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深蓝”的胜利意味着什么?
(美)戴 森
1997年5月,人类的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被软件程序“深蓝”击败,这一事件对于那些熟悉计算机发展步伐的人们来说不算什么惊奇。然而,我们一定会对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感到伤心。人类大师是个艺术家,在棋盘上创造走棋的模式,艺术家被机器击败是真正的悲剧,它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卡斯帕罗夫突如其来的失败更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卡斯帕罗夫进入赛场时自信十足,走出赛场时疲劳沮丧。比赛应当安排得像1972年鲍比·费舍尔和鲍里斯·司帕斯基的历史性比赛那样。那是由二十一局棋组成的一系列比赛,让两位棋手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彼此的优势和弱点,从暂时的挫折中恢复过来,从彼此的错误中学习。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双方都有机会做到最好。相反,1997年卡斯帕罗夫与“深蓝”之间的战斗太过仓促,总共才有六局棋。
卡斯帕罗夫因单独一局棋的失败而士气低落,没有时间恢复过来。“深蓝”有接口进入由卡斯帕罗夫多年来所下的棋局组成的数据库,而卡斯帕罗夫则只能接触“深蓝”与他下的那几盘棋。我们可以期望在人类冠军与机器之间的下一次比赛会像1972年的那次一样。
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从长期看来,象棋艺术将会被“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将会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比赛:一些只为人类举办,一些只为机器举办,一些为得到机器协助的人类举办。这三种类型将为这种游戏开拓艺术视野,加深对它的理解。人类冠军与分析机器的共生将把象棋带到远远超出费舍尔和卡斯帕罗夫止步的地方
“深蓝”的胜利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意味着什么?象棋是高度人为的消遣,并不比天体物理学或者洞穴学与大多数人有更大的关系。但是,在“深蓝”对于棋手的冲击和计算机网络对于普通百姓的冲击之间存在着强烈有效的类似之处。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说,个别的机器或者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没有什么威胁。对于人类尊严和我们制度的自主性的威胁来自小机器在我们家庭和办公室里的泛滥,再加上由电话线和光缆组成的不可思议的网络。这些小机器把我们五岁大的孙儿、孙女变成了电脑迷,把我们的公司经理变成了电脑界面。互联网和万维网正在渗进我们的社会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全世界的一般公民既不能逃避也不能控制网络的迅猛发展。当然,今天的网络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注定要长成成熟的结构,其威力是我们还想像不到的。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是我们将要置身其中的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如果我们让自己被网络的发展蒙蔽了双眼的话。
另一方面,我所设想的象棋的光明未来,是人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在网络世界中的未来可能进化的一个隐喻。在过去,进化总是由竞争与共生之间的平衡改变所驱动,在未来必定也是如此。我们作为人类的任务就是保持平衡的均势。今天,这一平衡已经失去控制,严重倾斜了。
网络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进行生死之争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这一世界是毁灭性的,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作为网络赖以生存的机器和方案的创造者,我们有能力理解网络,也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我们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进化的游戏,就像象棋游戏一样,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电脑空间的景色给我们提供了与棋盘的景色一样的发挥艺术创造力的机会。
【小题1】“深蓝”的胜利给了人类怎样的警醒和启发?请选出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  )
A.计算机的发展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威胁,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B.象棋艺术将会被“深蓝”的继承者丰富和垄断,对此,人类要有应对的措施。
C.卡斯帕罗夫与“深蓝”之间的比赛是不公平的,公平的比赛才能使双方做到最好。
D.我们要设计出公正合理的象棋游戏,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深蓝”击败了人类象棋冠军,艺术家被机器击败,令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这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B.人类象棋冠军与“深蓝”的第一次较量,严格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时间仓促,局数过少,彼此了解的程度不平衡。
C.计算机或像“深蓝”这样的程序正渗进我们的社会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并不存在威胁。
D.人类有能力使机器为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服务,因为我们是机器和程序的创造者,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理由的一项是(  )
A.象棋艺术将会为“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并且拓展其艺术视野。
B.个别的机器或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
C.人类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
D.人类有能力理解计算机,象棋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7:1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火星冻海层下可能存在生命
火星是太阳系中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也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在火星的冻海层下,极有可能存在特殊的生命体。
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称,与地球不同,红色的火星并不具备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气层,宇宙中的各种强辐射均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细胞生命体很难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测器能够在火星表面下挖,当达到科学家们宣称的冻海层时,就极有可能会发现特殊的生命体。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迹象,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当中的一些特征。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地底生物圈活动的信号,以及附近地表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这些都会成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勒维斯-达特内尔说,“目前,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生命体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在这些区域,宇宙辐射的伤害作用非常低。在寻找火星生命体时,很大程度上要首先找到火星上存在水份,但火星表面上水流的痕迹却是数十亿年前留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顽强的细胞生命,也无法在如此大量宇宙辐射的情况下存活。对于目前的科学家们来说,寻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发现有水源存在。我们此前已经发现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一个冻海,这也是今后发射探测器需要确认的最激动人心的目标之一。”
英国科学家还表示,火星大气里还含有大量的甲醛,高浓度的甲醛其实就是由甲烷氧化而来,这也很可能会证明火星土壤里存在生命。科学家在火星表面上探测到的甲烷气体含量不大,可能只有1亿分之1.05。科学家的这一结论基于专门用来测定火星大气成分的傅立叶行星分光计在火星上探测到一种不同于甲烷的气体--甲醛。英国科学家通过分析计算出火星空气大气的甲醛浓度为千万分之1.3.认为这些甲醛是由于甲烷的氧化产生的,并估计每年火星上大约有250万吨甲烷被氧化产生为甲醛。勒维斯-达特内尔说,“我认为非生物过程不可能制造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我的结论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欧洲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火星赤道附近一个叫埃利泽姆的地区曾被一大片冰冻海洋覆盖。英国科学家称,这片海洋约于500万年前的一次灾难性洪水,这是目前人们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最有力的证据。
【小题1】下列关于火星生命现象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火星是太阳系中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所以该有生命存在。
B.英国科学家考察到火星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有生命活动迹象。
C.科学家猜想,在活动的冻海层下,极有可能存在特殊的生命体。
D.科考显示,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生命活性迹象。
【小题2】下列对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迹象,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
当中的一些特征。
B.火星表面有水流痕迹,这也会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
C.火星赤道附近一个叫埃利泽姆的地区曾被一大片冰冻海洋覆盖,这片海洋于500万年前的一次灾难性洪水。
D.寻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发现有水源存在。科学家们此前已经发现火星表面下可能
存在一个冻海。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未来100年左右,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有可能将人类部分居民移居火星的幻想变成现实,到时会
缓解人类生存的能源短缺等危机。
B.如果能找到火星上存在水分,就有可能发现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生命体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
在这些区域,宇宙辐射的伤害作用非常低。
C.有的科学家认为,非生物过程不可能制造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因此结
论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D.火星虽具备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气层,细胞生命体很难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测器能够在火
星表面下到冻海层时,就极有可能会发现特殊的生命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南征,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

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祐(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黄庭坚在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黄庭坚既讲法度,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江西诗派作者吕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的问题。“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如徐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清波杂志》卷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与徐俯交游甚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置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周必大《文忠集》卷1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成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除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外,吕本中、曾几等江西后学都经历过“靖康之变”,社会环境和诗人心态与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中期大不相同,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变化实属必然。

此足以证明,将江西诗派视作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既然江西诗派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曾几又是陆游的授业恩师,则陆游与变化中的江西诗派有某种契合之处便决非无端臆测。

事实上,陆游终生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曾几对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陆游晚年为曾几奏议稿作跋,追忆说:“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时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渭南文集》卷30)在这篇短小的跋语中,陆游对曾几奏议稿的其他内容只字不提,唯独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份爱国忧民之情,足证曾几此种情怀对陆游的影响之大。

陆游在诗歌探索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契合,还可以从他对晚唐诗的态度窥见一二。《剑南诗篇》卷45《追感往事》云:“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欧曾不生二苏死,我欲痛哭天茫茫!”对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十分不满。而自黄庭坚以来,江西诗派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凡此种种,都说明作为江西弟子的陆游与江西诗派的诗学祈向有着相当多的一致之处。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说明陆游和江西诗派有关系的一项是(   )
A.江西诗派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
B.江西诗派作者曾几对陆游影响巨大。
C.社会环境使陆游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
D.陆游和江西诗派一样,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陆游虽然早年受江西诗风的影响,但后来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了现实主义创作轨道。
B.徐俯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非常不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黄庭坚虽然是江西诗派的宗主,但诗学有限,不足以做他的老师。
C.从江西诗派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江西诗派并不是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
D.陆游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其师曾几的爱国忧民之情,这足以说明曾几的这种爱国情怀对陆游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能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曾几等江西诗派的诗人对他的哺育是主要原因。
B.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经验的丰富可以使作家彻底改变原有的创作风格。
C.虽然同属江西诗派,但黄庭坚、吕本中、曾几等人的创作风格有可能不同。
D.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后期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于其前期的创作风格。

同类题3

寻找幸福密码
美国总统选战在激烈地进行,过招的双方正忙于向选民们开出更低的失业率、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多的教育机会等“幸福期权”。
要实现这些幸福承诺,需要尽快带领美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面对高达1300万的失业人数,奥巴马和罗姆尼各自打出“经济牌”。奥巴马强调,加强市场监管,对富人增税,实现经济公平;加大基础设施与教育投入,增强竞争力。罗姆尼则提出,减少规章制度,给私营经济部门“松绑”;减税鼓励投资与成功;削减政府福利开支,以应对赤字。
到底是政府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自由调节更能创造新的美国梦?奥巴马和罗姆尼正使出浑身解数,让美国人相信,自己掌握了美国社会的幸福密码。
中国也在寻找着幸福密码。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何其艰难。尤其是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之下,全社会享有“幸福民生”实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不是吗?当一些地区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开始笑谈90%甚至可能是100%的高考录取率时,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拥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当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家庭对“小胖墩”们营养过剩忧心忡忡时,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为了温饱不得不外出打工;当不少特权阶层在享受公费医疗的盛宴时,仍然有贫困乡民不堪数千元医疗费重压,弃世而去。
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用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线”,来警示中国社会正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这份报告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3个标志性的阶段特征: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而新的社会需求、社会矛盾、社会现象,使得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
问题即是答案。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就是取消这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发展不均衡、权利不平等而带来的社会差别,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经济增长解决不了政治问题。好比一辆奔驰的列车,惟有来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才能纠正发展轨道上的偏差。这也是今年国庆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惟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也解决不了社会价值观问题。上个月,央视在全国各地街头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幸福追问”。“你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镜头前答案种种,网络上抱怨声声。相信央视记者们是想记录“草根”们平实、简单的幸福,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吃地沟油,喝毒奶粉”的尴尬,面对70多岁拾荒老人闻听“幸福”一词时顾左右而言他。
幸福是什么?上周刚刚离世的中西方两位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一位是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他说,“如果人们仅有的一个理想就是通过获得物质利益而追求个人幸福,那么,人类就是一个渺小的物种”。另一位中国学者南怀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小题1】下列对于“幸福密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较大,这与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十分困难有重要关系。
B.无论是奥巴马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还是罗姆尼的市场自由调节政策,都力图开出更多的经济上的“幸福期权”,也就是幸福承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选票。
C.中美两国都在寻找社会的幸福密码,但这绝非易事。虽然中美国情差异较大,但两国寻找的答案都尚需时日破解,这里不只需要政府的努力。
D.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包括让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不必为了温饱外出打工,贫困乡民不必因为几千元医疗费付不起而离开人世等。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东西部的差距缩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系统性风险,社会价值观也在扭曲,人们面对央视提出的“幸福追问”做出了各色的回答,其中不乏一些令记者也只能是感到无奈的回答。
B.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人口多、城市化率高等情况带来了新的问题。
C.只有来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地区、城乡、阶层的差异,以及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
D.地区的差异在高中教育方面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升学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中西部地区的升学率却一直保持稳定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密码,是上至政府、下到“草根”们都在追求寻找的事情。有识之士对当今中国出现的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表示了担忧,期望有更有力措施来改变。
B.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有识之士的话语实际上在提醒人类认真对待幸福的问题,不能只从表面上看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更深层面的思考不可缺少。
C.政治体制改革有可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社会系统性风险,为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提供更有力的解答,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D.霍布斯鲍姆认为如果人类只追求物质享受,那么这种幸福观会让人类失去现有地位。南怀瑾认为国人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这种尖锐对比让国人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汉朝承秦制,同样是中央集权、郡县制,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做了重大调整,由残酷暴烈的焚书坑儒倏忽而变为温文尔雅的独尊儒术。这一变化看似是对前者的反动,实则不过是前者的升级版而已,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
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一种书。不让读书或许会降低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人们还有常识,还保留着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即便在道路以目的严酷统治下人们仍然能够有自我意识,仍然知道真假对错善恶美丑,所以,当统治的严酷性超越了人们的生存底线和道德底线之后,揭竿而起便没有什么意外了。
只读一种书,与此大为不同,由于没有了参照,理论无法竞争,道德无法比较,书中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书中的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标准。而且儒家巧妙地移孝为忠,把以“孝”为基准的伦理推延至以“忠”为鹄的,舍小我,为大我,精忠报国于是就成了最高的道德规范。那么,国在哪儿呢?在专制体制下,国其实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伙人的私有物,并非是天下之公,报效国家实则是报效朝廷,报效皇帝。爱国家也即爱朝廷,爱皇帝。愚忠就是这种新型愚民教育的追求目标。失去自我省察能力的人们以爱皇帝为荣,处处为朝廷着想,而且是真心实意地。坑儒升级为尊儒,奴隶降级为奴才。此时,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意识形态决定脑袋,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被嵌入了统治者的芯片。
与独尊儒术并行的政策是罢黜百家。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离不开残酷无情的法家来支撑,“儒表法里”的统治格局就此逐渐形成。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朝代往往以“文字狱”等形式对那些具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打击,直至肉体消灭。尊儒辅以坑儒,这样,越过主流意识形态,敢于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端危险的事,大智大勇、旁逸横出的公共知识分子难觅踪迹。一边尊儒,一边坑儒,文功武治,相得益彰,统治的技术愈益娴熟。
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把儒家教义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升官进爵无需考虑民众的意愿,学而优则仕,背诵经书即可。科举制使平民阶层具有了平等的上升通道,有助于消解阶层固化。但与其说它是一种优化社会结构的政策,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加强意识形态统治的制度更准确些。正是在这种“推拉”效应下,儒家教义弥漫于整个社会,统治技术臻于至境。
儒家垄断了真理,也就终结了真理。既然被奉为真理甚至是信仰,那就不能怀疑它,既然不能怀疑,那就意味着放弃了思考。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民族创新能力逐渐萎缩,思想文化全面停滞。
(选自彭大鹏的《坑儒与尊儒》,有删节)
【小题1】文中说,“尊儒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其“新”的一项是
A.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儒家经典。
B.尊儒使人们没有了参照,理论和道德都是唯一的,人们失去了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
C.精忠报国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在报国的名义之下,尊儒追求的目标其实是爱朝廷,爱皇帝。
D.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上采取尊儒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上与秦朝有很大不同,但在政权体制方面与秦朝无本质差别。
B.尊儒使民众辨别不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儒之祸甚于坑儒。
C.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就需要法家支撑,用“文字狱”的形式打击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
D.利用法家手段对异端无情打击,利用科举制对平民有意拉拢,是统治阶级推行儒家思想的两大方式。
【小题3】怎样才能激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屏卫周王室。霸主还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救助王室的会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常常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从而争取更多的与国、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霸主不仅用会盟救助王室,还用会盟在列国中推行霸政。《国语·晋语七》:“(悼公)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韦昭认为:“命谓朝聘之数,同好恶、救灾患之属。”可见,会盟是霸主推行霸政的方式之一。
春秋时,不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普遍存有反战愿望和重视会盟的心理。而且,在会盟中,霸主取得的利益往往比用武力取得的还要多,所以,会盟便成为霸主常用的推行霸政的手段之一。齐桓公自北杏之会始,共举行十多次会盟,史载“衣裳之会十有一,兵车之会四”即是其例。
春秋时,立贤、立爱之事时有发生。郑武姜欲立叔段,宋宣公舍子与夷而立弟穆公,穆公舍其子公子冯而立兄子殇公,鲁庄公问后于叔牙等,都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面临着挑战。而君统继承上的争斗又往往是与国君妻妾关系上的混乱分不开的。晋献公宠骊姬,周王以狄女为后都引起了君统继承上的纠纷。当时人认为“并后、匹嫡”是“乱之本”。因此,在会盟的约文中反复强调“无易树子(树子即嫡子),无以妾为妻”,力图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加以制止,从而避免发生诸子与嫡长子争夺君位的情况,使君位得以顺利地传递。
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列国大世族,如鲁国的展氏、臧孙氏、郈氏等出自孝公,三桓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齐国的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也强大于春秋前、中期。郑国的七穆出自穆公。宋国的戴、庄、桓等大族,晋国的六卿,卫国的孙、宁等强族都形成于春秋前期。大族的兴起对公室构成威胁,所以,公室对大族展开了激烈的、血腥的斗争,晋献公对诸公子的屠杀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人们也看到了公室与大族关系的另一面。由于这些大族多为公族,公室的存在又需要公族的拱卫。公室好比树的主干,公族是枝叶,尽去枝叶,主干也必然要死亡。因此,葵丘之盟约文中特地规定“无专杀大夫”,旨在纠正过激行为,让大族屏藩公室。但是,它并没有彻底平息公室与卿大夫的斗争,却导致了后来事情向另一极端发展,纵容、姑息大族,养痈遗患,使“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
(节选自张全民《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国利用会盟争霸,会盟成为霸主推行霸政的必用的一种手段,齐桓公“兵车之会四”就是其例。
B.狄泉之盟是在王室遭侵凌时举行的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局面的会盟,目的是保卫周王室不受侵犯。
C.葵丘之盟规定“无专杀大夫”,调和了公室和大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却造成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D.晋献公宠骊姬和周王以狄女为后使嫡长子继承制受到破坏,会盟约定便成为维持君统继承制度的手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国的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王权衰弱,就会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霸主开始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
B.霸主们保卫天子、帮助王室常常借用“尊王”的名号,霸主们的这种做法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
C.春秋时期,会盟类型多样且次数频繁,表明了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而春秋会盟的主持者都是霸主。
D.下层平民百姓希望借助会盟消弭战争,上层统治者也寄希望于会盟,他们都是十分重视会盟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用武力屏卫王室,还是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救助王室的会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
B.会盟不仅使霸主获得一些实际利益,还提高了其政治地位,壮大了其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C.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诸多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D.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威及公室,公室对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甚至有大族被屠杀,而对大族有依赖的公室也因此而衰落,以致出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