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各 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 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 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 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 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面对来自周边的 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 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 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 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将慎战观落实 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 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 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 纳为“以谋取胜”。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总体来看,中 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所谓“道胜为上”, 是指道义的优胜是谋略运作的最高目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 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所谓“政胜为本”,是指政治目标、政治谋略是战略谋划的主体与核心。所谓“柔胜为用”,是指以间接、迂回、柔性的方式赢得胜利。用今天的话 来讲,就是通过运用国家软实力达到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效果。
在中国古代战略理论中,实力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先秦诸子谈论国防之道时,大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论等,都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 “形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聚力”就是 厚植国力,“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任势”,是 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 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
(摘编自周德钧《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几个核心话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对外交流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后盾基础上的,这要求我们知战、备战、慎战。
B.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战事的目的在于禁暴止战,屏弃“怒而兴师”,反对“霸道”。
C.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强调“慎战”,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
D.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倡导亲仁善邻的邦交相处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用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 的精髓。
B.文章首段总论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既有理论分析,又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管子》《商君书》为例,强调了实力为本的中国古代战略理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与国在交往中出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产生的前提。
B.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虽然对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各有高下,但都反对穷兵黩武式的“霸道”行为。
C.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禁暴止乱、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强大的实力来发挥正义的力量。
D.当前,中国在面对周边扰攘时,宣称“我们不想打,但是也不怕打”,这正是对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继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8 09:2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这给自身注入了新的营养物质,使中国饮食给人们一种既古朴而又清新的感觉。

中国饮食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是深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和”观念使得中国饮食活动充满了辩证意识,呈现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状态。中国古代的美食家同时又是美学家,从孔子到孙中山皆如此。他们多以美学思想来阐述饮食文化,或以饮食现象来说明美学深奥的道理。这样,饮食文化在深层心态中往往与美学等同了起来,扼制了中国饮食文化本身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饮食发达而理论水平萎缩的不平衡现象。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美学规范在美食中得到潜在的反映,如尊卑、长幼的封建道德观和中庸、和谐的传统美学观,无不灌注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之中,致使饮食活动中的因袭重负把餐桌扭曲为一个社会。在餐桌上装进了如此多与“吃”无关的东西,如果说这不算是对“吃”的亵渎,至少也是一种“吃”的异化。

中国饮食最有魅力也最富美学色彩的就是“调和”。但是“调和”的中心是“五味之和”,根本目的是要调出“嘉味”,而绝不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也就是说,中国饮食忽视了其根本目的——为人体提供所需的一切养分,没有很好地较科学地将饮食的各种营养成分与人体的物质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国饮食活动展现的美学意蕴既是深刻的,又是片面的。

中国饮食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国烹饪技术高度发展,使烹饪成为艺术。同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出于保健养生的需要,甚至也不仅仅出于赠送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需要,而是一种在严格规则支配下的郑重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具有超越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这便使得人类从最初的味觉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很不相同的东西。于是,把“味”和“美”联系到一起。另一方面,中国饮食活动又深深地陷入功利之中,和礼仪及伦理教化、真善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饮食成为传播和实施封建仁义道德及礼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这一特点,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同样给予中国古典美学以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万建中《中国饮食活动中的美学基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的产生。
B.封建道德观和传统美学观灌注于饮食活动形成的因袭重负把餐桌扭曲为一个社会。
C.把道德观念和美学规范装进餐桌,不仅是对“吃”的异化,更是对“吃”的亵渎。
D.“五味之和”是中国饮食“调和”的中心,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影响。
B.文章列举孔子和孙中山的例子,证明了饮食文化在深层心态中往往与美学等同。
C.文章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超越功利欲望满足”和“陷入功利”的矛盾特点。
D.文章仅论及中国饮食活动与礼仪等联系在封建社会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饮食就不能给人一种既古朴又清新的感觉。
B.如果没有阴阳五行学说,中国饮食活动就无法充满辩证意识,并呈现千变万化。
C.因忽视了饮食的根本目的,中国饮食活动展现的美学意蕴除深刻外又是片面的。
D.饮食对满足延续生命、保健养生、赠送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等需求都有重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雅言来自夏言,“雅”、“夏”古代互通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巨大凝聚力雅言或者说夏言,是以洛阳为标准音点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但周灭商后即于洛阳建造成周注来集中殷商贵族,并在那里向他们学汉字故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
周以后历代也都以中原为标准,教育与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但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唐长安,宋汴梁、临安,明南京,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却原是一个
“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各代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都有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朱元璋灭元把蒙古人从大都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官场办公的官话应是河南式的,但明代大官多来自江淮官话区,可能还有南京话的影响朱棣移都北京也会提高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
北京话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又赶原住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的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确定下来
(注) 成周:是西周早期的东都,是成王时周公所建,在今天河南的洛阳
【小题1】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以河南话为标准音,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夏朝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形成了以洛阳为标准音点的夏言,对汉民族有巨大凝聚力
B.周以后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使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
C.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音系核心基础却未变
D.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即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这种状况到明代才发生转移
B.朱元璋的移民措施影响了北京话,使之成为带河北腔的中原官话,但官场办公用语仍未发生根本改变
C.清代建立后,由于旗人进京,使北京话受东北话影响很深,成为后来普通话的语音基础
D.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虽然是解放后才确定下来,但它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语言成为强势语言和这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的发达有关,尤其是政治中心地区的语言,更容易成为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
B.一种语言得以流行和推广,还有赖于地理、交通的畅通,文化教育的传授,政府的倡导
C.古代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随着清中后期以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这种“雅言”已经消亡
D.今天的普通话不叫“官话”,但是它作为官场的办公用语和教学读书唱诵用语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用处更为广泛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法的道理说通了。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书学也是如此。

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 “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漾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

所以,虽然书学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但这美, 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选自朱中原《国学与书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B.孙过庭《书谱》中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将“既看到古人,又写出自己”的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透了。
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作者反对读书者“囫囵吞枣”,意在表明在笔法的获得途径中,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然后对书法和国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解说,引出了后文的论述。
B.作者在第三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
C.文中举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体悟出笔法的例子,强调了书学需要向外追求自然。
D.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模式,最后一段给出结论,再一次说明书学和国学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
【小题3】根据原文肉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学和国学是息息相关的,国学是书法研究最终探究的美学的基础,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
B.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书法作品至高境界的“烂漫”用在书法上指笔法不好,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
C.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
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道德失语症不是指一个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确实没有语言能力,而道德失语症患者是拥有道德语言能力但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发挥这种能力的人。医学上的失语症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是选择性的。

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还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蔚然成风,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个体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致力于锻炼道德勇气,以使自身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能够明辨善恶和扬善抑恶。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集体需要不断加强集体道德建设,特别是应该在集体内大力弘扬以明辨善恶为荣的良好风尚,以使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一个社会应该致力于推动所有个体和集体自觉地、勇敢地趋善避恶。善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图景。在这种道德生活图景中,人类必须善恶分明。否则,人类的道德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治疗道德失语症患者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的社会都不能不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个人和集体勇于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是一个社会道德昌明的重要标志。

【小题1】下列有关“道德失语症患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相比,道德失语症患者在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上并不存在阻断性障碍。
B.道德失语症患者缺少对善恶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更不愿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表达对善恶的态度。
C.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因缺乏道德勇气而保持沉默是道德失语症患者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D.如果道德失语症患者群体得不到“治疗”,人们的道德生活世界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因为对善恶进行判断时出现失误而偶然性地没有维护道德,那么他不是道德失语症患者。
B.医学上的失语症是人脑的一种严重病变,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不是生理性疾病,是选择性的。
C.那种维护道德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就是道德勇气,它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
D.人类只要拥有了基于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意德”,就能修炼道德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  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