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王熙凤
王昆仑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功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谅”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贾母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凤辣子”。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使之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结束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小题1】对王熙凤服饰描写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突现王熙凤在贾府与众不同的地位、身份。
B.一改传统人物描写的手法而浓墨重彩绘形绘神。
C.华丽的服饰之下,掩盖着其贪婪、妖艳、狡诈与狠毒。
D.人物的文化情调完全可以通过服饰表现出来。
【小题2】“《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意思是( )  
A.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
B.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令人爱。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之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5:1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各 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 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 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 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 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面对来自周边的 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 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 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 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将慎战观落实 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 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 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 纳为“以谋取胜”。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总体来看,中 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所谓“道胜为上”, 是指道义的优胜是谋略运作的最高目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 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所谓“政胜为本”,是指政治目标、政治谋略是战略谋划的主体与核心。所谓“柔胜为用”,是指以间接、迂回、柔性的方式赢得胜利。用今天的话 来讲,就是通过运用国家软实力达到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效果。
在中国古代战略理论中,实力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先秦诸子谈论国防之道时,大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论等,都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 “形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聚力”就是 厚植国力,“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任势”,是 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 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
(摘编自周德钧《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几个核心话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对外交流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后盾基础上的,这要求我们知战、备战、慎战。
B.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战事的目的在于禁暴止战,屏弃“怒而兴师”,反对“霸道”。
C.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强调“慎战”,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
D.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倡导亲仁善邻的邦交相处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用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 的精髓。
B.文章首段总论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既有理论分析,又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管子》《商君书》为例,强调了实力为本的中国古代战略理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与国在交往中出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产生的前提。
B.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虽然对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各有高下,但都反对穷兵黩武式的“霸道”行为。
C.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禁暴止乱、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强大的实力来发挥正义的力量。
D.当前,中国在面对周边扰攘时,宣称“我们不想打,但是也不怕打”,这正是对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继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小题1】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迈克尔·杰克逊与流行文化
张中载
2009年杰克逊的逝世成为西方头号新闻。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世界不经意地制造了一个文化现象,展示了通俗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强势。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 津斯基曾说:“如果说,罗马献给世界的是法律,英国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政体,法国献给世界的是共和制的民族主义,那么,现代美国献给世界的是科学进步和大众文化。”杰克逊的流行音乐正是美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需求猛增,导致以消费者消费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取代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组织形式。既然文化是资本组织和传播生产欲望之所在,资本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去占领文化生产的地盘。在当今消费社会,文学艺术作品像其他商品一样,都不能摆脱商品规律的 支配。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消费品,除了消遣、娱乐的功能外,还能让消费者接受文化产品所宣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所以,有的国家抵制美国影响时,首先抵制 美国的文化产品。
著名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是个音乐爱好者,他曾分析了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差异,对流行音乐颇有微词。杰克逊流行音乐所创造的文化现象是阿多诺未曾料到的,也是他的论述未能合理分析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为普通民众所拥有,所享用,所钟爱,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但并不止于娱乐性。同严肃音乐一样,在狂欢式的歌舞中,把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连接在一起,成为新传媒方式出现后的大众交流方式。这是传统严肃音乐所难以做到的,阿多诺看重严肃音乐,但事实是:商品结构在悄悄地渗透至文学艺术作品时,已经消解了传统观念上对艺术真理的追求。流行音乐告别了传统西方文化中的基 督教义和伦理道德,以所谓的“娱乐道德”取代“行善道德”。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享受。流行音乐让消费者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中忘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恼,感受娱乐化的生活。当消费文化成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时,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界限就模糊了。杰克逊的《拯救地球》和贝多芬的乐曲一样,能唤起美好的希望。
同英国人相比,美国人更看重通俗文化。二战结束后,英国成立了“音乐艺术促进委员会”,致力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艺术水平。它通过各种渠道把高雅音乐、文学艺术普及到大众。突然从利物浦冒出来的由四个青年人组成的甲壳虫乐队,很快风靡英伦三岛,让英国蔑视流行文化的文人大惑不解。
1964年,甲壳虫乐队登陆美国,在青年人中掀起的疯狂,也是美国文化界所未能预料到的。美国人对新事物反应敏捷,于1969 年成立了“流行文化协会”。学术界和教育界同样关注流行文化。从1970年代起,美国大学开始陆续开设通俗文化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从事通俗文化的研究。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杰克逊的流行音乐是美国贡献给世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B.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宣传品的二重性。
C.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偏见是因为未曾料到杰克逊流行音乐所创造的文化现象,论述未能合理分析。
D.流行音乐在全球化时代的消费社会中和高雅音乐一样唤起人们美好的希望。
【小题2】下列对流行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流行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组织变革的产物。
B.流行文化既有娱乐大众的功能,也有着和高雅文化一样的严肃意义。
C.美国流行文化宣扬美国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所以应该抵制美国的文化产品。
D.英国人比美国人更看重高雅文化,因而当甲壳虫乐队风靡英伦三岛时那些蔑视流行文化的文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散文的命运

石华鹏

“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文化苦旅》对中国散文文体的拓展和散文表达模式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以及因它而诞生的“文化散文”这一概念,一定会载入文学史册。

文化散文不是一个大箩筐,不适合什么都往里边装。因为我们无论谈论文化散文还是写作文化散文,这一话题和文体的价值都基于两点:一是题材与表达模式。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二是写作方式。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强调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用自己的呼吸感受前人的呼吸,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所以说,将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会导致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文化是个大词,我们更愿意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散文从审美趣味过渡到审智趣味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下散文变得知性、智性,抒情退到一旁,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文化散文至今仍有广泛市场,甚至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20多年前,余秋雨让文化散文“红”遍全中国,原因之一是余秋雨用“余式风格”——情绪充沛、表达文雅——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的课,人们突然发现那些僵硬的历史文化,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感染人,同时,人们也发现散文可以如此知性、如此厚重。文化散文一度作为“精神营养品”,老少皆宜,滋补了人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庞大的读者市场,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散文仍以其知性和感性的美妙结合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

大受写作者青睐的文化散文,其作品数量汗牛充栋,其水平也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者疼痛,能写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灵魂的拷问,从中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文字优雅大气;中品者深刻,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过程引人思索,叙述视野开阔,对某些历史文化事件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表达;下品者展示,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作者沦为“文抄公”“说书人”,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历史文化有了,文学没了。反观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不多,中品者有一些,下品者众多。

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再到逐渐归于平静,经历了自己该经历的命运,当年的新文体也成为旧文体了。任何一种文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开放的文体,文化散文也是如此,它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才知道。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化散文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简要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寨版“狮身人面像”的警示
袁跃兴
①一座山寨版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亮相河北石家庄,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远在千里的狮身人面像老家埃及,并引起埃及文物部门的关注。依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作为缔约国的中国,高仿的狮身人面像触犯了国际公约,埃及方面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
②这种仿造、复制的文化现象,不是孤立和个别的。天津仿建的曼哈顿城,苏州仿建的伦敦塔桥,上海仿建的泰晤士镇……盲目照抄照搬国外著名建筑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一名世界顶级建筑师曾对中国一处建筑物“擅自模仿”表示强烈抗议,并称将就此对簿公堂;而对于中国建筑界的模仿风,“有考古学家甚至声称这是中国对自己‘全球霸权’的断言”。
③这些山寨版建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照葫芦画瓢,既未考虑文化地理的差异,也未顾及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只是一味地照抄照搬,毫无创造性地仿造复制。同时,我们对于本国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文化经典,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等,进行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招摇于市,其中的文化内涵、历史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却完全被抛弃。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
④我们往往把文化现实与历史的“断裂”,说成是现代文化的原始苦恼。现代文化艺术暴露了这种普遍的贫困,我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的世界古典文化放在现代人周围,不断地给它们命名,但我们仍然是一个永远的饥饿者。
⑤须知文化复制现象的大量出现,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技术突飞猛进、商业发达、消费旺盛的文化大背景下,我们本可以让这样的文化背景成为文化创造的条件和源泉,但我们却让它扼杀了我们的文化冲动,禁锢了我们的激情,消除了我们的理性,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开始萎缩,使我们不再是丰富的、自由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于是,在文化中,我们精神力量萎缩,原创智慧低下,创造力式微。
(选自《检察日报》2014 年5 月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石家庄出现高仿狮身人面像引发了埃及方面向联合国的投诉。
B.中国建筑界的模仿风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全球霸权”的断言。
C.若只徒劳地模仿、搜集、呈现,现代文化的原始苦恼依然存在。
D.文章从现象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阐明危害,引人深思。
【小题2】根据文章第③段,概述“伪文化”的两种表现。(2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如何看待“文化复制”。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