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②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③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④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⑤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⑥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⑦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小题1】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小题2】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6 05:1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网络文学的价值
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
  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这也昭示出了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受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时代的变动以及文学内部的调整和文学自身的位移,给予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丰厚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为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更多的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学批评亦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评论范畴所在。也就是说,文学论坛、文站和电子期刊等新媒介的生成,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机制化管理和集约型的作品生产、消费途径,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过程更为顺畅,阅读和观看的“快感”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为文学批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以容纳更为大众化和平民性的话语,接受平实、朴素和直接的评论方式,建构多赢和互补的局面,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创作模式,即读者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对开放性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进而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选自2011年8月24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的价值”,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标志着新书写方式的诞生。
B.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标志着新阅读形态的形成。
C.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传统文学的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昭示出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
D.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的一个新的特质,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使批评空间的得到开拓。
【小题2】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还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
B.网络文学拓开了传统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传统文学自身的影响力。
C.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构成了冲击,为整个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D.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阅读。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相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很多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B.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可以对电子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C.网络文学立意追求经济利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而传统文学不立意追求经济利益。
D.对于网络文学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仅仅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人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分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加以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②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人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
③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土地资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人类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土地资源,但是,这种占有和改造必须适度;否则,将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⑤防沙治沙的对象应当是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沙漠和土地沙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的;沙化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是人类应当也可以防治的。这些荒漠化土地是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
⑥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最终战胜、消除洪水。
B.洪灾是人类过分开发利用土地引发的自然现象。
C.特大洪水就是洪灾,是人类不可控制的灾害。
D.治理洪灾,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用于泄洪。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好不要开发利用冲积平原。
B.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C.借助现代科技和集约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D.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是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B.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C.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没有权利改造自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努力,终究可以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
D.水利工作的目标应该是:人类科学利用自然界所赋予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洢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核雕艺人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
【小题1】下列关于“核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雕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刻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的一种民间艺术。
B.核雕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为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比较坚硬的果核。
C.核雕因所选雕刻材料体积小,雕刻难度大,雕刻技艺传人少而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门绝技。
D.核雕被人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其构思和雕刻在明清时期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核雕起源待考,但其蓬勃发展于明清,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巨贾到三教九流都玩核,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
B.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清朝中期,核雕不光用来装饰和点缀,还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
C.王叔远的“东坡赤壁泛舟图”因其雕刻形象生动、布局精巧而成为核雕精品,明代时借助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而广为人知。
D.核雕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民间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融入新的内容和技法,正走向新的高峰。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核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装饰物和点缀品,到把玩品、欣赏物再到可升值的收藏品这样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
B.清朝中期以后,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在手中把玩一些橄榄核和胡桃核的核雕,核雕玩品除了具欣赏还兼具了健身的功用。
C.随着核雕价值的不断攀升,有些收藏者搜罗核雕不仅仅是为了赏玩和健身,还因其可升值取利。
D.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核雕艺人们随着果核雕刻品价值的不断攀升,他们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核雕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哲学现象。
②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一个具有二重性的矛盾体。一方面,老子是“礼”家,据载孔子就曾向其问过“礼”,但是他晚年又对“礼”加以尖锐的抨击,然而,在《老子》一书中,他又大谈慈、俭、孝、祭祀等有关“礼”的问题:老子强调“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但又认为其不可说,把“道”神秘化、虚无化地遮盖起来,从而在语言与“道”的关系上构成一对矛盾体;作为隐者,作为“不言”“贵言”“希言”的倡导者,他不著述不收徒,但偏偏在出关的时候,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思者自道”,这种发愤著书与他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确乎是一种矛盾;他的著述被有的人认为是“阴谋家的治世之术”和“君人南面之术”,但他在书中却又明明白白地反对专制独裁统治,反对战争,反对社会的一切不平等。这诸种矛盾,无疑构成了老子的神秘面孔和《老子》一书的神秘色彩。
③老子那种退回源头,主张无知、弃智的做法,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他那种清静无为,也被看成不思进取的表现:至于“小国寡民”,更被人看成是一种退回到原始社会的消极思想。也许这些都是可以批评或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论如何,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通过“道”反对了神、上帝这种“有神论”的哲学源头,同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建立了哲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中国哲学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和范式的建立,都与他相关。同样重要的是,他的“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和诗学品格。老子的贡献是抹杀不了的。
④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教育、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
⑤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汉代以后逐渐被神化和宗教化,成为道教的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他的思想与道教的主张有联系,但两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老子的思想对后世道家的派别有很大的影响,从先秦到明清,受老子影响的道家学派很多,如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以养生为中心的养生派,以汉代的扬雄为代表的强调“玄之又玄”的玄学派,以汉代的刘德为代表的知足派,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以及在“道隐无名”宗旨影响下的隐逸派等。可以说,两千多年来,老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经纬。
⑥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最晚在隋代,《老子》一书就传到了日本。而平安朝初期,大批注释《老子》的书籍,如河上公、王弼、梁武帝、唐玄宗、成玄英等人的注释本相继传到了日本。到了德川时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老子学派。20世纪的日本学者对老子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出版的译注本和研究著作有300余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一个具有二重性的矛盾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礼”家,在《老子》一书中他大谈有关“礼”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他晚年又对“礼”加以尖锐的抨击。
B.老子在语言与“道”的关系上充满着矛盾,他强调“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却又把“道”遮盖起来,认为其不可说。
C.作为隐者,老子倡导清静无为,倡导“不言”“贵言”“希言”,但偏偏在出关的时候,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思者自道”。
D.他的著述明显是“阴谋家的治世之术”和“君人南面之术”,但他在书中又明确反对专制独裁统治,反对战争,反对不平等现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①②段先指出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哲学现象,然而从“礼”、“道”等多个方面说明老子本身充满悖论。
B.③④段论述尽管老子的思想和行为遭到一些人的批评,但其对中国哲学,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等产生巨大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C.⑤⑥段先论述老子思想对后世道家的派别的重大影响,并指出老子思想与儒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经纬,然后阐述两者对日本产生的重大影响。
D.文章前一部分讲老子思想中的矛盾之处,中间部分讲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后一部分讲老子思想的的远播。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帅一项是( )
A.尽管在汉代以后老子逐渐被神化和宗教化,成为道教的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但他的思想与道教的主张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B.反对“有神论”的哲学源头,建立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对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和诗学品格产生影响等都是老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C.从先秦到明清形成的“逍遥派,“养生派”“玄学派”“知足派”等道家学派都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这反映了老子思想的独到性。
D.平安朝初期大批的《老子》的注释本相继传入日本,20世纪日本出版的译注本和研究著作丰富,反映出日本人对老子的关注和热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
想起了方孝孺
宋志坚
读过两篇关于 “读书种子”的文章,一篇是马斗全的《何为“读书种子”》。此文提出:“读书种子,应指极爱读书精神之承接、加深,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另一篇是虞云国的《也说“读书种子”》。此文认为:“所谓‘读书种子’,就是传统文化强调的‘诗书传家’。这种读书,不以功利为第一念想,只是一种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
读着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方孝孺。
《纲鉴易知录》载:“上(朱棣)之发北平也,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道衍和尚称方孝孺“素有学行”,我以为此“学”乃是学问,此“行”当指操行。从这番话看,“读书种子”不仅有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读书人的学问,更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之操行。   
那么,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么?倘若果真如此,岂不又与“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相悖?这些纠缠不清的疑问,因为此后的奥运火炬的传递而受到启迪得到答案。
火炬的传递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可分为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包括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在内的体育运动的精神;超越体育运动的更高层次,即为它所象征的“世界和平、和谐、合作、友谊和团结”。于是忽然想到,“读书种子”也有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极爱读书”的精神;超越读书本身的更高层次,即为包括“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在内的读书人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读书种子”的传承,也需要有一棒又一棒、一代又一代的火炬手。
这样一来,我倒是弄明白了,道衍和尚如是说,并非意味着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他是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恰如传递奥运火炬的一棒火炬手。只是道衍和尚没有弄懂,因为上述两个层次的结构,使“读书种子”具有坚实的基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小题1】下列对方孝孺的相关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方孝孺“素有学行”,道衍才断言朱棣“武成之日”,他“必不降附”。
B.方孝孺身上的“学”“行”与虞文对“读书种子”的解读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C.方孝孺不仅有读书人应有的学问,而且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的操行。
D.方孝孺有“极爱读书”和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堪称“读书种子”。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仅吸收了马文和虞文的可取之处,而且明确指出了“读书种子”应该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
B.作者对道衍的说法认识在逐步深化,从最初的悉心领会,到后来的完全明白,再到最后的尖锐批评。
C.“读书种子”的传承与奥运火炬的传递,既有内涵层次划分上的相似点,也有传递方式上的相似点。
D.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比“极爱读书”的精神不仅层次更高,而且濡养更难,所以至者稀少。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强调了“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但是他将这种精神局限于“极爱读书”,显得过于狭隘。
B.虞文将读书精神延伸到了人格、素质、文化层面,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种精神的传递性,缺少发展的眼光。
C.方孝孺的“学行”体现了“读书种子”的两个层面,若他有“学”无“行”,道衍决不会为他“跪而密启”。
D.方孝孺作为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他被灭族使明代出现了一个“读书种子”的空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