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3 08:0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性的山水
刘醒龙
夏天带给一个人的最大变化是性情。有冷雨也好,没有冷雨也好,只要是夏天,谁敢说自己的情绪仍旧一如秋天的浪漫、春天的激荡!只有山水如是。在山水面前,人的夏季,如同穿过空谷的清风,用不着躁动的喧嚣,也用不着迷惘的萎顿。峰峦上厚厚的绿,是一种难得的沉思,激流中湍湍的清,则是一番久违的行动。正是因为这样的夏季,它让我由衷的想到,假如没有那个独立于人类许多行为遗憾之外而继续着自然意义的九畹溪,人性的范畴,或许就要缺少一些季节。
已经发生的记忆里,长江三峡是不会不存在的。几年前,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经历里,我曾多次出入于此。这样的写作,总会让我理解许多文字以外的存在和不存在。譬如那座将只存在于历史与记忆中的三峡,除了那多多少少的传说还能让我们闭目徜徉,扪心向往,所有正在使人亲眼目睹、亲临其境的风景,早已成了人与自然共同拥有的一份无奈。在历史中读三峡,是何等伟大,何等雄奇!曾经的水是无羁的,曾经的江是魔幻的,曾经的峭壁敢于蔽日问天,曾经的男女惯于驾风戏浪。真正的三峡是有生命的。只有当我们察觉到这一点时,这种自然风采中的俊杰,才会通过一个个心灵通向永恒。只可惜,昔日一次次咬断船桅的活生生的浪头,在现代化的高坝面前无可救药地变得平淡无奇。只可惜,昔日一场场考验男性胆略女性意志的水道,在迈向平庸的舒适里心甘情愿地消沉了自我。空荡的水天上,只有去那遥远得早已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里,才能聆听浩浩荡荡的桡夫们的歌唱。繁茂的世界里,任我们如何深情地搂抱那如椽的纤夫石,也无法感受到所有滩姐都曾留下过的怀抱的温暖。
宽厚的过去文化,孕育了幼小的现在文明。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历史的老人啊,为什么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教导青春年少的时代哩!
一直以来,我用我的写作表达着对失去过去文化的三峡的深深的痛惜。并试图提醒人们,眼际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三峡,在人性的天平上,是深受怀疑的。不管有没有人附和,我都要坚持。这是一种人文操守,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责任,哪怕它何等的不合时宜!我的多年的情绪,直到那条出入在西陵峡时,名叫九畹溪的河流的被发现,才得以平缓。平心而论,紧挨着西陵峡的这条河流,能够完好如初地保留至今就是奇迹。这样的奇迹出现在时时刻刻都有人文的和非人文的景观灭绝的今天,本身就能获得不可磨灭的意义。三十六里长的一涧有情之水,用那三十二滩急速的飞泻,张扬着仿佛已在山水间绝迹的豪迈。还有三十二潭满满的温柔。很显然,如此盈盈荡荡,早已不是一条溪流与生俱来的,那所有的承载更多是从不远处大壑大水中移情而来。人文情深,天地当会浓缩。若思三峡,当来九畹。乘一瀑清泉,飞流直下,耳畔里时时飘来古韵民歌,还有哪里找寻得到?这样的时刻,沉浸其中的人性,才是最有幸的。直接地,赤裸地,狂放地,在自然界最有魅力的一侧面前,作为人,除此还能做什么哩!虽然有些小巧,虽然有些玲珑,对于早已习惯今日生活的人,怀着对三峡的情思,享受着九畹的仅有,除了感官的满足,还应该不能忘记:这一切全是我们的幸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学是对人性的表达。自然也蕴含着人性,自然界比人类似乎更富有人性,它往往是直接的,赤裸的,狂放的。
B.作者觉得在山水面前,有厚厚的绿、湍湍的清,性情会发生变化,用不着躁动和迷惘。
C.作者将记忆中的三峡和现实中的三峡对比,深感人类面对自然的无奈和矛盾。
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的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E.标题“人性的山水”,文中却大量笔墨写水而无暇于山,作者选材详略得当,取舍有度。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看到“九畹溪”是“我们的幸运”?(6分)
【小题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2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小题
“ 百 代 皆 沿 秦 度 ”, 建 筑 亦 然 。 它 的 体 制 、 风 貌 大 概 始 绕 没 有 脱 离 先 秦 奠 定 下 来 的 这 个 基础 规 范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建 筑 艺 术 基 本 保 持 了 和 延 续 着 相 当 一 致 的 美 学 风 格 。这 种 艺 术 风 格是 什 么 呢 ?简 单 来 说 ,便 是 作 为 中 国 民 族 特 点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首 先 ,各 民 族 主 要 建 筑 多 半 是 供 养 神 的 庙 堂 , 如 : 希 腊 神 殿 、 伊 斯 兰 建 筑 、 哥 特 式 大 教 堂等 等 。中 国 却 主 要 是 宫 殿 建 筑 ,即 供 世 上 活 着 的 君 主 们 所 居 住 的 场 所 。大 概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所谓 “ 大 房 子 ” 开 始 ,中 国 的 祭 拜 神 灵 即 在 与 现 实 生 活 紧 紧 相 联 系 的 世 间 居 住 的 中 心 , 而 不 在 脱离 世 俗 生 活 的 场 所 。于 是 ,不 是 孤 立 的 、摆 脱 世 俗 生 活 、象 征 超 越 人 间 的 出 世 的 宗 教 建 筑 ,而是 入 世 的 、与 世 间 生 活 环 境 联 在 一 起 的 宫 殿 宗 庙 建 筑 ,成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代 表 。从 而 ,不 是 高 耸 入云 、指 向 神 秘 的 上 苍 观 念 ,而 是 平 面 铺 开 、引 向 现 实 的 人 间 联 想 ;不 是 可 以 使 人 产 生 某 种 恐 惧 感的 异 常 空 旷 的 内 部 空 间 ,而 是 平 易 的 、 非 常 接 近 日 常 生 活 的 内 部 空 间 组 合 ;不 是 阴 冷 的 石 头 ,而是 暖 和 的 木 质 ,等 等 ,构 成 中 国 建 筑 的 艺 术 特 征 。
中 国 的 这 种 理 性 精 神 还 表 现 在 建 筑 物 严 格 对 称 结 构 上 ,以 展 现 严 肃 、 方 正 、 井 井 有 条 ( 理性 )。所 以 ,就 单 个 建 筑 来 说 ,比 起 基 督 教 、伊 斯 兰 教 和 佛 教 建 筑 来 ,它 确 乎 相 对 低 矮 ,比 较 平 淡 ,应 该 承 认 逊 色 一 筹 。 但 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说 ,它 却 结 构 方 正 ,逶 迤 交 错 ,气 势 雄 浑 。 它 不 是 以 单 个 建筑 物 的 体 状 形 貌 取 胜 ,而 是 以 整 体 建 筑 群 的 结 构 布 局 、 制 约 配 合 而 取 胜 。 非 常 简 单 的 基 本 单 位却 组 成 了 复 杂 的 群 体 结 构 ,形 成 在 严 格 对 称 中 仍 有 变 化 ,在 多 样 变 化 中 又 保 持 统 一 的 风 貌 。这 种流 动 美 ,在 个 体 建 筑 物 的 空 间 形 式 上 ,也 同 样 表 现 出 来 ,这 方 面 又 显 出 线 的 艺 术 特 征 ,因 为 它 是通 过 线 来 做 到 这 一 点 的 。 中 国 木 结 构 建 筑 的 屋 顶 形 状 和 装 饰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屋 顶 的 曲 线 ,向 上微 翘 的 飞 檐 ,使 这 个 本 应 是 异 常 沉 重 的 往 下 压 的 大 帽 ,反 而 随 着 线 的 曲 折 ,显 出 向 上 挺 举 的 飞 动轻 快 ,体 现 出 一 种 情 理 协 调 、舒 适 实 用 、有 鲜 明 节 奏 感 的 效 果 ,而 不 同 于 欧 洲 或 伊 斯 兰 以 及 印 度建 筑 。
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中 ,始 终 没 有 离 开 平 面 铺 展 的 理 性 精 神 的 基 本 线 索 ,渲 染 表 达 的 仍 然 是 现实 世 间 的 生 活 意 绪 ,而 不 是 超 载 现 实 的 宗 教 神 秘 。
( 摘 自 李 泽 厚 《 美 的 历 程 》)
【小题1】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中 国 建 筑 的 美 学 风 格 ,起 源 于 先 秦 流 传 下 来 的 基 础 规 范 ,即 使 经 历 多 个 朝 代 ,仍 未 发 生 改变 。
B.与 中 国 的 主 要 建 筑 功 能 不 同 ,国 外 的 主 要 建 筑 更 多 是 作 为 祭 拜 神 灵 的 场 所 ,显 得 超 凡 脱俗 。
C.中 国 建 筑 不 是 以 体 状 外 貌 取 胜 ,相 对 低 矮 平 淡 ,因 此 在 美 学 风 格 上 比 其 他 宗 教 建 筑 逊 色一 筹 。
D.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而 言 ,中 国 建 筑 在 对 称 中 有 所 变 化 ,但 就 个 体 建 筑 而 言 ,却 缺 少 了 变 化 。
【小题2】下 列 对 原 文 论 证 的 相 关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第 一 段 开 篇 明 义 ,指 出 中 国 建 筑 从 秦 汉 至 明 清 ,基 本 保 持 延 续 了 一 贯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B.第 二 段 通 过 对 比 中 国 建 筑 与 欧 洲 、 伊 斯 兰 等 地 区 建 筑 用 途 的 不 同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艺术 特 征 。
C.第 三 段 运 用 对 比 论 证 和 举 例 论 证 的 方 法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结 构 特 征 。
D.文 章 采 用 层 层 深 入 的 论 证 结 构 。在 提 出 观 点 后 ,分 析 了 中 国 建 筑 两 方 面 的 特 点 ,最 后 作 了综 述 。
【小题3】根 据 原 文 内 容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新 石 器 时 代 的 “ 大 房 子 ” 作 为 祭 祀 神 灵 与 生 活 居 住 的 共 同 场 所 , 说 明 和 西 方 相 比 ,中 国古 人 对 供 养 神 灵 、 祭 祀 先 祖 不 够 重 视 。
B.哥 特 式 教 堂 高 耸 入 云 的 尖 顶 、巨 大 幽 闭 的 空 间 、阴 冷 的 石 头 材 质 等 ,都 体 现 出 宗 教 建 筑 神秘 出 世 的 特 点 。
C.太 原 永 祚 寺 的 双 塔 布 局 对 称 ,但 具 体 形 制 又 不 完 全 相 同 ,这 体 现 了 中 国 建 筑 严 整 与 变 化的 统 一 。
D.中 国 屋 顶 向 上 微 翘 的 飞 檐 ,表 明 借 助 线 可 达 到 轻 快 协 调 的 艺 术 效 果 ,我 们 也 能 由 此 看 出大 国 工 匠 的 审 美 追 求 。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安慰剂就是没有有效药物(食品、化学)成分的一种制剂,对于病人和受试者只起一种心理作用。安慰剂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能不能对病人使用安慰剂,怎样使用等,便涉及到对人道和是否合乎生命伦理的评价。 医学和心理学的试验和临床结果表明,安慰剂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心态平和,衣食起居正常,从而调动身体潜在的免疫功能,抗御病魔。 使用安慰剂争论的焦点是,安慰剂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虚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给人一种假的第二信号的作用,这种没有实质内容的刺激当然无论怎样也不可能起到与真正药物相同的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一般这是在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都不起作用后,才使用安慰剂,对病人说只是一种最新最好的药物,起到调节心理稳定情绪的作用。 使用安慰剂是为了试验一种药物是否管用。但是当安慰剂并不能治疗疾病而病人的病情在恶化时,是否还使用安慰剂,这就涉及科学试验第一还是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的问题。
②从2000年初到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几家医院对病人进行了一种治疗心衰的药物——达利全的疗效试验,其中就涉及到对一些病人使用安慰剂。所有病人都是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才进行双盲试验的。 试验分为服用达利全的治疗组和服用传统药物的对照组。但是在试验进行到一大半时出现了另一种结果,治疗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的死亡率降低了35%。这时就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到了研究人员面前,继续试验,当然能获得达利全这一药物的所有基本数据和疗效结论,为以后大规模投入临床使用获得详实的指标。但也就意味着对照组的病人不能获得有效治疗的机会,最后产生更多的死亡。而停止试验则可以挽救病人生命,但却得不到这一药物的完整试验资料。在生命和健康重要还是获得技术和知识重要面前,指导北京和上海各家医院进行药物试验的临床伦理委员会经过几年讨论后,最后作出了符合伦理的选择,终止试验,让对照组病人也服用疗效好的达利全,以挽救病人生命和保证病人的健康。这样的研究和试验正是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最大体现。
【小题1】下列对“安慰剂”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安慰剂是没有药物成分的一种制剂,对疾病不能进行真正的防治。
B.安慰剂是一种调动病人身体免疫潜能,最终抵御病魔的药物。
C.安慰剂是给病人虚假的第二信号的药物,主要以刺激病人大脑某种能力,达到心理调节。
D.安慰剂是没有有效药物成分的一种制剂,是在病人药物医疗和其它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使用的药物。
【小题2】选出不属于“这样的研究和试验”的一项是 (   )
A.服用达利全的治疗组与服用传统药物对照,比较达利全的药效。
B.服用达利全一段时间,治疗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对照组就会因为不能服用达利全而失去有效的医疗。
C.为了获得完整的临床资料,只能让签约者甘愿试验,用生命和健康为条件,而将试验结束。
D.临床伦理委员会终止试验,让对照组病人服用达利全。
【小题3】下列对终止试验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验已过大半,达利全的疗效获得证明,现在停止,既有试验资料,也兼顾了伦理道德。
B.试验已过大半,发现达利全疗效较好,理应让对照组的病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C.试验继续下去,对照组的病人因不能服用达利全,将会产生更多的死亡。
D.医疗试验,应遵循传统伦理,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那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使用安慰剂,可以稳定心理情绪,提高疗效。
B.作出终止试验的主要依据是,在医学试验中,不能漠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C.因为安慰剂的作用,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不能说它的作用是虚拟的。
D.临床结果表明,安慰剂是有一定作用的,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人应积极配合,将该项试验结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说:虚下,元剧术语,意谓在这出戏里某演员暂时无戏退到左边入口处,旋即上来,表示他已离开刚才演出的现场,又到了另一场合,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齐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典》“虚下”条、蓝凡的《传统戏曲的“虚下”表演》一文,也大同小异。
从元刊杂剧到清初的传奇,“虚下”这一术语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它所提示的演出形态也越来越戏剧化了。只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划等号。即便是再当行的舞台演出本,由于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的不同,戏班演出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剧本刊刻时的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不少在当时应当使用“虚下”的地方,有的缺乏提示,有的用“闪下”或“暗下”等其他术语提示,还有的直接用“下”提示,或令粗心的读者以为演员真的下场了。
明万历以后,“虚下”与剧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本身成为关目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使其正在向一种表演程式过渡,或可称其为“准程式”或“亚程式”,其特征就是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然而,无论使用“虚下”还是“作出介”、“躲科”、“避介”等,它们所提示的舞台效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金、元至清初,中国戏曲缓慢地走过了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发展历程。金、元杂剧从讲唱诸宫调脱胎而来,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决定了它必然尽可能避免演员尤其是主唱演员在同一套曲子中下场;为了给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被创造出来。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兼顾场面和情节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最初运用于杂剧的这一术语也在传奇中被普遍使用并且反过来影响到杂剧。
晚明以来,“虚下”及其相关词语所提示的舞台动作的普遍化,体现了舞台表演复杂化和程式化的统一。与此同时,自觉重视剧情关目的合理化、脚色行当的细化、人物形象类型化与性格化的统一、曲词的去典雅化等也势不可挡地蓬勃涌现,接着便出现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作为世界戏剧的一部分,中国戏曲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终于迈开了戏剧化的重要一步。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剧本中的“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虽不是绝对标准,但却是评价传统戏曲戏剧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康保成《“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万历以后在剧情有需要使用虚假下场的剧本经常使用“虚下”、“闪下”或“下”等术语来提示演员。
B.虚下”、 “躲科”、“避介”等剧本提示用语虽然不太固定,但所提示的舞台效果往往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C.“虚下”是一元剧术语,从元刊杂剧开始使用到明中叶之前,其内涵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生变化。
D.“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是评价中国戏曲从“曲本位”向“剧本位”发展这一戏剧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戏班演出情况等因素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不能划完全的等号的主要原因。
B.“虚下”这一术语虽得到普遍使用却只能称为“准程式”是因为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
C.“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是脱胎于讲唱诸宫调的金、元杂剧为了保证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而创造的。
D.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缓慢发展的中国戏曲整体上由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万历年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元杂剧为了给在同一套曲子中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不得不让负责主唱的演员暂时下场。
B.“虚下”这一术语在戏剧中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及所提示演出形态的戏剧化。
C.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世界戏剧一部分的中国戏曲终于开始走向了戏剧化。
D.不够注意剧情关目的合理化、曲词过于典雅以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着中国戏曲的戏剧化进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的功能
鲁枢元
①在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便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孔子认为“诗”有四种基本作用,即“兴、观、群、怨”,此外还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近代,梁启超认为小说亦有四种功能,即“熏、浸、刺、提”。可以说,重视文学的功能与作用,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一般认为,文学的功能是以三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美悦作用。
②社会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的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首先体现在对生活形态的认识上。由于文学以形象、审美的方式反映生活,具有生动、具体、感性化的特点,无论它反映什么,都会显得十分细致,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比如,人们阅读了杜甫的“三吏”、“三别”这一组诗稿,就能够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许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其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是怎样生产、生活、劳动,看到他们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诗经》中的《七月》这首叙事诗。几乎描述了一年的劳动过程。文学不是历史,它并不单纯记录史实,但是当它生动细致描绘社会生活的时候,就常常会起到历史所难以承担的作用。文学的认识功能还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即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真理和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③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是文学作品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心灵与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的功能。古往今来众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嘲弄愚蠢,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产生很大的思想影响和教育作用,据此人们常称作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发生的,并不是作品中赤裸裸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更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训,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说明、评价生活。文学的教育方法不在于教训,而主要是通过形象感染,它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实现。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贺拉斯把“寓教于乐”作为一条艺术法则提出来,旨在说明文学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乐”即审美来进行,因为文学首先是文学,如果是单纯的道德或政治说教就会失去文学的特性,变成非文学的东西了。优秀的作品,常常以娱乐为契机和外形,产生吸引力,引导读者或观众欣赏。
④我们欣赏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时,在感情上受到触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了灵魂,这就是文艺的美悦功能。文学之为文学,就必须是美的结晶的体现,这是文学最主要的本质所在。正是文学家创造的美的作品,让人们领略到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
⑤但这并不是说文学只能描写美的事物,描写丑的事物同样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并不在于文学描写了美的事物还是丑的东西,而在于是否提供了美的信息,是否具备了审美价值。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塑造了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作家通过对他的讥讽、嘲弄,否定了他的丑恶行为,衬托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所以生活中的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也就是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了对艺术美的表现。
⑥文学的美悦功能是十分广泛的,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首先,它发展人的感受能力,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趣味,丰富人的想象力。文学用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强人的艺术感觉能力,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其次,文学有助于人们提高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奋斗。
(选自《文学理论》,鲁枢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的功能”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说的“兴、观、群、怨”,指的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B.文学的认识功能,要求作家单纯记录史实。
C.文学的教育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
D.文学具有美悦功能,因此作家被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E.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这属于文学的美悦功能。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阅读《诗经》中的农事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生产劳动状况,这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B.阅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以了解法国当时的阶层状况,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
C.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知道什么是善良,从而产生思想影响,这是文学的美悦功能。
D.阅读王维的山水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
【小题3】(小题3)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塑造了毒辣奸诈的伊阿古形象,但通过阅读《奥赛罗》,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美,能够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并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