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起源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日出,中午晴空,傍晚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常想变更。一碗最珍贵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可没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孜孜以求,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佳处,就如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要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仅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那位视自然山水为仇敌的同事,就是人性缺失、人格低下的人。
B.许多婴幼儿看到电闪雷鸣就哭泣的行为是人欣赏自然的一种本能反应。
C.“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画面表明苏东坡精神渗透到了自然山水。
D.佛教“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说法,表明人性与自然是相通的。
【小题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小题5】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5分)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9 04:0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 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视为“八音之首”。它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充满了表现与感染力的音质,以及内敛委婉的艺术风格,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阶层,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作为大雅之音的古琴,自古就与“圣贤之书”并重。  
文人弹琴,注重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弹琴必须选择适当的环境,幽静的外在环境与闲适的心境相互映衬,方可达到心物相和、主客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文人看来,“琴音”不是纯粹的“声音”,它携带与天地同和的意义与价值,是沟通宇宙万物“和谐化” 的存在。音乐的和谐关涉天地之道的运行秩序,暗含有自然之序的运作节律,只有“协天地之性”,才能使阴阳调和、人心和乐,否则就会造成阴阳不调、民离神怒。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和哲人味道的乐器之一,古琴对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哲学、美学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古琴音乐中所含的儒、道、释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矢志不渝追求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体。
由于古琴音正声朴、五音清晰、变调严谨,非常适合体现儒家“乐以载道”的正统雅乐精神,从而使古琴由普通乐器变成君子一日不可离的修身之器,使操琴不再是通常的艺术演奏,而成为君子养性悦心的悟道过程。在孔子时代,琴乐不仅仅是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音,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含在其中,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曲约有一半以上来自山水、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色。在《高山》《流水》等琴曲中,人们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感受身心舒畅,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老子“淡乎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进了琴乐对“淡而会心”“恬然自适”的恬淡之美的追求。宋代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
佛教对古琴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的是禅宗“顿悟说”。在体现禅宗佛学的音乐境界观方面,古琴作为古代士大夫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的乐器,在禅宗“顿悟说”的影响下,更加突出了它的“自娱”、自适与自释功能,弹琴成为表达心声、安慰心灵的自我欣赏之事,即兴演奏古琴,乃是表达从思想与肉体禁锢中解脱出来的超逸与愉悦。明人李贽发展了禅宗“顿悟说”,将禅的意识、思维方式用于古琴音乐审美,强调自我体验、心领神会,在音乐中彻悟禅理、实现人生之追求。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艺术境界。
【小题1】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琴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阶层。
B.古琴是八音之首,在文人雅士眼中,它和圣书一样重要。
C.古代文人注重音乐的和谐,认为它关涉天地万物的和谐。
D.古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源头。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他所听到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文王圣明的德行。
B.老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淡,所以古琴应该追求恬淡之美。
C.李贽认为,欣赏古琴也能研修佛学,用心领会就能彻悟禅理。
D.作者认为,尽管古琴曾被冷落,但申遗成功会带来古琴复兴。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儒、释、道对古琴态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是都重视古琴陶冶性情的作用。
B.儒家更重视古琴的“载道”功能和教化百姓的作用。
C.道家更重视古琴能让人援道入儒、恬淡处事的作用。
D.佛家更重视古琴能使人自娱自适、自我解脱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 政
⑴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⑵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时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⑶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小题3】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倒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西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
(摘编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简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其中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B.《周易》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简约,语言张力十足,这都充分体现出《周易》的简约之美。
C.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认为此爻写出了行旅的过程和旅程的艰难。
D.乾卦中的六爻之间上下呼应,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杨静池和《文言》对于坤卦中初爻辞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周易》卦爻辞虽然简约,但是意蕴丰富。
B.贺拉斯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作品因为首尾贯通,和谐整体,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
C.乾卦中的一些卦辞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D.荷马史诗中对“正义”的理解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而在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中,对称往往与秩序、匀称、和谐等概念紧密相连。
B.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过”与“不及”都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他的中道思想,倡导人们凡事都要适度和节制。
C.西方文明在“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它意在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而我们中国则用来断吉凶、知进退。
D.《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由此可见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

同类题4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丙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小题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
【小题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3分)
答:应插在 处。
【小题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答:   

【小题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7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