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航天员是怎么“炼”成的

由于“神七”将进行出舱活动,操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对航天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因此,乘组选拔强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训练成绩。而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就是这3个方面表现的佼佼者。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是如何从14名航天员里选拔出来的?他们又是怎样训练的?

与“神五”“神六”相比,“神舟”七号飞船由返回舱、轨道舱、气闸舱组成,不仅人数增加到3人,而且要进行太空行走。为此,航天员的重要训练项目就是大强度微重力生理适应性环境训练。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专家介绍,一旦飞船升空,航天员就进入失重环境,体内的血液立即朝头部方向转移,引起头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视觉和感觉功能改变。为此,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有一种特殊的“魔床”,床板是负6度,躺上去头低脚高。航天员两人一组,连续5天5夜斜躺着吃,斜躺着睡,甚至斜躺着上厕所,锻炼失重状态下的适应能力。

如果亲自体验这种“魔床”,刚躺下时并不觉得难受。但时间一长,鼻子充血,呼吸困难,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全身上下肌肉酸痛。这时候,最渴望的就是爬起来,一分一秒也待不住,更不用说坚持5昼夜了。但受训的每一组航天员,都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到最后。

在飞船返回地面时,人体的血液向下肢转移,脑部因缺血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会晕过去。为了适应太空环境,训练中心有一种立体转床,床中央有一个支架,它可以使床不断变换角度,上下“翻滚”。航天员的头和脚顶在床的两头,固定在床上。在一旁的监视台里,教员可以看到训练者的血压、心率。

训练时,航天员身穿蓝色训练服,被束缚在床上。然后转床从负15度、正50度开始,逐渐变换到负45度,正90度。在上下变换角度的过程中,航天员的头部忽高忽低,心脏供血也时快时慢。在一次次来回“折腾”的过程中,航天员可以逐步适应这种状态。

航天员中心还有秋千、转椅、旋转屋等特殊设备。这是为了避免航天员在太空呕吐、厌食、瞌睡而进行的训练。训练时,转椅每分钟高速旋转30圈,一般人坐上去就觉得天旋地转,头昏眼花,大字放在眼前都不认识,甚至恶心呕吐。但航天员训练一次就要持续15分钟,每组航天员都通过了这种训练。

据科普专家、上海航天局高级工程师李必光介绍,为模拟失重状态,我国在水中训练航天员。这个水池并不是普通的水池,而是比重等于1的中性水池。人在这种水里,浮不起来也沉不下去,航天员就在水中反复训练。

“神七”飞船增加了气闸舱,船舱数量达到3个,穿舱要涉及开关舱门。“神七”宇航员要进行出舱活动,如果舱门打不开,航天员就无法迈出第一步;返回舱门关不严,可能造成飞船泄压“漏气”,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开关舱门成为航天员反复训练的动作。

在太空中,航天员一直处于漂浮状态,难以用力,打开舱门的难度远高于地面。据了解,航天员先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然后再开门。为此,航天员中心的飞船模拟器大厅里,专门设置了横舱模型。训练时,教员们把航天员悬吊起来,模拟失重状态,凌空训练开关舱门的动作。

(选自《解放日报》)

【小题1】下列对航天员进行的训练项目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五天五夜的卧床训练,是一种在大强度微重力生理适应性环境中的训练。
B.航天员中心备有秋千、转椅、旋转屋等特殊设备。这是为了避免航天员在太空呕吐、厌食、瞌睡而进行的训练。
C.为模拟失重状态,我国在水中训练航天员。
D.“立位转床”训练是为了检查航天员的血压、心率在特殊状态下是否与平时保持一致。
【小题2】关于“太空病”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飞船返回地面时,人体的血液向下肢转移,脑部因缺血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会晕过去。
B.鼻子充血,呼吸困难,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全身上下肌肉酸痛,是“太空病”的症状。
C.飞船升空,航天员就进入失重环境,体内的血液立即朝头部方向转移,引起头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视觉和感觉功能改变,这种症状叫“太空病”。
D.要克服“太空病”,就要进行完全失重状态下的训练,以提高太空适应能力。
【小题3】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神七”将进行出舱活动,操作的复杂性和难度都比以前增大很多,对航天员的各项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
B.“神七”飞船增加了气闸舱,它的作用是调节舱内舱外的气压,让航天员能顺利进出飞船。
C.航天员在坐上去就觉得天旋地转、头昏眼花的转椅上进行高速旋转,还要辩别眼前的文字。
D.宇航员在比重等于1的中性水池中进行训练。人在这种水里,浮不起来也沉不下去,航天员就在水中反复训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生产和投资一体化时代,贸易强国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广义上看,当今可进行国际贸易的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货币、规则、技术以及产品标准。后者属于全球公共品和地区公共品范畴,也必须纳入到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中,并作为划分贸易强国分类体系的一部分。
贸易强国不是少数贸易大国的专有品,贸易小国也能成为贸易强国。贸易小国囿于国内市场规模、资源要素数量等限制,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贸易规模,但它们可能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属于贸易强国。因此,能否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中利用已有比较优势以及培育新优势是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更进一步,贸易强国应该具有层级结构。
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视角来看,贸易强国的内涵又有所不同。以往的贸易强国概念一般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但随着GVC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否管控和协调GVC,能否占据GVC主导位置,能否在GVC某个生产工序上具有比较优势则是贸易强国所需要具备的新品质。事实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只是由于参与GVC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才得以很快提高其贸易规模,并在表面上出口高技术产品,但获取的增加值并不高。发达国家仍控制着GVC高端环节,并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加值。所以,GVC背景下的贸易强国更多地应该表现为对GVC的控制能力、关键零部件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一国境内生产能力不等于国际交换能力,后者更多取决于跨国生产能力、国际运输能力、国际营销能力等。跨国资本流动和跨国企业并购是形成国际化生产经营网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所以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数量和作用是衡量一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
本国货币的国际流通能力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贸易的综合实力。国际交换与国内交换不同,国际交换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不仅来自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量,还来自该国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除了黄金具有世界货币的天然属性之外,在金本位制结束后,纸币在世界上能否具有较强的流通能力,取决于三种功能,即贸易结算功能、投资工具功能和储蓄货币功能。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功能,流通能力必然不强,那么也就不可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一个国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越强,越能占据国际贸易的有利位置。国际贸易必须在一定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下进行,同时也受这种治理框架的制约。依据经济学属性,全球经济治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全球公共品,传统上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国际规则。第二类是主权经济体为国际规则的执行所提供的运行载体、平台或其成本。第三类是企业和私人机构对优化国际经济治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或服务。本文提出第四类全球公共品,即跨国公司(或其行业协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准则。国际贸易中必须有各国都遵循的商业规则,这种规则的制订,攸关利益,而贸易强国一般都有较大的话语权。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不仅涉及商品与服务,也涉及货币、技术等全球公共品。
B.贸易强国主要体现在贸易规模上,也体现在细分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上。
C.贸易强国不是在出口最终产品上具有优势,而是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
D.贸易强国既体现在国内生产能力上,也体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上。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贸易强国不只有少数贸易大国时,进而指出贸易强国应该进行分类。
B.文章通过比较论证法,有力证明了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对贸易强国的重要性。
C.依据经济学属性,文章在对全球经济治理进行分类时,把它们归纳为三种类别。
D.对于贸易强国,文章先交代背景和评判标准,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内涵。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贸易强国只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或可称得上贸易强国。
B.一国的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强,那么该国就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C.中国只有加强对GVC的控制能力和提供全球公共品的能力,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
D.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仅是对该问题的一种新阐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园林之中西互映

一位法国诗人说“我很爱野趣弥漫的国林。”这恰当点出了西方与中国国林的差异,后者毫无野气息。中国园林实非旷地一块,而是分成走廊和庭院,是房屋而非植物在那里起支配作用。中国园林建筑是如此洒脱有趣,以至即使没有花木,它仍成为园林。在西方园林中,风景成分比建筑重得多,偶现一座房屋亦是赫然独立。树木、花草和泉池之间的关系比它们与房屋的关系紧密得多,尽管人们也曾努力按建筑方式甚至对称轴线布置它们。

罗马是欧美园林的源泉,尤以台地和林木为最佳,这皆为地形和气候的慷慨赋予。花坛、雕像阶梯和小瀑泉布局规整,高大粕树排列森严。然而,尽管有众多軸线和重复,意大利园林借助于层层台地,确实达到了一个目的-----使人惊奇。这也是中国园林存在的原因之一。走进蒂沃利的艾斯泰庄园,穿过昏暗的走廊和大厅,眼前豁然出现一片无比壮丽的风光。在罗马园林中,层层升起的台地具有相似的空间的境界。而在诸如法国的平坦地面土的园林,这出人意料的因素尽失,尺度扩大更增强其单调感。

中国园林从不表现宏伟,造园是一种亲切宜人而精致的艺术。中国园林很少出现西方园林常有的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即使规模宏大,中国园林也绝不丧失其亲切感。但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只有星期日的拥挤人群才能驱散荒凉气氛。中国纪念性建筑甚至居住建筑都含有对称性,然而在园林布局中全然不用,因为决定的因素是寻求悠闲而不是理性。

中国园林并非大众游乐场所。西方园林令人钦佩地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的交通问题,在此全不存在。因为游人是“漫步”而非“径穿”。中国园林的长廊、狭门和曲径并非从大众出发,台阶、小桥和假山亦非为逗引儿童而设。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诚然,中国园林是一种精致艺术的产物,共种植物却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那里没有修剪整齐的树篱,也没有按几何图案排列的花卉。欧洲造园家在植物上所倾注的任何奇特构思,中国人都融于园林建筑中。虽师法自然,但中国园林绝不等同于植物园。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人工修剪的草地,这种草地对母牛具有诱惑力,却几乎不能引起有智人类的兴趣。高高的柏树排成大道,被修剪的黄杨形同鸟兽,受控的泉水射向定高。这一切似乎是“大自然的两笔”。尽管如此,西方园林从未成功地消除其荒漠气息。

中国园林旨在“迷人、喜人、乐人”,同时体现某种可称为蒙蔽术的东西。我不想武断地说,游人都完全明白其被蒙蔽,一旦忘却“园”而沉湎入“画”,游人就不再感受到尘世沉浮的烦扰。世界在他眼前敞开,诗铭唤起他的想象,美景激发他的好奇。的确,每件景物都恰似出现在画中。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中国画。

一个人游历中西两类园林,会受到完全相反的两种情感作用。人们在离开弗拉斯卡蒂和蒂沃利时,对意大利园林的生动、壮观和纪念性无不留下强烈印象,中国园林不使游人生畏,而以温馨的魅力和缠绵拥抱他。身后的门戛然关闭,他方从一个愉快的梦中醒来。

(摘编时题目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园林中,尽管人们努力按建筑方式和对称轴线去布置树木、花草和泉池,但是它们与房屋的关系仍然不够紧密。家平情言
B.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只有星期日的拥挤人群才能驱散荒凉气氛,因此它虽然宏伟,却常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
C.中国园林布局不以理性为决定因素,全然不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交通问题,是为了给游人提供消闲放松之地。
D.欧洲造园家在植物上倾注了很多奇妙构思,比如黄杨被修剪得形同鸟兽,受控的泉水射向定高,但这仍未消除西方园林的荒漠气息。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大利园林中,因为有众多的轴线和重复,所以花坛、雕像阶梯和小瀑泉布局规整,高大柏树排列森严,层层台地让人惊奇。
B.中国园林可谓如诗如画,游人进入园中就会忘记“园”而沉湎入“画”,让人一扫俗世烦忧,激起人无穷的想象。
C.游历中西两类园林,会拥有两种相反的体验,西方园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园林给人置身梦中愉悦之感。
D.文章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中西园林的种种不同,实际上旨在说明中西园林的结构互相映衬。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园林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小题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脫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D.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C.从印度传过来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B.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C.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