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世界欢迎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最重要理由。
众所周知,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它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但“福兮祸之所伏”。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导致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虽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但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仇恨的种子。文艺复兴推动建立了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但这个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延续到今天,就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秩序、世界极大的发展差距。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全球性生态危机相继出现。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世界体系的剧烈动荡。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重新整合:从西欧到美国,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同时,这个世界体系之外,崛起了一股强大的与之对抗的力量——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但这两个体系的冷战因苏联解体而告终。其结局说明,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资本运行的劳动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的。只要这个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仍然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超越它的世界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后冷战时代的冲突也显示,这种动荡与冲突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以伊斯兰复兴运动为背景的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成为对抗西方世界和“现代性”的“文明冲突”。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相生相克,又相克相生。
文艺复兴极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极大代价:人被神化、异化。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解放人类,但也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它要继续促进发展,但要实现各国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也应该实现可持续的安全与发展。这一次新的文明复兴,要落实到建设“命运共同体”上。
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推进这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走上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种“斯为美”的文化,这种推陈出新的文化,这种促进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不仅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自己的利益需求,更是中国对世界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从根本上影响着动荡局面的形成,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有可能实现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
C.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留下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类文明的交汇已到了质变的临界点,人类迫切需要“打造命运共同体”。
D.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使其有能力肩负推进这场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但也使世界其他地区对西方世界产生了仇恨。
B.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的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获取和对市场的不断扩张。
C.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培育了一种独特思维方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避免人类走上自杀之路。
D.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霸权主义,实际上都是反抗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的表现形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扩张、奴役、掠夺不应成为世界共同发展的方式与手段,尊重、平等、合作才是保障人类安全、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B.大大解放生产力的现代工业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各种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C.文艺复兴运动与新的文明复兴都追求人的解放,但不同的是,前者神化、异化了人,后者则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
D.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要求,中国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为中国谋,更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2 03:2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晨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析专家DavidChow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镇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位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竟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2017年10月19日 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注:同比增长,这里是指和上一年度相比的增长(幅度)。同比增长率一般是指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国际市场的竞争,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老旧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是指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各国经济规则与国际渐趋一致。
C.据统计,几乎在每天早晨,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同时发出。
D.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提供菜单的相同,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为其他国家超越国界的商品贸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B.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月份进出口交易额虽然最高,但比其前一年同期没有增长,可喜中也有遗憾。
C.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D.开展国际贸易,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引进外资的余地越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
【小题3】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哪些做法可能存在着利和弊?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年级七班黄博浩同学文档选(节选)
须一瓜
黄博浩竞选劳动委员发言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黄博浩。我竞选劳动委员。
我这个人最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我外婆说了,只有丢人的窝囊废,没有丢人的职业!我觉得,打扫教室、打扫卫生区、打扫走廊等等,都是劳动,尤其是打扫厕所的劳动是——最光荣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人的勤劳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也正是由于中国人的勤劳,才有了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
因此,同样的道理,我们小学生也应当热爱劳动、发奋学习、勤劳勇敢地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在家里只要有时间,就应该力所能及地进行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削苹果、帮老人买报纸、穿针、提东西、倒水,等等等等我都爱做。我把这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带到学校里来了。
若我能够成功当选,我会做到以下几点:一、我会保持我们的教室玻璃像没有玻璃一样透亮;黑板,在上课前一个字也没有。二、我要让我们的卫生区内没有一张废纸,成为全年段、全校最干净的地区。三、保持我们的桌椅,永远成竖状一字型。桌子间的空隙要能使一个人轻松通过。四、监督大家回家每天做一件家务劳动。
这样,我就在大家的支持重用下,逐渐成为一个热爱集体、关心同学、有责任心的人。请同学们投我一票吧!
附录:竞选失败的自我分析
我失败的原因就是好朋友背后下刀子。小头揭发说我在家从来没有帮我外婆做事,周黛诗才是热爱劳动的人,会帮她妈妈洗碗、倒垃圾,帮她妈妈涂指甲油。其实,他这是拍周黛诗的马屁!我并不反对周黛诗同学当选。我是反对为女人出卖兄弟的小人!
春天来了
今天我和不叫小姨夫的人一起去后山遛狗。我要亲自去观察春天。
春天果然到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万象更新、道貌岸然。刚下过贵如油的春雨,很冷。地上湿拉拉的春寒料峭,两只小狗都穿着黄色雨衣,人模狗样的像下水管道里刚爬上出路面的童工。
后山坡有大片杜鹃花,白色的、红色的、粉色的、紫红色的。不叫小姨夫的人,一路走去,为很多花蕾脱帽子,真的是花的帽子,洋葱皮似的,像个铅笔套。它们自己也会脱,脱掉了才能开放。有时脱不好,小帽子就粘在花瓣上,像一小片烂枯叶。我也蹲下来脱,哇,果然是粘粘地巴着。不叫小姨夫的人,故作深沉地说,唔,你看,花要开放到最美的时候,也要摆脱麻烦的。我深沉地想了想,感慨很深:是啊,我要当劳动委员,小头和周黛诗,不就扒拉在我身上,不让我开放?
我终于找到了春天为什么发臭的原因。春天的空气里,到处都是烂黄瓜的奇怪味道,原来是一种矮灌木。不叫小姨夫的人指给我看,就是那种白色紫色合伙混开的花,比一块钱硬币大点的花。臭得人想撞墙。不过,今年肯定是枇杷大丰收。满山坡的枇杷,不管是不是人种的,都果实累累。现在它们都是暗绿色的,比可乐盖子还小。等再过一两个月熟了,就变成黄澄澄的了。不叫小姨夫的人说,每年,枇杷成熟了,他遛狗的时候,都是看到老人家在树下跳跃,要偷枇杷吃。为什么呢,不叫小姨夫的人说,因为老人家运动惯了、拼搏惯了。那为什么小孩不来偷呢,他说,小孩太忙了。等做完作业,已经是月黑风高没有力气了。我看到了鸡蛋树。不叫小姨夫的人说,那是泰国国花。很奇怪。有点恶心。它的枝干,怎么看都像断手断脚的残端,顶端稀稀拉拉几片叶子。不叫小姨夫的人说,等夏天叶子长多了就好了,它的花是黄白色的,像炒鸡蛋。我倒想,要是不叫小姨夫的人,到了夏天,脚也能长好,那倒不错。他说那脚没用了。我顿时故作同情。他呵呵笑,说,还行啊,其他部分还挺好。上帝只是提醒我,生命是个薄胎瓷器,一不小心就碎啦。我说,所以你就把自己小心轻放,不上班了是吗?他说,不是啊,是我讨厌再赚钱啦。
有个地方,长了四五棵肉松树,春天它就下肉松。满地一撮一撮的,绿褐色、毛绒绒的。好像每个新芽孢都有一团肉松垫着,然后肉松就掉下地了。那一带的整个地面和空气,都是像绿褐色的水彩打过底。如果我们呆久点,也会变成绿人。
最后,我们看到大叶紫薇的叶子啦,叶子全部通红。春天里,当所有的树都想变得更嫩更绿的时候,它偏偏就想变红。不叫小姨夫的人说,与众不同有两种啦,一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另一种是骨子里的天性。说完,我们就在春天的烂黄瓜味道里回家了,回家开窗也是臭,唯一改变的是,我们都知道了为什么春天臭的秘密了。
老师批语:
春天是美好的,不是臭的!你对春天没有正确的观察和理解。
树上也不会掉肉松,夸张要适度,不是无中生有。
罚抄“道貌岸然”100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附录”部分,意在交代黄博浩同学的竞选结果,总结他竞选失败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B.枇杷成熟了,都是老人家在偷而小孩没有时间来偷,这一情节一石二鸟,讽刺了两种社会现象:一些老人“为老不尊”,小孩子家庭作业繁重。
C.“花要开放到最美的时候,也要摆脱麻烦的”“与众不同有两种啦,一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另一种是骨子里的天性”,作者巧借人物之口暗含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D.小说中“不叫小姨夫的人”,身体有残疾,但他并不悲观,对人生看得很透,他不愿意工作了,并不是没有能力工作,而是对人生有了新看法。
【小题2】你从“老师批语”中读出了什么?小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幽默讽刺的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
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节选)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三、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富有装饰性的屋顶”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很早就发现了。
B.据各种资料研究证明,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大概在汉朝就已经具备了。
C.能够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是因为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了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D.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并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的具体时代不好确定,但唐朝就已经采用了。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现存的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
B.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不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C.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是属于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
D.中国建筑很早就知道为了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方法。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仅是一种艺术,而非技术科学。
B.“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极为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色彩的运用”的同时,努力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消化,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