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遗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小题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同,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楚,《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B.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B.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这对于老子的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C.《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D.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B.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C.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0 04:5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待;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小题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该划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
答:
【小题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6分)
答: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6分)
答:
【小题4】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展教育则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公平则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社会中,仍存在实施的困难性,但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社会应为之追求的方向。 
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在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性格等因素存在差异。教育本应以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高考这无形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理化知识强,事件经验缺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以说“因材施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善于自省、明于外察,别人身上好的品质和坏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则应该加以分辨和取舍。进而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作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像孔子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属罕见。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
(节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删改)
【小题1】和【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
B.在先秦时期教育中,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现代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C.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孔子还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D.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使得教育越来越来倾向于单一化。
E.只有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小题4】下列关于“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B.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C.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小题5】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小题6】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北京大学创造机会鼓励学校保安队员学习。17年来,该校共有300名保安员获取了大学文凭。
北大帮保安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北大的一些课程也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非常喜欢好学的保安员,有的老师不仅向他们赠送书籍,还把自家的旧电脑送给了保安员,方便他们学习;另外,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都会给保安员们留出20个听课名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1分)
动物小说之所以能够作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存在,并且越来越牢固地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支,是因为这种小说能够给予我们特殊的精神价值。
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将会使我们看到似乎是动物世界特有的而实际上是很普泛的生命存在的形式。这一切,像一面镜子,使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基本法则。动物世界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印证。我们之所以喜爱阅读动物小说,正是因为它给了我们种种启示。而这种种启示,因为是来自于人类社会以外,反而会格外鲜明、强烈与深刻。动物世界的强者生存的原则,将会使我们领略到生存的严酷性;动物世界的纯真、毫无做作与虚伪的品性,将会使已失去这些品性的我们在感到汗颜、无地自容的同时重新向往这些品性。
动物小说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些甚至不是主要的意义——主要的意义是它使诸种人间主题处在了一种新的境况之中,从而使这些主题得到了新的拓展。
人类社会除了有动物世界中存有的种种主题之外,还确实有其特殊的主题,而且这些主题还是大量的。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动物世界的主题几乎是恒定不变的,有史以来便是如此;然而,人类社会却会因为它的不断运行而不断出现新的主题。
文学要表现这些主题——文学一直在不断地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表现这些主题。但文学却不断感到将这些人间主题放在人间的境况中直接进行表现时,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学艺术中的变形处置,就是因那时常产生的不尽如人意之感而导致的:虽然还是在人间,但这个人间已非本来的人间,它被改造与重组,甚至是被假定了。但变形处置并未使文学家艺术家们从此就觉得在表现一切人间主题时尽如人意了。于是,他们将种种难以表现或在表现时有诸多不便的人间主题迁移到人间以外的世界:魔幻世界、科幻世界……而动物世界是文学家艺术家普遍看好的世界。
通过实践,小说家们发现,许多人间主题倘若还放在人间那种司空见惯的情景中表现,则显得苍白无力,而一旦放在动物世界中表现,却出人意料且又不可思议地得到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揭示。人们还时常窃喜: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放在人间表现的人间主题,却借着动物世界的掩护,不留口实地得到了确切而透彻的表现,从而了却了作家们的一桩心愿,完成了文学应有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无疑,这个世界是假设的。
文学之所以被人们创造出来又被人们作为永久性的选择,就正在于它满足了人们愿意沉醉于虚幻世界的欲望。客观世界本已足够丰富了,然而,人们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在利用造物主恩赐的创造力,进行着一个无边的虚无世界的创造。当他们面对现实感到百无聊赖之时,这个世界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新颖景观和荡彻全身的愉悦。这个世界是他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补充与延展。它使人们感到了真正的富有:因为它可以无限地被创造。
动物小说一直在进行着创造,动物小说的创造必将是无休止的。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动物小说已成为给予人们特殊精神价值的最为重要的小说样式。
B.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使我们看到动物世界特有的生命存在形式。
C.人类社会的主题远比动物世界的主题复杂、多变。
D.文学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只有依靠动物世界的掩护才可能达成。
【小题2】为什么说“动物小说的创造必将是无休止的”?请概括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小题。
《关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未明确注释。经我们考证,就在黄河中游,乃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也。
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周代的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奔腾的黄河水,其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围绕着这片滩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势。然后,在滩之东端又合二为一,卷起滔滔巨浪,东流入海。这片多达万亩的滩涂,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的人们,世世代代就居住在这片被誉为“河心岛”的滩涂之上。
从宏观上看,西滩与《诗经》十五国风“周南”所涵盖的地域有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指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关于周南,《辞海》解释中有“《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留滞周南’。《集解》谓即洛阳;《索隐》谓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之语。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应属周南的统治区域。国风中的不少诗篇也都是河南地区的民歌。
从微观上说,黄河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我国江河众多,但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除黄河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称河。
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多少年来,黄河西滩绿树掩映,农舍点点,瓜果飘香,渔舟晚唱,人们自给自足,民不交皇粮,官不征田赋,不谙水性的兵匪毛贼,轻易不敢越河进滩袭扰。村民们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
西滩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表现诗意的载体也就更加明确。
《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植物——荇菜,西滩可觅其踪。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今名莕菜,别称金莲儿、水荷、水葵。据《诗经植物图鉴》载:“荇菜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以及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生育于池塘及流动缓慢的溪河中。”1987年,济源中草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在普查过程中,也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生长的荇菜,当然也就包括西滩了。
另外,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温庭筠有《河中陪帅游亭》诗曰:“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学道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有《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诗云:“万里谁能访十洲,新亭云构压中流。河鲛纵玩难为室,海蜃遥惊耻化楼。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独留巧思传千古,长与蒲津作胜游。”
如今,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国家又在其下游 15公里处修建了二坝——形成了一个23平方公里的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昔日宁静的西滩,夹于其间。新西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小岛,但它无疑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新景点。
(摘编自姚景强李立政《“河之洲”在哪儿?》)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滩为“河之洲”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滩应属《诗经》十五国风“周南”的统治区域,且《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荇菜,也可在西滩找到。
B.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虽然我国江河众多,但除黄河外,其它的水系都不能被称为河,黄河在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C.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
D.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河中陪帅游亭》及李商隐的《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说明西滩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周代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黄河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这片滩涂便是西滩。
B.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应属周南的统治区域。国风中的不少诗篇也都是河南地区的民歌。
C.西滩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这里农舍点点,绿树掩映,村民们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
D.西滩的形成和存在,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没有西滩,也就没有《关雎》诗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考证《诗经·关雎》中“河之洲”所指何地,仅因为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对此没有明确注释。
B.司马迁一生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再据《集解》《索隐》看,他是到过河南的。
C.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生长的荇菜,它还应该是一味中草药。
D.随着“河之洲”考证的落实,加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及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的修建,西滩无疑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旅游胜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具性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一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度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问题。
B.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
C.“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现产业化。
D.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
B.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C.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度创意”的转化。
D.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化的趋势相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
B.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
C.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喻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D.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