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朱光潜
至于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这种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人为什么爱追求刺激和消遣呢?都是要让生命力畅通无阻,要从不断活动中得到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望文生义,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大师佛洛伊德(S·Freud)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最突出的是子对母和女对父的性欲,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佛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 鲜明的艺术,它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
D.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C.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他既伪善、阴险、专制,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因而具有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让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0 02:4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又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就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通过这种对话,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美国学者史蒂文认为,“家庭在工业化之前是经济生产和交换最重要的商业机构。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每个家庭不同的成员在生产基本物质产品的工作中也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但实际上在古代,家更多指的是夫妇、家庭。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此后,《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是夫妇之间的关系融洽与相亲相爱。此外,家还可以进一步指代妻子和儿女。《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中写道:“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这里的室家就专指妻子。而在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中有:“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於僧。”这里的室家,就是指妻子儿女。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摘编自燕连福《中国古代“家”具备三重意蕴》)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祭祀对象不同,所需的场所也不同,寝祭是庶人特有的祭祀方式,贵族阶级则进行庙祭。
B.西周时期,尽管土地为宗族所有,但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一般不会单独一人耕地除草。
C.宗族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后,家庭就是组成宗族最基本的单元,所以个体家庭之间必然会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
D.《鸡肋篇》中记载,在广南市场上有很多僧人因算命富裕,所以妇女愿意嫁给他们,这样僧人就有了妻子儿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家的功能,限定了论述角度,指明从“对话”的视角论述。
B.第三段把美国学者的观点和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分析、史书的记载结合论述。
C.第四段围绕家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方面的作用,引用大量诗文诠释古代家的不同内涵。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列论述了分论点,最后总结家对个人、国及天下的意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中国人祭祀鬼神和祖先都是为了与神灵进行交流,表达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B.在工业化之前,如果没有家,人只能听任自然的摆布,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无法自给自足。
C.今天的家风建设是有文化渊源的,《汉书》提倡室家之道修,《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D.只有家庭稳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所以探究古代家的功能,对新时期中国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志怪与传奇

①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由于受古代相当驳杂的小说观念的影响,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笔记小说,内容广博,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手法自由,是其基本特色。但在文言短篇小说中作为主体和正宗的,则是志怪和传奇。志怪和传奇,既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体制。它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但又不仅仅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志怪以写神鬼妖异之事为主要内容,传奇虽也传写奇事,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尤其是唐代的早期传奇)也有涉及神鬼精怪的,但却以反映社会人事为主。志怪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常见的多是一二百字、二三百字,有人物(神鬼乃是幻化的人物),但多数缺少性格,形象也缺乏社会内涵;情节比较简单,没有充分的艺术空间来容纳丰富的场面细节描写。传奇则一般敷演为上千字或几千字的规模,情节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鲜明,而且有较丰富的社会内涵。更重要的差别还在于:由于作者创作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的作品性质的不同。

②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志人小说一样,都没有脱离史的性质。尽管作品所记的神鬼怪异之事本属子虚乌有,但作者却把它们当作跟社会人事一样真实存在的事情来记录,谈不上艺术加工和艺术概括。早期志怪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干宝,在他的《搜神记序》中,就特别强调志怪小说的史的性质,并明确申言《搜神记》的写作目的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不诬”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认识,不单单反映出作者有神鬼迷信的思想,更重要的还说明了,指导作家写作的是史家的意识,而不是小说家的意识。他所追求的不是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来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而是力求“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搜神记序》)。他把志怪小说当作“信史”来写,虽然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那样去追求。尽管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都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来论述,但他本人在写作的当时却是把自己当做史家来看待和要求的。在他的心目中,写作《搜神记》和撰史,同是忠实的记录,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到唐代,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传奇作者的小说家意识绝对地压倒了史家的意识,这样唐代传奇就与史分手而成为真正成熟的小说。这一点明代的胡应麟看得很清楚,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卷三十七《二酉缀遗》下)虽然他并不肯定“幻设语”,但十分敏锐并且正确地指出了这是唐代传奇不同于以前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

【小题1】第①段说,志怪和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不同阶段”所处的朝代分别是_____和_____。
【小题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概括志怪与传奇在题材和形式上的差别(总共不超过70字)。
(1)志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解释“史家的意识”和“小说家的意识”在文中的含义。
(1)“史家的意识”是__________的意识;(2)“小说家的意识”是_____________的意识。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体和正宗,志怪与传奇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有许多区别。
B.志怪与传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性质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作者的创作观念不同造成的。
C.《搜神记》是早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但严格说来,它其中的作品还算不上真正成熟的小说。
D.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错误地把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甚至还不如明代的胡应麟对问题看得清楚。
E.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志怪与传奇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形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发展历经波折,历史上经历过两次低谷。传统人工智能受制于计算能力,并没能完成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较差。2006年,Hinton教授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得人工智能性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进而促使人工智能产业又一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表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其中,谷歌AlphaGo战胜李世石九段对业界产生的轰动效应最大。AlphaGo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这个程序利用“价值网络”去计算局面,用“策略网络”去选择下子。2015年10月,阿尔法围棋以5: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选手樊麾。为了测试阿尔法围棋的水平,谷歌于201 6年3月份向围棋世界冠军、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发起挑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AlphaGo与传统围棋程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训练,AlphaGo学习了3 000万步人类实战的围棋下法,学习完毕后,可以通过“左右互搏”,自己跟自己下棋,在下了几千盘棋局后,AlphaGo能从这些棋局中学习新的围棋策略,这个过程被Deep- Mind称为“强化学习”。正是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谷歌AlphaGo才能迅速达到顶尖围棋高手水平。
(选白《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材料二
AI(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决战,首局人脑落败。AI普及是大势所趋,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却又威胁饭碗,人类实须筹谋应对,以免酿成社会经济问题。
AI技术日渐成熟,将会全面渗入生活,甚至成为企业的制胜关键,这正是多家信息企业如苹果、Google、微软、Amazon、Facebook,腾讯和百度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发AI的原因。百度行政总裁李彦宏已表示,百度已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企业,可见AI潜力无穷,企业趋之若鹜。
AI的急速发展也引起忧虑,是否会替代更多的工种、扩大贫富差距、冲击社会稳定呢?过去是制造业职位、服务业职位由发达国家外移至发展中国家,AI引发的不止是职位迁移,而是取代,甚至是要求知识与智力的工种,如税务审计、法律、医疗、基金管理等。
当然,科技与AI也创造了新工种,如社交媒体主任、AI管理员等。英国牛津大学曾发表报告指出,人类的社交能力、创意等是AI难以取代的。乐观地看,AI无可避免,亦利大于弊。问题是适应过程并不容易,有些传统的白领职位可能要有落差甚至被取代。AI提升了生活,却没有提升某些职业的收入,使一些人日子更难过。财富也更容易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现在的反全球化民粹浪潮未来可能更高涨。
应对AI兴起已是各国政府考虑的重要课题,这包括改革教育与持续进修体系、税收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企业家也提出了建议,如微软创办人盖茨提出征收“机械人税”,让科技企业在享受成果所带来的财富同时,也对失业人士负起部分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经历过低谷,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
B.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低谷主要是因为计算能力突破没能使机器完成大规模数据训练和复杂的任务。
C.2006年以前,人工智能基本上是高峰——低谷——高峰——低谷的发展状态。
D.人工智能发展技术在今天日渐成熟,全面渗入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今天它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并将会成为企业的制胜关键。
B.谷歌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九段,从而得以迅速跻身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之列,这也揭开了人工智能新篇章。
C.人工智能提升了生活,但没有提升收入,这会让一些人的日子更难过,所以现在的反全球化民粹浪潮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高涨。
D.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决战,首局人脑落败,这件事情引起了权威媒体的关注,也促使社会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
E.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财富集中在少数科技企业。它创造了新工种,也取代了很多旧的工种,总体来讲利大于弊。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徐渭的葡萄图、《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杂花图长卷》都让人精神陡然一震。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
B.拉斐尔、罗丹和梵高在画幅中表现艺术家身心状态,能让人们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
C.徐渭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并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D.原济与朱耷心理状态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因此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
【小题2】下列有关朱耷绘画悲剧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耷绘画有强烈悲剧意识的,明确延续着徐渭的画风。
B.朱耷绘画悲剧意识与他的人生遭遇有关,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C.朱耷绘画悲剧意识表现为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连孤独的鸟、怪异的鱼都好像躲避在画幅之外
D.朱耷笔下的鱼鸟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看起来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描绘的是一种异己的重要场面,很难让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
B.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画风,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味,反而获得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美
C.朱耷笔下的鱼鸟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这种“审丑”的画风与拉斐尔、罗丹和梵高是相近的。
D.朱耷原济都是明皇室后裔,但朱耷与广阔自然的接触深入度不如原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反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证。

《周易》“革卦”曰:“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原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海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历史进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课“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设了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节选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