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子沉默一会儿,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子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复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
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
“大爷,”孩子颤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的线索。同时设置了悬念,起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效果。
B.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比如对“我”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对孩子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文中加点词语“漠然”表现了“我”性格中的冷漠,和妻子的落泪形成对比,同时与结尾“我”的落泪形成巨大的反差,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小题2】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结尾“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02:4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满地

曾冠华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糢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色,既漂亮又庄重。柱昌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缺个啥。

柱昌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柱昌有点小兴奋。

晩上,晒谷场上竟然没人值班,柱昌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柱昌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柱昌为自己的细心打掩而高兴,他倒酒庆贺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柱昌慌张起来。柱昌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来——”

柱昌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钱回来当了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柱昌与村主任家有过节。看来,柱昌要成靶子了。柱昌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柱昌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柱昌乖乖推大板车到村委,准备听从发落。

柱昌的心像大板车胎跳地响,一路“咚咚咚,咚咚咚……”

柱昌多虑了。原来,村委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柱昌的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么?”柱昌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

柱昌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费那两罐红油漆和汽油。晚上,柱昌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肥胆大的。柱昌任性地把空红漆罐扔出窗外,让它冲黑夜发泄“哐当”的叫声。

“谁那么猖狂?”

砸中人了。好在土围村的屋头密,倒霉者逮不住谁撒的野。柱昌躲在楼上暗自嘀咕:“人走狗屎运,也蛮有趣。”

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司徒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柱昌的耳朵竖起来。

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

柱昌好像挨上一锤。

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

司徒驻村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

柱昌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岀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

在响应建设新农村、规划新农田、重修新水利的动员大会上,柱昌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乜听出衬主任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维护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攴持国家建设——”

柱昌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柱昌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

水利工程开工头天,司徒驻村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个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

司徒驻村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柱昌心里那个乐哟。晚上,柱昌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柱昌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

在那个非常时期,柱昌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柱昌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柱昌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柱昌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送命,另一人坐牢。

村主任修理柱昌无须太多理由。柱昌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地回头说:“狗日的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么?”

村主任递烟,柱昌没接。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

村主任足够威严。柱昌振臂举起模板归位。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月光满地……

(节选自《金麻雀》网刊,2019.1.7)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倒酒庆贺”突出柱昌内心得意,“振臂举起”表现柱昌面对村主任的威严,不得不归还模板的无奈。
B.小说插叙前代人的恩怨情仇,既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又有利于表现柱昌内心的忐忑,也凸显了村主任无私、宽容、一心为民的情怀。
C.小说赞扬了像村主任和司徒驻村那样扎根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人民公仆,他们让人心生敬意,使人对农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D.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节紧凑,贴近农村真实生活;语言则风趣幽默,读起来轻松有趣,但仔细品味,又让人感觉到一丝心酸。
【小题2】请结合全文,赏析文章的题目。
【小题3】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主人公柱昌,从人性、社会发展角度简要分析。

同类题2

   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

崔修建

美国西部的一个乡村,有一位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有了闲暇时间,他总要拿出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幅已被摩挲得卷边的世界地图。他年轻的目光一遍遍地漫过那上面标注的一个个文明的城市、一处处美丽的山水风景,飘逸的思绪亦随之上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那上面一次次自由地飞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

 “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就是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自己设定的这些远大目标后,都一笑了之,所有人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然而,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风帆劲起,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地浮现出自己畅快地漂流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闪现出他登上乞力马扎罗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归来的路上,他也会沉浸在与那些著名人物交流的遐想之中……没错,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简直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雪雨,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让他把那么多的跘脚石都当做了登攀的基石时,他微笑着如此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好了。”

“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在人生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寻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求索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催动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生命的奇迹……一句话,欲创造生命的辉煌,需首先让心灵辉煌起来。

如此,让我们记住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的著名诗句——“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

选自《青年博览》2007年第10期

【小题1】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约翰•戈达德却实现了,他凭借的是什么?(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2】理解“欲创造生命的辉煌,需首先让心灵辉煌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小题3】引用了“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这一诗句作结尾,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叙述舒缓,有助于表现小城人们平静恬淡,悠闲懒散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B.“又来催饷了,”“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这两句话体现了邮差先生对学生不能体谅家长供自己上学的辛劳而生出的批评谴责心理。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这都展现了小城中人与人之间不太和谐的一面。
D.小说结尾一句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了邮差先生对生活惯常状态的感受,同时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赞美。
【小题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师道尊严”挺立民族信仰

①“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历史上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之类的千古佳话。“师道尊严”作为尊师重教理念在道德层面的集中表达,不仅是对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是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尊崇,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②“师道尊严”一词出自《礼记·学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应该是“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不讲“师道”,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师道”必须尊贵、庄严,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有爱有敬、尊重人性、严谨为学,我们的民族信仰体系才能牢固树立起来。

③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徐特立坚持兴办平民教育,***视他为一生的先生;陶行知穷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民族危难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痴心教师”张心芸,“苗乡挑夫教师”周宏军,时代楷模黄大年。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

④如今社会格外重视教育,教师更是被寄予沉甸甸的期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文化遭到了一定冲击,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反传统的传统”,“师道尊严”不再被重视,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职业的“去魅化”导致教师专业权威不断被解构,教师职业声望有所下降。

④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对民族信仰的树立至关重要,如何重振“师道尊严”就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严师”内涵丰富,不仅是指严厉的老师,更是有尊严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教师知善恶、明是非、能担当、有格局、有境界。

⑥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充分尊重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减少和弱化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做到制度上松绑,精神上“减压”,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和精神成长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现实生活中,需将教师从过度的道德绑架上解脱下来,强化对他们的精神关怀,才能重树师道尊严,使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而在凝聚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舞台更广阔、底蕴更深厚、定力更强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选出下列句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  )
A.“师道尊严”作为尊师重教理念在道德层面的集中表达,不仅是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尊崇,也是对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尊重,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B.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职业的“去魅化”导致教师专业权威不断被解构,教师职业声望有所下降。
C.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对民族信仰的树立至关重要,如何重振“师道尊严”就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
D.教师知善恶、明是非、能担当、有格局、有境界。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结构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以“师道尊严”引起话题,突出强调“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B.具体阐释。阐释“师道尊严”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突出强调“师道尊严”对于牢固树立民族信仰体系的必要性。
C.现实性分析。反观当下,社会上存在着“师道尊严”不被重视的现象,意在表明:重振“师道尊严”,刻不容缓。
D.紧迫性分析。重振“师道尊严”,教师要注重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照应题目,呼吁期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老师受到尊重,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学问受到尊重,人们才会敬重学习,认真学习。
B.教师地位极其重要,他们承担的责任重大,因此,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有爱有敬,尊重人性,严谨为学,我们的民族信仰才能牢固树立起来。
C.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让人们有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魅力在消退,专业权威被不断解构,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需要。
D.只有教师注重终身学习,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教育部门和学校尊重教师教育的自主权,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