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

张秀超

早上起得晚了,简单收拾一下,出城回老家。

老家在康熙、乾隆皇帝当年打猎的塞外皇家狩猎场的大山下,那山太高,当地人叫它坝,老家在紧贴着坝的地方,人们称坝根子,村名叫桦木沟。

这个地方林茂草丰,四季都有好风光。尤其是深秋时节,浓霜染过的林海,好看得不得了——松树是绿的,老蔡树是紫的,杏树是红的,山梨树是金黄的……层林尽染,任你什么样的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那样唯美曼妙的壮美,海内外的摄影家这个时节总是蜂拥而来,到这里捕捉美的画面。

每年这个季节,我总要回老家待上几天。

到家,放下行囊,带上相机,赶忙上山。

10月的塞外深山里,播种过莜麦、荞麦、土豆的土地,大多都已收获了,只有一些棒子地还没有收割。那小树一样的棒子棵,有的挂着白了皮的黄棒子,有的棒子掰了,只有秧子长在地里。过了一条叫白水的小河,我贴着一块棒子地边的茅草小路往山上走。

“你站一下。”

顺着声音,我看见一个身影,拨拉着棒子秧,从地里走了出来。

这是个瘦高的身影,黑裤、黑袄,驼背,面色黑红,皱纹如犁过的土地一样细密松软。是村里的二爷,80多岁了,是村里最老的人了。

他在我们村里,是少有的看到过解放前光景的老人。他小时候给大户人家放过猪,后来赶大车,还做过多年的队长,当车把式那年月,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赶着四套马车,去海边拉咸盐,好多年,一村子人吃的盐都是他拉回来的。他是村里走过远路、见过大世面的人。

这时,他出了地,坐在地边的一块青石头上,指着对面的一块白石头,让我也坐下。他掏出个白布烟口袋,装了一袋烟,他的烟口袋和烟袋杆子是拴在一起的。当他把烟袋叼在嘴上的时候,那烟口袋就如一个耍单杠的远动员,在烟袋杆子上跳荡。一口蓝烟,飘在他苍白的头顶了,他说话了:

“咱国家有个写字的,得了那个啥奖了,是偌背耳?”

“是诺贝尔奖。”

“那人是山东的?”

“对,是山东高密的。”

“是咱老家那儿的。你知道不,咱们这一村人,都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那时候这儿开围垦荒,这地都是那时候一镐头一镐头刨出来的。”

“那人,你熟不?”

“不熟,只是读过他的书。”

“他写高粱,咱这里可没有高粱,尽种莜麦、荞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老辈子就种荞麦。”

顿了一会,他又说道:“他写高粱酒,还写那些老人们的事儿,都是听人说的吧?”

我有些吃惊:“这你也知道?”我晓得他是不识字的。

“从电视上看的。”他说。

“他写的,那不就是老人讲的故事吗?”二爷吐了一口烟问我。

“不是故事,那是小说。”我告诉他。

“那这些年,你也写这个?”二爷的眼睛看着我问。

“对,写小说。有时候也写别的。”

“他写高粱,你知道咱这里过去是啥吗?那比高粱还有气势!”

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后来树就砍光了,四面八方的人,就在这开荒种地。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他的手朝眼前的山梁,画了个很大的弧形。

“这里打过仗,也来过土匪,这黑土里,埋着一代代的人,哪个人都有故事。埋了就带进土里了。等知道他们事儿的人也死了,那些个事儿可就都死了。”

“那个人,他现在还在山东?”

“不,他在北京。”

“那我看电视说,他老家还有房院,他指定是常在老家待着。我看你回来,把你家那老房院收拾收拾,回来住住,比在城里强。”

“你不是想听过去的故事吗?我给你说说,多了去了!晚上,到你家去吧。”说罢,老人拿起镰刀,又进棒子地了。

我的心,似风吹动着一树的叶子,哗哗地舞动着。

二爷一直看不起写字的。

而在今年的这个深秋,在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这个消息竟然在遥远的塞外,在一个叫桦木沟的深山里,让一个80岁的收棒子的老头,我的二爷,对文学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对从事这个行当的我,也有了一份迟到的看重。

这个事情,在我的心头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一位作家,荣获了一个国际的文学奖,从而让一个老人看到了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我想,这就是这个奖对作家、对文学的意义吧。

这个秋日,在天高云淡中,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欢畅,我也从来没有听到,山涧溪水的歌吟是这样的清脆悦耳……

【小题1】概括二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A.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你知道不”“你知道吗”“你看过吗”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A.
【小题3】赏析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A.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二爷对“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12:2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人味

姜钦峰(译)

鲁尼是个年轻的摄影师,此次孤身前往西部原始森林,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鬼兰”。这是一种罕见的野生兰花,如果能拍到“鬼兰”的独家照片,肯定能卖出高价。但是森林里常有黑熊出没,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他不敢贸然进山,必须在当地找一名向导。

鲁尼慕名找到杰克家里,想请他做向导。杰克50多岁,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世世代代都住在山脚下。鲁尼刚说明来意,杰克就把头摇得像摆钟:“你疯了,现在是黑瞎子繁育的季节,是它们性情最凶狠的时候,我可不想陪你去送死!”黑熊的视力很差,当地人习惯称它们为黑瞎子。

鲁尼早有心理准备,遭到拒绝并不意外。他再三恳求,并主动提出愿意多付一倍报酬。杰克架不住软磨硬泡,最后只好说:“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遇到任何情况,你都必须听我指挥,否则你就另请高明吧。”鲁尼欢天喜地,满口答应,只要能找到“鬼兰”,他什么都不在乎了。

万事俱备,杰克却按兵不动,决定三天后再进山。鲁尼住在杰克家里,心急如焚,但考虑到有约在先,也不敢多问。按照杰克的吩咐,在这三天之内,鲁尼不准刷牙洗脸,不准洗澡,连衣服鞋袜都不准换,当然杰克自己也照做。炎热的夏季,鲁尼几乎浑身发臭,苦不堪言。

终于熬到第四天,两人钻进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出发时,鲁尼主动背起了所有的粮食和装备,杰克乐得轻松,专心做向导。

两人在路上边走边聊,杰克说:“其实所有的野兽都怕人,遇到人就会自动躲开,但是黑瞎子视力很弱,常常会把人误当成其他动物而进行政击。”

鲁尼忽然紧张起来:“万一遇到黑瞎子,我们怎么办?”

“千万别跑,因为人根本跑不过它,最好躺在地上别动。”

“那不是等死吗?”鲁尼半信半疑。

杰克笑了笑,胸有成竹道:“黑瞎子虽然看不清,但是嗅觉特别灵敏,只要闻到人的气味就会吓跑,所以我们身上的气味越浓,就越安全,明白吗?”

鲁尼恍然大悟,难怪三天不许洗澡,原来是这个道理,天知道是真是假!

杰克和鲁尼在森林里转了三天三夜。仍未找到“鬼兰”,最担心的事情却发生了。这天傍晚,他们正在前行,忽然闯出一只大黑熊,敦实得像枚炮弹,低吼着直冲过来。杰克并不惊慌,马上躺在地上不动。鲁尼突然愣了一下,扭头撒腿就跑,早把杰克的交代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杰克见状,急得大喊:“千万别动,快躺下,你跑不过黑瞎子的!”

鲁尼头也不回,边跑边说:“对不起,杰克,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能活命。”原来他心里早就想好了,万一遇到黑熊就拼命跑,因为黑熊不可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最远的那个最安全。

眼看普尼越跑越远,杰克无可奈何,只好继续躺在地上装死。

黑熊渐渐逼近,忽然闻到杰克身上发出的强烈气味,知道是人的气味,吓得赶紧后退两步,往别处去了。黑熊走远了,杰克从地上爬起来,环顾四周,鲁尼已不见了踪影。山林寂静,只有鸟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杰克孤零零地站在大树底下,竟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战。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就在杰克绝望时,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声惨叫。肯定是鲁尼!杰克来不及细想,不顾一切地朝发出声音的方向跑去。在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他发现浑身是血的鲁尼正疼得在地上打滚,右腿已被咬断,血肉模糊。原来,黑熊撒下杰克后,很快又追上了鲁尼,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疯狂地袭击了鲁尼。杰克赶紧打开鲁尼的旅行包,找出药品和绷带,帮他包扎止血,然后又拿出卫星电话,迅速拨打求救电话。几个小时后,救援直升机找到了他们,并把鲁尼送往医院抢救。

半年后,鲁尼伤愈出院,拄着拐杖去找杰克。他指着自己残废的右腿,愤怒地质问杰克:“你说黑熊闻到人味就会躲开,它为什么还攻击我?难道我身上没有气味?”

杰克满脸沮丧,叹息道:“你有人味吗?早知道你如此没有人味,你就是给我座金山,我也不敢带你进山啊!”

(选自《绝妙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鲁尼为了能在西部原始森林寻找到“鬼兰”,并将可能拍到的“鬼兰”独家照片卖出高价,找到经验丰富的杰克做向导。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杰克出于经验而不答应给鲁尼做向导的决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C.在森林里,见到黑熊,鲁尼下意识地撒腿就跑,也不听杰克的劝告,因为他认为黑熊不可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
D.最后杰克也感到了绝望,因为所有的野外生存装备。食物都背在鲁尼身上,被鲁尼带走了,他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走不出那片原始森林。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用“人味”做小说标题的用意。
【小题3】杰克为什么说鲁尼“没有人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孙甘露:诗意常在,反对庸俗
孙甘露一直给人“低产闲散慢先锋”的印象,时间一长,大家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孙甘露就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诗酒度日,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
魔术与庸俗现实主义文学
时代周报:博尔赫斯说诗歌是魔术,您是否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文学的魔术?
孙甘露:对于小说来说,魔术的功用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一功能在某些读者那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会把小说视作课本、新闻报道、纪实故事,却不把它视作魔术。我不是说好的小说就是魔术,但是它有这样的魔力。小说运用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它反映和揭示的问题与现实本身并不一致。我拿一块布给你看一块布,那没什么神奇。小说家就像魔术师,他给你看一块布,掀开,突然冒出来一只鸽子、一杯水,甚至,一个人。这就是魔术,小说有唤起惊讶的魔力。
时代周报: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出现了及物性的倾向,更加写实,您觉得出现这样的倾向,是作家对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领悟,还是他们学会了“现实”?
孙甘露: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有许多实验性的成分。在9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写实”的浪潮,现实庸俗化的写法成为了主流。当然这里有社会变迁的因素,回避是他们转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80年代实验的热情,不仅仅是文本的实验,还有方法的、政治的,以及各种抱负的实验,这种冲动在90年代不存在了。这和绘画中的“玩世现实主义”,就是那些画一个大头,画50年代的搪瓷碗的那种,在90年代成了潮流一样。但我觉得,就整体而言,90年代的中国文学接受的是80年代文学的遗产。当然还有更深的原因。在我看来,在中国,这种庸俗现实主义的文学一直是存在的。
时代周报:在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您写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写作的方式也以特立独行著称,作为专业作家写作了这么多年,在精神上是否会感到过孤独?
孙甘露:天性上来说,我是很享受这种状态的。好比有的人在家里待不住,我不会这样,我挺享受在家里待着的状态。阅读和写作,我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许有的人会感觉烦躁,但我不会因此而感觉不悦。对我来说,孤独是一种常态,并不是一种处境造成的。我并不感到孤独。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许就是孤独,但是对我来说,我享受孤独。我觉得一个作者,真正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就那么几句。当然我不是说写得多不好,你要能写成托尔斯泰那样也很好,你要像兰波那样,一两册也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我看作一个新作者。仿佛五十岁之前,都是在做准备。不是准备写某个作品,而是准备写作。一个作家一定是逐渐成熟成长起来的,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学习写作这种技艺。
语言的精雕细刻与个人有关
时代周报:在上海,您、格非、陈东东、宋琳等等小说家和诗人,都有喜欢对语言精雕细刻的共同特征,您觉得你们对语言的迷恋,和上海这座城市有没有关系,还是说跟个人趣味的关系更大?
孙甘露:两重因素都有。在上海,以一种“张家长李家短”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也大有人在,但与此同时,上海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对语言的敏感首先肯定和作者本人有关。就地域而言,我们其实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有一类是移民,格非是从外省到上海来读书的。情况各有所不同,应该说,我们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和我们个人经验以及城市生活都有关。
当然,我们说上海有这样的作家诗人,不表示其他地方就没有。北京的西川、四川的万夏、钟鸣、欧阳江河、翟永明等人都是语言非常考究的诗人和随笔作家。地域会对作家产生影响,你看《今天》派的诗人和四川诗人、上海诗人在语言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北京的《今天》派诗人有很强的政治诉求,四川、上海的诗人可能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的载体,直接导致他们诗作的含义、主题、构思、意象、情怀都有差异。食指在知青中传颂一时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我不相信》和万夏的诗歌,自然是意趣迥异的了。这种集体的差异应该与城市有关。
时代周报:近些年您写的随笔比较多,写随笔是因为随笔这种文体比较灵活,随时都可以记录内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说自己其实更喜欢写随笔,所以把随笔写作作为近期的重心?
孙甘露:我近期在写一个长篇,上海文艺出版社准备出版,但我还没有写完。
在90年代,我主要写了三本随笔,这个文体帮助我渐渐走向现在的写作状态,同时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我的随笔严格来说是我的阅读笔记。读小说也好,读诗也好,读理论也好,我会有感而发写一些阅读笔记。这些笔记并没有全部发表,有些适合发表,有的不适合。所以,你就会知道,像我的《上海流水》这样的作品,是经过编辑的,发表出来的只是一部分。所有这些随笔,我从广义上都称之为笔记,当然,也未见得全部都是笔记。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要出一本关于《小团圆》的文集,沈双编的,他们来约稿,字数也不要求,那我就写了七八千字给她;又比如陆灏来约我写奈保尔,我问写多少字?他说随便,越长越好,那我就写了一万多字给他。这种写作与当下的阅读有关,又是一种约稿的产物。这也有一个互动性的方面在。它不是一种商业宣传性质的写作,和我的思考相关,而不和商业计划相关。
(本文:时代周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直以来,孙甘露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总是诗酒度日,因此,他是“低产散慢先锋”。
B.“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是作者对孙甘露的高度评价,放在采访的开头,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孙甘露的生活和品质。
C.孙甘露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是因为好的小说,虽然来自于现实,像一块白布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它具有一种唤起惊讶的魔力。
D.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里,孙甘露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他的作品都以特立独行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E.就像格非、陈东东、宋琳等作家一样,孙甘露也会对自己的语言精雕细刻,源于  他们对语言的迷恋,更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作为专业作家,孙甘露没有迎合世俗,一直在享受着自己那份独有的孤独,这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阅读文章,分析孙甘露的作品对语言精雕细刻,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4)有人认为,在潮流涌动的社会浪潮之中,“诗意的生活”已经不太可能实现,我们还得随波逐流,像余秋雨一样适应现代的社会,并成为时代的先锋;也有人认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发展,我们都应该守住根本,反对庸俗,像孙甘露一样诗意常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就已经沉积了约10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众多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刚刚起步,废旧手机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直接造成污染,甚至有一部分易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手机含有多种贵金属。有业内人士的透露,以一批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矿山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高得多。
废旧手机拆解“洗金”,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养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一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产品的信任,担心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的价格问题经常会和回收商产生分歧。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了哪儿了》)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对北京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有33.48%的废旧手机用户将其送给没有手机的亲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再利用,但是仍有27.04%的废旧手机被闲置在家中,且有9.01%的手机被非正规小商贩回收,仅仅有7.30%的废旧手机被送往正规回收处处理。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回收箱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网点
手机回收商或收集小贩上门收取消费者手中的废物
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或其他渠道将使用者抛弃的废旧手机收集起来,并送入回收渠道。
调查还显示,废旧手机的回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目前北京市废旧手机回收是以个体收集小贩为主体。这些具有分散性和趋利性的收集小贩以极低价格回收废旧手机,致使那些尚未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手机进入了不正规的二手手机市场。一台旧手机被二手贩子收购后,流向手机翻新集散地,小商贩把批发的外壳换到那些外壳有严重破损的二手机上,而对于那些外壳有七八成新的手机,则采取直接美容喷漆的修复措施,使旧手机从外形看与新机几乎没有差异,之后卖家就会将这些翻新过的旧手机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失去使用功能的旧手机,收集小贩将这些手机回收后将其玻璃、塑料等器件拆下卖钱,其余当垃圾扔掉,这些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隐患。
第二,正规回收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回收的作用。手机用户对正规回收处的了解程度很低,这成为了阻碍手机得到正规回收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有一些先进的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始向手机购买者提供废旧手机回收服务,但是其普及力度远远不足。这严重阻碍了手机回收渠道的畅通,使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不能充分的送往制造商设置的回收网点。
(摘编自《关于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废旧手机回收率很低,且存在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现象,如何进行废旧手机的有效回收处理,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B.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可有消费者直接送入回收箱或送往固定网点,也可有手机小贩上门收取,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C.有些消费者会将手中的废旧手机丢弃,其中一部分会被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中收集起来,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D.那些由个体收集小贩低价收购来的废旧手机,被非法的手工作坊和二手手机市场加工翻新后,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废旧手机蕴含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等贵金属,这些贵金属在废旧手机中的含量远高于在金矿石中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B.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或者焚烧废旧手机,会将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还将释放有毒气体,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以消除用户对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的担心。
D.前三则材料用过翔实的数据,介绍了我国手机出货量、更新量、回收率、贵金属的含量和北京废旧手机回收等情况,显示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E. 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必须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即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走正规划和产业化的道路。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
①1912年,关山月出生在广东阳江县的一个小村,出生时,民国刚刚建立,父亲便给他取名应新,学名关泽儒。关泽儒从小热衷画画,从门神像到烟盒,从猪狗鸡鸭到中国地图,买不起颜料,就把植物碾碎,偷撕邻居家的红对联,泡到水里作颜料。父亲极力反对,但关泽儒还是乐在其中地画,16岁时,他已经开始为亲友画炭画像和扇面了。
②1931年,关泽儒进入广州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小学教员。1935年,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高剑父正在中山大学美术专业夜班讲学。高剑父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转而专门从事艺术,他创办春睡画院,培养美术人才。他对战争年代画坛脱离政治的风气极为不满,认为绘画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代,“折中中西,融汇古今”,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岭南画派。
③中山大学夜校只允许在校学生听课,但关泽儒对高慕名已久,便拿了朋友的听课证去蹭课,不久就被老师发现了。没想到高剑父看中他的美术天赋,竟微笑着说:“从明天起,你到我的春睡画院上课,免收学费。”从此关泽儒成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老师为其改名为关山月。关山月深受老师影响,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他将岭南画派重视现实生活,吸收外来艺术,师法自然的精髓总结为“法度随时变,江山教我图”。
④1943年,关山月夫妇决定到敦煌莫高窟。动身前,关山月忽然收到师伯陈树人的信,信中说他已经向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推荐关山月做美术教授,这是一份令旁人羡慕的工作,薪水不菲,但关山月思虑过后,还是打算辞掉它,按原计划去敦煌。他对妻子说:“做教授的机会常有,但去敦煌机会却不多。”到达的第二天早上,妻子就把笔墨纸砚装进篮子,带上大饼和水,和关山月一起去了千佛洞。千佛洞狭小局促,成年人根本转不开身子,关山月有时半跪半蹲着,有时索性趴在佛龛里,妻子就在下面给他递笔墨和颜料。千佛洞里闷热无比,关山月常常满头大汗也浑然不知,妻子不敢轻易打扰,只是不失时机地递上水壶举到他的嘴边说:“喂,喝一口吧。”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关山月临摹了近百幅敦煌壁画。1944年,这批敦煌临摹作品先后在重庆、成都展出,美术界反响强烈,美国新闻处曾提出要用高价收购,被关拒绝,他说,这是他和妻子用血汗换来的珍贵文物,即使生活贫困也不能卖。  
⑤195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调关山月和傅抱石一起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画作,题材定为***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工作上,二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前景的松树和西北雪山和长城,关山月来画;大河上下和瀑布则由傅抱石执笔。关山月回忆起当时二人的默契时曾说:“无他,主要由于我们有一个时代脉搏和传统根源的共同基础,有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公共遵守的原则。都有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不是政治的附属等共同见解。”接受检验的前一天晚上,两人站在画前,一寸一寸地严格审查,互相揭短挑毛病,三番四次地修补,直到深夜。画作装裱完毕,挂到了人民大会堂最显眼的楼梯拐角处,这幅典型的政治任务作品,成了关山月最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
⑥关山月最擅长的题材还要数梅花,他笔下的梅花或孤傲绝立,或明艳大气。他说:“我老师的老师居廉喜欢梅花,我临摹了很多,从那个时候起便和梅花结下了缘分。”关山月重视古人画梅的意境,他认为“画有古意,未必不新”。
⑦进入耄耋之年,关山月依然马不停蹄地赴各地采风,在黄河壶口观瀑、亲赴西沙群岛,畅游秦岭、武夷、张家界,深入香格里拉、虎跳峡谷底……辞世前不久,他还攀上泰山峰顶。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20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概括并简要分析关山月有哪些人格魅力。(6分)
【小题2】(小题2)第五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关山月绘画取得丰硕成果的主要因素。(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追求公正的社会进程中,制度会有缺漏,人心也难免会受蒙蔽,所以中国文化要求有识之士,以“留得丹心照汗青”的坦荡精神面对现世沉浮,确保无愧我心,留待青史正名。倘若当下境遇有所局限,那便将公正的判别交由时间和历史。
历史上多少的冤假错案便是如此,当时为人所诟病,但时间河流的洗涤会冲刷出真相大白。岁月,奖给冤屈者以公道的补偿,就是使之从此青史留名。
比如明末抗击清兵入侵的名将袁崇焕,被诬为通敌叛国罪而处以凌迟极刑,当时的百姓都对进逼京城的清军有切肤之痛,对这位被论罪为通敌叛国的军事将领便恨之入骨。
这种痛心之错,缘于政治形势的误导。但是,历史的一时噤声,并不代表公正的永远错位。从清乾隆帝开始,便对袁崇焕被枉杀的罪名进行了重新评估,而在当今,袁崇焕被认为是“明末爱国领袖”,更不乏专门纪念他的祠堂和墓园。
由政治过失造成的公正缺失,付出代价往往太过沉重,然而类似的规律,在其他领域也是同理。比如,谈到文学的成就。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我们当代看来是不拘一格的自成一家,具有着开山鼻祖的重要影响。然而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乃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他的诗歌只是平平无奇的中品,并没有给予他公正的评价。直到他去世后一百年,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才首先认可了陶渊明的诗文,为他编纂专集;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开始学习陶渊明的诗文品格;至两宋时期,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苏轼甚至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由不被欣赏到倍加推崇,这过程正如他诗里的那份恬淡,一路悠然缓行,终于等来了历史的公正品评。
时间的考验是一种如同大浪淘沙般的苛刻选择,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人与事,方能经受得住寂寞与误解的长久淬炼,等待岁月的解密,等来历史的公正。
因此,孟子告诉仓惶于世的人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保持自我的浩然正气,何惧命运沧桑横逆!那么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劲,无比浩大又无比刚强,用正义培养而非以奸邪侵害,它将会充满世界。浩然之气,就是一种正直无畏的气场、一种大气磅礴的正能量。
一个人拥有这样的气场,其他人是会被震动的,历史也是会感应到的。明代的吕坤因此说“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无论社会制度有何欠缺、无论当下民心有何偏差,但求己心光明,人所具有的坚定意志和浩然正气,是能够反过来推动历史清正、促进社会更加公正的。
所以中国文化以“公道自在人心”的从容不迫教育着人们:在我们努力构建一个公正社会的历程中,如果制度亏待了你、如果舆情误会了你,那么,还有历史的公允在遥遥注视,历史的宣判远远不止于当下的得失。历史给出的也许不是立竿见影的答案,但是它一旦作答,必是审慎称量过后的分量,它必须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正载入史书的资质。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以坦荡精神面对现世沉浮,确保无愧我心,养浩然正气,定能青史留名。
B.历史上的冤假错案,时人虽知是错案,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无力辩白澄清。
C.浩然正气不仅让一个人不惧命运沧桑横逆,还可推动历史清正、促进社会公正。
D.乾隆帝认为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使之青史留名,是岁月给冤屈者的补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次,逐层递进,结构严谨。
B.文中通过袁崇焕和陶渊明境遇的对比,论述历史局限并不代表公正的永远错位。
C.文章的主题部分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D.文章论述的历史公正是时间和历史审慎地对一个人做出的是否青史留名的判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养浩然之气,是因为只有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人与事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B.浩然之气浩大、刚强,是一种正直无畏的气场、一种正能量,需用正义培养。
C.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由当时不被欣赏到唐宋时倍受推崇,可见历史是公正的。
D.历史虽然不能对遭遇不公的人宣判其当下的得失,但最后会给出公允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