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问題。
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儒家经典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此为目的,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正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换言之,任用大量儒家知识分子是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前提和保证。在立国前后忙于征战的阶段,辽、夏、金所任用的儒学人才是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的。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政权稳固之后,也只有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制度了。金朝在其第二任皇帝太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取士了。《金史》记载:到了“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儒家知识分子在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朝和西夏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
深受儒学熏陶的官吏们是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而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治国理念的决策者。辽朝“为政以德”的例子很多。在建立辽朝之前,契丹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是类似奴隶制的部落联盟。与此相应,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严刑峻法,带有明显的奴隶制法律特征。到了辽代中期,随着吸收汉文化的深入,景宗和圣宗针对辽初的“重法”,开始主张“慎刑”“宽法律”。例如,原来契丹习惯法允许主人对奴隶随意处置。统和二十四年辽圣宗下令:“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重熙元年辽兴宗又下令:“奴婢犯逃,若盗其主物,主无得擅黥其面”。这些法律条文的修订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是辽代法律汉化的结果。在西夏,其法律的儒化倾向也很类似。
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其中贯彻儒家治国理念最为突出者,当属史称“小尧舜”的金世宗。金世宗主张“为政以德”“宽仁”治国。大定四年,尚书省上奏,“大兴民男子李十、妇人杨仙哥并以乱言当斩”。世宗皇帝批复说,“愚民不识典法,有司亦未尝叮咛告诫,岂可遽加极刑”,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以减死论”。他还曾下诏给有司:“朕惟人命至重,而在制窃盗赃至五十贯者处死,自今可令至八十贯者处死”,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以示对人命的看重。但是,世宗也并非一味“宽仁”。他还曾说过:“夫朝廷之政,太宽则人不知惧,太猛则小玷亦将不免于罪,惟当用中典耳”;又说:“帝王之政,故以宽慈为德。然如梁武帝专务宽慈,以至纲纪大坏。朕常思之,赏罚不滥,即是宽政也,余复何为。”因此,金世宗主张的是治国执法宽猛相济,而这正符合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为了贯彻儒家的“礼治”主张,金朝在法律上也很注意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大定二十三年,“尚书省奏,益都民范德年七十六,为刘祐殴杀。祐法当死,以祐父母年俱七十余,家无侍丁,上请。上曰:‘范德与祐父母年相若,自当如父母相待,至殴杀之,难议末减,其论如法。’”而世宗皇帝以刘祐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由坚持依法判刘祐死罪。这显然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的维护。鉴于熙宗、海陵王都是死于政变,世宗也很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他多次告诫皇太子及亲王等:“人之行,莫大于孝悌”。世宗还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节选自李玉君《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要求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
B.在政权稳固后,因为不能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辽、西夏、金也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取士制度。
C.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贯彻儒家治国理念,金世宗主张“宽仁”治国,甚至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
D.金世宗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刘祐殴杀范德后,考虑到刘祐一死则刘祐的父母无人赡养,曾建议免刘祐死罪。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方民族政权在立国前后的征战阶段,就对汉儒看重,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了儒学人才。
B.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需要儒学人才,北方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后,大量儒学人才正是其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
C.在辽朝建立之前,契丹的社会组织形式还类似奴隶制,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带有明显奴隶制法律特征的严刑峻法。
D.金世宗以梁武帝为借鉴,认为帝王之政,要以宽慈为德,严明赏罚,不能走极端,这符合儒家的“德主刑辅”理念。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兴办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可通过科举入仕,对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B.辽代法律条文的儒化倾向,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到了辽代中期,当奴婢犯法,其主人不能随意处置。
C.北方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的儒家治国理念,体现了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全面认同和积极运用。
D.金世宗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曾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希望女真人知晓儒家伦理道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7 10:4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话说沉闷
刘心武
尽管当今的社会生活变化迅猛、五光十色,但作为个人情绪来说,仍会时有沉闷之感。沉闷感,或简称闷感,是一种没有杀伤性但也绝无趣味与快乐的情绪状态。“乏味”“无趣”“闷”,与“恶劣”“恶心”“臭”还是两回事。沉闷的状态一般来说绝非恶性状态,闷感亦非愤慨、忧伤之类的情绪。沉闷,其含意应是“闷”这种状态达于相当程度并滞留时间过长。
闷,往往由一种对是非善恶虽有所区分,但界限模糊且无所举措的中庸将就的态度生成;常常体现为一种不能引出新鲜活泼的新事物、新局面的过分“中规中矩”、“四平八穗” 的状态。沉闷有时如同宇宙中的“黑洞”,能将人的锐气与急迫感吮吸进去,在“平安无事” 中消弭了进取与革新。一部沉闷的文学作品,可能不仅主题正当,而且结构严谨,文字流畅,但它毫无创意到甚至连“漏洞”都没有的地步,那令人厌倦的程度,说实在大大超过 一部内容荒唐、漏洞百出的消闲读物。一个“闷人”,则可能从相貌、衣着到举止、言谈, 都无可指责,但思想无新意、行为无光彩,与之相处,不能得益有助,倒也无害无累,友 之不愿,厌之不忍,真真是反不如面对一个“对头”,倒能调动起自己的勃勃生机。
有人说,应“打破沉闷”,但沉闷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你可以打敌人、破阴谋,你怎能打闷人、破乏味?有人说,应“冲出沉闷”,但当沉闷浓酽地包围着你时,你想冲出又谈何容易?但沉闷不可能非常之持久,却是可以断言的,因为沉闷只是我们生存的宇宙、世界、社会、人类、他人和我们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节奏较为缓悛的过渡性阶段罢了。运动是永恒的,因而前进乃至突进,都是一种必然,怎会持久地沉闷?
一个总写沉闷作品的作家,要么他到头来终于超越沉闷,要么他那样的作品将被社会拒绝;一个拍乏味电影的导演也是如此;一个闷人也许会终身不改其闷,但他在社会上的位置必将移动,社会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个闷人占据着,关碍着社会总体景观的坐席;当然,更大的可能是闷人自己最终走出闷境。
总之,沉闷必引出厌倦,厌倦发展到厌烦,那就比批判、排拒乃至于革命都更具推动 力,可促使一事一物一人一群,直到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
沉闷可厌而不可怕。沉闷之后,必是大活跃大欢喜。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小题2】本文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为什么作者说“沉闷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又说“沉闷不可能非常之持久”?(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佳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敬畏”的一项是( )
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法律。
D.隋朝时期,吏部侍郎薛道衡游览钟山古寺开善寺时,见寺内各种金刚怒目。小和尚告诉他金刚怒目是为了降妖。这个典故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
【小题2】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科学的发展, 破除了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现代化在去除迷信的同时,也相应地去除了相当多的敬畏。
B.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领导、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C.当今社会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
D.怀敬畏心,需要外在约束,更要个人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的畏惧的。
B.“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短短几字道出人生宁静淡远,睿智豁达的境界。
C.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信仰之真,就没有敬畏之心。
D.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会导致社会变得肆无忌惮,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以下小題。
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其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因此,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生发之根、立命之本,大学教育是文化繁荣与兴盛的承载与依托。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文化通过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在这种天然禀赋下,自大学这种教育形式诞生之日起,大学便具有了文化属性,并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永恒的精神动力,形成独有的精神品格。
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引领和文化融合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永恒使命。大学教育是高深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层次、系统化、学科化的特点。大学教育要求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在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这是大学教育的文化创造使命最为集中的体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在于它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高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大学教育的内容仅仅能够回应社会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和制度以及道德和精神的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大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是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法则之一。
先进文化的生产是大学教育的制高点。凡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都相对集中于大学,而科学知识正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的每一次创新,包括新成果、新学科知识体系,都提供了先进文化孕育的土壤。大学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学生们,他们直接创造着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因子。同时,大学通过培养人才,发表著作、文章和举办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输入社会,争取外部系统的认同。
大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先,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和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在先进文化中起着激励作用。其次,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过程中执著于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正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此外,文化批判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特殊功能,大学按照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展开分析,并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先进文化得以彰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它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B.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它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
C.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文化,只要文化被不断地介入和渗透,就会起到对人教化、塑造、熏陶的作用,将社会规则规范迅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D.一定的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构成了狭义文化,它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传承高深文化,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实现着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
B.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传承、创造、引领和融合文化的使命,而大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各种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
C.大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回应社会的变化,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制度等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
D.先进文化的发展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推进,大学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重要集中地,它对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集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能够创造新文化的诸种元素,并在教育上作出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的要求。
B.大学具有先天的文化属性,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恒久的精神动力,形成特有的精神品格,其精神也成为了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
C.理想主义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它不仅源于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还源于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
D.大学在先进文化的创造和输出上地位很重要,它不仅要创造先进文化,而且还将它们输入社会,争取得到外部系统的认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
郭莹
①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②“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③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④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⑤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⑥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贵和尚中”思想在中国人处世中有哪些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朱光潜
至于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这种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人为什么爱追求刺激和消遣呢?都是要让生命力畅通无阻,要从不断活动中得到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望文生义,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大师佛洛伊德(S·Freud)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最突出的是子对母和女对父的性欲,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佛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 鲜明的艺术,它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
D.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C.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他既伪善、阴险、专制,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因而具有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让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