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久前,美因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通过脑机接口完成的快速精准字符输入:三名受试瘫痪者,通过想象在电脑屏幕上输入想说的话,其中一人在1分钟之内平均输入约8个单词。
脑机接口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该技术最初于20世纪 70年代提出,目的是帮助四肢残疾和脊髓受损的人重新行走或重新支配上肢,以实现各种生理功能。在探索中,脑机接口有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路径。现在,这两种路径的探索都获得了初步成功。
植入式脑机接口是最早获得研究突破的,也就是在大脑的特定皮质区植入微小的芯片 (电极),以收集大脑的生物电信号并破译这种信号,转换成计算机指令,指挥机械手或腿,帮助残疾人行动和完成动作。美国研究人员在今年3月发表文章称,一位名叫科切瓦尔的病人八年前遭遇事故,脊髓受损,来自大脑的信号无法传递给肌肉,身体自肩鳑以下瘫痪,不能行走,手臂也不能做动作。他们通过手术将两个微型芯片植入他的大脑,以收集其大脑控制手部活动区域的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芯片通过外部电缆与计算机连接,将收集的大脑信号传速到计算机,后者再向他的手臂和手部肌肉上的电极发送指令,通过几年的练习,科虹瓦尔可以指挥自己的手拿着吸管喝咖啡,还可以自己用叉子吃土豆泥,通心粉和奶酪。另一方面,这种脑机接口还可以采用指挥机械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医生帮科切瓦尔安装了一个机械臂,大脑指挥手臂的指令也可以传到机械臂,让机械臂做出吃饭、喝水等动作,为长期瘫痪无法抬起手臂的他提供额外的帮助。植入式脑机接口指挥自己的手臂要比指挥手臂更容易些,但二者都需要患者进行半年以上的练习,通过虚拟的想象和发出指令,指挥手臂及机械臂做山动作。植入式脑机接口还可以帮助残疾人进行写作。荷兰科学家运用此项技术,已经让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女病人自由写作了。
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即无创脑机接口,就是不对大脑进行手术植入微芯片,而代之以在头部佩戴一个包含多个电极的脑电图扫描仪(EEG)帽子,收集并记录头部产生的微弱的生物电信号,然后放大这些电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通过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将记录下来的“思维信号”转化为行动。•此前,物理学家霍金使用的轮椅,就装备了类似的非植入式EEG帽子,收集霍全的大脑生物电信号并解读其指令,指挥霍金眼部肌肉进行眨眼,每一次眨眼都对应一个字母,通过多次组合,电脑能写出霍金脑中所想的词语。现在,这项技术在美国被发展和深化:志愿者戴上EEG帽子以提取大脑想象运动时的同步或去同步信号,然后训练计算机对人脑的意识进行分类,并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机械臂,让机械臂产生实际运动。所有志愿者都学会了利用意念来控制机械臂在空中活动,抓取或放回物体。   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除了路径不同,原理是一样的。但植入式收集的大脑信号比非植入式更为强烈和明确,非植入式比植入式更安全,二者各有利弊。
通过探索,人类会慢慢弄清自己大脑的各种电信号是什么含义,但接下来会面临一连串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凭借这种脑机接口提前知道人们的想法,侵犯人的思想隐私,该怎么办?
(摘编自张田勘《脑机接口,植入或非植入》, 2017年6月7日《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脑机接口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它共有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成熟的操作模式。
B.为了帮助残疾人重新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以更好地生活,科学家们提出了脑机接口这项技术。
C.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虽然路径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即收集并解读人脑的生物电信号。
D.植入式脑机接口比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更早获得研究突破,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比植入式脑机接口发展得更深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概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为了引出脑机接口技术这个话题。
B.文章列举科切瓦尔和霍金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都获得了初步成功。
C.文章主体部分先概说脑机接口,再分别详细阐述脑机接口的两种路径,最后在二者的对比中总结。
D.文帘不仅阐述了脑机接口这种高科技的原理,并列举了其应用的案例,还谈及了它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植入式还是非植入式,只要拥由思考或想象的能力,就能促使脑机接口这项技术成功实施。
B.如果植入式脑机接口不是直接把芯片植入人的大脑,那么它收集到的大脑生物电信号就会比较微弱。
C.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因为不需要对大脑进行手术植入微芯片,所以与植入式脑机接口相比更安全。
D.脑机技口在未来的发展中,技术本身不成问题,它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才是值得人类深思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08: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 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 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 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领导人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缺芯少魂”一词让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B.操作系统是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它会让冰冷的机器有“生命”。
C.芯片是计算机的硬件“神经中枢”,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
D.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一些用户的信息和操作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兴事件”引出“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话题,对研发的重要性、难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二段作者通过倪光南的比喻,阐明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C.第三段采用喻证法,指出 windows系统研发工程庞大,升级需要耗费许多成本,论证了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很大。
D.文章在结尾强调了我国在信息领域要加快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我国科技人员一直想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供广大用户使用,经过刻苦攻关,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
B.成功的操作系统能构建起一个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后来者很难改变既有格局,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
C.回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之所以成为网络大国和科技强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D.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必须解决在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类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他喜欢种扁豆。喜欢种,自然就喜欢吃。
那一年,他在城里安了家,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凤霞在小院的南墙根下面种下几颗扁豆。种子是从老家拿来的。自从种下扁豆,也就种下了期待。每天下班,他和凤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它们是否发芽了,是否长高了。其实不待长高,凤霞就将碎布条从墙顶上一条条垂下来,为它们搭架,让扁豆秧子顺着布条爬到墙头上。在他们期待的目光里,扁豆长高了,开花了。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像浮在院墙上一层紫红色的霞霓,那种家常的气息让他感到很亲切。每到宁静的中午,总有几只蜜蜂或者细腰马蜂,嗡嗡地飞来采蜜。种扁豆与吃扁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
这是一大片平房区,位于县城的东南角上。他们家东面只隔三四家,是一块足有几百亩的菜地,一直延伸到东城墙边上。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菜畦里,种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茴香、油菜等,让人赏心悦目。
那些天 ,吃过晚饭,胡同里的人都凑到胡同口。每个人都变成了演说家。还没说几句,在停顿的间歇就被另一个人抢去了,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抢了风头。就那么一个话题,总也说不完,说不够。凤霞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胡同里的人来往,这会儿也似换了个人,也抢别人的话头,说起来也不肯住嘴。
转眼就是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还种不种扁豆呢?这几乎是他和凤霞同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同时被否定了。嗨,说不定哪天就拆了呢。
从前凤霞下班回家,总是顺便在路边买一把菜。自打种上扁豆,凤霞时常两手空空回来。因为院里就有现成的呢,即便已经坐上锅了,也来得及呀,转身去摘一把即可。一顿饭,仿佛就因为有了那盘绿莹莹的扁豆,才变得生动起来了。
如今,他们满脑子都是拆迁,很少想到扁豆。即便想起来也不屑一顾:扁豆算什么呀,上不得台面的。但无论他们怎么急切,依然不见开发商的影子。他们哪沉得住气,就去打探。打探来的消息让他们惶恐而又不安:开发商已和菜农们签了协议,就快动工了。哎呀,怎么回事?莫非……他们不敢也不愿再往下想了。
果然,他们的顾虑很快得到证实。因为西面不远就是那座著名的寺院——临济寺,县里禁止在寺院四周盖高层建筑。还有,他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的住户,拆迁的代价要比征收那块菜地高出许多倍。你说开发商能不改变主意吗?
他们哪信?就差三四十米,有什么理由不一同开发呢?他和妻子这么认为,全胡同的人也这么认为。大家又聚在胡同口商量对策。大家依然抢着说,比从前还要急迫。从前那是因为激动,现在只剩愤怒了。商量的结果是推选代表去面见开发商,当然也有质问和算账的意思。
星期天上午,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他们见到了开发商老许。当弄明白来意,老许抖一抖手里的烟,叉开两腿哈哈地笑起来,一连问了他们好几个问题:我是开发商,为挣钱不是搞慈善!让我开发你们,你们能保证让我赚到钱吗?你们敢给我担保吗?……往回走着,老秦狠狠地往地上啐一口:哎,钻钱眼里了!他想附和一句,但心里像抽空了,哪还有一点底气。
尘埃落定后,一切又归于沉寂。又到了清明节。阳光明丽,空气里飘满了草木复苏的气息。因为四周没有高楼,又远离闹市,这里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深远,也更蓝。没有汽车的响声,更没有人声的喧闹,安静得只有风声,鸟声,还有鸡鸣,狗吠,好一个清幽的世界。
这天,两人下班回来,发现车筐都是空的,都忘记买菜了。中午吃什么呢?如果院里还种着扁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呀。好在还不晚。还是在南墙根下的老地方,他俩又种了几棵扁豆。凤霞还种了几棵丝瓜,她说丝瓜和扁豆是姐弟俩。
于是每天下班回来,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墙根下面,看扁豆和丝瓜是否发芽了。春天的阳光是纯金做成的,暖烘烘的照在他们身上。凤霞见下的种子老没动静,有些担心。他笑她心太急了,才种上三天呀。
是种子就会发芽的,就会开花结果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绚烂如霞的扁豆花和一串串的扁豆。当然,还有垂下来的一条条长长的丝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对种扁豆进行了细致描绘,既突出了种扁豆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
B.小说中先写扁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又写“他”和妻子对扁豆的不屑一顾,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他和老秦一同去和开发商理论,开发商的一连串问题却弄得他们哑口无言,他想附和老秦的愤怒却无底气,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句“是种子就会发芽的”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表明经过拆迁风波后的人们看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小题2】分析文中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应为“拆迁”,而不应为“种瓜点豆”,这种说法你同意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他以自己具体的阅读经历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赚钱;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并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轻微的否定。
B.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D.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为何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苔意
(1)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2)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仓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3)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
(4)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心如小小的安静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却回荡悠长。而青苔,就那样静静地兀自生长。
(5)或是叶黯花残抵死未朽的枯梗,或是粗糙青旧缺边的瓦楞;或是久无人迹的荒芜院落,或是满怀情谊的小扣柴扉;或是河洲水湄的长堤,或是荒烟蔓草的沼泽;或是青石铺就的台阶,或是老屋滤水的屋檐……
(6)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
(7)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如同三月春风半寒半暖,让人清醒又惊喜。好似露珠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若果香氤氩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抚面,你正眯着眼睛。
(8)那种温凉不会让你贪恋沉醉,有若君子之交淡若水,不热络亲呢,止乎于礼的疏离。
(9)老屋废弃,时隔经年再回去,恍然发现青若已是连缀成了一大片,凹凸有致地覆盖了细细空密的青石子铺就的小径,毛绒,蓬勃,深浅,班驳,掩不住原物本色之余又添一抹苍青,从星里点点蔓延到整整一大片。
(10)苍苔一片青,那时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的,和光同尘。
(11)“应怜履齿印苍若,小扣柴扉久不开”,思幽忆人,是许久未见的古人前来轻叩柴扉。于主人而言,那种经久寂寥之后,深锁重门为君开的喜悦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于访者而言,算是觅得一处静好时光,暂享安详,于我,它是老屋房檐下一场潮湿的梦,总让我想起浓都的春天的江南水乡港子里,庭院中光着脚丫的无邪时光。
(12)它与旧时光比邻而居,蓦然地给人一种光阴湛湛、流年日深之感,像是未了却的心事,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进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13)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弃绝俗却又自处一隅。仿佛在水一方,悠闲地看山水,淡然地观世情的壁人,温婉之余,骨子里又透着清冷,自由自主,坚定不可折服。
(14)不作茧自缚,困坐愁城,兀自生长,缄默不语,却又通透若琉璃,这,才是苍苔颜色。
(15)问君何意栖碧苔,笑而不答心自闲。
(16)桃花流水官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小题1】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写出了“苔”意的哪些“惊心动魄”之处。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请分析第(15)节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一句化用了诗句、典故,以排比的形式奠定了文章唯美蕴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青苔的抒情。
B.“好似露珠绽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若果香氤氲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抚面,你正眯着眼睛。”采用了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青苔独具特色的美意。
C.第(10)段中“和光同尘”一词中,“和、同”是混合的意思,“和光”指混合各种光彩,“同尘”指与尘世相同。用于此处是暗指苍苔寄寓着我年少无邪的旧故事。
D.文章第(14)节以“通透若琉璃”指出青苔虽外在古拙,却内在澄澈多姿的特点;以“这,才是苍苔颜色”,点明了中心,表达出作者对于青苔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E. 文章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表达方式,写出了青苔缄默生长蔓延成片的外在特点和坚定自主的内在物性特点。托物言志,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启悟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