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经》中的耕种方式
先民最初的农耕生产规模比较小,种植方法很简单,多在重要的采集地点或附近进行。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看,先民的耕作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阶段。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耜耕,这种耕作所用农具“耜”见于《诗经》,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记载。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过对土地予以翻耕来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史前考古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石犁,犁耕的产生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进而改进了耕作技术,由速度较慢的点翻为沟翻。初时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时期,耕牛和铁器被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视。彼时的人名中常见牛、耕互应,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论语·雍也》中还见有犁、牛连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都可以说明牛耕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
在田间具体劳动时,特别是挖掘沟洫、整治甽亩等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协作,这种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协田”。郭沫若《殷契粹编》记载过商代卜辞中的一条,占卜的内容是国王下令要众人去协田,占问能否能获得好收成。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三人协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劳动,是运用较原始的农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为西周时期耦耕方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周颂·噫嘻》:“十千维耦”、《周颂·载芟》:“千耦其耘”,这两处的“耦”即西周时期盛行的耦耕。农耕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需要集体性的简单协作,反映在农业领域则出现了种种形式的耦耕。甲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两把木耒表示,两耒并立即是两人并肩耕地的缩写。甲骨文中已见“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出现耦耕。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为普遍。《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时耦耕就取代了协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孔子带领弟子出游的途中就见到两位隐居者在耦耕:“长沮、桀溺耦而耕。”人们对耦耕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即二人为一组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认为既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许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事实上,耦耕被广泛应用于开荒、耕地、开沟挖渠、平整土地等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中,形式不一,人数不等。可以说,将简单的耒耜用于集体劳动,则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耒耜的运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劳动空间,同时还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耦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最有效的劳动形式,在古代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B.耜耕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C.犁耕的产生既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又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
D.耦耕是一种二人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这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
B.协田是人们使用耒这种工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时采用的一种多人合作、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
C.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当时人们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
D.协田和耦耕两种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协田主要使用耒,耦耕的主要工具是耜。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现了“耕”和“牛”两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牛耕这种耕作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术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结合的牛耕技术又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广。
C.《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了协田而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D.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11 04:1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孝与廉
肖群忠
孝与廉首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孝与廉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一,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廉德的基础。在中国古人看来,孝是为人第一德,是诸种道德的基础。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廉实际上是为官之人对公共财物的道德态度,它实际上体现为对君主、国家的忠诚之德。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人有孝德就会有别的一切道德,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孝经·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这里的“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具有廉德的内涵,也被看作是诸侯之孝;如果不具备这种廉德,不能长守富贵,是对祖先的不孝。
第二,不辱其亲的孝道责任感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在中国古代,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起码不能做辱没父母的事。中国古人的道德责任感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认为做了好事,成了功名能够光宗耀祖;相反做了坏事,就会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因此,一个守孝的人必然要在为官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绝不能做贪赃枉法之事,受牢狱之灾辱没先祖。这种孝道责任感成了某些官员得以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第三,廉才能保证行孝。一个人在古代中国能为官,已经是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权力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风险,如果一个官员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财利与权力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当官又要谋财,那势必就会成为一名贪官,轻则被贬,重则受刑甚至丢命,这样肯定不能顾及父母之养,而且辱没家门家风,而成为不孝之逆子。因此,廉洁,不仅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一生平安,而且还能保证官员行孝,做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
孝与廉在中国古代虽有上述一致与相互支持之处,但它毕竟是属于处理家庭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而且其道德主体也是两种人伦角色即孝子与廉吏,或者说前者是对为人子者的要求,后者是对为人臣或拥有一定公众权利的人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两者的统一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汉代实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孝被全面泛化,当作一切道德的代名词,似乎有了孝,人就会有一切道德。不可否认,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但是,孝与廉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随着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公民社会的形成,随着传统文化与孝道影响的衰落,随着现代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日益区隔,我们更要充分看到孝与廉的差异和不同。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时,既要充分肯定但又不要盲目夸大孝文化在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中的作用。以为只要干部能孝其亲就必然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是简单化的,缺乏深入分析的。
(选自2013年1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孝与廉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是廉德的基础,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
B.孝可以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使人们在为官的过程中都会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
C.廉能保证行孝,具备廉德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反之则有可能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
D.孝与廉在中国古代是相互支持的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与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是分别处理国家关系与家庭家族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
B.廉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种廉德促成了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
C.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能为官就已经是有成就的人,就一定能够光宗耀祖,也是孝亲的表现。
D.有的人认为官员只要能孝顺父母就一定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夸大了孝文化的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孝被认为是为人第一德,一个人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
B.中国古代那些廉吏一生清廉为官,不做贪赃枉法之事,是因为他们担心受牢狱之灾而辱没先祖。
C.古代中国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以在中国古代更看重孝与廉这两者的统一性。
D.中国古代的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的道德资源,对当前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②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③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④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⑤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⑥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⑦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小题1】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小题2】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
B. 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的一种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C. 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
D. 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
B. 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C. 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作享受。
D.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青少年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其中学业负担过于沉重,是罪魁祸首。
B. 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功利性的阅读、压力重负下的阅读,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C. 利用网络优势,组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源,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D. 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只是阅读形式的不同,并非阅读的捷径,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还是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让建筑拥有生命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时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小题1】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做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能及时做出判断的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小题2】(小题2)文中第3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更有效地防御灾害,光纤维传感器驱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来驱动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小题3】(小题3)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 感知”“ 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判断、反应的功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B.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C.“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D.“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