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或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器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和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摘自《新华文摘》2002年6期,陈炎《“文明”与“文化”》)
【小题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是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B.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协调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C.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
D.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
【小题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感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B.“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C.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
D.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小题3】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与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决定文明,文明体现文化。
B.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C.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D.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外在形式中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4:2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连日来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冯骥才说。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列席全国两会的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对于文化如何强市、强省、强国,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建议。
  “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委员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冯骥才说。
【小题1】下列不属于“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B.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现在各地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
D.文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等,是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的表现。
B.中国20年间建设的主题公园多为亏损,未能提高文化产业的GDP。
C.文化工作要“稳中求进”,工作要连续有序,不搞“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
D.真正的文化强国,不只是说建文化场馆,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小题3】(小题3)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探究“文化建设”的合理途径。(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有三儒家道家、墨家。其中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道家则以“道”为本位,墨家“尊天事鬼”,保留了关于是鬼的宗教信仰。明显地以人为本位的学说是儒家之学。
所谓以人为本位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身终极关怀。《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敬鬼神而远之”即对鬼神持存疑态度,虽没有否定鬼神但不求助于鬼神。这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后来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孟子倡言“无鬼神”,就否认鬼神的存在了。
儒家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又承认文化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这所谓人所以为人者,在于有道德。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以宣扬文化为己任,《论话》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所谓“文”,即今日所谓文化。《周易·彖传》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明”“人文”名词的初次出现。天文指自然现象,人文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各种形式。儒家高度肯定了文化的价值。
儒家以人为本位,这是与宗教家以神为本位的思想相对立的。宗教宣扬以神为本、鼓吹上帝创造世界,更要求皈依上帝。佛教更将佛置于天帝之上,宣传三世轮回。这些宗教信仰都鄙视人,不承认人本身的价值。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而肯定人本身具有优异的价值。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特点。儒家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观点可以称之为具有人文精神。
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其所以要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即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孔子不忍辟世,而采取了辟地、辟色、辟言的态度。
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孟子称“所皱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
《礼记·儒行》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儒行》云,“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争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
(节选自张岱年《中围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小题1】结合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儒、道、墨三家对鬼神各有主张,但是儒家则更加重视“人”的价值。
B.荀子的“有义”说,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道德,与“务民之义”一脉相承。
C.由于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宣扬人的价值,因此奠定了儒家独立的理论基础。
D.以人为本位、承认人类由天地所生且具有优异的价值,这些看法与宗教家观点对立。
【小题2】下列对文中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意在证明儒家肯定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位,又承认文化的价值。
B.引用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明人有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C.孟子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D.《礼记·儒行》提出士“可杀不可辱”,是对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是儒家提倡的不辱权贵的表现。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儒家“以人为本位”的思想具体表现。(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尺 度 彭 程
①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②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地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③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得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④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得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小题1】如何理解“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 ?(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太空垃圾
刚刚发生的俄美卫星在浩瀚的太空里“狭路相逢”“两败俱伤”的小概率事件,再次把太空垃圾的问题推到了科学家们面前。美国卫星运转地面支持系统技术开发商集成系统公司CEO约翰•郝京伯山姆认为:“大量正常运转的卫星,和这些冲撞碎片处于同一个轨道空间里,也就是说,这些碎片同其他卫星相撞的概率将大幅增加。”俄罗斯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索罗沃夫表示:“俄美卫星相撞时产生的碎片,将对其他正常运转卫星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万年之久。”
太空垃圾,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数月前公布的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在距离地球2万英里的上空,数百万块太空碎片,组成了一条密集的垃圾带。其中包括废弃的航天器、报废的卫星、剩余的火箭外包装、卫星碰撞和对接期间产生的金属碎片、宇航员不慎遗落的工具,以及从载人飞船上抛下的宇航员排泄物等。
有评论说:“51年前,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人类第一个航天器——人造卫星。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已经将太空变成了一个超级垃圾场。”在地球上看,它们可能是不起眼的“微尘”,但是在宇宙中,它们摇身一变就成了“隐形杀手”——一颗直径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宇航员密封的飞行服。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委员会主任赵长印曾这样比喻:“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太空碎片,如果迎头撞在航天器上,其破坏力相当于一辆正以每小时100公里速度开动的小汽车撞在一栋大楼上。”
1991年,俄罗斯一失效卫星撞上本国另一颗卫星的大块碎片,前者一分为二,后者的破碎程度已无法用当时的技术手段进行跟踪。印度尼西亚的人造卫星,曾经被美国宇航局空间站的尿块和粪块击中。广袤的宇宙空间,由于这些宇宙垃圾的存在而变得险象环生。
目前,科学家主要动用光学望远镜观测高太空轨道,用雷达探测低轨道,对各种太空垃圾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预警。当太空垃圾与国际空间站、卫星等航天器超过“安全距离”,很可能相撞时,让航天器及时改变运行轨道。
另外,面对维护太空环境的重重困难,科学家们也想出了一系列办法,比如激光扫帚、太空风车、自杀卫星以及太空牧羊犬等。激光扫帚的原理就像喷气式飞机一样,它在锁定某个太空垃圾目标后,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背离地球的一端,使这部分升华为气体,再利用气体的反作用力,使整块太空垃圾朝地球的方向运动。“慢性子”的太空风车,主要负责清除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太空垃圾。它在太空慢慢旋转,寻找碰撞目标。当它与太空垃圾发生碰撞时,微小的垃圾碎片就嵌入了金属风叶中。自杀卫星体积只有足球那么小,重量仅为5.9千克,配备四个小型摄影机。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它便依附在垃圾上,然后将其推到大气层。这时卫星与垃圾都会被烧毁,同归于尽。而科学家正在研制的太空牧羊犬,则配有一个收集网,网上有一根5000米长的轻型电子绳。当太空牧羊犬到达指定位置后,就会自动松开收集长绳。在地球磁场作用下,网袋会垂向地球的一侧。在装进一定量的垃圾后,收集网就会带着垃圾一起坠入大气层中烧毁。但从可行性的角度分析,这些手段因为成本太高而暂时难以实现,还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小题1】以下不能说明太空垃圾对人类的太空活动造成巨大威胁的一项是
A.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在距离地球2万英里的上空,各种航天器的运行轨道上,有数百万块太空碎片,组成了一条密集的垃圾带。
B.太空垃圾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卫星碰撞和对接时产生的金属碎片、宇航员遗落的工具,以及宇航员的排泄物等。
C.一颗直径0.5毫米的不起眼的金属“微粒”,在宇宙中,会摇身一变成为“隐形杀手”,足以戳穿宇航员密封的飞行服。
D.太空垃圾一般在太空存留的时间非常长,而且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航天器被太空垃圾击中而毁灭的事件。
【小题2】下列有关解决“太空垃圾”的办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激光扫帚”锁定太空垃圾目标后,将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的一端,使之部分升华为气体,就像喷气式飞机的原理一样,利用气体的反作用力推动剩余部分太空垃圾朝背离地球的方向运动。
B.“太空风车”主要负责清除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太空垃圾,它在空间慢慢旋转并等待碰撞目标。当太空垃圾与它发生碰撞时,微小的垃圾碎片会嵌入金属风叶中,从而达到清除垃圾的目的。
C.自杀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形状像只普通足球,配备四个小型摄影机。它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太空垃圾上,然后将其推到大气层,这时卫星与垃圾都会被烧毁,同归于尽。
D.太空牧羊犬配有收集网袋,网袋上有5000米长的轻型电子绳,当牧羊犬到达指定位置后,就松开收集长绳。网袋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垂向地球一方。它在装进一定量的垃圾后,即坠入大气层中烧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面对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问题还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像俄美卫星相撞这样严重的太空事件今后还会发生,而且发生的几率会不断增加。
B.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太空垃圾将越来越多,成功发射宇宙飞船将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有一天可能任何航天器都无法安全进入太空轨道。
C.太空垃圾不仅给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宇宙空间站等航天器造成了威胁,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如某些太空垃圾陨落时对地面安全构成威胁。
D.治理空间环境比治理地面环境要困难得多,无论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目前并没有可行的方法来清除太空垃圾,人类似乎又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小题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