪轻的辩解。
B.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视为零。
C.办案人员运用全案其它证据对犯罪嫌疑人作证明其无罪的推论。
D.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对认定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
【小题2】下列对“零口供”与“沉默权”之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犯罪嫌疑人的不利于自己的口供被视为零。
B.“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使用的主体和范围不同。
C.“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有权保持沉默。
D.“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