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5 10:3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子沉默一会儿,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子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复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
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
“大爷,”孩子颤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的线索。同时设置了悬念,起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效果。
B.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比如对“我”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对孩子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文中加点词语“漠然”表现了“我”性格中的冷漠,和妻子的落泪形成对比,同时与结尾“我”的落泪形成巨大的反差,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小题2】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结尾“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简 单

那天,我把父亲珍爱的水晶打火机摔碎了。我只是想抽出下面的报纸而已,它却将一副粉身碎骨的惨相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只能躲进房间,不敢面对自己的闪失。

直到晚饭时,我瞥见餐桌边的那摊碎片,汽油已经挥发了,只留下淡淡的渍迹。父亲只字不提,那原本十分精致的打火机就躺在他的脚边。我却愈发不敢抬头看他,更不敢低头面对我的闪失。于是,我匆忙结束晚饭,逃回房间﹣﹣坐在写字台边,这个时段的数学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复杂。我只想快点熬过这两天,也许到了下个主题我就会茅塞顿开。其后,我的思绪犹如洗衣机的滚筒,反复闪现:也许该趁我不在家的时候,让母亲帮我说说情,或者让德高望重的外婆出出面……总之,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是复杂,我开始迷糊了。

第二天,我走出房间,那摊碎片仍旧陈列在我的面前。它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个铺天盖地的博物馆,其中的每一片都仿佛在提醒我:是我把它打碎的。

我从家里逃出来,自行车的右刹坏了,后轮也发出奇怪的响声。不知是右刹影响了后轮,还是后轮出了问题。简单的自行车在我面前复杂得让我一窍不通。我一如既往地保持我的习惯:右刹坏了,就用左刹。对于生活的机器,就像对待这辆自行车,它什么地方坏了,我就尽量避免使用那一部分。我似乎从未想过,如果有一天它所有地方都出了问题,那么修理一辆濒临报废的自行车要比现在处理来得更为复杂。

不出所料,晚上回到家里,那摊碎片仍在我的视野中。父亲坚持只字不提,这令事态几近陷入僵局。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降临,它不是一下子把一座泰山放到我的手中,而是每天往我的身体上加一块砖。我感觉自己背对生活的沟壑,而面前是险峻的峡谷。

早上出门,邻居再次邀请我为她上小学的女儿补习汉语拼音。上次她说完这件事以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回忆声母和韵母是怎么回事﹣﹣但事实告诉我,我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如何回绝那样一张真诚的笑脸,也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知道如果说实话,她不会相信上了十几年学的大学生竟然不懂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她会以为我是个不乐于助人的邻居。于是,我开始远远地躲着她。

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累了,我已经快要变成一只东躲西藏的蟑螂。

……我躲不掉父亲,躲不掉邻居,躲不掉我自己的生活。

晚上,我回到家里,郑重地对父亲说:“那只打火机是我打碎的。”父亲沉默片刻,起身去拿笤帚,脸上带着笑容。事情的解决就这么简单,生活的豁然开朗让我欣喜无比。

大概而言,世间万事不是因为它复杂,才让人难以解决;而是因为逃避,因为不敢面对,不敢解决,它才变得复杂。

直面生活,一切都会变得如此简单!

(1)简要概括作品中的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
(2)文中说,“邻居再次邀请我为她上小学的女儿补习汉语拼音”,这与本文的中心事件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文中写爸爸起身去拿笤帚时“脸上带着笑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作品的标题是“简单”。结合文意谈一谈,这里的“简单”有哪些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日笔记

尚建荣

①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的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②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
③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开始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 一个走累了的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
④我突然想起秋天的寒意在一点点加重。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严寒吧。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
⑤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代。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才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
⑥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 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就这样,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⑦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一下,它竟然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⑧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子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伸腿,摩嘴,搓身,这只在秋天快在冻僵的金铃子当找不到同伴时,它的内心会有多寂寞伤感呢?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一 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
⑨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意间给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淡寞和虚无。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是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登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
⑩满城灯火次第亮起,今夜,这只金铃子它将在这个城市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它又将撤向哪里?
【小题1】文章第二段描写金铃子的情状,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小题2】文章引用了《豳风•七月》中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思想内涵。
【小题4】文章多次直接描写金铃子,请结合金铃子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
陈虹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然而,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即便在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的残酷战争环境中,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
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此话不虚,而钱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他在该书的引论中这样写道:“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据说,当年该书问世之后,在沦陷区的北平,竟有人整本地抄录,且言:“读此书倍增国家民族之感。”
进入耄耋之年,钱穆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昔在北平,日常杜门,除讲堂外,师生甚少接触。除西安事变一次以外,凡属时局国事之种种集会与讲演,余皆谢不往。每念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性与能力,应自定取舍,力避纷扰。但自抗战军兴,余对时局国事亦屡有论评,刊载于报章杂志。学生亦遂不以世外人视余。”
由“世外人”变成了“世内人”,这正是钱穆于战争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尤其是自1941年起,他开始大量地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先后达数十篇之多。为表示自己的态度,并鼓励学生们奔赴前线,钱穆写下了长及万言的《知识青年从军的历史先例》,发表在《大公报》上。
“我们很盼望在此知识青年从军的大潮流里,再出几个楚霸王与霍骠姚,或是再来几个周公瑾与诸葛孔明,或是再有几个李英公(李勣)与李卫公(李靖),或是再有几个岳武穆与王文成。此乃国家民族前途祸福所系,全国知识青年其速奋起。”
史学家的笔下仍然是历史,爱国者的笔下仍然是抗敌救国。但是这样的文章已经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于钱穆之手了——抗战之初,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钱穆的思想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的确是变了,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
(摘自《铁军》,有删改)
相关链接:
(1)1930年,钱穆受聘于燕京大学,但一年后,就辞职,他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
(2)1939年寒假,钱穆隐居在距离昆明70余千米处的宜良岩泉寺中,静心撰写《国史大纲》。一日陈寅恪来访,见此情景,不禁慨然而叹:“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个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摘自陈虹《大师的抗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爱国素不后于人”是钱穆先生爱国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爱国行动的宣言。
B.钱穆的课深受欢迎,是因为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C.钱穆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从燕京大学辞职也说明他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D.隐居在岩泉寺撰写《国史大纲》,可见钱穆作为一个“世外人”的“心静如水”。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认为,书生以知识为武器也完全能担当起振兴民族精神的大任,所以他一生从没有步入过政坛,也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
B.钱穆精心钻研学术,但战争破坏了一切,为重新找回讲台,他辗转颠簸到昆明,“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其中既有愤慨,又有无奈。
C.传记中的引用可充实文章的内容,本文多处引用钱穆自己的话和学生的话,既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又增添了评述的客观性、真实性。
D.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是钱穆对困境中的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它鼓舞了国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了国人的抗战信念。
E. 钱穆是史学家,更是爱国者。他不仅鼓励青年奔赴前线,甚至渴望与青年一道投入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
【小题3】如何理解作者说钱穆“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得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小题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小题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解决“提笔忘字”问题的最实际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