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迈克尔·杰克逊与流行文化
张中载
2009年杰克逊的逝世成为西方头号新闻。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世界不经意地制造了一个文化现象,展示了通俗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强势。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 津斯基曾说:“如果说,罗马献给世界的是法律,英国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政体,法国献给世界的是共和制的民族主义,那么,现代美国献给世界的是科学进步和大众文化。”杰克逊的流行音乐正是美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需求猛增,导致以消费者消费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取代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组织形式。既然文化是资本组织和传播生产欲望之所在,资本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去占领文化生产的地盘。在当今消费社会,文学艺术作品像其他商品一样,都不能摆脱商品规律的 支配。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消费品,除了消遣、娱乐的功能外,还能让消费者接受文化产品所宣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所以,有的国家抵制美国影响时,首先抵制 美国的文化产品。
著名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是个音乐爱好者,他曾分析了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差异,对流行音乐颇有微词。杰克逊流行音乐所创造的文化现象是阿多诺未曾料到的,也是他的论述未能合理分析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为普通民众所拥有,所享用,所钟爱,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但并不止于娱乐性。同严肃音乐一样,在狂欢式的歌舞中,把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连接在一起,成为新传媒方式出现后的大众交流方式。这是传统严肃音乐所难以做到的,阿多诺看重严肃音乐,但事实是:商品结构在悄悄地渗透至文学艺术作品时,已经消解了传统观念上对艺术真理的追求。流行音乐告别了传统西方文化中的基 督教义和伦理道德,以所谓的“娱乐道德”取代“行善道德”。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享受。流行音乐让消费者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中忘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恼,感受娱乐化的生活。当消费文化成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时,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界限就模糊了。杰克逊的《拯救地球》和贝多芬的乐曲一样,能唤起美好的希望。
同英国人相比,美国人更看重通俗文化。二战结束后,英国成立了“音乐艺术促进委员会”,致力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艺术水平。它通过各种渠道把高雅音乐、文学艺术普及到大众。突然从利物浦冒出来的由四个青年人组成的甲壳虫乐队,很快风靡英伦三岛,让英国蔑视流行文化的文人大惑不解。
1964年,甲壳虫乐队登陆美国,在青年人中掀起的疯狂,也是美国文化界所未能预料到的。美国人对新事物反应敏捷,于1969 年成立了“流行文化协会”。学术界和教育界同样关注流行文化。从1970年代起,美国大学开始陆续开设通俗文化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从事通俗文化的研究。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杰克逊的流行音乐是美国贡献给世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B.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宣传品的二重性。
C.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偏见是因为未曾料到杰克逊流行音乐所创造的文化现象,论述未能合理分析。
D.流行音乐在全球化时代的消费社会中和高雅音乐一样唤起人们美好的希望。
【小题2】下列对流行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流行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组织变革的产物。
B.流行文化既有娱乐大众的功能,也有着和高雅文化一样的严肃意义。
C.美国流行文化宣扬美国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所以应该抵制美国的文化产品。
D.英国人比美国人更看重高雅文化,因而当甲壳虫乐队风靡英伦三岛时那些蔑视流行文化的文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5 04:3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希腊的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一样,与以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不可能直接产生近代科学。
有人认为,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著作,牛顿深受其推理方法的影响。事实上,牛顿、莱布尼茨和他们的先辈为适应当时运动学、弹道学、光学和天文学的需要,大胆冲破欧几里得关于严密性的要求,发明了微积分。在微积分建立以后,反对者正是那些受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束缚的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虽然是按《几何原本》的模式写的,但那只是形式。牛顿自己曾经说过,读了《几何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里逻辑学的确不发达,但逻辑和语法一样,是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正如许多人没有学过语法也会说话一样,中国古代逻辑学不发达,不等于中国人不会逻辑思维。再者,逻辑的严密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对上帝的存在做出了五大证明。难道上帝真的存在吗?
与此相反,作为近代科学开始的一系列新发现,却不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如果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还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维萨留斯则完全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伽利略对木星卫星的发现,都与三段论法毫无关系。伽利略认为,在物理学中,基本原理必须来自观察和实验,逻辑和数学只是实验数据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实验目标的追求。这正是近代科学方法的精髓。
再看看希腊人是怎么说的。柏拉图认为:“一个真正的天文学家不必去思考昼夜长短、日月运动以及其他天体的任何事物。在建立真理时,考虑这样多的事业是愚蠢的。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如果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研究问题,那就要把星空抛在一边。”
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主要是社会原因。按照明末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这一时期的科学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堉《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六十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和英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l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由于清军入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到了康熙时期,全国已基本上统一,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内、国外的环境都不错,这时是一个机遇。但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把我们本可以与欧洲“同步起跑”的机会失去了。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牛顿的数学理论,突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束缚,没受到其推理方法的影响。
B.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但结论却是错误的。
C.近代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而不是数学和逻辑。
D.明末是我国历史上科学研究的辉煌时期,很多研究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希腊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为例,是用来说明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
B.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欧洲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C.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人重视数学化和定量化的描述,其研究接近近代实验科学。
D.希腊和中国的古代科学因不重视观察和实验,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没积极作用。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述“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因而它也具有主观意志所不能改变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过制造出来的新城,但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顺从了历史潮流的要求,因而它可以吸引人们凝聚在自己周围,方才不断成长。

历史地看,城市发展的自然秩序是吸收的,而非扩张的。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新区是成功的,而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新区是不成功的。其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儿?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区甚至只是一片荒地,而现在的新区却是建起高楼大厦来招徕顾客,为什么反而后者吸引不到人?其实,无论是早期的政策洼地,还是如今的创新高地,新城区吸引人靠的是改革和优化的力量。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

动态地看,城市的发展是分化的,而非同质的。城市的本质在市,不在城。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不是房子,不是马路,不是饭碗,而是它的分工,它的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城市产生的基本逻辑就是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各种要素、资源开放、流动,以达到更加充分、更有效率的利用。如果离开了市,离开了更充分的市场化和市场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没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从这点来说,搞城市化的关键,不是建城,而是成市,但市场并不能简单地制造出来。

结构地看,城市的发展是致密的,而非宏大的。自然形成的城市,它的路网会很密,商业和服务设施会到处分布。这样的城市因为有密度,所以生活起来就比较便利。未来的城市化要从扩张型、铺展型变成内生型、紧凑型,不能只从尺度上看城市,更要从密度上看城市。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密集还是稀疏。所以,城市化要终止单纯“摊大饼”,要把能更好地配置资源的紧凑型城市作为目标。

最后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城市发展一定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城市的成长与人群的聚集是同一过程。因此,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城市的基本作用,是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生活和发展的机会,保障其市民的权利和财富。忽视民生而把钱拿去装点门面的城市,只能是冷冰冰的钢铁水泥骨架,等待它的必然是人们弃它而去。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筑物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但市民并没有多少获得感。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城市的发展是各类群体共同集聚的结果,城市的目标也应该是让每个群体都生活得更好。

(摘编自陈恒《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兴城市顺应城市成长的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B.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
C.城市的发展壮大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
D.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为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充分提供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遵循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B.文章指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四个方面,顺应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壮大。
C.文章指出城市化的关键是成市,强调通过不断优化配置城市要素、资源,集聚各类城市群体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
B.越是成熟的城市,其市场化程度越高,城市的各种要素、资源越开放,流动越合理。
C.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让城市自由地成长、发展和壮大。
D.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就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从前的文学观念与我们现在的文学观念很是不同。他们以为文学的唯一作用只是“载道”。但我们认定文学广大无垠,是批评人生、解释人生的。在他们的旧观念下,多少真正的文学为旧观念所压迫,竟失去了它们的真价值,而为一般人所轻视。最可怜的便是小说,他们亦读小说、做小说,爱小说,但却始终拿消闲的态度来对付小说,以为小说是不能称做正宗文学的。他们以为小说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君子弗为也”。
他们虽然轻视小说,但是他们仍旧是很迫切地要知道他人的感情与动作,他们受了生之压迫,感受生之苦痛,仍旧很迫切地要求安慰,要求同情。他们仍旧向小说家喊道:“请你们安慰我,使我乐,使我忧,使我歌,使我泣,使我富于情绪,使我梦,使我笑,使我震动,使我饮泣,使我思量。”(莫泊桑语)所以仍旧差不多是无一人不读小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
有许多人虽然受了旧文学的观念的束缚,但是所为“道”也者,究竟敌不住情感。他们自身领会了人生的意义,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创造的冲动永久催促他们,同情的血流,继续在身体里鼓荡,所以仍旧有好小说出现
(节选自瞿世英《小说的研究》)
【小题1】旧观念下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小说的?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第2段中,为什么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4分)

【小题3】最后一段中所说“好小说出现”的条件有哪些?(6分)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敬”的当代价值
①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②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③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④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⑤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文明的基础上。小农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D.“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小题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C.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
李德顺
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可以从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入手,其中“通变”就是一个着眼点。
《周易》是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易”。“易”即“通变”。《周易》所言,就是如何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周易》认为,人世间的事,有变才有通,国家和人民才能生存发展,因此要“通变”。当然,变中有所不变,变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为此,《周易》提出了两条价值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也确实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
拿语言文字形式来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作为其统一公共形式的汉语,从甲骨文的字体和发音开始,经历了从象形到形意兼备、从篆隶体到行楷体、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现代汉语,且变化仍未结束。再拿汉语的文学形式来讲,从远古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民谣,到接替兴起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白话文学,总是在推出一种又一种创新形式,引领一代又一代风骚,并没有一个终结。而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如此,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生活领域以及生产、科技、军事、政治等社会领域,也无不如此。举凡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这些自我改变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固然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甚至充满凶险和动荡,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而这一切所显示出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而且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它让中华民族具有宽广、从容、务实、机敏的胸襟气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以及中华先人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内容博大精深。但必须看到,它们毕竟多属时政、规范和技术层面的成果,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
自古以来,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对内对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文化才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马、中、西”汇通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为主动,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正常状态,也是新形势下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内在需要。
(选自《人民日报》2015-6-18)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
B.中华文化遭遇过许多曲折和磨难,但总能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靠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作为有识之士就要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密码,“马、中、西”汇通是新形势下弘扬这种精神的内在需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这就是《周易》的中心思想。
B.通变精神让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断追求变化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
C.汉语文字形式和文学形式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国人的生活,与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D.对民族生存发展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通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变”作为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一个着眼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
B.《周易》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身”,但有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
D.我们今天的文化能够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是因为有识之士能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