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己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一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没有确认的朝代与地域,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从哪里感知“博大精深”?
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提高。而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甚至徒有虚名,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毋庸讳言,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收视率等等,而放弃文化固有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可见,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靠糟蹋文化来赚钱。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文章列举了种种文化遗产被“重新打扮”的现象,请加以概述。(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对文化谋利持怎样的态度? (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4 05:1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自我同一性客观上是自我人格的统合性和一贯性,主观上主要是个体形成有关自我的一致形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空中以同一实体存在及自身内在的相对不变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意识体验。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②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网络的虚拟空间给个体释放自我、建立同一性提供了机会。在真实世界的传统情境中,人们进出于各种角色并十分清楚自己角色的转换;但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平行地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拥有平行而共存的自我及生活。这种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孩子可以强化和建立比实际生活中更令人满意的自我形象,他们能积极发展信心和知识,以便为更好的现实做准备。
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毕竟存在差异。“在网络世界里,严格地说,发生相互作用的不是人,而是存在的数码,由此出发,人们可以在网络虚拟的经验空间里轻而易举地构建自己的新的身份”,这使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份在网络世界变得复杂起来,人的身份具有了虚拟性、多样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于是,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可能同时具有多种角色或身份,这些角色不仅与现实角色不一致,而且角色之间可能也是互相冲突的,这就比较容易造成自我角色的混乱,而且由于部分青少年对自己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实行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交替出现不同的性格特征,人格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和谐性,这些都影响建立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④克罗特冯特非常强调“对选择的探索和承诺”在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作用,认为这两个过程是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的核心。“对选择的探索和承诺”受两大因素影响,一为环境因素(社会、家庭、学校),另一个为个体特征因素(人格特点),而且环境与个体内部特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德育通过一种环境影响能够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由于自我同一性实质上是自我与客我,理想我与现实我,过去我、现在我与将来我,自我与环境的统一,在网络时代,还体现为虚拟我与现实我的统一。德育在引导青少年顺利建立自我同一性时,应把着力点放在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看待自我与社会关系、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关系、正确认识各种虚实角色及增强其角色调适能力上。德育还应该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通过心理咨询、群体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少年接纳自我,看到自我发展的现实空间。此外,德育还需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自律意识的培养,帮助青少年自主有序地选择实现自我认同的正确途径,使网络的认同感培育作用能够发挥其最佳效果。
⑤总之,在网络日益成为人的“第二生活空间”的趋势下,德育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就具有了合理性。而青少年网络生活中所存在的负面问题则使德育对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关照又具有了紧迫性。德育引导时,首先要依据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状况,明确其触角应触及的范围和领域,确定相应的教育引导内容,要结合网络和青少年自身特点,探索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还要积极寻求社会与家庭的支持,注意教育资源的协调性,建构起立体化的教育框架。
(选自曹清燕、任晓蛟《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德育关切》)
【小题1】下列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主观角度看,自我同一性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空中均以同一实体存在及自身内在的相对不变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意识体验。
B.从客观条件看,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决定了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而在网络世界里,数码的存在往往对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构成困扰。
C.从发生原理看,自我同一性在当今生活中很难建立,原因是人在网络与现实的交替中会呈现不同的性格特征,人格不够完整和谐。
D.从引导机制看,自我同一性包括虚拟我与现实我的统一,德育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各种虚实角色,并增强他们的角色调适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阐释自我同一性,接着引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B.②段分析网络对建立自我同一性的积极意义,③段通过比较网络与现实的不同,阐释了网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负面影响。
C.④段引用克罗特冯特的理论作为分论点,强调网络时代的德育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看待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D.⑤段先指出德育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然后概述如何进行德育引导,确定引导内容,探索引导方法,建构立体教育框架。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虚拟空间可以让孩子强化和建立比现实生活中更令人满意的自我形象,因此孩子上网就能积极发展信心和知识,会为更好的现实做准备。
B.青少年自我角色混乱,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网络空间里轻而易举地构建自己新的角色或身份,而这些角色或身份之间可能也是互相冲突的。
C.从帮助青少年顺利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角度来看,德育引导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自律意识的培养,教育他们尽量远离网络虚拟的复杂空间。
D.当前,关注青少年的“第二生活空间”很必要,也有紧迫性,德育在对青少年的网络生活进行引导时,还要积极寻求社会与家庭的支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舞蹈之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着称是一种自然的美。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此时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E.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美一样,舞蹈美也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来体现。
A.舞蹈的美是人的美,是自然的舞者借助声、色、字、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
B.舞者有着美的衣饰,这是舞台上的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的本质区别。
C.舞着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和以形写神的国画是类似的。
D.观众欣赏舞蹈,在音乐中与舞者进行感情交流,升华了自己美的素养。
【小题2】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指(3分)()
A.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B.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C.在造型美外,更讲求情感
D.体内储满情感的来欣赏舞者的舞台造型美
【小题3】(小题3)第④段中举“李白”、“曹操”和“怀素”、“杜甫”两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
【小题4】2012年的春晚,有一个杨丽萍的舞蹈节目《雀之舞》,其舞台背景是一片原始森林,杨丽萍与另一舞伴作孔雀装扮,模仿孔雀动作,跳了一段孔雀求爱舞。该节目博得了满堂喝彩。请结合本文观点,说说这段舞蹈带给观众哪些美的享受。(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
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样说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如把话说得直接一些。那就换个说法:任何人都得经历从出生到死亡,一百岁如此,七十岁也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终极结果都是一样的。但谁都不会追求这个死亡的结果,反倒是特别希望延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由此可引申出一个判断,人生哲学不是重视结果的哲学,而是关注和充实过程的哲学。过程对人生有无限的意义,终极结果对人生基本没有什么意义。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虚不白过,那就要把人生视作一个美好的过程,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于结果不必太在意。
不妨用比较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对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的说法更认可。人生与无机物有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不可逆但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而没有生命的物质仅仅是客观存在,存在形态也是可逆的,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再深入一步分析,人生与其他动物生活也有很大的不同,人生是思维和劳动互相促进的社会活动,动物即便是高级动物,也无法进入这种状态。作为整体人的进化,使社会越来越复杂,以致到了异化的程度。愈加复杂的社会,又使个体的人不得不以复杂来适应,这反过来又增添了社会的复杂性。
照此一来,不少人都切身感到人生越活越累,有时真的觉得不如野生动物甚至不如家畜宠物过得幸福。人生确实有点累,但是,着眼于结果的累和关注于过程的累,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并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理念,直到决定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人生观。
假如一定要说人生是结果哲学,那它就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遗憾哲学。换另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过程哲学,那它就会是体验和感悟这个美好世界的快乐哲学,每一个过程又都会有体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当然,结果和过程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过程是由一个又一个结果来连接的,结果不但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过程之中蕴涵着无数个结果。过程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结果连贯起来的,就像一串珍珠项链。
人是生活在过程之中,还是生活在结果之中呢?就终极意义来说,人只有一瞬间是生活在结果之中,那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那么,忽略人生这个谁都不会情愿的结果,一辈子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过程之中,不是很好吗?
所以,我不反对人生要确定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也不赞成把人生牢牢地捆绑在这些目标上。人生过程的充实和历练,往往比难以把握的结果更美好幸福快乐。因为,人生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现实——我们在过程中得到的,总比在结果中获取的要多得多。
人生的过程哲学,是否值得欣赏和践行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小题1】不属于作者得出“人生哲学应是过程哲学”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人生的终极结果完全一样,但人生过程可以丰富多彩。
B.人生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一个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
C.人生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相互促成各自的复杂性。
D.人生活在过程中,将会体验和感悟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借“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之例说明无机物存在形态的可复制性。
B.人生的终极结果是死亡这一事实,使得不少人产生了人生越来越累的感觉。
C.一个人如果信奉结果哲学,其人生过程中将会体会到许多的美好和快乐。
D.人生确定的一些阶段性目标,可以成为人生过程的重要部分。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人生是过程的哲学”这一观点的理解。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中华儿女》2010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同类题5

每当夜幕来临的时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个业余天文兴趣组织的望远镜就指向了天空。但是,他们并不是观测某个天体,而是在寻找外星人发来的讯号。他们认为,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星球应该会认识到,可见光通讯会比无线电通讯具有更多的优点。
当无线电技术出现后,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将它应用于寻找外星文明,许多巨大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对准了天空。人们希望能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到知己。
那时的人们以为,如果有外星文明的话,他们也一定会掌握电子技术,并用这种方法试图与我们联系。四十年过去了,这项工作毫无进展。
用无线电联系有着很多的缺点,首先,它的波长实在太宽,人类并不知道外星文明会使用什么频率与我们联系,如果波段不同,就无法接受到他们的讯号。就如同使用收音机,必须要调谐到一定的频率才能接受到某个电台的节目。另一个原因是还有很多恒星也会产生出微弱的无线电,它们对接受装置构成了干扰。更致命的问题是,外星人是否会使用无线电通讯,也只是人们的猜测。他们也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通讯,比如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还有X射线和γ射线。但是,这些波段也会受到来自各种天体的干扰。
理智的外星人会很清楚的意识到这这些问题,所以他们可能会使用可见光来与人类联系。如果单纯地用可见光,也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你向那遥远的的星空发射一束可见光,距离很远的地方的人们一定很难发现他。因为宇宙空间处处充满了耀眼的恒星,他们的光芒要比这种信号强烈的多。但是,倘若这束光具有某种特征,比如具有一定的脉动性,那么理智的外星生命就可以把它与那些恒星的光芒区分开来。这种脉动的光就是激光。
实际上,早在搜寻地外文明开始的第二年,激光的发明者查里斯·唐纳就提出了这一设想。那个时候,科学家对激光还很陌生。他们并不知道激光能为人类做什么,因而这一观点无人喝彩。1997年,当唐纳在一次搜寻地外文明的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无线电派动摇了,他们开始考虑用可见光通讯的可能性。
使他们这种观点发生动摇的最根本原因是激光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可以用10兆瓦的能量制造出频率为1万亿分之一秒的激光,在这种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制造出比太阳还亮5000倍的激光。这足可以应付星际通讯的需要了。因此,完全可以相信,比我们先进的外星文明是用激光来通讯的。
目前我们还没有用这样的激光向外星人发出讯号。这种接受装置制造起来并不麻烦,那些大型光学望远镜就可以具有这种能力。它们具有光学干涉能力,可以对一系列光波进行检测,当然也可以检测波长极短的激光。当望远镜检测到一束脉冲激光的时候,那就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了。那很可能是外星生命发来的讯号。
利用可见光寻找外星文明这项工作还刚刚开始,真正从事这项工作目前只是一些业余天文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几位化学和物理学教授就是领头人。虽然经费也是来自于社会的捐助,但是他们都愿意无偿地为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并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小题1】下列不能成为无线电派观点发生动摇依据的一项是(   )
A.比我们先进的外星文明是用激光来通讯的。
B.科学家可以用10兆瓦的能量制造出频率为1万亿分之一秒的激光。
C.人们可以制造出比太阳还亮5000倍的激光。
D.1997年,唐纳在一次搜寻地外文明的会议上再次提出了用激光搜寻地外文明的设想。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激光发明之前,人们用许多巨大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寻找外星文明,但至今毫无进展。
B.人类用无线电与外星人之所以联系不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恒星也会产生出微弱的无线电,它们对接受装置构成了干扰。
C.如果单纯地用可见光,由于距离遥远,即使有外星人发出这样的光束,人类也未必能发现。
D.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几位化学和物理学教授带头用社会捐助的经费利用可见光寻找外星文明。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可见光寻找外星文明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个业余天文兴趣组织率先提出的。
B.外星球的文明程度都很高,所以他们可能会使用可见光与人类联系。
C.利用可见光寻找外星文明是人类发现外星文明的唯一途径,虽然这项工作刚刚开始,但其前景却是非常广阔的。
D.目前人类虽然没有用激光向外星人发出讯号,但正在努力用大型光学望远镜搜寻外星人发来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