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比较阅读《拿来主义》和《读书:目的和前提》,说说鲁迅和黑塞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的态度有何相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25 04: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下题。

中国古人对风的认识

唐晓峰

我们今天说风的名字,一般只用风所来的方向,比如东风、西北风,或表示风的强弱,比如微风、暴风。除描述风的自然属性外,我们基本不用其他类型的称呼,因为给风再起其他名字,懂得了“科学”的我们都觉得意思不大了。不过,古人则认为给风起各类名字是一件意思很大而且很重要的事。“八方风色以类从,北凉、西泰、凯南、谷自东,颓、猋、飘、庉、暴、昌、噎,一一命义无相蒙。”(清查慎行《舶䑲风歌》)这些都是古代的风名,都包含着特殊的意义,但对于我们来说,却已经很陌生了。

刮风在我国是大事。我国华北东部和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受山脉地形的制约,地区性季风环流十分明显。风的时间、方向、强弱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凶吉祸福不同的影响。另外,从现象上看,风(以及雨)还是这样一类自然物:它来自天上,却能疾行人间,给人间带来祸福,有这种特性的自然物并不多见。史学家宋镇豪先生指出,上古社会人们信奉的气象诸神中,最受重视的大约就是风神和雨神,所以对风神、雨神的崇拜,一直被保留在后世国家级的最高祀典中。

风的自然特性使风神崇拜带有明显的方位和地域性因素。对于中原的黄帝族来说,风基本上可以说是坏东西。黄帝大战南方蚩尤时,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风伯、雨师是操纵风、雨的神,都站在蚩尤一边。不用说,对蚩尤来说,风是好东西。

在黄帝以后的历史中,大地域的国家出现,东土、西土、南土、北土、中土都归并为一个国家。于是,在精神领域,创造出许多与大地域相适应的观念,如“四海”、“九州”等等,其中也有“四方风”。按照古书《尔雅•释天》的说法,“四方风”是:南方凯风,东方谷风,北方凉风,西方泰风。“四方风”,以中原为中心视点的四方观念与风的自然特性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为古人的宇宙模式添加了一项内容。

古人认为,风与日月星辰一样,具有庄严的神性,因此一定要诚心诚意地祭祀,商代甲骨文就有祭祀“四方风”的刻辞。对商代的人而言,风是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如果我们非说商代人祭祀风是“尊重自然界”的一种表现,那么商人一定会跟我们辩论,他们会说“我们不知道自然界是什么东西,我们只知道神,你说的日、月、风、雨,那都是神,我们只知道敬神、畏神”。如果我们再说“你们敬神其实是假,你们在客观上敬的还是自然”,商人定会操起干戈,对我们动武,捍卫自己的信仰。

敬风只是一个开始,后来我们的祖先对于风的理解和想象越来越丰富。看到风刮在草木上,草木一齐倾倒;风刮在人身上,衣带一齐飘扬。如此整齐划一,真是万众归一的样子。于是“风”又有了教化归一的含义,而且是“上之化下”,威力无比。《盐铁论•非鞅》说:“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这句话说的并不是诸侯们面向西方,迎着西风整理衣裳,而是指软弱的东方列国接受强秦的政教,而归于一统的意思。《战国策•秦一》所说“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也是这个意思。

由于风的飞舞飘动、感人拂面等特点,“风”还被引入了文化的范畴,喻示着种种文化行为。在中文里,带“风”字的文化词儿很多,例如“风格”“风俗”“作风”“风味”“风姿”“风情”……不胜枚举。只是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早已经把天上刮风的事忘记了。

【小题1】下列对文中“四方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黄帝以后,古人在精神领域创造“四方风”等观念,客观上促进了大地域的国家出现。
B.《尔雅•释天》首先提出“四方风”,由南方凯风、东方谷风、北方凉风、西方泰风组成。
C.“四方风”是四方观念与风的自然特性巧妙结合而形成,丰富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
D.商代甲骨文就有祭祀“四方风”的刻辞,表现了古人对自然及自然之神的敬仰与崇拜。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地形的制约,地区性季风环流十分明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凶吉祸福不同的影响,因而刮风在我国是大事。
B.对于中原的黄帝族来说,不太可能发生风神崇拜,因为风伯、雨师是操纵风、雨的神,都站在其对手蚩尤一边。
C.宋代陈亮《酌古论•诸葛孔明下》:“权逼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这里“风”有教化归一的含义。
D.由于风的飞舞飘动、感人拂面等特点,风喻示着种种文化行为,在“风景”“风韵”“风采”“风波”“风流”等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阐释“中国古人对风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都要较前代有增长,才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B.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学经典就是源头,立足时代就是活水。《国学要义》以国学经典和概念为依托,渗透着历史基因;对国学的解读赋予其时代内涵,浸润着时代精神,体现出许多新特点。本书首先体现的是视角新。经典是国学的物质载体,概念是经典的精华。作者化繁为简,抓住经典和概念这两个国学核心要素,建构国学大厦的四梁八柱,搭建全书框架,展现国学要义,对于大众来说,记住“五本经典”“十个概念”,就基本抓住了国学的核心要义,便于理解和记忆。其次,是思想新。作者结合时代特点对国学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充分展现了国学的时代价值。比如,作者通过中西对比,提出了儒家之“信”的局限性,认为儒家之“信”必须改革创新,提升为心中的道德律,改造为契约的灵魂,演化为法治的守护神。
(摘编自陈庄《普及国学,传承文明——夏海(国学要义>读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国学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识别符号;作为心性之学,国学关注人的德行修养和对人格的塑造。
B.文中“大学”是基于国学经典而注意吸收古人精华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它对社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C.“小学”是重在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它是国学研究的主流,成果丰富。受此影响,出思想观点的研究就减少了。
D.国学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之所以历千年而不绝,原因在于它能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变化,满足时代需要。
【小题2】下列对《国学要义》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要义》是一把打开国学宝藏大门的钥匙,该书视角新、思想新,从而为初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学习国学的有效方法。
B.《国学要义》上篇选取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篇运用建构的方法,以十个概念作为统领,对国学进行了系统整合。
C.从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出发,《国学要义》建构了国学解读框架,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它能帮助普通大众了解国学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D.《国学要义》没有固守对国学内涵的传统理解,而是注意借鉴创新,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对国学内涵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和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怎样学国学,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B.《国学要义》运用解构和建构方法,抓住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研究国学启示人们,普及国学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C.儒学的历史发展表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国学,需要在古人的思想与今天的现代化之间找到结合点。
D.国学在发展中不断加入新时代的内容,如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当今国学中西合壁,展现出更强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