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长安文化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使其他思想流派都能得到快速发展。
B.长安文化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主要四因为它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并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是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不是这样,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其脉络应是“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9 12:0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1分)
动物小说之所以能够作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存在,并且越来越牢固地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支,是因为这种小说能够给予我们特殊的精神价值。
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将会使我们看到似乎是动物世界特有的而实际上是很普泛的生命存在的形式。这一切,像一面镜子,使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基本法则。动物世界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印证。我们之所以喜爱阅读动物小说,正是因为它给了我们种种启示。而这种种启示,因为是来自于人类社会以外,反而会格外鲜明、强烈与深刻。动物世界的强者生存的原则,将会使我们领略到生存的严酷性;动物世界的纯真、毫无做作与虚伪的品性,将会使已失去这些品性的我们在感到汗颜、无地自容的同时重新向往这些品性。
动物小说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些甚至不是主要的意义——主要的意义是它使诸种人间主题处在了一种新的境况之中,从而使这些主题得到了新的拓展。
人类社会除了有动物世界中存有的种种主题之外,还确实有其特殊的主题,而且这些主题还是大量的。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动物世界的主题几乎是恒定不变的,有史以来便是如此;然而,人类社会却会因为它的不断运行而不断出现新的主题。
文学要表现这些主题——文学一直在不断地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表现这些主题。但文学却不断感到将这些人间主题放在人间的境况中直接进行表现时,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学艺术中的变形处置,就是因那时常产生的不尽如人意之感而导致的:虽然还是在人间,但这个人间已非本来的人间,它被改造与重组,甚至是被假定了。但变形处置并未使文学家艺术家们从此就觉得在表现一切人间主题时尽如人意了。于是,他们将种种难以表现或在表现时有诸多不便的人间主题迁移到人间以外的世界:魔幻世界、科幻世界……而动物世界是文学家艺术家普遍看好的世界。
通过实践,小说家们发现,许多人间主题倘若还放在人间那种司空见惯的情景中表现,则显得苍白无力,而一旦放在动物世界中表现,却出人意料且又不可思议地得到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揭示。人们还时常窃喜: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放在人间表现的人间主题,却借着动物世界的掩护,不留口实地得到了确切而透彻的表现,从而了却了作家们的一桩心愿,完成了文学应有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无疑,这个世界是假设的。
文学之所以被人们创造出来又被人们作为永久性的选择,就正在于它满足了人们愿意沉醉于虚幻世界的欲望。客观世界本已足够丰富了,然而,人们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在利用造物主恩赐的创造力,进行着一个无边的虚无世界的创造。当他们面对现实感到百无聊赖之时,这个世界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新颖景观和荡彻全身的愉悦。这个世界是他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补充与延展。它使人们感到了真正的富有:因为它可以无限地被创造。
动物小说一直在进行着创造,动物小说的创造必将是无休止的。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动物小说已成为给予人们特殊精神价值的最为重要的小说样式。
B.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使我们看到动物世界特有的生命存在形式。
C.人类社会的主题远比动物世界的主题复杂、多变。
D.文学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只有依靠动物世界的掩护才可能达成。
【小题2】为什么说“动物小说的创造必将是无休止的”?请概括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致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的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现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练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的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作“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进行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之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绣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处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练,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就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并不让人感到“失真”,是因为这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可以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各 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 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 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 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 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面对来自周边的 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 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 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 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将慎战观落实 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 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 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 纳为“以谋取胜”。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总体来看,中 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所谓“道胜为上”, 是指道义的优胜是谋略运作的最高目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 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所谓“政胜为本”,是指政治目标、政治谋略是战略谋划的主体与核心。所谓“柔胜为用”,是指以间接、迂回、柔性的方式赢得胜利。用今天的话 来讲,就是通过运用国家软实力达到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效果。
在中国古代战略理论中,实力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先秦诸子谈论国防之道时,大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论等,都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 “形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聚力”就是 厚植国力,“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任势”,是 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 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
(摘编自周德钧《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几个核心话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对外交流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后盾基础上的,这要求我们知战、备战、慎战。
B.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战事的目的在于禁暴止战,屏弃“怒而兴师”,反对“霸道”。
C.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强调“慎战”,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
D.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倡导亲仁善邻的邦交相处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用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 的精髓。
B.文章首段总论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既有理论分析,又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管子》《商君书》为例,强调了实力为本的中国古代战略理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与国在交往中出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产生的前提。
B.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虽然对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各有高下,但都反对穷兵黩武式的“霸道”行为。
C.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禁暴止乱、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强大的实力来发挥正义的力量。
D.当前,中国在面对周边扰攘时,宣称“我们不想打,但是也不怕打”,这正是对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继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古代姓氏浅谈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出于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目的,我国母系氏族时,每个氏族便有了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也是该氏族内部全体成员的姓。
B.由于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当时的姓都从“女”字旁,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当时同姓的人不一定同氏,同氏的人则一定同姓。
D.“氏”产生的原因有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一些成员甚至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是不了解先秦时期姓氏应用规则造成的。
B.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这表明姓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男子称氏,则说明氏是父系社会时期的产物。
C.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氏的方面,他们的始祖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在姓的方面,他们可能有同一始祖黄帝。
D.战国时代,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如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姓氏应用不分男女;同姓不一定同祖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其共同点为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对先秦姓氏制度的运用规则,晋以前的人们掌握得较好,能正确使用姓与氏,估计到晋时就变得模糊了。
C.战国时代,由于姓氏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未必同姓的氏转化而来,因此同姓不同祖的现象普遍存在。
D.新的姓氏制度,一直延用至今,说明它比旧的姓氏制度更加完善,将来姓氏制度也必将有新的变化,且会更加完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所以他是天才。
B.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C.李白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
D.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
【小题2】下列对开元、天宝盛世诗歌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B.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
C.后人对唐诗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D.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小题3】下列对唐朝时代与诗人的关系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盛唐的士子们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
B.李白身上自信与狂傲,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C.《客中作》的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D.在唐朝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