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在这样的地方,适宜于将眼睛想象成一部摄像机。目光的收放,仿佛镜头的伸缩,将不同距离的目标一一捕捉摄录:杨家堂村,一个阶梯式古村落;酉田村,一个台地式古村落;黄家大院,一个美轮美奂的古典庄园……
令我的目光牢牢羁留的这些场景和画面,属于同一个地方:松阳。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吟咏的是松阴溪,松阳的母亲河。虽然历史久远,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它鲜为人知,这首先是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相伴生的贫穷落后等,注定了难以有更多目光投向这里,不过这倒也并非全是坏事,所谓祸福相倚云云。过去漫长的农耕时代,这样的地方容易躲过兵燹战乱。今天,经济建设大潮裹换一切地域,但偏僻的地方与通衢大邑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因为硬件条件的不足,往往慢上几个节拍,滞后若千年,这种时间差,从好的方面讲,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用交付巨额的“学费”。
松阳印证了这一点。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使它具有后发优势,这种优势,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俗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耳熟能详,但对于一个外来人,松阳的山水自然,就是一道永远不会撤席的目光的盛宴,只是随着季节和时辰,不断变换着内容,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倾斜下来,树叶仿佛被擦拭过,熠熠闪光。澄澈清亮的溪水,舒缓而辽阔的茶园,桂花树浓郁的香味,夜晚窗外的蛙声,黎明时分的鸟啼,都让我们一行来自不同大都市的旅行者,有一种超出期待、何其奢侈的感觉。由于水量丰沛,云雾缭绕的景色随时可见,行走山水间,恍惚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画长卷中
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之间,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散布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松阳县各处,依据当地地形的不同,呈现为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等各种样貌。对于眼睛来说,尽管目标姿态各异,却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栝:目不暇接。
每一个村子都体现了与自然的紧密融合,或以青山为倚靠,或以绿水为襟带,或仰接峰巅,或俯瞰幽谷,山环水绕,林木蓊郁。从外观看,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浙闽徽三地的风格,夯土的泥墙立面,拱形屋顶上的青瓦,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多已漶漫残缺,诉说着岁月沧桑。这些老屋旧宅及附属的各种建筑所构成的村落,堪称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群完好保存的样本。而建筑从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为具象化的存在。无论是一座屋宇,一个院落,还是一口藻井,一扇窗棂,整体和局部,大处和细节,处处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
但它们显然并非独独属于审美的,虽然月光最初感知到的正是这一点。在美的种种样貌形态背后,它们还有着更为丰厚的蕴含,承载十分广阔的功能。譬如“耕读传家”,是数千年的农耕社会所尊崇教奉的价值,一代代地被传承着。这几个字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如果是以对联样式张贴镌刻于楹柱上,就扩展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每天进出门口时,抬眼所见都是这些字句,耳濡目染中,如何不受到熏陶?传统文化价值观就是以这样具体可感的方式,渗融进了一代代人的灵魂。
现代化浪湖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目光所及,几乎到处都是所谓标准化、时尚化因而也是高度雷同化的环境和生活。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幽静古雅的氛围,舒缓从容的节奏,便愈发显得可贵。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美好。
而这里的人们,也的确没有事负上苍的这一种厚意。
抵达松阳县城的第一天,晚饭后,我们一行走到老城区的西屏街上。这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二层木结构店铺,有铁匠铺、金银铺、炭烛铺、锡箔铺、草药店、裁缝铺、棕床店、剃头店、制秤店、拉面店、酥饼店……不下几十家店铺,堪称是一个古老集市的完整标本。这样的老街,在不少城市中,或者被拆除,或者把原来的住户迁走,经过一番修葺变成旅游参观的项目,居住生活的功能却被剥离。松阳的做法完全不同。当地乘持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不但让老街的原住民安心住下去,也鼓励来此赁房做生意的商人以店为家。在保持老街的空间风貌及建筑外立面传统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的设施改建,大大提升居住舒适度。房子住了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传统生活方式的浓郁气息,也就十分自然地氤氲弥漫开来。
置身这样的地方,不由得会想到那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光作证:在松阳大地上,这是一个生动确凿的事实。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引用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点出松阳母亲河松阴溪,表现了松阳历史久远,也表现了松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B.文章第四段为过渡段,承接上文对松阳地理位置劣与优的介绍,同时引起下文对松阳自然、人文优势的描述。
C.“或以青山为倚靠,或以绿水为襟带,或仰接峰巅,或俯瞰幽谷,山环水绕,林木蓊郁”,运用了整句,语言典雅又有气势。
D.文章最后一段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又升华了主旨。“记得住乡愁”呼吁在外的松阳人回到家乡参与建设。
E. 文章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充满诗意的松阳的由衷赞美。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小题3】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小题4】(1)文章表现了松阳的多重魅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松阳魅力的保持给人怎样的启示?请选取一点,结合文本或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2 09:1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麦    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吧?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小题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周的燕子

格致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当他看着燕子围着茅屋飞进飞出,陷入了沉思:鸟儿因为怕人,所以巢居深山或者高树,以免遭受伤害;然而,燕子却是个例外,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伤害它。想必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了。

庄周先生说到这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开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关到鸟笼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以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说到底,燕子是狡猾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一旦得到别人的信任便会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虽然人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了,像是从人海里找到了一个相知的朋友。

第一招奏效之后,燕子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作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和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就在这个时候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会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还有,麻雀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害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选自2004年第2期《十月》)

【小题1】燕子“处世的大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文中加粗的“伎俩”“狡猾”表达的情味和效果是
【小题3】对这篇散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也是一篇蕴含哲理的美文,作者以燕子象征庄周的独立精神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使文章形象生动。
B.文题设置精巧,燕子是庄周用来阐述自己哲学的一个妙不可言的载体,也是庄周将人类大卸八块的一把锋利的刀。
C.“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这句话的含义是:庄子只用几笔来勾画自己的思想轮廓,不顾及细节的表述。
D.“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燕子是狡猾的动物”,可见作者对燕子怀着既褒又贬的感情。
E.最后一段,暗用了《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典故,把燕子虚化为“一把锋利的刀”,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庄子哲学的要义。
F.作者从燕子的身上认识到做人的真谛,从熟视的现象中洞察了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通过动物的生存之道,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题4】“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一句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5】请就本文的对比手法做具体而精要的分析。
【小题6】文章结尾说“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结合文意请说说人类被燕子“卸出”了哪些心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太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分雅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并不一定会考虑到礼的要求。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D.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的观念和标准,是区分雅乐和俗乐的前提,这也是这篇文章论证的基本立场。
B.文章在论证由俗乐向雅乐转化的艺术加工过程时,直接的艺术加工是论证的重点。
C.文章从艺术加工对雅乐的重要作用着眼,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俗乐转化为雅乐的条件。
D.对俗乐被加工成雅乐,文章引用《礼记》《荀子》,指出了社会分工所起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B.如果没有乐官的加工,《诗经》中《国风》原本源于俗乐的篇章,都很难成为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C.对俗乐的加工涉及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 这表明雅乐产生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D.雅乐的产生一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它与俗乐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以礼为衡量标准的雅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