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忠”价值观在《诗经》中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C.《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C.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B.《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C.《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D.《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07 11:5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创造的过程,是把对外间世界的体认,通过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础转换成表意符号的过程。中国人由事物外形到意义转借的实践证得的思维方式,于《说文解字》的“六书”法表现得非常切实。因而在中国,语义学问题隐含着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成分。中国式的语义学不仅限于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解释语言符号间的意义关联。它实质上牵连着和综合着文字学和语源学的诸多要素,而且通过文字训诂和语源梳理来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从而使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比如,当我们谈论叙事结构,在《说文解字》中发现“结,缔也”,也就是把绳子打成纽结;“构,盖也”,也就是把木材交错架设成屋,“结构”一词的动词性也就跃然纸上了。谈论中国人对叙事结构的把握,是不能忽视这个词语的动词性,以及动词性所包含的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的。因此我们在思考西方论者把结构视为“多重秩序”、视为“分解——编配”之时,就会从中国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包含的生命体验的角度,进行质疑和体系的重构了。

返回原点不是为了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为了在一个坚实的文化根本点上,组织新的思路,走向新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番返回和走向的曲折路程中,必然要参照世界人类的现代智慧,参照起步较早的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新进展。因此建立中国叙事学思路的关键的另一步,就是“参照”。参照应该伴随着我们思维的全过程,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维过程。参照是创造的催化剂,但不是创造本身。当我们为了参照而去了解西方信息,并且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的时候,眼光就应该停留在这个关键点上,在这里以“中国眼光”与“西方眼光”进行相互注视、交流和质询,考察中西异同,反省异同的原因,清理各自的历史线索,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文化对行原理在这里是运用得非常活跃的,这种“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将会使我们在中西对话中拓展学术视野,形成自身的学术体系。这有点类乎禅宗临济派之所谓“四宾主”:主看宾,宾看主,主看主,宾看宾。只不过我们不是为了“辨魔拣异,知其邪正”,而是以平等的态度而辨析异同,既肯定中国特色,又对之进行现代化解释和转化而已。

比如叙事与时间,是西方叙事学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就成为解开中西叙事学异同的关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西方主要语言按照“日—月—年”的顺序表达时间,中国语言则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时间。似乎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一经“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就可以辨别其间存在着对时间进行分析性和整体性把握的不同信息。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返回中国人时间认知的原点。所谓“原点”,也只是文字记载才有踪迹可寻。殷墟卜辞是以甲子记日的,先记日,再记月,日在月先与西方今日同,年则没有明确记录。“年”字是有的,上为“禾”,下为“人”,表示一年收成的意思,因此卜辞不乏“求年”“受年”“受黍年”的记载,表达对年成丰收的祝愿。到了西周钟鼎彝器铭文,月逐渐到日的前面,年原来称为“祀”,置于铭文之末,其后逐渐改为“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在文献记载中,《春秋》已使“年—月—日”的定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自此有准确年份,这大概可以作为中国有“年—月—日”时间顺序定制的一个标志。

(摘编自杨义著《中国叙事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的语义学常常将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比如“结构”一词所具有的动词性就包含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
B.对于“结构”一词,西方论者视之为“多重秩序”与“分解—编配”,而中国人则采用由事物外形到意义转借的实践证得的思维方式,赋予其动词的特性并包含着生命体验。
C.中国式的语义学不仅从文字学和语源学的角度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而且也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符号的意义关联。
D.西方现代叙事理论起步较早,建立中国叙事学需要“参照”其新进展,只有参照世界人类的现代智慧,组织新的思路,才能构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返回原点就是通过文字训诂和语源梳理来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从而使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这是语义学的特点。
B.“参照”就是我们以“中国眼光”去了解西方信息,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进行相互注视、交流和质询,考察中西异同,反省异同的原因,清理各自的历史线索,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
C.禅宗临济派之“四宾主”(主看宾,宾看主,主看主,宾看宾)与文化对行原理在“关键点上眼光对视”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中西叙事学中存在着对时间进行分析性和整体性把握的不同信息,表达时间的习惯,中国语言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西方主要语言则按照“日—月—年”的顺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人注重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包含的生命体验,而西方论者把结构视为“多重秩序”和“分解—编配”,因此中国人会对西方论者眼中的结构进行质疑和体系的重构。
B.根据文化对行原理,构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必须以平等的态度辨析中西叙事学的异同,展开中西对话,对西方叙事学进行现代化解释和转化,这就是对鲁迅所谓“拿来主义”的运用。
C.构建中国叙事学理论需要返回原点,如中国人认知时间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初踪迹,这样就追溯到殷墟甲骨卜辞,从中搜寻蛛丝马迹。
D.中国殷商时期日在月先、月在年先,与今日西方主要语言“日—月—年”的顺序相同;到了西周时期,月逐渐移到日前,原来称为“祀”的“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沿用至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现存世33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其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道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调积厚、诚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庄子·让王》中所强调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

(摘编自孙欣《旷达消遥,天人合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思想奇特,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战国最重要的道家著作。
B.“机心”指心为权势名利所绊,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心存“机心”。
C.“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
D.《庄子)尤为强调审已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白修抛开成见,看破红尘,获得心灵自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子身逢乱世,穷困倒的背景为前提,来论证庄子开篇便是《逍游游》的缘由。
B.文章第二段先提出庄子逍遥思想,接着逐层分析论证,最后梳理出返璞归真的方法。
C.文章在论证庄子追求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兼分析其珍视美好品质的特点,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援用《庄子》原句,既阐释了庄子遥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只有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贪欲,使心境达到空明之境,方能达到“不物于物”。
B.我们回首《庄子》,就是为了具备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修行方式。
C.庄子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缺失这一智慧,就无法开创事业,成就人生。
D.庄子超越当代之人,他的人生智慧对国家事业的开拓、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时代,郡、县、乡是国家的基本行政机构。里是乡之下的居住区,也是居民组织。  秦汉时代的乡,上承县,下治里,从户籍、税收、徭役、治安、教化、选举等各个方面直接管理乡内民户,是政权的末端组织。乡一级政府机构,设有乡啬夫,相当于乡长,负责一乡的行政事务;乡啬夫下有游徼,负责治安;有乡佐,负责徭役税收等,都是从国家领取俸禄的基层干部。还设有“三老”,选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老类人物出任,免除他们的租税徭役,让他们引导民风,掌管教化,作连接官民的中介。
里是政府指导下的居民自治组织,户数从十余户到百户以上不等,根据自然聚落的实际情况设置。一般说来,里往往自成一个封闭的小区。里有门,白天打开,夜晚关闭;里中有街巷,居民的住宅沿街巷修建,各家自有门户。里有里正,为一里之长,下有十长、伍长,主管十户五户人家;还有里监门,负责里门的开闭看管。不过,这些里中的管事人都不是政府官吏,而是居民中推举出来的协管。至于里监门,最是寒碜,不过是小区守大门的保安,由居民共同出钱,往往雇用穷愁无业,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来担当。活跃于秦末的多位英雄人物,如张耳,陈余,郦食其等,他们落难潦倒时,都作过里监门。
在古代社会,里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在里民的共同生活中,社和社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社是土地神,源于原始的土地崇拜。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人来说,社神是民间信仰的主神,社祭是里中每年的大事,春三月有春祭,祈求丰年;秋九月有秋祭,报告收成。祭祀社神,有固定的场所,也称社,往往选取有枝叶茂盛的大树或丛林处,有的还建有土墙或者祠堂,筑有祭坛。
里中祭祀社神时,一里之人共同参加。他们共同出资,预备酒肉食物作为祭品献供。祭祀完毕以后,将祭品分享于众人,于是一里之人宴会饮酒,神人同乐。远古以来,社祭不但是里中社会庄严的祭日,也是盛大的节庆宴乐。质朴的先民们,或者杀鸡屠狗、扣瓮敲瓶相和而歌,或者宰羊椎牛、击鼓撞钟投足而舞。至于富商大贾们襄助的大社,鼓瑟吹笙,娼优百戏,更是盛况空前。有诗说得好:“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古风犹存的唐代诗文依然传递出秦汉社祭宴乐的欢乐。
因为社祭是里中的大事,主持社祭的人往往是里正,或者里中中德高望重的长老。社祭是共同出资的公众活动,祭祀后祭品的分发零细琐碎。如何能够公平合理,乐一里人之心,最是操心费神,格外需要精明的人来处理。司马迁《史记》记载,库上里举行社祭,祭祀后分发祭肉时,陈平被推举出来主刀。陈平分肉,公平得体,切合上上下下利益,得到众人的欢喜。里中的父老对陈平评价甚高,称赞他“善为一里之宰”。陈平听到后感叹地说:“如果让我来宰割天下,也将如同分肉一样。”东汉末年著名的文人蔡邕曾经为陈平主持分肉的库上里神社树碑,留有《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铭文。
(选自李开元《秦汉的乡里社祭》,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是位于乡之下的居民组织,管事人员有里正、十长、毫受、里监门,其中里监门最为寒酸。
B.里是人们的居住区,根据自然聚落的实际情况设置,户数多少不等,小的十余户,大的百余户。
C.里是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在这个共同生活场所中,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和报告收成。
D.里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每个里都是在政府指导下完全封闭的小区,里有门。有街巷,各家也自有门户。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代,国家的基本行政机构由郡、县、乡组成,其中乡是国家政权的末端组织。
B.社祭有春祭和秋祭两种,它不仅是里中社会庄严的祭日,同时也是盛大的节庆宴乐。
C.社祭的祭品由一里之人共同出资备办,祭祀完毕以后会把部分祭品分发给众人享用。
D.陈平分发祭品公平得体,众人皆大欢喜,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进行了高度赞扬。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设有乡啬夫、游徼、乡佐、“三老”等职务,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都从国家领取俸禄。
B.相比于郡、县而言,乡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承接县和里,从多个方面直接管理乡内居民。
C.担任里监门的人往往是穷愁无业、生活无着落的人,如落难潦倒的张耳等也曾做过里监门。
D.祭品的分发零细琐碎,又要做到公平合理,因而往往由里正或者里中德高望重的长老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