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印泥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压印章和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初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划供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修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见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先民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B.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C.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D.中国最古老的指印印泥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人们在捆束竹简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他人偷拆的做法当时广泛流行。
B.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可能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以后,这些契约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
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压手印的做法,使契约具有法律效力从而规避不必要的麻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2000多年。
B.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D.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0 05:3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希孟18岁时,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千里江山图》,这既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在该图完成后一两年,他便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卷承载的是徽宗极力推崇的“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必须将之置于北宋的绘画审美意识的大格局里,并且与其它不同的审美观进行比较,才能深入领会画中的意蕴。
从五代到徽宗朝初的宫廷画坛,已基本形成了“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两种绘画美学形态,前者是表现社会底层辛勤劳作的场景,后者是抒发文人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
蔡京为相期间,歪曲解释《易经》里“丰亨”“豫大”两句,以此为“据”蛊惑赵估去坐享天下财富,理由是天下承平日久,府库充盈,百姓丰衣足食即为丰享,既然天下“丰亨”,就要出现“豫大”,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专供皇家享受的建筑和园林,以此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心态。当这些奢靡的宫殿完工之后,殿内的装潢壁饰当然也必须与“丰亨豫大”的审美观相协调。
英宗朝魏国公韩琦在《安阳集钞·渊鉴类函》里提出了“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这些都影响了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的进一步形成,甚至影响到后来文人书法的幅式和容量,米友仁继承其父米芾好作高头大卷的衣钵,在他《潇湘奇观图》卷的跋文里所言更畅快:“成长卷以悦目。”
“丰亨豫大”审美观承接了北宋中后期技法求真。求精。求细和画面求大、求全、求多的趋向,设色富丽堂皇。在宫殿内墙上壁画、大轴以及屏风画的色彩要富丽堂皇,这正是徽宗要积极倡导的审美观。而那些具有“萧条淡泊"和“悲天悯人”意境的绘画是不太适合这里的宫墙。
王希孟的艳丽醇厚的大青绿山水,完美体现了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徽宗十分关注宫中设色绘画的发展,鼓励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在他登基之前,唐代大小李将军的设色山水在北宋渐渐“褪色”了,唯有少数的宗室和贵胄画一点类似小青绿的山水画,如越令穰的《湖庄清夏图》卷,略施淡彩。而徽宗本人,除了个别的水墨画之外,他的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十分鲜亮明丽。如传为徽宗摹写的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他的《瑞鹤图》卷,宫廷画家的《听琴图》轴等,均与《千里江山图》卷的门幅相当,极可能都是1112年前后的画迹,是徽宗要集中时间解决宫廷绘画设色问题的结果,这也是“丰亨豫大”观念反映在绘画上的基本形态之一。
徽宗“诲谕”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是为了提振青绿山水、特别是要开创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王希孟除了在画学受到过基本训练之外,几乎是一张白纸,极易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当时的李唐、朱锐等人的手法已经定型,重塑的难度比较大。王希孟敢于大量使用石青石绿,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相信这是他的观山所得: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显青,原因是空气的厚度改变了远处山林的本色。画家继承前人用色之法,概括提炼出青绿二色。
《千里江山图》卷呈现出与“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不同的绘画面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这也是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所致。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江山图》卷表现了北宋“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是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B.“悲天悯人”的绘画美学表现底层劳作的场景,而“萧条淡泊”的绘画美学抒发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都已在北宋初年形成。
C.徽宗时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就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皇家建筑和园林,这种做法也是《易经》里“丰享”“豫大”提倡的。
D.王希孟继承前人用色之法,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提振了青绿山水、特别是开创了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蔡京对《易经》里“丰亨”“豫大”的解释和韩琦提出的“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是为了论述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B.把“丰亨豫大”绘画审美观和北宋初年“萧条淡泊”“悲天悯人”的绘画观对比,主要目的是论述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C.用徽宗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鲜亮明丽,为体现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和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提供了例证。
D.文章由赞扬《千里江山图》引入,分析了“丰享豫大”绘画审美观形成原因及表现,并论述了这种审美观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徽宗“丰享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对王希孟的影响和“诲谕”,王希孟就可能不会创作出绝世之作《千里江山图》。
B.王希孟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可见当年其他画家也认同“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
C.《千里江山图》卷表现出“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这符合北宋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D.《千里江山图》卷深受人们喜爱,可见只要创作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作品就可以引领风尚,得到人们的喜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当然有着不同的读法。买一本《全唐诗》,皓首穷经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是否就意味着读懂了唐诗?长篇随笔《唐诗的读法》,阐述了诗人西川对唐诗的另一番理解。他认为,读唐诗,不能把古人供起来读,而应以同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唐代诗人所关心的问题,理解他们创作的秘密何在,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当我们深入古人之间,看他们互相争吵,这时,古人才能活起来”。这应当也是唐诗的另一种读法。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英伦才子亨利·希金斯在《如何读懂经典》中专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中无所用的诗,在物质世界以外却大有可为。作家乔治·普登汉姆把诗比作“良药”:“若能从容地悲伤,也是件乐事”,难过的时候,“悲伤本身”也有助于“治愈心病”。在唐诗里,不但每一个物象都有其代表的意境,唐诗还“给我们当头棒喝……使我们从醉生梦死中惊醒,看到生命有多宽广”(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语)。阅读经典,一是从古诗词中获得修养,二是创造的秘密,就是“古人为什么这样做”?唐人怎么写诗?又为什么写诗?为什么好诗人多集中在唐代?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唐代诗人、读者、评论家的诗歌标准与当下相异还是相同?他们又是如何处理他们的时代?西川认为,诗“追求深层含义”,“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在他看来,“唐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而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
“哲学家能在政治与道德思想的语言上另辟蹊径,诗人最重要的是在情感语言上别出心裁。”西川并不完全认同亨利·希金斯这一观点,他认为,“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来阅读以中古音写就的唐诗,这本身就有令人不安之处……”在他看来,即便“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也未必读出唐诗的“真实面”。正如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言,所有文学形式中就属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外”。客观上,科举制度以及进士文化的存在,使得我们几乎没有读唐诗的资格。就像西川说的,“这话有些冷酷,但现代人真正进入进士文化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唐诗的“字词和其意义的关系,比日常语言更加紧密”,而我们对唐诗的理解,多与我们过去的经验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唐代诗人多为进士出身,就是普通士子所读的那些书我们也没有读过,他们受过整套儒家教育,而我们没有受过。偶有接触,也不过皮毛乎?尤其唐诗用典,我们真读不懂。
“很多人讨论唐诗,讨论的只有‘诗’,没有‘唐’。他们讨论唐诗的方式与他们讨论宋诗或明清诗的方式没有区别。”在西川看来,唐朝的诗人们也从未考虑或者改造诗歌的本身,既“不改造诗歌的形式”,也“不发明诗歌的写法”。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朝代,是付出了代价的。而最大的代价,是没有大思想家的出现。在《唐诗的读法》中,西川从“进士文化”“儒家道统”等多个层面重返唐诗的写作现场。
(摘自刘英团《回到唐诗的写作现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确实可有不同的读法,诗人西川的唐诗读法,角度新颖,赢得了读者的心。
B.作家乔治把诗比作良药的看法,说明多读诗歌有益于我们的“心病”得到治愈。
C.布鲁姆对唐诗“给我们当头棒喝……”的评论,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唐诗的魅力。
D.西川认为用普通话发音读唐诗,即使能看出其意高语妙,也不能读出其真面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诗人西川对唐诗读法新解的观点,来说明仅仅把诗背得滚瓜烂热并不意味着就读懂了唐诗。
B.文章接连引用希金斯、普登汉姆和布鲁姆关于读诗的观点,回答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阅读古文学。
C.文章叙述西川对希金斯观点的态度及分析,是为了表明要想读出唐诗的“真面目”,不能不注重分析诗人的情感语言。
D.文章结尾引用西川原话和阐述西川的看法,再次申明讨论唐诗要有“唐”性,读懂唐诗应多层面重返唐诗现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川认为,把唐诗供起来读是不可取的,而以唐同时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其所关心的问题及创作,深入感受他们的生活之态,更容易读懂唐诗。
B.阅读古典可以获得古诗词的修养和创造的秘密,在阅读中,西川思考的问题值得讨论的很多,而唐人写诗绝不是把玩一角风景,小情小调。
C.评论家伊格尔顿关于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外”的论断,启示我们要想读懂唐诗,了解了唐诗产生的背景、文化,才能获得读唐诗的资格。
D.历史让唐朝成为一个诗歌的朝代,我们不仅要重唐诗的“诗”,也要重唐诗的“唐”,付出大代价成就诗歌的唐朝,有缺憾,更有荣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谋杀案,一名年轻的妇女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亮起了灯,有人打开了窗户,一位男士大声呼喊:“放开她!”歹徒溜走了。灯光熄灭后,歹徒返回,再次袭击这名妇女,她再次呼喊,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灯光熄灭。当这名妇女到住处大门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死,整个谋杀过程持续了35分钟,38个目击者竟没有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一事件中人们表现出的冷漠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亲社会行为”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热点即始于这一惨剧。
在心理学中,助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亲社会行为也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类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是社会倡导的行为,也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在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帮助、捐献等几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备受关注,一直强调的都是这种行为的利他性和自我牺牲。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互惠性的亲社会行为最为常见,例如我们在帮助对方时赢得了对方的友谊和赞誉。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亲社会”是与“反社会”相对的,因此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适当的惩罚等,这类行为虽然具有潜在的伤害性,但符合社会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并不是伤害,所以是亲社会的。
亲社会行为可能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个体在做出利他行为时只关心他人利益而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到损失和面临危险的可能“舍己为人”实际上就是利他行为。在每个重大灾难时,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在做这一行为时,人们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只是在帮助别人。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也属于亲社会行为。因此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并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亲社会行为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促进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亲社会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的。从儿童期注意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将有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更为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提倡诚信、合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小题1】下列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社会行为就是积极的社会行为,往往体现着社会责任感,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
B.亲社会行为有利他性和互惠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促进了人与群体间的和谐。
C.与反社会行为不同,这种行为作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都源于利他主义,都符合社会要求。
D.“舍己为人”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它是道德高尚的反映,也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们的冷漠而导致的惨剧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于是亲社会行为就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B.司法人员执法、教师或父母对儿童适当惩罚等,这类行为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但是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C.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为社会所倡导,本该伸出援手之时选择冷漠理应遭到良心和舆论的谴责。
D.亲社会行为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们也可以把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纳入它的范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学者一直强调的是利他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这样的观点不失狭隘的成分。
B.亲社会行为时常发生在情况特别危急时,人们往往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安全与利益,只是为了帮助别人。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意义尤为重要,尤其是儿童,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D.那位男士听到有人呼救而打开窗子呼喊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他的积极行为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风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但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弃风限电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已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弃风限电现象的根本在于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应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因为风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今,从西北、华北、东北到东南沿海,到处耸立着风机,我国风电呈现快跑态势,装机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5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年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专家认为,我国风电能迅猛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持续性、补贴的力度大、投资者涌入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与风电疾驰发展的脚步相挟而来的是弃风限电问题十分严重。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全国弃风率为10%;2012年全国弃风率达到高峰,为17%;2014年全国弃风率为8%,同比下降4%。但今年以来,风电弃风现象加剧,上半年全国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8%,同比上升6.8%。
“造成风电发展双面性的原因是风电消纳问题严重。”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而在200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仅为126万千瓦。10年间,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增加100多倍。风电发展速度过快、电网建设跟不上等是导致我国风电消纳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此外,风电也存在着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缺陷。“三北”地区是风电消纳问题特别严重区域,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风电消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关乎风电发展的生死存亡。对此,《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优化风电建设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就地和就近利用。
(本文作者叶伟,节选自2016年12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风力发电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现如今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都很重视风力发电。
B.要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就必须加快推动风电这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C.2015年我国风力发电并网装机容量是十年前的100多倍,可以说我国风力发电是疾驰发展的,呈现出快跑的态势。
D.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是风力发电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也造成了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风力发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经过五年的迅猛增长,已经达到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的。
C.虽然2014年全国风力发电过程中的弃风率仅为8%,但是在风电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国弃风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D.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三北”地区,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就特别严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风力发电的健康持续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来看,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愈大,风力消纳问题也就愈加严重。
B.风力消纳问题是指风力发电发出来的电接入电网、再输送出去加以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想状况。
C.国家对风力发电所给予的持续性政策、大力度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投资者的资金投入等,都推动了我国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
D.我国认为,要想让风力发电摆脱风电消纳问题而顺利发展,就必须要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推动风电的就地与就近利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追寻现代美丽中国
5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5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将之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名字。
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描绘的田园之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李白挥洒的旅途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目睹的边塞之美……农业社会的自然和人文相交织,古典世界的风景和诗性相融洽,浸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现代化课题。美丽中国于是有了两张面孔:一张因袭乡土中国的冲淡;一张洋溢工业社会的热烈。就像开国领袖***的诗句,既珍惜“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山川自然之美,也礼赞“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建设之美。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但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问题也摆在了当代中国人的面前。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让人们意识到,不尊重自然、不顺应自然、不保护自然,必将伤及人民福祉、危及民族未来。
因此,“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首先,“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风景不能只存在于历史的想象和悦耳的歌声中。要唱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底气,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治理水平。
其次,“美丽中国”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看似寻常的土地、水、能源、矿藏,正变得日益稀缺。科学发展,并非追求浮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面对历史和未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三,“美丽中国”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哲人有云,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方是唯一的自由。同样,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
最后,“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中国未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只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站在十八大这个新的起点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生机勃勃,中国正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0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
B.“美丽中国”,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名字。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而今“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C.“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
D.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就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小题2】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文中提到的“四美”是有序的,不能颠倒。
B.***在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见,现阶段的任务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C.科学发展,并非追求奢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表明追求浮华的表象也无可厚非。
D.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这说明制度是唯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