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抛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者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核心选题比例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国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terrible Fitzro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色列Arom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 so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Cilic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画》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类综艺节目迎合了电视观众的心理,因此成为电视台的杀手锏,观众在满足对知识的渴求的同时,也获得了消遭和娱乐。 |
B.虽然日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在限娱令之下,文化类节目由于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成为一些制作人的选择。 |
C.电视观众对于古诗词类的文化类节目怀有极大热情,电视人应在这一方面不断努力探索,提升节目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
D.《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人欢迎。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以《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红,证明我们在知识类的综艺节目上做得很成功, |
B.限娱令客观上促使综艺节目向文化类转型,一大批节目调整为各种文化类书目,其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居多,如戏曲、国学等。 |
C.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解决当前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大众传播因素和节目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的问题。 |
D.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努力提高质量,力求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一些国家成功的综艺节目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
【小题3】近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应该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