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3 08:0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只恐双溪舴艋舟
——关于当代油画卡通倾向的思考
剑武
近30年来,当代油画从人性化、家居化、卡通化……一路走来,可谓奇光异彩,可就是在这表面的五光十色里,既让人看到了历史性的进步,也看到了从一种雷同走到一种新的雷同,从一种偏执走到一种新的偏执,从一种无精打采走到一种新的无精打采。
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曾经选择了苏俄写实画派,弃除了其它风格流派,并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红光亮一统天下的极端境地,为此,我们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从思想、学术、艺术诸方面做了许多年反反复复的清算、整理,以期拨乱反正,包括以激越方式进行的“八五新潮”等,从而使我们的造型艺术家在几无羁绊的状态下从事艺术创作,在几无要求的状态下创造个人风格,如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得到了爆发,艺术家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艺术天地因此而千姿百态,但是,由此走来,人们发现,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有深刻的人文思想,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自觉的反省能力,也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强有力的自我调整与自我改造能力,因此,我们又有了许多的不如人意。
我们从红光亮的炫目眩晕中走出来,有了振聋发聩的伤痕艺术,有了洞幽烛微的反思历史的艺术,有了深入骨髓的探索人性的艺术,有了以小见大的展示市井的艺术,有了粗犷沉重的展示下层人生活的艺术,但是,任一艺术探索的成就确定以后,便在“可以得奖”、“卖钱多”等非艺术旗帜的引导下,出现一阵非理性的自我重复与他人模仿,高昂的艺术激情不日即被让人哭笑不得的仿制兑换成了平淡如水,兑换成了俗不可耐……且有人美其名曰:风格。眼前,在年轻艺术家中大量出现的油画卡通化正在沦入这一怪圈,而让人担忧。
这些1980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学子是在卡通逐步盛行的年代长大的,卡通是他们的人文环境特征,因此,在他们进入自我主张从事艺术创作时,自然而然地便借用了卡通手段,本是无可厚非。关键是,他们在以卡通作为新媒介手段、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后,多数人停止了脚步,停留在语言本身。他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如何将眼前的一切转化为卡通形象上,而把眼前的一切所包含的社会生活动向、缘由等人文意味抽象了、淡化了、埋没了、忽略了,甚至排斥了。他们身处的一个伟大时代,在他们的作品里只剩下一堆平面化的玩偶。崇高被消解、深刻被填平的同时,艺术所应当具备的人文精神也被消解了填平了。同时,生活圈子狭小、视野平低的不足也影响着他们的自我突破。这些问题应当得到年轻朋友们重视。
从年轻人的创作里可以看到年轻人的问题,也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问题,也可以看到整个艺术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领导部门、管理机构、群众团体、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在组织艺术创作、主办艺术展览、开展艺术教育、设立科研选题的时候,有没有在口号下确定实施方案,有没有在方案下确定任务,有没有在任务里确定人选,有没有在人选里考虑年龄梯次,有没有在日常工作中安排新老交替、文脉传承这个千秋伟业。如果我们不把年轻学子的学习、体验、创作——再学习、再体验、再创作考虑到我们的工作中、安排在我们的活动中、体现在我们的成就里,我们组织的创作不就是为名人设局吗?我们主办的展览不就是为同门办事吗?我们开展的艺术教育不总是戛然而止吗?我们从事的科研不就成了一些人的所谓观点的同义反复吗?
不管我们多么有能耐,不管艺术界人士多么长寿,未来都属于年轻人,因此,我们应当提供条件、提出要求,让年轻的艺术学子打开窗户、敞开心扉,融入并深入社会生活,认识并表现伟大时代,否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油画的发展经历了从人性化到家居化再到卡通化的发展历程。
B.我们的油画曾经选择了苏俄写实画派,弃除了其它风格流派,完全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
C.在文革结束后,我国油画领域开始由红光亮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变为千姿百态的艺术天地。
D.在新的时代,人们发现,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自查自纠能力。
【小题2】下列对当代油画出现卡通化倾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今的艺术学子多数出生在卡通逐步盛行的1980年前后,卡通是他们的人文环境特征,所以他们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必然就会借用卡通手段。
B.多数艺术学子将如何把眼前的一切转化为卡通形象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忽视甚至排斥了客观世界所包含的社会生活动向、缘由等人文意味。
C.这些艺术学子在以卡通作为新媒介手段、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后,多数人停止了脚步,而生活圈子小、视野不开阔又影响他们自我突破。
D.我们的领导部门、管理机构、群众团体、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对年轻学子“学习、体验、创作——再学习、再体验、再创作”没有足够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既让人看到了历史性的进步,也让人看到了雷同、偏执、无精打采等许多无奈。
B.作者批判了在“可以得奖”“卖钱多”等非艺术旗帜引导下,出现的非理性的自我重复与模仿他人的创作。
C.作者认为,透过年轻人创作中的问题,可以看到年轻人自身的问题,还有社会的问题、整个艺术的问题。
D.文章末尾引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愁的是当代油画领域中的卡通化趋势得不到遏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有关题目。

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

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它需要不断地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内,把两家30年来错综复杂的  和 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情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却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A  和B   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C   和灵魂的D   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玩弄过的漂亮的使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甲   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乙   的信条,撕出了侍萍丙   的性格,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磨炼出来丁   的精神。

【小题1】“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B.拟人C.夸张D.移就
【小题2】选文第一段两个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血缘关系,恨爱纠葛B.暖昧关系,阶级矛盾
C.家庭不和,父子冲突D.劳资冲突,恨爱凌辱
【小题3】为什么说周朴园是“混血儿”?(40字内)
【小题4】剧中人物都有自己个性的语言。侍萍这简短的话语中,展示了什么样的心情;周朴园的三个“不”勾画了他什么样的人性和灵魂?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周朴园:A________  B________   鲁侍萍:C________  D________
【小题5】侍萍撕了周朴园的支票后又冷冷地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充分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什么样的感情?(20字内)
【小题6】本段文字末尾,剧评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有力地评论了侍萍这一很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和语言,试根据上下文,填写这些方框里的词语。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人伦纲常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儒学在三教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佛教在中国遭到最大的攻击就是它的“不忠不孝”,损害了纲常名教。为此,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提倡孝亲忠君,并且用以出家济世为“大孝”的理论来回应儒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出世”思想和行为不放,对其进行批判。
程颐曾说,释氏之学无须同圣人之学进行比较,只从“迹”上就可以判其荒谬:佛氏逃父出家,便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对此,朱熹也表示赞同。但朱熹比其更进一层。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的最高本体是“理”,是“万理咸备”;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在朱熹看来,儒家的“天理”中包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不是没有见到“理”,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
佛教方面并不这样认为,唐代的圭峰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之义”只是一孔之见,佛教见到的是“义理之义”,而非“仁义之义”。从佛教的立场看,“有义”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就是有义之事;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对“义”的看法,但不是最终的“义理”,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天理”。对此,朱熹的意见是,宗密视“仁义”为世俗的“恩爱”,是情而不是义,因此,佛教是不讲“义理”的。但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则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性”,儒家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是“为学”不“为道”,是有缺陷的。
严格地说,朱熹的理事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程颢说:“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论今与后,己与人。”朱熹强调的是程颢的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亦即程颐所说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与佛教的“空虚寂灭”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朱熹批评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所以他又说:“释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方是无漏为佛地位”。但是,佛教见空,是为超越物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儒家“以理为本”,释家“以心为本”,佛教讲的“心空”是为了“去累”,而儒家讲的“理实”是为了“纲常”。因此,朱熹的“理”是存在论的理,不是形而上的理。
(选自《哲学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进行了一些变革,如提倡孝亲忠君,并以出家济世为“大孝”,以此来应对中国纲常名教的攻击与批判。
B.文中的“儒学”即儒教,为中国三教之一,在三教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心价值在于人伦纲常的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
C.儒学代表人物程颐对佛氏逃父出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荒谬的,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行为。
D.朱熹认为,儒家讲究“天理”,如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佛教却没有见到“理”,而是一切皆空,“空虚寂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的圭峰宗密认为佛教讲的是“义理之义”,而儒家讲的“仁义”只代表其对“义”的看法,而并非最终的“义理”。
B.文章作者认为,朱熹对佛教的“空”的批评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完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
C.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认为,儒家的“五常”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
D.朱熹认为,宗密把“仁义”看作世俗的“恩爱”,把“仁义”视为情而非义,因此佛教是不讲究“义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由于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地教派,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会遭到儒家、道家等各种纲常名教的抵制与批评。
B.儒家的“义”是“仁义之义”,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要求,佛教的“义”之有无是看做事时的心态。
C.朱熹强调理事无二,意即伦理纲常的原则与日常的为人处事是不可分割的,他批评佛教之“空”是理事相背离。
D.朱熹之所谓“理”即“天理”,它强调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即程颢说的道不离日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宗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五四新文学改变了传统,且使西方文化元素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所以它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B.如果人们不能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使命,那么,人们就无法深刻理解那些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C.“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保存了农耕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价值。
D.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需要维护某种传统的礼仪,而是在于力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变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文章第一段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是为了证明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现代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
C.文章在第三段结尾处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
D.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是希望人们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饱学之士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传承传统与关注现实的双重压力,所以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的关系就十分重要。
B.崇洋分子热衷于使民族历史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说明他们内心缺乏探索民族独特道路的意识。
C.中国古典文学相较于白话文学来说,不能表现当今的中国经验,因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主要落在汉语白话文学上。
D.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徒具形式的中国文化不能用于“改变世界”,它得不到人们的维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思想史应该欣然憬悟:墨子学派的出现,堪称文化奇迹。墨子率领一班手足胼胝的苦行者,起而向雍容尔雅的儒家叫板,从而输入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深刻地改写了战国学术的总体结构、品性和秩序。墨子之前天下学术未裂,墨子之后滔滔学界始争。也就是说,墨子给思想学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思想学术界自此不再寂寞,开始以争鸣来开发思想的力度和深度,波涛激荡,创新迭出,好受关注。韩非为此特著《显学》篇,认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并非平静地描述学术史,其本旨在于挑战显学,而自创显学,然而却在挑战中把墨子学说的位置凸显出来了。

探讨战国学术的繁荣,应该看到,其中重要的原因缘于诸子依恃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文化资源,展开风貌互异的原始创新,以空间兑换成创新的新维度。在这种新维度中,儒、墨前后相继,却代表着两种独特的学术类型。用墨子的话来说,儒属于“士君子显学”,墨属于“草根显学”,具有更充分的民间学术形态。“士君子”一语见于《墨子》书41次,其中14次泛指高雅的知识界,27次专指其论敌儒家,均见于它论述自己核心理论的篇章。如《墨子·尚贤下》说:“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在此,“士君子”指称儒者。虽然辩论很激烈,但称谓尚存几分客气,而且这种术语多出现在《尚贤》、《非攻》、《尚同》等的下篇,总数超过上、中篇的总和,是否说明这些下篇为居于鲁地的墨者所为,对其曾有师友交往的儒者尚留几分情面?

既然墨者向士君子儒者叫板,那么他们又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份呢?墨子南游于楚的时候,已有著述和众徒。据《贵义》篇记载,墨子在回答楚大夫质疑“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

要了解墨子及墨学的身份,此语在全部《墨子》中第一要紧,不可轻易放过。墨子自居为草根之人和草根之学,他是以“草根显学”与儒家的“士君子显学”分庭抗礼的。他不否认“贱人”身份,在士、工、商四民中“上比之农,下比之药”,就连当个自耕农也不够格,大概属于百工之类。但是,他在见识上竟能攀上“天下之贱人”伊尹,已是具有“天下视野”的士,因而他的身份是出入于士与百工之间。这种穿透社会阶层的天下视野,使其学术具有“良医善药”的治国功能了。士君子而有学岂足为奇,草根而有学,这就是墨子奇人奇学之所在了。   

(节选自杨义《墨子还原·士君子显学与草根显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的出现,改写了战国思想学术的品性、秩序等,并为其提供了新的存在方式;从此,各个学派开始以争鸣来开发思想的力度和深度。
B.特著《显学》篇,韩非子的本意就是想在凸显孔子、墨子等的学术地位后,以此来表达自己挑战他们的勇气与魄力,顺便开创自己的显学。
C.各个学派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资源,展开风采各异的创新,将不同的地域空间兑换为创新的新维度,使战国学术进入繁荣期。
D.用“士君子”称呼儒者,是曾经居于鲁地的墨者之所为,这说明他们对曾有过师友交情的儒者仍存有尊敬之意,于是在称呼上就留了情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墨子在回答楚大夫的质疑时,不否认自己“贱人”的身份,认为自己“上比之农,下比之药”,也能让“天子食之以顺其疾”。
B.《贵义》篇记载了墨子对他自己的身份的认定,当他和他的众徒向儒家叫板、并分庭抗礼时,是以草根之人和草根之学自居的。
C.墨子的身份,可能就连当个自耕农也不够格,但他却能够以“天下之贱人”伊尹自喻,说明他是具有“天下视野”的士。
D.墨子把自己的身份界定在士与百工之间,这就让他具备了穿透社会各个阶层的天下视野,也让他的学术具有了治国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家学派的出现堪称文化奇迹,它以草根之学,为战国学术界输入了一股强劲的驱动力,让其创新迭出。
B.代表着两种独特学术类型的儒与墨为战国学术的繁荣努力展开着原始创新,而墨子认为墨学具有更充分的民间学术形态。
C.墨家学派之所以敢向“士君子显学”的儒家学派挑战,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知识就像“天下之贱人”伊尹一样渊博。
D.《贵义》中记载的内容显示,墨子自居为草根之人。这在全部《墨子》中是了解墨子及墨学身份的第一要紧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