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文学经典生成和变化的过程,能发现这些作品中几乎都蕴含着一些潜在的内核,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
B.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儒家、道家的文化思想。
C.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包含了“品”和“情”两个方面的追求,文学作品的创作如果不能符合这两个要求,就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儒家的仁义、忠臣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学史上爱国题材的经典作品是最多的。
B.因为《水浒传》其内核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
C.传统道家崇尚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便离开了朝廷,转而在自然中找到了可以安身的精神家园。
D.中国文人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经典作品,都是在壮志未酬感到失意时,在山水风光中获得了精神的寄托和愉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其标准是在一些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
B.中国古代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行仁、和谐等思想和道家追求自由、追求心灵与大自然和谐等思想的影响。
C.儒家道家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便形成了中国文人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华夏文化传统中的无意识。
D.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0 05:4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信谣言的传播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当今时代,媒介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其匿名性和弱规范性等特点使网民可以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微信中也出现了诸多负面信息,其中典型的就是谣言泛滥成灾。微信谣言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由于微信谣言的隐蔽性降低了网民传播谣言的责任风险,近些年微信谣言渐呈泛滥之势。微信谣言传播呈现量大面广的特点。它往往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冒充官方发布虚假消息、冒充“知识控”科普、散播诅咒类和虚假求助类信息得以大肆传播。微信谣言的大肆传播除了受媒介革命和技术创新影响之外,它还与微信自身的传播特征密切关联。
微信传播主要依赖个人的朋友圈,而朋友圈往往是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的延伸,是熟人之间形成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圈子”。虽然仅就个体而言,其朋友圈可能是封闭的,但社会关系网络和朋友圈之间的互信消除了陌生人之间信息传播的障碍,使得朋友圈之间信息的交汇极其容易。而且,好友的动态与共同的爱好增加了彼此交流的私密性和互动性,从而形成了粘合度、可信度和互动关系都很高的信息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而且,这种高度耦合性还容易导致谣言传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凸显其社会危害性。
立体多元的传播媒介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复合交叉是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突出特征。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复杂的交叉性:一是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性,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交互强化、交织合流,通过二维码的扫描或者分享,可以实现网页、网络论坛、微博和微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链式传播。二是朋友圈之间的交叉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朋友圈之间以及朋友圈与公众号、公众号与公众号之间立体多元的信息交汇和环环相扣。正是通过这种不同的链式传播和彼此之间的交互强化使得微信谣言传播具有了几何级裂变、聚变的可能,使得其传播量不仅远超历史任何时期,而且也凸显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力。
微信谣言的传播,无论是高耦合性的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它们或具有共同的爱好或本身就是因兴趣而关注,因而谣言的传播无疑非常符合易感染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使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感染谣言的“病毒”。而微信公众号使得易感染人群成为谣言传播的骨干网络,借助他们的积极扩散最终覆盖全微信甚至全网络,一旦与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强关系网络特征结合在一起,其大量传播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及“疾病相关”是当前微信谣言的三大主题,除此之外,微信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推波助澜作用也该引起高度重视,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
扰乱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恶劣。近些年大量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使得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某些机构或网民就趁机捏造和传播相关微信谣言。如2015年5月,微信朋友圈疯传一则信息:“今接妇幼保健院提示,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旺仔牛奶等牛奶饮料,都含有肉毒杆菌,现在紧急召回。”再如蒙牛“陷害门”和香蕉致癌等谣言事件均以虚构的谣言打击竞争对手,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或直接导致地方产业坍塌,社会破坏力非常大。
引发社会恐慌并导致次生危害。如2014年7月“人贩子进京”的微信谣言一经发布即引发大量的网络关注,引发大量网友的猜疑和恐慌。而实际上类似迷药抢劫、非法人体器官交易等涉及人身安全的谣言隔三岔五出现,不仅引发社会恐慌,导致人心惶惶,而且消弭社会交互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侵蚀社会良序运行的基础。
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化、恶性化发展,影响社会安全。近些年,网络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动员力、组织力、破坏力日益凸显,如2013年京温商城女子坠楼事件,死者男友对商城善后存有意见,因而在网上捏造、散播“女青年离奇死亡”等大量谣言并煽动亲友“讨说法”,结果导致群体性聚集事件,部分不法人员借机扰乱公共场所和社会秩序,给地方政府应对处置带来了极大挑战。
此外还需关注的是,由于大量的微信谣言以政府为最终诉求对象,如果各级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那么就可能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势必潜移默化地损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侵蚀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必须多管齐下、积极应对,使之趋利避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谣言泛滥是微信出现的负面信息之一,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量大面广、高度耦合性、复杂交叉性和易感染的特点,
B.微信传播主要依赖个人的朋友圈,而朋友圈是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具有私密性。
C.朋友圈之间的交叉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朋友圈之间以及朋友圈与公众号、公众号与公众号之间立体多元的信息交汇和环环相扣。
D.微信谣言引发社会恐慌,消弭社会交互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侵蚀社会良序运行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复杂的交叉性:一是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性,二是朋友圈之间的交叉性。
B.网络媒介的匿名性和弱规范性等特点使有些人冒充官方或“知识控”发布虚假信息,影响网络环境。
C.微信朋友圈形成了粘合度、可信度和互动关系都很高的信息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D.微信谣言的隐蔽性降低了网民传播谣言的责任风险。微信谣言能大肆传播,是受媒介革命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朋友圈的人由于相互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基础,所以情绪传染度会更高,谣言也更容易被轻信和传播。
B.对很多微信谣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澄清真相,否则会损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C.微信谣言的危害性不可忽视,如香蕉致癌的谣言事件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引发了社会恐慌、并导致了次生危害。
D.微信公众号使得易感染人群成为谣言传播的骨干网络,借助他们的积极扩散可以让谣言覆盖全网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追寻现代美丽中国
5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5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将之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名字。
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描绘的田园之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李白挥洒的旅途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目睹的边塞之美……农业社会的自然和人文相交织,古典世界的风景和诗性相融洽,浸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现代化课题。美丽中国于是有了两张面孔:一张因袭乡土中国的冲淡;一张洋溢工业社会的热烈。就像开国领袖***的诗句,既珍惜“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山川自然之美,也礼赞“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建设之美。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但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问题也摆在了当代中国人的面前。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让人们意识到,不尊重自然、不顺应自然、不保护自然,必将伤及人民福祉、危及民族未来。
因此,“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首先,“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风景不能只存在于历史的想象和悦耳的歌声中。要唱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底气,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治理水平。
其次,“美丽中国”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看似寻常的土地、水、能源、矿藏,正变得日益稀缺。科学发展,并非追求浮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面对历史和未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三,“美丽中国”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哲人有云,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方是唯一的自由。同样,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
最后,“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中国未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只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站在十八大这个新的起点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生机勃勃,中国正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0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
B.“美丽中国”,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名字。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而今“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C.“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
D.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就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小题2】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文中提到的“四美”是有序的,不能颠倒。
B.***在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见,现阶段的任务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C.科学发展,并非追求奢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表明追求浮华的表象也无可厚非。
D.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这说明制度是唯一的力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常生活口语,必须经过诗人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B.在第①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C.我们的诗人“要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这样,现代汉诗才能免遭质疑,才能发展提高。
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
【小题2】下面不能证明“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的一项是(   )
A.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
B.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
C.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D.卞之琳的《断章》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小题1】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无别。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许多艺术家都是不太切实用的人物。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人所特有的企求。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