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中的自由
曹雅欣
自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小题1】下列关于“自由”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的观点“道法自然”中的“道”,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
B.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
C.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
D.中国古代的士人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的学问和技能,即“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个方面,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B.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C.荀子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
D.辛弃疾晚年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的风格清新秀丽、淳朴自然的田园词,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和田园生活的轻松愉悦。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他们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B.国学中关于自由的呈现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心的自由,就是自我对现实超越后的轻安自在。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现实社会是有严格秩序的,但心的自由却是没有限制的。
D.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都是的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我获得自由的真实写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8:2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小题2】(小题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谁是《红楼梦》里唯一的成功女性
在一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里,也会有成功女性吗?有的,老祖宗贾母便是。
界定什么是成功女性,通行的衡量指标是有事业、有家庭、有尊敬。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才貌双全,更兼福慧双修。虽然贾母出场时已是个富贵尊荣的老太太,但就遗传学的观点看,有宝玉和黛玉这样品貌的孙子、外孙女,样貌可以推想也不差,至少是耐看型的。她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爱听琴,讲究赏月之道,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比小资还小资;她的音乐审美趣味,是“铺排在藕香榭的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在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更显示了她在家庭装修方面的艺术天分。她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但活得粗砺的女富人女强人还少吗?她在细节上的婉转心思,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领导者的贾母,“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遥想贾母一生,必定历经风浪,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60年里她经历了太多,这些阅历让她洞悉人生,所以她会有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通达。
但千万别忘了她还有睁着的一只眼。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与之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放弃过。大观园下人聚赌,贾母听说,极为重视,不但问得邢夫人、凤姐等“都默无所答”,并且直接表态“这事岂可轻恕”,不容置辩。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是决不手软的。贾母禁毒一段,是她一把手之道的集中体现,不使霹雳手段,不见菩萨心肠。
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统领全局。她还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 作为女性管理者,贾母有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她怜贫惜老,优礼刘姥姥,宽待犯错的小道童,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 真正让贾母超越所有红楼女性的,最终还是时机。宝钗堪有贾母的资质,却没有运气像她那样生逢其时。贾氏家族的成长期成就了贾母这样一位成功女性,此后,当投身的事业整体滑坡时,即使个人潜质再优秀再肯付出,也只是勉强挣命罢了。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红楼梦》中贾母作为成功女性条件的一项是(  )
A.贾母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进退适时。又运用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怜贫惜老,宽待下人。
B.贾母才貌双全,福慧双修。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又处于贾氏家族的成长期,具有良好的成功机遇。
C.贾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见识过更为宏大壮阔的世面,洞悉人生,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贾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有事业,有家庭,有尊重。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王熙凤走上贾府后院的统治地位时,贾母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权利的重心已经旁移。
B.从人们界定成功女性的标准看,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是《红楼梦》中的成功女性。
C.贾母的见识和修养,不仅仅源自她优越的家世,更多地来自她在平时生活细节上的婉转心思。
D.贾母除了具有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之外,更有明锐果决的一面,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从不手软。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宝钗具有贾母的资质,却生不逢时,即使宝钗再优秀再肯付出,也不可能像贾母一样成为成功女性。
B.作者以简明的文字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设问形式,提出问题,醒人耳目,吸引读者。
C.在文中,作者把贾母和凤姐进行比较,是为了表现贾母比凤姐更具有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作者认为贾母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紫鹃、晴雯等丫鬟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无不令人称羡,所以遍布大观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与一些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如设计、摄影等相比,书法的审美评价有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那就是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众多传统范本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只有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范本入手,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想的书法启蒙教育,应该是给学习者开列一个由三至五种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由学习者根据自身喜好来判断、选择一种最契合的风格。与此同时,如果范本的内容本身也是文史经典,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就更好了。
②还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他字体的可能性。如果只是当作修养,传统所谓的欧、颜、柳、赵都是可取的范本,但如果考虑到学习者日后可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入手时所选择的范本就要细加斟酌。当然,即便日后从事专业的篆书和隶书创作,楷书和行书的训练也是必需的基础和必经的阶段。以唐楷而论,如果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他字体的学习,则应该考虑在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等书家中选择,而不宜从欧阳询、柳公权、薛稷等入手。
③究其原因,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一些笔法与晋人楷书更加接近,因此他的楷书与晋人行书的接续更加自然。此外,虞世南尚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学习一段时间其楷书后,过渡至虞摹本《兰亭序》或者虞世南之甥陆柬之的《文赋》来学习行书都是不错的选择。褚遂良亦然。他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而褚遂良也有临本《兰亭序》传世,从其楷书转入此帖也顺理成章。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俱佳,楷书从颜入手者,学习行书时自当选择其本人的《祭侄文稿》这“天下第二行书”或是《争座位帖》等其他刻本,也可不必经过“兰亭”一路秀美的风格了。
④欧体、柳体则不然。这两家虽然也有行书法帖传世,但他们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水准较其楷书大为逊色。尽管从他们的楷书风格来看似乎与《兰亭序》相类,但我们却没有见到欧、柳诸家临摹的《兰亭序》,原因或许在于这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化起笔和收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是唐人所尚“法度”的顶峰,而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因此,如果初学者从这两家入手,很可能停留在唐楷装饰性的细枝末节上,从而影响日后对于行书特质的把握。
⑤如果说楷书学习是为了通向行书等其他字体,那么,是不是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更好?其实不然。书法学习学“流”更应重“源”。如果我们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长河,从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这些经典书家及其作品大约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这些经典,赵孟頫、文徵明等也不例外,只是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因此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他们乃至何绍基等清人的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学习“流”永远不会超过“流”,而欲想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摘编自祝帅《学书当溯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虽然数量众多,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但其却为书法的审美评价提供了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
B.每一个现代人初学书法时想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且内容是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的文史经典的范本。
C.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喜好,从教育者给开列的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使用。
D.学习者如日后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选择的入手时范文就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它字体的可能性。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学习唐楷而论,应从虞世南入手,主要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没有笔法的限制。
B.褚遂良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也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初学者从其楷书转入此贴也顺理成章。
C.欧阳询、柳公权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因此,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它字体的学习的人不宜从这两家入手。
D.欧、柳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行起笔和手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然后再通向行书等其它字体,并不是更好的做法。
B.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所代表的经典,因为这大约是中国书法史这条河流的源头。
C.由于后代名家在他们的书法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就使学习者对其书法中传承经典的特点难以分辨。
D.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学习者要分清“流”和“源”的关系,“源”是基础,学习者应取法乎上,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退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且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孔子的正乐提倡雅乐精神,主张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孔子认为,礼乐的外在规定不重要,内在文化精神才重要,复礼必重正乐。
D.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比较的角度来阐释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的表现,接着指出“乐坏”的实质并论证了孔子的文化使命。
C.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乐的文化功能,然后分析乐的审美功能。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以“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再次强调孔子是歌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B.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与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与乐只注重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对。
C.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审美功能的高度重视。
D.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的,强调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个宏观社会生态系统有五个重要的要素,它们是:文化、社区、习俗、制度和机构。网络社会生态系统,也包含这五个部分,而建立在网民关系基础上的社区与文化,是目前网络社会生态的核心部分。
在中国,网络社会生态对现实社会生态发生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是由临时性的“个案”来作用于现实社会,如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干预作用、网络事件对社会的冲击作用等。另一方面由持续的、累积性的“培养”与“传承”方式,来形成对现实社会的长远影响。如网络环境对个体的认知体系、价值观等形成潜在影响,以及网络社会关系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形成渐进式的影响。
以往,我们在谈论网络社会这样的概念时,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来认识它,现在它的物质化功能也在日益发展,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有了新的意义。
今天的网络社会,包含四个子网络:终端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以及服务网络。其中,由在线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金融等构成的服务网络是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新重心,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它们使得互联网真正变成“生活空间”,尼葛洛庞帝所说“数字化生存”不再是“虚拟化生存”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服务网络也会与内容网络、关系网络彼此间逐渐融合。对于未来的内容生产来说,服务网络的数据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用户“肖像”的绘制。也就是说,服务网络可以成为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平台,这些数据与关系网络中的数据一起,可以为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新闻信息服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服务网络也可以生产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用户生产的内容互补。服务网络与广告的连接,可以提升内容网络的盈利能力。对于依靠广告来获利的内容网络来说,与服务网络的直接打通,可以使广告更好地转化为直接的购买行为,这对于用户和广告主来说,都有吸引力。
今天“平台”这样的概念正在逐步取代门户网站这样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门户网站在平台化。而这些平台不只是内容或关系平台,它们也在朝着多元甚至全能服务平台发展。这是一个网络社会再扩张的过程,它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同步的。在某种意义上,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社会扩张与重塑的开端,这也意味着新的格局的形成。目前,“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成为了这个平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三个巨头。它们都并没有停留在自己最早的优势产品上,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向各个领域进行着全面的扩张与渗透。这种扩张对于传统媒体的挤压是更为剧烈而长远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社区、习俗、制度和机构是一个宏观社会生态系统的五个要素,不论是现实社会生态还是网络社会生态,都是如此。
B.与现实社会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不同,建立在网民关系基础上的社区和文化是目前网络社会生态系统的两个核心点。
C.网络社会中的某些临时性事件,如舆论会在某一时段对现实社会生态有一定的冲击或干预,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D.网络社会通过不断地、累积性的方式,能够对现实社会生态包括个体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产生渐进式的长远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随着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会已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了,其物质化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并日益增强。
B.在移动终端技术的推动下,由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等构成的服务网络成了互联网的新重心,使得互联网真正成了“生活空间”。
C.当今的网络社会包含终端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和服务网络四个子网络,其中服务网络会与内容网络、关系网络彼此间逐渐融合。
D.服务网络在成为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平台的同时,也可以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依据,还能生产内容并与用户生产的内容互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依靠广告来获利的内容网络和依靠购物、金融等来获利的服务网络打通后,在服务网络获利的同时,内容网络也可提升盈利能力。
B.在当今网络社会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门户网站也在不断变化,逐步走向平台化,并朝着多元甚至全能服务平台发展。
C.移动互联网的形成标志着网络社会已经进入了扩张与重塑的新阶段,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形态。
D.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三巨头,正在以各自的优势产品为切入点,向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愈发强烈和持久的扩张与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