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的和谐观
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和谐观是什么呢?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作为今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儒家还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礼记·礼运第九》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维新运动的旗手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
儒家还强调“讲信修睦”社会和谐观。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为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民族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古代先贤们对社会和谐的体认和追求。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伦理法则。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和谐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的儒家和谐观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
B.因为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所以儒家和谐观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主张。
C.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个人休养观、政治观、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及待人处事法则等等,在这些内容中,儒家学说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D.儒家和谐观描绘了“大同”这社会远景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天下为公”思想基础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方法和措施,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原则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社会伦理法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与古代先贤们“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的体认和追求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和谐观。
B.儒家强调“以和为美”的人际关系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人和”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来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C.儒家设计的“大同”社会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蓝图都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D.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为了论述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读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的儒家和谐观的一项是
A.“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篇》
B.“去(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王安石
C.“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董仲舒
D.“伏望皇上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足军国之需,天下幸甚。”——王阳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3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州十年,柳宗元为派遣心中郁闷而寻幽探胜,发现许多美丽的景观,并且用生动传神的文笔加以描写,留下了最富于艺术性的永州文本。永州文本发现和表现的自然美丰富多彩。
形象美是自然美的外在表现形态,事物的这种美,首先来自人们对外在形象的直观感受,山水风光尤其如此。柳宗元永州文本中的山水之美,首先同样表现为由地质地貌、色彩线条、结构及其变化形式等构成的外在形象之美。这种特征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所写的永州山水多是首次发现,人迹罕至,又隐蔽于深山古树之中,没有俗世的喧嚣,静谧怡然,有超逸之趣。另一方面与柳宗元的心境有关。自然景物以什么形态呈现予文本之中,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柳宗元在永州的心情是寂寞、忧郁而又孤傲的。这种心绪在观察、选择和表现景物时必然会发生作用,那些清幽脱俗。卓尔不凡的景物容易与他的心境产生同构,因而,他喜欢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似的清净幽邃境界。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使他的作品中飘荡着幽静的气韵。
幽静的境界,一般具有相对封闭、视阔较小,但景物层次感强、景观丰富的特点。它处于围合空间之内,自成一体。《钴鉧潭记》:“其清而平者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树木环绕,把水潭围合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而树林之间,还有泉水飞挂,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色彩,使景观丰富而不单调。
但幽静不等于缺乏活力。柳宗元毕竟是有着内在精神力量的文学家,他把这种力量投射于客体,使笔下的景物也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感,这就是永州山水的生命力之美。苏东坡曾盛赞《袁家渴记》中“每风自四山而下,震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的描写“造语入秒”(《柳宗元集》注引)。这固然不错,但本段景物最激荡人心的应该是洋溢于其中的蓬勃生机。被推为唐人五绝压卷的《江雪》也在表面的平静下积蓄着顽强的生命力量。作品描绘了一个寒冷、空旷、幽寂的境界,表面看来似乎与禅家空灵之境一致,实际上作品并没有禅意。渔翁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孤舟独钓的行为,曲折地反映出柳宗元不随波逐流的高贵品质,独立不倚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江雪》是一首无一禅字而通篇洋溢着禅意的佳作”,这种看法是及其表面化的。禅家空灵之境,多一份平和,而少一份力量;多一份超逸,而少一份绚烂。柳宗元承担了一份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但他的生活方式更能展示生命的丰富和光辉。
品格美是指永州山水体现出的一些人格特征,主要是特立独行,高洁脱俗。永州山水因为处于所谓“蛮夷”“荒厉”之地,长期无人欣赏,这是它的不幸,但另一方面,没有俗人染指,却也保持了它的天然个性,所以超尘绝俗。当它们向柳宗元等知音初次展现出来时,便风姿绰约,玉洁冰清,有一种让人惊叹的纯净、高洁之美。柳宗元把自己的人格理想投射到景物之中去,他也从景物中发现自身的影子。当二者合一的时候,让他感到极度的舒展和自由,抑郁的情绪得到宣泄,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自然完全同一。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自由舒展的精神状态。
永州有幸,遇到心性高洁、才华俊秀、知识渊博、审美感受力敏锐独到的柳宗元,经过柳宗元的发现、改造和提升,而使其山水风物乃至整个永州从蛮荒草野之中升腾起来,以光彩照人的形象呈现于审美领域和中国文化领域,有效地影响了柳宗元以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选自陈永康《永州山水诗文:自然美的发现与提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州文本中所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独被柳宗元发现,这与他当时想要派遣心中郁闷而寻幽探胜有着密切的关系。
B.永州山水的自然美来自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地质地貌、色彩线条、结构及其变化形式等外在形象的直观感受。
C.引用“千山鸟飞绝,万顷人踪灭”这两句诗的目的,是以此证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使柳宗元的作品中具有幽静的气韵。
D.永州山水呈现于柳宗元文本中的形态,清幽脱俗、卓尔不群,这易与柳宗元的寂寞、忧郁而又孤傲的心境产生同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幽静的境界一般处于围合空间之内,其间的景物具有层次感强、景观丰富的特点,且能自成一体。如钴鉧潭就是如此。
B.柳宗元把他内在的精神力量投射在永州山水时,永州文本中的山水景物便具有了静谧怡然且不乏活力的特点
C.苏东坡盛赞《袁家渴记》中的景物描写“造语人妙”,是因为它表现了景物的蓬勃生机,彰显了永州山水的生命力之美。
D.《江雪》虽描绘了一个寒冷、空旷、幽寂的境界,但并没有禅意,因为禅家的空灵之境比这首诗的意境更平和超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州山水在柳宗元的笔下不仅具有幽静而不乏活力的形象美,而且具有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品格美。
B.永州山水隐蔽于深山古树之中,很少被人发现,正因为如此,这里远离世俗的喧嚣,保持着它的天然个性。
C.当自然景物投射到柳宗元的人格理想中时,他从风姿绰约、玉洁冰清的景物中发现自身的影子,他感到极度的舒展和自由。
D.永州山水因柳宗元的不幸而幸,柳宗元也因永州山水的不幸而幸;永州山水成就了柳宗元,柳宗元也成就了永州的山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 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D.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小题2】下列有关儒家与道家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以便人类永续发展;道家认为要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
B.儒家以“天”为最高存在;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后的根源,“道”才是最至高的。
C.儒家强调要不断地修养德行;道家认为智慧的觉悟和解脱重要,觉悟了“道”尤其重要。
D.儒家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至善;道家希望“与道合一”,人就成为了有道者或行道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B.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C.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D.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保障了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秩序。从御史与谏官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宫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官,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朝官、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保障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它也不可能超越整个政治法律体制。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以汉朝为代表的台谏分置监察体系,以唐朝为代表的台谏相辅监察体系,都对君主起到约束、规谏的作用,但约束最高权力的监察制度能否发挥功能,却深受君主个人的影响。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
(摘编自张生《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晚清,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变化。
C.监察权本于天道,是至高无上的、公平公正的。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
D.监察官按照法律行使职权,被监察的高官显贵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及沿革说起,然后重在论述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B.文章第二段提出监察权有最高权力属性,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论据。
C.“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监察制度运行有效,君主应奉法而治,监察官应严明职守。
D.求章第四段从皇权和监察官本身两个方面论证了监察制度的功能有被消解的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察制度及其附属机构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正的政治法律秩序。
B.无论是复合性体系,还是单一性体系,监察官监察都具有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C.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若监察官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惑,监察制度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D.监察官行使权力时代表君主,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梵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梵高的名画《农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D.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B.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小题3】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 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D.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小题4】概述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深入生活的意义。(包括标点不得超过18个字)
(选自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格律问题,在主张“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极端反传统的五四时代,就有人论及。“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当时,陆志韦针对那些“为新诗运动的先生们”连节奏和押韵“这一些选择都在排斥之列”的现象,就说过“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之类的话,认为“自由诗有一极大的危险,就是丧失节奏的本意”,“美的灵魂藏在美的躯壳里”。所以他把自己用白话而不是用文言写的既有节奏又押韵的诗叫作(  ),而不是那种既不讲节奏又不押韵的(   )或“自由诗”。此后,有关新诗的格律和规范的探索,虽然并非都是出自陆氏的影响,但却大抵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陆志韦也因此而被人称作“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如果说陆志韦的这些意见还只是新诗在草创时期未能脱尽旧胎的表现,还带有一种历史的惯性作用的话,那么随后继起的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就不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反拨早期白话新诗过于白话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徐志摩认为新诗“迄今为止的尝试无所成就但到处都有”,他把那些“在文字里大声哭叫,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诗”称之为(  )、“坏诗”,把那些“外表是诗而内容不是诗”的诗称之为(  )。闻一多也批评过早期白话新诗只重“自然的音节” (散文的音节)而不重经过人工“修饰”的“诗的音节”。他认为新诗已“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变本加厉,将来定有不可救药的一天”。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都如陆志韦那样,借用了“灵魂” 与“躯壳”的比喻来为他们创造新的格律提供理论的依据。徐志摩说:“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壳。”他们后来所作的“创格”(即创造“新格式和新音节”)实验和提出“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理论,虽然也主要是以西方诗歌的格律(包括西诗的格律理论)为摹本,但这种追求本身却切合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因而相对于极端反传统的早期白话新诗而言,就表现出了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发动的新格律诗运动,是借助西方的诗学的资源,完成了一次对“西化”的新诗的艺术反拨,从而也引发了一次向中国诗歌传统回归的大幅度的艺术转向。 
自此而后,中国新诗开始由早期的漫无节制到有意识地接受形式的规范,后来有关新诗格律的探讨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宝贵的理论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了新格律诗运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再以规范和格律为诗的束缚,而是在一个新的意义上,以必要的规范为诗之为诗的形式的表征,以格律的创造为诗的艺术的最高表现。这样,也就在无形中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如同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齐梁时代的审音定律的工作,到隋唐时代便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一样,现代新诗经过新格律诗运动之后, 虽然未能形成一个新格律诗的高潮,但格律和规范的概念却已逐渐深入人心, 新诗已不再是郭沫若所说的那种“裸体的美人”,而是需要赋予“美的灵魂”以一种“美的形体”。 (选自《当代诗学》, 有删改)
【小题1】 结合文意, 依次填入文章空格里的内容, 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话诗” “新诗” “假诗” “形似诗”
B.“新诗” “假诗” “形似诗” “白话诗”
C.“白话诗” “假诗” “新诗” “形似诗”
D.“新诗” “白话诗” “形似诗” “假诗”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志韦用白话创作了既有节奏又有押韵的诗, 堪称自觉创新格律的第一人。
B.闻一多徐志摩等所作的“创格” 实验和提出的“三美” 理论, 本身就是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
C.现代新诗没有像隋唐时代出现一个格律诗的高峰, 原因在于格律和规范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D.“抟造适当的躯壳” 指的是创新新诗格律; “裸体的美人” 指的是既有好的内容又有严格的格律规范的诗。
【小题3】关于新诗格律回归传统方面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五四时代,陆志韦氏有意实验“白话诗歌”,既讲节奏又讲押韵。
B.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主要借助西方诗歌格律,引发了大幅度回归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
C.中国新诗有意识地接受形式规范(规范和格律)也就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D.中国古典诗歌到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中国新诗经过新格律化后,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律诗高峰,具备了“美的灵魂”与“美的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