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文化道的大传统与术的小传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厘清,除了有助于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该文化的整体有机外,亦对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的一大误区,就是重视大传统而忽视小传统,对在术名下的小传统视为不入流的、细枝末节和雕虫小技的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而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之中。

但是,二者的互为因果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却决定了,无论是道的大传统还是术的小传统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厚此而薄彼,而是既要重视大传统,又要重视小传统,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就中国文化的“下学上达”“心以身显”和“即用显体”的性质而言,“以小见大”非常重要。

事实胜于雄辩。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经历表明,今天外域民族开始接受乃至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一般是通过诸如中国烹饪、中国武术、禅定、中医这些人们更为喜闻乐见并可切身体会的术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例如,正是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使外国人在大快朵颐之中切实地体验到并沉醉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味道”。例如,20世纪西方中国文化热的出现,其直接导源于李小龙、李连杰的中国武术功夫在西方观众中的风靡。也正是在其静若止水动若霹雳的一招一式中,使观众领悟到讲求“一阴一阳”“大道无形”的中国文化大化之道的神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素被西医视为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然而,美国神经医学专家的课题研究却发现,在专家指导下练习太极拳,在延缓该症的发展上可以达到与服用药物同样的疗效。这一案例使西方医学界不能不领略到“中国功夫”在强身健脑方面令人称奇的奥妙。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如古人所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旅固然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其具体举措却要求我们应从术的文化小传统起步。正是经由这种切身的践履之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自下而上地跻身于形上之道的至境,也可以使我们由近及远地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之伟途。

(张再林 《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互为因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B.当今的中国人重“道”轻“术”,的确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读。
C.中国烹饪、中国武术、中医、禅定这些传统形式,有助于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D.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也离不开术的文化小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阐明了厘清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作用。
B.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和“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C.本文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一般是先“术”后“道”。
D.篇末引用名言,总结全文,昭示中国文化发展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以小见大”这一说法,正是体现出中国文化从“道”中体现“术”的特点。
B.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入流的、雕虫小技的东西,不能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
C.练习太极拳可以攻克连西医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可见中国功夫有令人称奇的奥妙。
D.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厚“道”薄“术”,就可以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伟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0 04:3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越来越显著,城市群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潜力的核心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是由区域内各城市、各要素的融合程度决定的。融合是指在高水平上的城市协调关系和要素合理配置,是通过集聚和扩散实现的。世界三大著名的大湾区城市群,起步于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港口、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同时,产业、资本和市场集聚。
通过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海西、山东半岛七个城市群的人口、土地、经济概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五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群为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吸引力比较高,尤其是“211”、“985”名校聚集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列前茅;人口涌入最少的则是海西城市群,即使核心城市福州和厦门,城市竞争力也稍弱。从土地占比和地区生产总值占比来看,粤港澳的地均产出最高,是第二名长三角城市群地均产值的二倍之多;地均产出最低的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仅占粤港澳城市群的1/7。
材料二: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为62.72%,城镇体系趋于完善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判别其现在处于趋于成熟阶段;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为68.47%,城镇密度区域较稳定,同时基础设施水平也是所有城市群中最完善的,属于内涵式增长阶段,基本判别其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而粤港澳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高达84.41%,区域内部相对较为平衡,城市空间组织扩散高于集聚作用,城镇密度也处于相对合理的稳定状态,基本判断其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由于城镇化率比较低,还处于集聚作用为主、扩散作用为辅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处于快速发育阶段。
表1: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
指标
雏形发育阶段
快速发育阶段
趋于成熟阶段
成熟发展阶段
城镇化率
30%左右
30%—50%
50%—70%
70%以上
城镇体系
不完善、城镇密度低
较为完善、城镇密度较高
完善,城镇密度继续提高
完善,城镇密度区域稳定
空间结构
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
较紧密、基础设施较完善
紧密、基础设施完善
最紧密、基础设施相当完善
空间作用
集聚作用占绝对优势
集聚为主,扩散为辅
集聚与扩散相对平衡
扩散作用略占优势
城市分工
分工系统还未形成
分工体系开始形成
分工体系相对合理
分工体系完善
增长路径
外延式增长
外延式为主、内涵式为辅
内涵式为主、外延式为辅
内涵式增长
 
材料三:
表2:七大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
城市群名称
城市首位度
经济首位度
核心城市集中度
城市群空间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
2.28
1.73
56.6%
多中心结构,相对较均衡
粤港澳城市群
1.19
1.03
57.2%
双中心,相对均衡
京津冀城市群
1.4
1.39
64.2%
三中心,不均衡
长江中游城市群
1.43
1.28
40.4%
三中心,不均衡
海西城市群
1.94
1.62
24.4%
双中心,不均衡
成渝城市群
2.06
1.46
60.4%
双中心,不均衡
山东半岛城市群
1.28
1.52
26.5%
双中心,不均衡
 
注:城市首位度: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经济首位度越高,说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
材料四:
①增长极开发模式  ② 点轴式开发模式    ③点轴群开发模式    ④网络开发模式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城镇化率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都是趋于成熟阶段,但实际发展阶段不同。
B.同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粤港澳城市群在所有指标上优于长三角城市群,因此发展前景更好。
C.长江中游、成渝、海西、山东半岛四大城市群还处在外延式发展阶段,分工体系远未完善。
D.城市群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但判别它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定都要考虑全部六个指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质量取决于区域内各城市、各要素的融合程度,融合则通过集聚和扩散实现。
B.城市群人口净流入越多,说明其城市协调关系和要素合理配置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越高。
C.从土地占比和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上来看,地均产出前三位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最低。
D.根据材料三可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均最高,其核心地位难以撼动。
E. 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的四大城市群,城市群空间结构不均衡,各自的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相对偏弱。
【小题3】根据材料,说明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其他四大城市群分别属于材料四中的哪种开发模式。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作媒介,我们这个时代,定艾当下的是科技新媒介,但不是科技与艺术简单的拼贴叠加,如同炼金术,两者融合又转化。技术是个微妙的事,过多强调它,你会失去对艺术创作的把握,如果不会技术,在当下或者今后根本没法创作,因为先锋艺术就是不断扩展人的表现手法,例如中生代明星艺术家黑川良一,他不是画家、摄影师、作曲家,但他都会,作品融合这些,还融合编程,但他也不是学电脑的,这是个典型,今后的艺术家必须掌握更多创作手法,否则会被时代淘汰。
材料二:
任何媒介都能成为创作平台,新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新出来的平台,比如手机是新出来的,但几年后它很可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植入你的手腕,“新”肯定是相对的,电话、打字机当时都是新的,现在就不新了。如果我们说VR是新媒体,那过两年肯定就不是了,用VR这个工具来界定VR艺术其实是不妥的。艺术的分野不在于平台,而在于它的概念取向。做个对比会看得更清楚,你提到音乐,不会说这是钢琴音乐,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可以弹中国小调,可以弹肖邦、电子舞曲等等,这个平台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之所以有一个专业叫作开放媒体系,便是说不要界定一个特定的媒介,只做动画或三维之类,要打破这个媒介平台的限制,随时尝试更好或更有意思的平台。“新媒体”这个词语的消失,其实更符合目前我们当代艺术创作的状态。
材料三:
以赛博格(Cyborg)人机一体这个概念为例(在文化语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式的造型,这个纯粹的内体的力量是通过机械改造达成的。而日本的人机一体,视觉上可能非常传统,里面却是高精密机械。而中国的人机一体,到目前为止,其实就是微信。微信其实是透过一个机械装置,联合一个人所有的人脉和人际关系,事业甚至爱情。中国的人机一体,不是说看到一个长什么形状的机械,而是一个抽象的社会结构,孔子讨论的伦理,就是人际之间的这个结构。当下,如果你要靠艺术为生,还是得通过画廊、美术馆、策展人,呈现给公众一个艺术家的形象。
VR的重要性不在于像微信一样成为一个平台,它可以重新激活观看这个事情。100年前老北京拉洋片:一个人推着车子,街上一堆人围在旁边,争先恐后看热闹。其实现在VR展场就是这样,因为一次只能一个人戴眼镜,边上围着一堆人,就很好奇,这就引起一个观看的强烈欲望,而在当代艺术里,观看的欲望早已消失,我们必须承认,甚至在高度概念化的当代艺术作品里,你也不需要观看。比方说一本画册,你只要看这个作品表达什么内容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艺术里面的观看,已经到了一个危机状态了,所以VR的启示是,重新让我们有一次观看的欲望。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根据选文,概括出文中的“VR”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达尔文进化论的软肋

达尔文还不到30岁的时候,就已经理出了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但直到50岁,他才首次向世界公开自己的观点。在这20年中,他为自己的理论系统搜集证据,并为任何他能想到的怀疑和反驳意见准备回应答案。他预料到的反驳言论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所设想的逐步进化过程无法产生某些复杂结构。仔细想想我们的眼睛吧。眼睛由很多部分组成一—视网膜、晶状体、肌肉、玻璃体等等,所有这些部分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视力。损伤其中任何一个部分,例如视网膜脱落,会立即导致失明。事实上,眼睛的功能只有在各个部分大小和形状都合适时才能发挥作用。而进化途中的“半成品眼睛”,在面对自然选择时无法带来优势。如果达尔文是正确的,那么复杂的眼睛必然是由某个简单的雏形进化而来的。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是这样写的:“我承认,这似乎很荒谬。”

尽管如此,达尔文依旧看到了产生复杂结构的进化途径。每一代,个体的性状都会发生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异。而某些变异会让生物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让它们繁殖更多后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数代之后,这些有利于生存与繁衍的变异会越来越常见。随着新变异的产生和扩散,生物体的解剖结构会逐渐改变,复杂结构由此产生。

达尔文认为,有一种类似于现在的扁形虫那样的动物,它身上的一种简单的光感受点,最终进化成了人类的眼睛。自然选择使这个光感受点变成了一个杯状结构,可以用来检测光的方向。随后,其他一些附加特性会增强这个结构的视力,使生物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因此这些中间形态的“眼睛”会遗传给下一代。渐渐地,由于每一种中间形态的“眼睛”都比之前出现过的“眼睛”更有优势,所以自然选择会驱动这些结构变得更复杂。

达尔文对复杂结构起源的思索得到了现代生物学的支持。现代的生物学家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细致地研究眼睛和其他器官,他们发现,大量的复杂蛋白会相互结合,形成特定的结构,就像入口、传送带和发动机那样相互配合,才具有完整的功能。由于自然选择不断地筛选出那些适应性更好的中间形态,因此,如此复杂的蛋白系统可以由一个简单的结构进化而来。

然而现在,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复杂结构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产生。部分人的观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体具有变得更复杂的内在趋势。还有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即使没有自然选择的压力,只要随机突变发生了,生命结构复杂性的增加,也会作为一种副作用而出现。他们认为,复杂结构的出现,并不完全是过去数百万年来,生命体受到自然选择的精细调节的结果一一也就是被达尔文戏称为“盲眼钟表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复杂结构就是出现了。

(本文节选自《环球科学》)

【小题1】根据原文,你认为“达尔文进化论的软肋”是(   )
A.达尔文用了20年的时间,为他自己的理论系统搜集证据。
B.达尔文承认达尔文进化论有些方面似乎很荒谬。
C.达尔文进化论难以解释某些“复杂结构”是如何产生的。
D.有些复杂的生命结构可以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进化而来。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为任何他能想到的怀疑和反驳意见准备了回应答案,包括产生人类眼睛的复杂结构的进化途径。
B.有一种类似于现在的扁形虫那样的动物,它身上的一种简单的光感受点,最终进化成了人类的眼睛。
C.现代生物学家发现,由于大量的复杂蛋白会相互结合形成特定的结构,因此复杂的蛋白系统可以由一个简单的结构进化而来。
D.达尔文对复杂结构起源的思索得到了现代生物学的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软肋实际上并不存在。
【小题3】请概括复杂结构产生的可能途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缺根筋的父亲
三三
那年夏天,父亲再一次提出教我游泳。我一站到水里就眩晕、恶心,然而,想到柜子里那件漂亮的还未上过身的孔雀蓝新泳衣。我决定试一试。
一路上,我一边翻看着漫画一边狂吃零食,父亲摸出一只塑料袋来装那些果皮纸屑。路过检票口时,又把它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箱。
到了沙滩,父亲停好车。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袋子,那里面装着他给我带来的泳衣和泳镜,并指着旁边的更衣室让我换好后等他。我走进去,打开那个袋子,里面竟然是一大堆果皮纸屑。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刚才,父亲扔掉的那个袋子根本不是垃圾,而是我的游泳衣!
父亲见我还是穿着刚才的衣服出来,疑惑地看着我,打开了袋子。“糟糕!”他低声嘟囔了一句,急匆匆地向检票口走去。
当太阳移向西方的第一颗椰子树的时候,父亲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快拿去换上!”我又回到更衣室,当我把手伸进袋子,跟随我的手出来的却不是我那件漂亮的孔雀蓝泳衣,而是一团皱巴巴团在一起的红布头。 那是我小时候的游泳衣。
我拿着它就冲了出去。父亲挠挠头皮,“你给我新泳衣了吗?噢,我把这事忘了……我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件。”他冲我摆了摆手,说:“将就着点儿吧!一会儿天一凉,就游不了多长时间了。你看,它是有弹性的。好孩子,将就一下吧。”说着,他不耐烦地把我推进更衣室。
我只好穿上了那件儿童时期的游泳衣。那巴掌大小的一块布料,让我的整个后背露在外面,凉飕飕的!而它胸前绣上去的那只加菲猫,当时曾引起好多小朋友的艳羡,现在看上去却是那么恶俗不堪,一只眼睛还被我扣掉了!
我站在那里,任凭水里的父亲怎么招手和呼唤,就是站着不动。我昨天就准备好的,和那条孔雀蓝泳衣放在一起的游泳镜,在这时我没法不想起它来。我对父亲说:“我得戴游泳镜。”从第一次学游泳,我就习惯了戴游泳镜,对我来说,游泳时它和游泳衣一样都必不可少。
父亲抬头看了看日头,它已走到第二棵椰子树的树梢。父亲无奈地叹了口气,走上岸来,“在这儿等着,别动。我去买游泳镜。”
海滩上到处都是人。他们的脸上都是那么无忧无虑,一副快乐度假的样子。只有我无比沮丧,双臂交叉环在胸前,极力遮住我的胸部和那只一只眼的加菲猫。这都怪他。我越想越气越委屈,泪水在眼睛里打着转。突然,我想报复他一下,我做了他十几年的女儿,从来没有这个想法。这还是第一次。我决定把自己藏起来,吓唬吓唬他。
在一棵椰子树底下,我用沙子把自己埋了起来,连同我身上这件又小又旧的加菲猫游泳衣。我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看到它了。
大海在阳光下闪光,沙子暖烘烘地包围着我,耳边传来海浪拍打海滩的声音。我的眼睛睁不开,不知不觉迷糊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嘈杂声传来,我睁开眼,不远处的海滩上,一个男人张着双手飞奔着。他向前跑,再向后,然后又再向前,像个癫狂的猴子似的,在海滩上乱窜,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人,问人家:我的女儿,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女儿?
那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
现在,他抓住了一个穿橘色制服的海滩救护员的胳膊,指着波浪翻滚的蓝色大海,大声叫喊着:我的女儿不见了,快救救她!说完,他放开救护员,朝前奔跑了几米,准备跳入大海。海滩救护员抓住他,看上去像在询问他详细的情况。在他们周围,人越来越多……看来,不能再这样藏下去了。我站在人群外喊了他一声,父亲怔了一下,迟疑着扭过头来。只见他两眼通红,脸颊扭曲,像个小丑。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一个成年人这样失态。父亲冲过来,一把抱住了我,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我还以为你被大海冲走了,你不会游泳……”父亲乱糟糟的头发向上支棱着,露出了发根的白色。父亲真禁不起折腾,他好像一下子就老了。
忽然,我羞愧起来,不敢抬头看他,恨不得再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我”一站到水里就眩晕、恶心,但父亲还是再一次提出让“我”学游泳,这表现了父亲的固执和对“我”的冷漠。
B.父亲见“我”没有换衣服,原本疑惑的他在打开袋子以后马上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故匆忙去检票口寻找“我”的游泳衣。
C.小说中多次写到椰子树,这既是海边的自然环境介绍,又通过太阳在椰子树上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动,从而表现父亲的心理。
D.结尾写到“我”“恨不得再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心态,这与“我用沙子把自己埋了起来”的想法不同。
【小题2】小说以“缺根筋的父亲”为题,其“缺根筋”有哪些表现?请简要回答。
【小题3】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梳理“我”的情感发展脉络。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①尽管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网络文学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如果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不再存在网络文学的概念,相反会出现“纸质文学”的概念。除了作为“博物馆艺术”传承的纸质文学外,网络将成为一切主流、非主流文学艺术的平台。

②目前的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主,但也不是铁板一块。随着2012年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针对移动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一些主打“小而关”的APP终端应运而生,如韩寒主编的《ONE·-个》,中文在线推出的“汤圆创作”,专门发表短篇小说的“果仁小说”,此外微博、微信公共账号也是相当活跃的个人作品发表平台。与此同时,传统文学期刊也开始进行“网络移民”,如由《人民文学》杂志推出的手机阅读平台“醒客”也于2014年7月上线。不过,传统文学要成功地实现“网络移民”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穿越”,而是要经过脱胎换骨的“重生”。“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这是麦克卢汉那句“媒介即信息”断言的重要含义。所以,与其我们现在努力参照纸质文学的概念定义网络文学,不如直接去研究“网络类型小说”“直播贴”“微小说”这些自然生长起来的网络文学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③媒介革命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网络时代主流文学的建构必然是以网络为平台的。在这个汇集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结构和文学趣味的“全平台”上,占据主流的应该还是类型小说,这是大众阅读需要决定的,也是文化工业的性质决定的。在理想的状态下,类型小说应该是分层的。其实网文作者现在就有“小白”和“文青”之分,“小白文”追求“爽”,“文青文”在追求“爽”的同时,还强调文笔和情怀。“文青”的粉丝团在人数上通常比不上“小自”,但文化层次和忠诚度都更高。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另类”的“文青”代表着类型文中的精英倾向一一这里不是光有几个“大神”,还有他们大量的铁杆粉丝。由于网络文学即时互动的特点,每一部小说都凝聚了无数“集体的智慧”,作者更像是“总执笔人”。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铁粉”出钱出力、鼎力支持,在“小白当道”的总体阅读环境下,“文青大神”是活不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几流读者才有几流作者

④在大众的类型小说之外,还应该有各种小众的圈子,如“耽美圈”“同人圈”,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小而关”等文学形态。这些“非主流”的小众圈子或有亚文化色彩,或有纯文学趋向,在文化观念或文学观念上进行探索,它们探索的成果可以推动更大众、更主流的文学的不断发展。对小众成果的吸收主要是由大众文学中的精英圈完成的,他们不但要吸收各种小众的文学成果(包括纸质文学),还要与思想界和文化界保持连通。大师级的大众文学作品不是只满足受众的阅读欲望,还要缓解他们的焦虑,并安抚他们的灵魂,网络文学这样的“集体创作”更是如此。如果这些作品能够与主流价值观对接,甚或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就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主流文学。

⑤在主流文学建构的过程中,精英批评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精英粉丝”自发完成的。学院派研究者如果要有效介入,必须重新调整定位。这不仅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全面更新,同时也意味着研究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一不能再以中立的、客观的、专业的超然态度自居,而是要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介入式研究”。研究成果发表的空间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术期刊,而是应该进入网络生产场域。比如,对于现在网络文学的研究,知果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能够对具有精英倾向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点击率和网站排行榜之外,再造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精英榜,影响粉丝们的“辨别力”与“区隔”,那么就能真正“介入性”地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并参与主流文学的打造了。

(注)小而关:在一个大工业生产均质化的时代,提倡“选取一个点,做到极致”的理念。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语“‘网络移民’”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
【小题2】对支撑第三段划线句子这一结论的理由,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网络方便了作者和粉丝读者即时互动。
B.因为网络作品是粉丝读者集体创作出来的。
C.因为粉丝读者对所“粉”作品忠诚度极高。
D.因为读者对所“粉”作品给予了财力支持。
【小题3】概括第④段的行文思路。
【小题4】下列与“网络文学”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包括类型小说与多种小众圈子等形态。
B.大众类型小说代表网络文学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C.历经媒介革命的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存在差异。
D.网络文学须对接主流价值观才能成为主流文学。
【小题5】下列对第5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应开头,强调“精英粉丝”对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B.承接上文,阐释“学者粉丝”研究网络文掌时必经的路径。
C.深入一层,阐述精英批评有效的介入主流文学建构的对策。
D.总结全文,提倡主流文学的打造必须要进入网络生产场域。
【小题6】结合文艺对作者在第1段划线句提出的观点进行探究并提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