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特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特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鲁克斯认为,反讽会对一个陈述语进行明显的歪曲。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不同,但不能完全冲突。
C.“反讽”实际上违背了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约定俗成的关系。
D.新批评认为,反讽并不只是语言技艺,而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符号所指的与其能指的不一致的情况,使语义变得丰富和复杂。
B.科学文本的语言必须遵循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为科学文本的意义必须是明确和单一的。
C.新批评认为反讽是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它的地位高于语言的表达技巧。
D.文本的语义层次和语言的可感性,都于反讽呈现出语义结构上的不同形态和不同的反讽类型。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四个例子中不属于典型反讽现象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中,中举本为是一件令范进无比荣耀的事,但他发疯了。
B.电影《举起手来》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手法来表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C.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中“我”在参加一次竞选活动中所遭受到的种种骇人听闻的诬蔑和打击。
D.面对别人的挑衅:“我从不给傻子让路。”萧伯纳很绅士地说:“我正好相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3:1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新思维
孙抱弘
说起公共文明建设,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城乡开发建设,也会想到种种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然而,这些年来,国人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扼腕。公共文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何以出现反差?国人公共文明的素养何以裹足不前?面对问题,今日的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应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突破和新的拓展。
何谓文明?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经典著作《文明的进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过程。毫无疑问,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特定环节,公共文明的建设,是由其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整合多种研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结构立体化为两个层次:浅层次与深层次,
公共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求浅层次与深层次的要素同步向着一个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转身”。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浅层次的“器物建设”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礼仪规训的时候,深层次的要素也应同步跟进。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使处于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实现从“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认他者”的公共文化转身;另一方面,作为结构又一深层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则实现从“竞争生存理性”向“和谐合作”的共生理性转身。公共文明的建设正是这种整体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革命式、运动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适合这一类建设。“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
当我们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设的一些特点后,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作出回答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以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公共文明建设问题,以至于止步于浅层次的文明建设要素,而未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建设要素。以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设,那么,新的目标、新的拓展点就隐约可见了。当然,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里也有一个转变习惯思维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公共文化的建构与人的公共理性的养成,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进程,唯有诸如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导向、教育方式、文化传播乃至人的心理状态等要素,形成一种良性的同步互动机制,文化建构与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单兵”突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社会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转身”意识日渐强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公共文明建设的“深水区”,实现新突破、新拓展。
公共文明建设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终将掌握自己的命运,“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设终将或正在迎来“进行时”。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开展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未必能提升国人的公共文明素养。
B.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应跨越国界民族实行统一发展。
C.公共文明建设,是由浅层次与深层次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
D.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意识转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的新拓展。
【小题2】(小题2)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公共文明建设的突破?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3】为什么说“‘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理由。(3分)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文学经典生成和变化的过程,能发现这些作品中几乎都蕴含着一些潜在的内核,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
B.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儒家、道家的文化思想。
C.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包含了“品”和“情”两个方面的追求,文学作品的创作如果不能符合这两个要求,就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儒家的仁义、忠臣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学史上爱国题材的经典作品是最多的。
B.因为《水浒传》其内核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
C.传统道家崇尚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便离开了朝廷,转而在自然中找到了可以安身的精神家园。
D.中国文人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经典作品,都是在壮志未酬感到失意时,在山水风光中获得了精神的寄托和愉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其标准是在一些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
B.中国古代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行仁、和谐等思想和道家追求自由、追求心灵与大自然和谐等思想的影响。
C.儒家道家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便形成了中国文人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华夏文化传统中的无意识。
D.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电影也可负载大主题
普通观众一般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作为微电影的代表,这部当时还被称为“网络短片”的作品讲述了小人物的梦想故事,贴近普通年轻人的生活视角,既具备当下网络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也有着基本的电影品质和完整的人物故事链条。自《老男孩》之后,此类网络视频有了新的概念与定义,成为一种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能力较强的艺术作品。
短,是微电影显著的特征。这个特征赋予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灵活的展示手法,并使拍摄变得更为简易。近年来,中国微电影产业的总产值已达700亿元左右,具有艺术、商业价值的年产量达2万部。据预测,未来3年内,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它的兴盛,开始牵动大众文化产品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了自身在创作和推广上的问题。
首先,不少打着“微电影”旗号的网络视频存在依靠软色情、软暴力来增加点击量的现象,内容低俗。其次,不少与微电影相关的创投和赛事活动流于形式,成为商业机构和一些地方的门面活动,很少产生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导演。还有一些批评者担忧,微电影正在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进而消解微电影应有的艺术品质,让这一独特的影视形态在艺术上过早凋谢。
一般来说,内容上的泥沙俱下,是一个新的艺术类型在初创时期难以避免的情况。在加强管理和引导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微”时代的影视产品,也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意,消化大的主题,在赢得市场的同时,承担起大众教化和艺术探索的功能。
艺术性、公益性已经成为优秀微电影的重要标识。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用5分钟微电影的形式,以中国最常见的饮食工具“筷子”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传递了感恩、明礼、睦邻、关爱等中华传统美德,表达出“教会感恩,学会分享”的含义,浓缩了全球华人最深邃的情感。影片虽短,但它所蕴含的意义深刻入心。微电影《再不爱就晚了》曾3天火爆网络获得了500万的点击量,这个呼吁年轻人关爱父母的短片,让不少年轻人看了之后潸然泪下,想到自己渐渐长大,然而父母却一天天老去,心里很不是滋味。短短的一个电影,却承载了孝老敬亲这个巨大的伦理内核。
微电影也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承载起普通人的中国梦。近年来,一批由农民、建筑工人、医护人员等特定群体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备受关注。虽然这些影片未必有其他微电影那么高的艺术水准,但故事都取材于真实经历,感情真挚,也特别能够打动观众,从而通过网络向观众传递了核心价值观,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互信。这当中的真实情感和文化情怀,展示了所有艺术作品万变不离其宗的成功之道;这些题材和拍摄方式,也为微电影承载社会价值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充分认识微电影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物”尽其用,是当前创作界的一道重要课题。
(《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0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微电影的论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微电影既具备当下网络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也有着基本的电影品质和完整的人物故事链条,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能力较强的艺术作品。
B.微电影短的特征赋予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灵活的展示手法,并使拍摄变得更为简易,这是其蓬勃发展的一个原因。
C.一些批评者担忧,微电影正在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进而消解其应有的艺术品质,使其在艺术上过早凋谢。
D.微电影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意负载大主题,既能赢得市场,也能承担起大众教化和艺术探索的功能。
【小题2】【小题3】下列关于微电影作品的论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微电影的代表作《老男孩》讲述了小人物的梦想故事,贴近普通年轻人的生活视角。自此以后,此类网络视频有了新的概念与定义。
B.衡量一部优秀微电影的重要指标是艺术性、公益性,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可以称得上这方面的代表作。
C.《再不爱就晚了》呼吁年轻人关爱父母,虽短短的一个电影却承载了孝老敬亲这个巨大的伦理内核,是一部优秀的微电影。
D.近年来,一批由农民、建筑工人、医护人员等特定群体自导自演的微电影之所以备受关注,凭借的是高的艺术水准以及真挚的感情。
【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微电影产业的总产值已达700亿元左右,这一数值还在不断攀升,可以肯定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B.一般来说,一个新的艺术类型在初创时期难以避免内容上泥沙俱下的情况,微电影也难逃这一魔咒,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C.所有艺术作品万变不离其宗的成功之道是作品当中的真实情感和文化情怀,微电影也不例外,例如《筷子篇》传递了中华传统美德。
D.当前创作界应该充分认识微电影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规避其在创作上内容低俗、推广上流于形式等问题,“物”尽其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网络文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成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然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当前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这种缺席,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尽管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影响下,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随意复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文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另一方面,在文学生活实利化的生存氛围下,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表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在点击率的步步攀升中,宽广深厚的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感等内容却稀疏甚至缺失,许多网络文学最终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种情况下,广大读者需要文学批评“别裁伪体”,而广大网络文学作者也需要借助文学批评进行反观和促进。

然而,目前网络文学批评基本是缺失的。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学创作产生的网络文学批评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随意性、在线性、娱乐性和炒作性等等使网络文学批评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但是传统文学批评却是在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尽管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的基本特性,但又是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因而,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正是由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性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性,使网络文学创作处于前后失据的状态中,并进而形成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那么,如何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呢?其一,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形成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批评理论。要打破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之间的壁垒,鼓励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从事网络文学批评,把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新已有的传统批评理论,形成全新的可以适用于网络文学创作的通用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二,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传统文学批评话语是对传统文学创作的总结,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而网络文学一经产生就显示出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点。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就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而是要针对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建构起更具适应性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其三,加强网络文学批评的理性色彩,也注重网络文学本身的特质。在“灌水式”和“板砖式”的娱乐化批评之外,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不失理性和深度,从而形成对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影响,构建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 郭国昌)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当前网络文学已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
B.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它的健康发展也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和促进。
C. 当前网络文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最终它们都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是很让人痛惜的。
D. 网络文学是个新事物,它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作品更难得一见。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强化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
A. 针对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这个情况,我们要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
B. 网络文学批评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
C. 如果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把网络文学作品也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这样会大大促进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D. 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我们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
【小题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批评不应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缺位,如果缺位了,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B. 本文既论述了网络文学的缺点,又阐述了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的具体方法。
C. 在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批评文本的写作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要不失理性和深度。
D. 因为当前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 所以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以及网络文学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都会形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
【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