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清明时节的诗与思
每到清明节,难免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谁写的,写于何时,有争论。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这首诗都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变成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画。
和许多中国节日不同,清明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节日。它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同时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明节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负载。
首先,清明节传递了中国古人的一种科学经验。中国古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长期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一种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视为一年时光钟表盘的指针,如果说有所谓“天机”,那么这便是天机,天机一露,便指示了人间的“时机”。所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天道酬勤,也眷顾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中国农业源远流长,发达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劳,更要拜这套经验科学之所赐。事实上,人类的每一步,莫不和经验有关,向前人的经验讨教,又创造新的经验,为后人所用,由此沉淀下来,便成为了科学的知识。
其次,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关怀。谁说中国人没有终极关怀?十字架前的忏悔或许因为内心的拷问而显得深沉,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诗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祭奠,是一种仪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远远超越了仪式的范畴。在先祖坟前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看袅袅青烟腾上天空,继而消散,那一刻,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里。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所以,清明节虽然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欢乐,就像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个节日也鼓励踏春和愉快的运动。
最后,清明节也渗透着中国人的维新精神。清明这时节,春风化掉冬雪,万物开始生长,生命开始孕育。而且,由于纳入了寒食节的节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烧起来。有古人以诗自况,“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个寒窗晨读的学者形象迎面而来。这里的“新火”,毋宁说是新的希望、新的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都得告别昨日的沧海桑田,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所谓新旧,相反相成。《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就是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国,维新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辩证之后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来。我想,清明节就是这样的一个日子,它提醒我们怀念,让我们从过去看到现在;它也提醒我们去做规划,让我们充满希望、充满想象力地走向未来。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它相对复杂,融合多种社会性节日内容,有着多元化的文化负载。
B.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在“春分”之后,从自然规律来看,这个时机适合“种瓜点豆”
C.清明时节是一个怀念的日子,清明节到先祖坟前放鞭炮,哭悲歌,烧纸钱,这种祭奠仪式只是为了表达生者对逝者的致意。
D.清明节渗透着中国人的维新精神,因为这个时节万物开始生长,生命开始孕育,人们也告别昨日,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小题2】下列诗句,不能表明“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关怀”的一项是( )
A.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B.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
C.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D.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能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判断相应的农业“时机”,可称得上懂得自然规律。
B.中国农业源远流长,离不开经验。人们不断继承前人经验,又创造新的经验,这些经验沉淀之后便成了科学知识。
C.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之所以豁达,是因为哪怕“清明节”这样的节日也不排斥欢乐,鼓励踏青和愉快的运动。
D.维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好创新。是一种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对自己的道路和未来的自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2 11:2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
从中唐起,现实如杜甫、韩愈等,其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尽管风格趣味大不相同,当时的文坛却贯穿着这一思潮脉络。连生性浪漫的杜牧,也力赞《楚骚》“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他们与封建前期门阀士族对文艺的主张、观念和理论是有差别的。钟嵘《诗品》讲“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刘勰《文心雕龙》讲“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都认为文艺是受客观事物感发触动的产品。而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白居易要回到诗歌的“六义”,都是要回到两汉的儒家经学,把文艺和伦理紧捆在一起。文艺被规定为伦理政治的使用工具,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被抛在一边。这对文艺的发展当然没有好处,迟早走向其反面。
就在这些文以载道的倡导者们身上,已经酝酿一种深刻的矛盾。作为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提倡儒学,企望天子圣明,自己也志得圆满,那时他们会选择兼济天下。但事实上,现实不会那么理想,皇帝并不英明,自己的仕途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他们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走向反面,即“独善其身”,结果就形成了既关心政治又躲避政治的矛盾。
此外,文章和生活在中唐以后文人心中也日趋分野,一方面他们高喊周孔道统,另一方面却耽于名位、声色、财富。他们虽然标榜儒家教义,实际却沉浸在他们各自的生活爱好中。这是一种无奈的抗争。一方面,打着孔孟旗号,声称文艺为政治服务,发展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另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导致他们转向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并使之成为文艺的真正主题和对象,这又为宋元词曲的出现做铺垫。如果说,在魏晋,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唐宋以后,二者则是彼此背离,分道扬镳。但是,并非宋明理学而是宋元词曲,把中国的文学趣味带进一个新的天地。这些千古名句的审美情趣完全不同盛唐,而是沿着中唐线索,走进更为细腻有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它的作者尽管仍然大做治国平天下的美梦,但他们的审美重点已经游离了这些。他们的时代精神已经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所以,从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艺术作品是那些不关时事的山水画、爱情诗,而不是爱发议论的宋诗。与粗犷而不事雕琢的盛唐诗歌相比,纤细而极尽柔媚的花间词更为时下文人所心仪。
至此,在词中,中晚唐以来艺术趋向生活的这种时代心理终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种种与诗境截然不同的词境的创造,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审美音调。它使得艺术正逐步摆脱长久控制着自己的枷锁。
那么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如何解决?这需要艺术与政治的分离,走向专业细致的发展道路。与从中唐经晚唐到宋元的这种艺术发展相吻合,在美学理论上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这种风格韵味往往让人有欲说还休、休又欲说的愁肠百结。如果说,钟嵘《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些的美学,那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更为标准的美学了。但无论多么纯粹的美学如果要完全脱离儒家思想而独立,却又是一种空中楼阁,这就是研究者需要谨慎的。只有彼此呼应协调,相互补充配合,方成为一代美学风神。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皇帝圣明,自己志得圆满,中唐这些知识分子就强调兼济天下;而当皇帝昏庸,自己仕途不顺时,他们就选择独善其身。
B.中唐以后文人心中标榜儒家教义、强调文艺为政治伦理服务的观念,后来发展成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而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为宋元词曲的出现作了铺垫。
C.与盛唐诗歌相比,花间词缺乏粗犷豪放的气象,趋于细腻柔媚的风格,也更为时下那些不关心时事的文人所喜爱。
D.艺术趋向生活,需要摆脱长期控制自己的政治伦理枷锁,而与诗境不同的词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中唐起,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诗人,尽管风格趣味不同,但都在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
B.魏晋时代的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唐宋之后,二者彼此背离,分道扬镳;最终不是哲学而是文艺将中国文学趣味带入一个新天地。
C.宋元以来诗人更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捕捉,不再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转而关注自我的个人生活和体验。
D.韩愈和白居易虽然主张有区别,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文艺的政治伦理功能,而摒弃了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唐诗人和封建前期门阀士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诗歌为政治伦理服务,后者强调诗歌对客观事物表达感怀触动。
B.中唐之后的文人耽于名利、声色,沉浸于个人生活,过去标榜的儒家教义成为一种幌子,体现了这些文人的思想有虚伪之处。
C.所谓艺术要与政治分离,就是要求文艺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却又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和韵味。
D.作者认为,美学追求既要独立不成为儒家思想的附庸,又不能脱离儒家思想孤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才会体现美的神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发展”及相关概念辨析
沈满洪
什么是“绿色发展”,在概念上说,当前还还不是很明晰。
首先,“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绿色经济”主要针对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绿色发展”则包括绿色理念、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科技、绿色制度等的变化。“绿色发展”比“绿色经济”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
其次,“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什么区别?
从含义广狭角度看,三个概念之间具有包容关系:“绿色发展”含义最广,“循环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最窄。“绿色发展”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循环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也正是“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低碳发展”主要针对碳减排和碳循环利用,它仅仅是循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个概念各有侧重:“绿色发展”针对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旨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针对资源危机,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发展”针对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旨在建设气候舒适型社会。
由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都逐步发展。例如,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上市公司新安化工,依靠自己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原来作为废气排放的氯甲烷的回收,回收一吨的成本是200多元,而氯甲烷的市场价格是每吨2000多元,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陕北窑洞可以做到冬暖夏凉,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并减少了碳排放,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或低碳建筑。对于这种情况,政府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倡导。
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不良现象。黑色经济——对社会而言是黑色的,但对企业而言是经济的。线性经济,如一些小造纸、小印染、小制药企业等。高碳经济,如火电就是高碳能源,虽然火电内部成本低,但是发展火电会增加外部成本。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首先是技术障碍,也就是科技创新尚未达到既绿色又经济、既循环又经济、既低碳又经济的水平。其次,也与制度障碍有关, 由于错误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使得黑色经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没有得到遏制。
(选自《文汇报》2017年6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绿色发展”的内涵更宽泛。
B.从含义广狭角度看,“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者是完全包容的。
C.“绿色发展”的概念就是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D.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逐步发展,必将带来新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绿色发展”及其相关一些概念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
B.文章运用例证分析法阐述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
C.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法阐述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
D.文章采用总分式,先总说“绿色发展”,再分说与它相关的一些概念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涉及绿色理念、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变化。
B.“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一样,都只有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
C.“绿色发展”跟“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同,它侧重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只有从技术与制度两方面抓起,才能根除黑色经济、线性经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己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一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没有确认的朝代与地域,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从哪里感知“博大精深”?
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提高。而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甚至徒有虚名,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毋庸讳言,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收视率等等,而放弃文化固有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可见,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靠糟蹋文化来赚钱。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文章列举了种种文化遗产被“重新打扮”的现象,请加以概述。(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对文化谋利持怎样的态度? (6分)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
谢冕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选自《新民晚报》)
【小题1】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忠”价值观在《诗经》中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C.《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C.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B.《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C.《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D.《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