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D.《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26 08:3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杨义
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已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历史。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当然我们考古发现,700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孙中山宣布民国元年的时候改为基督教纪元,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中国过去改朝换代,叫做“改正朔”,因此改用公元纪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史转变。我们既然改用了公元,改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年历,说明中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生存。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跟黄帝有关的创造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智慧,据说引起 “天雨粟,鬼夜哭”。早期人类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后来把衰字刻在竹片、木头和甲骨上,这是文明的很大进步。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在时间上,秦汉时代、唐宋时代和我们现在,说话发音不能说没有变化,但是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起来了。中原和江浙、闽粤,讲话的方言有很多,互相听不懂,如果用拼音字母做我们文字的话,广东就得有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三种文字。再加上上海话、宁波话,就有更多文字。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在会话语音变动的隔膜中产生民族的离心力。欧洲为什么小国林立,不能排除它们用拼音文字的原因。像德国和比利时的语言,或者荷兰和英国的语言,它的距离并不比中国北方的语言和广东话距离大,但是因为用的是记音,所以他们国家问很难维持统一性。所以,汉字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史上非常值得珍惜的传家宝。这种文字渊源流传,传播到海外,功不可没。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刘顺利会长讲,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这些话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是“祖根”的问题。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红山文化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玉龙、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B.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部族战争,虽然是流血、痛苦的事情,但也推进了部落联盟的融合,促进了相互交往。
C.人们认为炎帝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而黄帝则有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等功劳。
D.民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促进了精神史的转变。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的一项是()
A.刘师培提出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以此来提醒国人牢牢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
B.汉字的发明,数千年来,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中华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关键的作用。
C.我们所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形态比较稳定的文字,其文字史蕴含着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
D.因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导致北方的语言与广东话等南方方言差异大,造成交流沟通不便。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炎黄文化发源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历经多次碰撞,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祖根。
B.中华民族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新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C.如果我们使用拼音文字的话,就可能产生客家话、潮汕话等多种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D.刘顺利会长的一席话,是要告诫海外华人教育子女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关涉到“祖根”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道不从君
马作武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  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住。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已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这个“道”与孔盂之道一样,只是形下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C.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小题2】(小题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D.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B.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晚清有一位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20世纪初诸位大师,如蔡元培、严复、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鲁迅、胡适、黄遵宪诸位先生,以及后来的***主席都对“红学”有所涉及或者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这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应该悟知:这就是因为曹雪芹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因为名字为“化”,故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

《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言之魅力!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才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曹子(即雪芹)的“情”与孔孟所讲的“情”都有“爱人”的本质,但却做了不同的阐释,别有一番滋味。“青”是个好字,其左边加“日”、“目”、“氵”、“米”、“忄”这五个偏旁,就成为“晴”、“睛”、“清”、“精”、“情”——都是万事万物中最美妙的部分。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孔子与曹子的分别只不过是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而曹子却将“情”诗化、艺术化罢了。通晓了这一关键点,就一切贯通了。

《红楼梦》重“才”。比如元春升为贵妃,是谓“才选凤藻宫”;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元春省亲不重于游乐,而命姊妹们和宝玉作诗,题咏诸处轩馆景色,这已十分晓然。至于书中所有女儿,都有一个“才”字在内,只是表现不同罢了。而中华文化,天、地、人谓之“三才”。

曹子过人的本领还有一点:就是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汉字、汉文化的美。若用一个字评《红楼梦》,即“灵”。曹子重视灵气,认为它高于智慧,譬如,“那块顽石经过女娲炼制之后,灵性已通”。曹子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创造性提出人性“正邪两赋”说。传统观念认为圣人、贤者禀正气,淫邪之徒禀邪气,而曹子借雨村之口提出:禀赋了这种“两赋”之气的人,其灵气在万万人之上,乖戾邪僻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下。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骇世之言。

研究“红学”,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此名何义?这就应该温习王实甫大师在《西厢记》里给崔莺莺安排的第一处曲子《赏花时》,她唱道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楼梦》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绕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第一处景致: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水上。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有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一位学者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皆可用一个字来评:《三国演义》——“忠”;《水浒》——“义”;《西游记》——“诚”;《红楼梦》——“情”。我觉得这四部书讲的都是一个主题,即人才问题。《三国》讲的是帝王将相类的文武人才:《水浒》讲的是强盗人才、绿林好汉、草莽英雄;而《红楼》正是为一批受压抑、歪曲、奴役而又才气横溢的女儿鸣不平。正如曹子借秦可卿托梦给凤姐道:“婶子,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以前只有红粉佳人,且是衬托绿林好汉,而曹子前无古人地创造了“脂粉英雄”一语。

施公(即施耐庵)对曹子的影响极大,曹子甚佩其敢写世人之不敢写,亦欲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位,《红楼梦》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显见施公对曹子的影响。“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则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红楼梦》首回一僧一道“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脂砚斋批曰:“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这一把眼泪洒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遭逢此极,况天下之男子乎?”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太深切了,这部伟大的“子部”既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那它就应该走向世界。《红楼梦》的走向世界,就存在一个英文翻译的问题。但译《红楼》是太困难了——这又从另一角度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极大特点特色。仅《红楼梦》这一题目的译文,比如,“红楼”一词乃唐诗人用的美好语义,专指富家妇女的金闺绣户,而西方无此文化对应,译出后只能成为“红颜色的多层建筑”!汉语的“红楼”极有内涵。韦庄诗云“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给人以无限遐想。但是英语却把“红楼”译为“两层的红色小楼”,将“红楼梦”译为“ADreamofRedChamber”,美感顿失,意境皆无。同理,“沁芳”那么优美高雅又暗寓沉痛的文采,译出后只成了“被水浸泡的花瓣”!这样,一切意义、趣味、境界,全部消失——却只剩下一个滑稽感的(外国人莫名其妙的)怪话!

近年,“红楼”又译成“RedMansions”,变成“朱邸”,这与《红楼梦》主题是女儿之核心眼目全无交涉了(朱邸即豪门,男人掌权的世界)。事情之难,由此可见。依此类推,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即中华文化)”,是困难太大了!一部《红楼》有上千上万的这种“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

在这儿,把中华文化的亟待大力弘扬也显示得更加清楚。如何解决这样的文化传播交流、弘扬宣传?看来还待中西双方努力,而非口号空谈所能济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清学者陈蜕庵所说的“子部”,是指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中的“子”类,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诸子百家”等大思想家的论说。
B.《红楼梦》表达的“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征的两大条主脉。
C.“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虽然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曹子将“情”诗化、艺术化,但他们所讲之“情”的本质都是“爱人”。
D.因大观园中所有轩馆景色均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和命名,所以“沁芳溪”成为大观园中的一条命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曹雪芹所写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所以20世纪初诸位国学大师,甚至包括***主席都对“红学”有所研究或者做出了贡献,从而推动了“红学”的发展。
B.在雪芹时代,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所以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
C.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汉语言水平都很高,尤其是大家都能通过咬文嚼字的的方式来领略其中既有义理又有趣味的谐音双关妙语,所以他们都能看得懂《红楼梦》。
D.曹雪芹非常佩服施耐庵“敢写世人之不敢写”的品质,在其影响下,不仅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更是连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都是效法《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中,天、地、人谓之“三才”,中华文化特征的一大主脉即为才情灵秀之气,《红楼梦》乃才气智慧凝结而成,可以说其为中华文化重才的典范之作。
B.《红楼梦》中有上千上万的“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所以其没有办法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C.用英文翻译《红楼梦》太过困难,所以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还需中西双方的共同交流与努力。
D.作者认为古代四大名著所讲的都是关于人才的主题,《红楼梦》也正是曹子为一批才气横溢而又命运悲惨的女儿鸣不平之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健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

美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美国电视剧《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型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9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和生活相融,大数据也可以有温度》,《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信息可能被出售和担心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些都会使人们心生恐惧。
B.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C.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D.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隐忧和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作者观点积极乐观。
B.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充满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文章先交代大数据的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欧盟许多儿童长大后从事的职业目前尚不存在,因此对于大数据需要更多观察。
B.没有大数据,个体生活极易“消逝”;有大数据,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会永恒存在。
C.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