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翻开历史地图可以看到,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合绘的版图很大,远远超过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版图,而且不同时期版图变动的幅度十分明显。这种情况说明,这些时期中国的历史疆域尚未完全形成。比如,宋朝与辽、金等王朝大致互为“敌国”关系。不过,这个“敌国”关系反映的是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古代国家并无国家主权、国界等现代意义上的观念,而且“敌国”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也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汉、唐等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并无明确区分边疆与邻邦并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而是主要通过推行以朝贡、封赏为基本内容的封贡制度,将自身的观念、制度、文化等传播到华夏地区以外的区域,企望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文化圈。元朝则对南部边疆与邻邦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在云南行省辖地,元朝普遍设置统治机构并推行土官制度,征收赋税、推行儒学教育;对安南、缅国、占城等实际上是邻邦的藩属政权,则实行派遣达鲁花赤(掌印官)、按期纳质朝贡、君王定期入觐等制度。这说明,元朝在新的高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对边疆与邻邦实行不同的治策,以制度的形式肯定了宋代以来中国历史疆域趋向形成的事实,原先的“敌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研究中国边疆史,需要关注地缘政治问题。地缘政治是指与地理因素相关的政治问题。中国古代对地缘政治早有认识,并形成了一些相关思想与策略。中国的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巩固,关键是中原王朝较好处理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机制,把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由原先微弱的影响发展为实际上的有效统治。中原王朝地缘政治观的特点,是重视人文因素、文化传统的作用,相对忽视海洋等地理因素,并受到注重天人关系、强调等级制度、以文化分尊卑等观念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边疆地缘政治观,中原王朝形成了以下治边方略:“守在四夷”的方略,对蛮夷施行德治、教化的方略,通过封贡制度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博弈的参与者、利益得失、策略、信息四个要素中,策略是核心,直接关系到博弈的胜负。在边疆治理中,中原王朝逐渐形成博弈谋胜的方略,大致包括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的方略等。中原王朝往往以农业文明为固守基点,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中原王朝幅员广阔、情况复杂,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形成了“先事华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轻枝叶”的原则。在边疆事务中,中原王朝在信息获取、情况反馈与用兵效率等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扬长避短、避免争一时之短长,通常被统治者奉为治边的圭臬。但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中善于用势,若形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就能果断决策、大胆出击,辅以可以调动的雄厚资源,最终获得胜利。
(摘编自方铁《抓住重点问题推进中国边疆史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的“敌国”关系不是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变的,具有“敌国”关系的国家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
B.古代中国的“敌国”,并非像现在所指的各自拥有国家主权,有着明确国界而互相具有敌意的两个或若干个国家。
C.互为“敌国”关系的宋朝与辽、金等王朝,实质上是当时的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是地位大致相等的势力。
D.元朝对云南行省辖地、安南、缅国、占城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这使元朝在实现国家统一上有了新的高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王朝认识到地缘政治对处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的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地缘政治观。
B.中原王朝最初只对边疆地区有微弱的影响,后发展为有效统治,使中国的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巩固。
C.中原王朝注重农业文明,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
D.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的方略,他们以此使自己在博弈中赢得了胜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文化圈,汉至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主要通过推行封贡制度,传播自身的观念、制度、文化等。
B.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融合的过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疆域最大的时期。
C.“守在四夷”,对蛮夷施行德治、教化的方略,通过封贡制度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是中原王朝根据自己的边疆地缘政治观形成的治边方略。
D.在边疆治理的博弈中,中原王朝以策略为核心,扬长避短、眼光长远,善于用势,辅以可以调动的雄厚资源,最终获得胜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2:3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亚洲大多数国家,有相当多的人对牛奶不适应,喝牛奶后常常发生肚子胀气、腹泻,甚至腹痛等现象,是因为对牛奶中乳糖不耐受的缘故,这也影响了人群饮奶率和饮奶量。乳糖不耐受,通常指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奶中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以腹胀、腹泻、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我国儿童和成年人中,由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所导致的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高。。
尽管不食用乳制品就不会发生乳糖不耐受,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营养价值高同时又经济实惠可代替乳类制品的食品,如果膳食中没有乳制品则机体很难获得充足钙质,完全不食用奶制品对人体健康不利。
可选择特殊加工的乳类制品,如低乳糖乳制品、添加了乳糖酶的乳制品,也可在服用乳制品的同时口服乳糖酶制剂来增加钙摄入量。
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即使对于乳糖酶缺乏个体,也不是完全不能喝牛奶,通常可采用每次喝少量牛奶(120—240ml)的方法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还可通过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的总量解决这一矛盾,建议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ml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也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避免清晨空腹饮奶。有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进食其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例如大多数有乳糖不耐受个体的经验证明,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至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形状发生了有益变化,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并且,酸奶中的有益菌(如乳酸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饮用低乳糖牛奶、酸牛奶或随餐饮奶与饮用普通牛奶比较,对于预防儿童发生乳糖不耐受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其中以酸奶最佳。酸奶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治疗小儿腹泻,治疗效果甚至比抗菌素好,且没有副作用;饮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使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
我国居民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一次饮奶所摄入的乳糖含量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饮用低乳糖牛奶和酸牛奶或许是降低我国居民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了解科学饮饮奶的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这样除了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外,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节选自《如何预防乳糖不耐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亚洲人都不适应喝牛奶,在我国的儿童和成年人中,喝牛奶引发的乳糖吸收不良和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较多。
B.对牛奶中乳糖不耐受,使乳糖酶缺乏、乳糖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以至许多人不爱喝牛奶,人群饮奶率和饮奶量都不高。
C.乳制品中含有人体生长所必需的钙质营养价值高,而且又经济实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尽可能地食用乳制品。
D.实验证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降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或者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不要因喳废食而完全拒绝饮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乳糖不耐受的人要想通过牛奶增加钙摄入量,可以在饮用时食用添加乳糖酶的乳制品,也可喝牛奶时口服乳糖酶制剂。
B.单次少量饮奶,减少身体所摄入的乳糖含量,如果一次性饮奶不超过250ml,通常情况下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C.乳糖不耐受者不要在清晨空腹饮奶,而应该将牛奶与肉类、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就可以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D.酸奶中的乳酸菌可抑制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其中的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可促使肠道微生物群恢复正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喝奶利于身体健康,可以选择合适时间,控制好每日摄入奶量,或选取恰当的奶制品,通过科学饮奶来提高健康水平。
B.酸奶中的乳糖易于消化吸收,其钙质易于吸收利用,其中的有益菌可做为治疗小儿疾病的药物,酸奶就成为最佳奶制品。
C.酸奶比牛奶更适合于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低乳糖牛奶和酸奶或许是降低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提高我国居民饮奶率的有效途径。
D.乳制品营养价值高又经济实惠,完全不使用奶制品对人体健康不利,尝试使用各种科学的方法降低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是必要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当然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而言,则是先有了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所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而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从实践工夫而言,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这从逻辑学上似乎是悖论,但儒学非古希腊逻格斯意义上的哲学,而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所以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所在。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生机与活力。

依据周孔之教而成的礼乐文明,从文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礼乐制度。这些制度成为传统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当然是相互联系和彼此诠释的,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

礼乐文明重建,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礼乐文明”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对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方面的基础作用是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的原因。
B.西周礼乐文明催生的儒学源自孔子对礼乐制度的反思及礼乐文明精神内核的总结。
C.礼乐文明根据周孔之教而建立,以制度形式存在,是传统社会礼俗的组成部分。
D.礼乐文明主要通过儒家来阐释,近代以来的儒家却逐渐远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用假设、因果等方式进行论证,阐述了儒家思想与礼乐文明的密切关系。
B.文章从心性角度和实践工夫两个维度论述仁与礼作为儒家思想核心,两者互为前提。
C.文章对礼乐文明和儒学先后产生的阐述,证明学习孔子思想是认识礼乐文明的途径。
D.文章分析了近代以来儒家两方面的显著变化,论证礼乐文明重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孔两人都对礼乐文明的建立与发扬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所以唐代以前把周孔并称。
B.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地基之上才有生机,没有礼乐文明就难以有儒家思想。
C.儒学作为实践之学,是因为其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之间有着互摄和相互成就的关系。
D.儒家义理哲学化使它远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重建礼乐文明就需要儒家学说复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近来很火。普通人若要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能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建立标准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摘编自赵展慧《人工智能应用为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芯片在手机上的应用,让老百姓已经全面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便捷。
B.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从B端走向C端,一些技术开始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C.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果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就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D.我国的人工智能部分技术与应用取得不少进展,但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从国产手机已经能实现的一些功能说起,使读者轻松感受了什么是“人工智能”。
B.文章接着阐述了人工智能要不断发展,重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义。
C.文章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它的通用性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
D.文章后半部分从企业、政府、法律等层面阐述了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进入寻常百姓生活。
B.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C.企业即使在生产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但管理跟不上,也未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D.当人工智能取得技术突破时,只有对其加强精益化管理,并将其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未来人类才会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高僧”。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B.“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C.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D.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小题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李叔同的诗和名家言论,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烟雨淹城
涂万作
①风从远处吹来,在繁繁复复的蒹葭间流动,一座历经沧桑的淹国故都若隐若现,梦回春秋,常州淹城。
②《诗经》开篇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时光,讲述一个美丽邂逅:翩翩少年,寤寐思怀,辗转反侧,只为伊人。常州人传说《关雎》中窈窕淑女原型,正是淹城的主宰者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而那位好逑君子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③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的泽国水乡,是春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地面水城遗址。淹国最早为奄国,淹君即奄君。淹城诚如其名,三河环绕构成三道天然防线,是冷兵器时代上佳用兵之地。关于淹城及淹城主人历史真实的研究,一说淹城乃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即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因背叛周成王被逐,率残部辗转南下,在此开河筑城;一说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与之决裂,并在封地建造此城。
④遗址文化是古代人类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交融的结晶,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淹城遗址出土文物逾千件,最轰动学界的,是在内城发掘出的一批国宝级独木船,其中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被誉为“天下第一舟”。
⑤我是仲冬时节造访淹城的,这个占地面积逾七平方公里的故都遗址,沉睡在一片苍郁的草木深处,子城河沿岸的索索蒹葭与水中的点点残荷,仿佛在诉说曾经戎马倥偬的铁血岁月,以及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顺着关雎桥一路走来,会馆长亭,廊桥古驿,以及渡口孤舟,一派春秋遗韵。凭栏四望,但见城依势而逶迤,水环抱而淼淼,三城之内,茂林修竹,古木扶疏,墩坝错落,井然有序。一如民谣所歌:“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足见淹城之美。
⑥诞生于江南腹地的文化淹城,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诠释了一个神秘国度的匆匆过往。曾几何时,金戈铁马,群雄争霸;诸子百家,人文荟萃。一个个古风洋溢的朝代,成就了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的特定文化符号。淹城就这样从历史深处走来,2004年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定义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被人们誉为中国“江南第一水城”。
⑦走过一片芦苇堤,来到紫罗城内淹君殿遗址,这里曾是淹君临朝理政与日常生活之所。试想当年,应是殿宇高阔,辉煌至极。如今衰草遮蔽,一片空旷,让人不胜叹惋!这座凝聚着中华易学文化精髓的几何图水城,形似龟背,环回曲折,奥妙无穷。徜徉其间,仿佛走进古老的迷宫,感觉是那样悠远而神秘。
⑧淹城最神奇的传说莫过于金井、玉井的故事。相传金井玉井是淹城殿阁两边的聚宝盆,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烁烁。而玉井又称玉龟井,说淹君有白玉龟一对,乃护国之宝。白玉龟每天生蛋一枚,形如白玉。玉蛋在井底堆积,银光闪闪。金井玉井,金银掩映,暗喻着淹君的贪婪与富有。淹城还是文人武将涉足之地,据说南宋名帅岳飞那句至理名言“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会太平”,就是在屯兵淹城时对将士们说的。
⑨走春秋淹城,读千年故事。淹城就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一座形象的演兵场,一支古老而悠扬的江南牧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用《关雎》中的故事引出下文对淹城的描写和介绍,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展示淹城的文化内涵,增加文学美感。
B.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写出遗址现存的每一片土、每一块瓦,可能都凝聚着特定的历史价值,蕴含作者对遗址文化尊重、珍视、保护的态度。
C.文章第⑤段通过引用民谣和《淹城记》的记载来展示淹城故都的建筑文明和优美风光,与现在的淹城形成对比,昔盛今衰,引人叹息。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把淹城的现实与历史、传说与史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为我们展示了这个神秘故都的独特魅力。
【小题2】紫罗城内淹君殿遗址“如今衰草遮蔽,一片空旷”,情在景中,请结合文本谈谈对“叹惋”之情的理解。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淹城就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一座形象的演兵场,一支古老而悠扬的江南牧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