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严复翻译穆勒的那本名著《On  Liberty》时没有照原书名直译,而是另起名曰:《群己权界论》。这个书名不仅准确表达了穆勒原书的核心思想,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精辟。“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民主与自由、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各有其界限,这就是“群己权界”。用“群己权界”这四个汉字来表达现代文明的基本精髓,其实在西方语言中,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说法了。仅此而言,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儿也不差,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是出现在西方。
人有个性,同时也有社会性。因此人的事务也历来有两个领域:有些事务属于个人领域,有些事务则属于公共领域。属于个人领域的事务,例如婚姻,个人应当有处理的权利。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导致了双方都认为有利的自由交易原则。而属于公共领域的是关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组成公众的每个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他们因此都应有选择权。但由于公共利益不可分割,因此公共选择只能满足尽可能多的成员而无法满足所有成员的偏好。这就是民主和多数决定原则。
这两种原则不能颠倒互用。一个人钱包比较鼓,如果大家决定开个会举个手把里面的钱分了,那一定会少数服从多数,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他要是不乐意,大家就制裁他,这就叫多数人暴政。国库里钱更多,而且是全民所有的,里面必然有你的一份,你能不能把你的那份提出来盖个别墅?你不是有财产自由权吗?然而无论中外各国,过去的确都有这种颠倒的时代:一方面公共权力支配个人事务,例如婚姻不由个人而由“家族的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来决定。另一方面,公共事务又由个人或小集团专断,例如封建时代所谓的“家天下”。而且这两种现象往往同时存在,用严复的译语来说就是:“己”域无自由,而“群”域无民主;或者,“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
纠正这样的“误用”,就是现代化的根本之义。现代文明中有左、右派之分,但他们在“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这两个原则上实际上并没有分歧。这也是大家都要“反封建”的原因。但在这种界定的分歧中便形成所谓左右的对立。
但是,在更广泛的领域“群己权界”则清清楚楚,属于左右派的共识,比如法律属公域,言论属私域。这些共识可概括为三点。一、私域自由、公域民主是两派公认的;二、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两派都肯定的;三、对一些最基本领域的公域私域之分两派也有共识。脱离了这三点构成的共同底线,就不是什么左右之争了,而是背离了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勒《On Liberty》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群己权界”,严复的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它,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加精辟。
B.所谓“群己权界”,就是“群”“己”之“界”的“权”,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群界”和作为个人私属领域的“己界”各有一套“权”的规则,“群界”适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己界”适用私权利的自由规则。
C.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也不差,他们甚至创造了“群己权界”这一现代文明的精髓,可惜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并未在本土实现。
D.“群己权界”亦是“群”“己”之“权”的“界”,其实就是为两套规则画了一条界线,自由规则的界限固然只能到“己域”的边界为止,民主规则的界限也只能到“群域”的边界为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共领域内的事之所以必须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因为公共利益不可分割,无法同时满足组成公众的每一个成员不同的利益选择。
B.中外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的颠倒情况,以至于己域无自由,群域无民主。
C.一些模糊领域难以界定是群域还是己域,这种界定的分歧构成左右派的对立,但由于有“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的一致原则,这种对立不是不可以消除的。
D.现代文明中虽有左右派之分,他们之间虽有左右之争,但只要都不背离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或者说,都是“反封建”的,那么他们就都是属于“现代文明”这一派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域用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暴政,群域用自由,事实上只是少数人的专制,因此群己权界决不能颠倒,否则必然走到现代文明的反面。
B.个人领域的事物个人当然可以自由处理,所以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按互利的自由交易原则来处理,但是当更多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要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来处理了。
C.法律属公域,因此不能私设一言之公堂,言论属私域,因此即便对于公共事务,也不妨自由议论,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D.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即便是一些模糊的或者说是灰色的领域也不能例外,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3 07: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写手,作品更是______。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苦更不辍”“日更万字”成为常态。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超长篇幅的类型小说泛滥成灾。许多网络写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今天,网络文学要想从野蛮生长向经典化转型,网络写手须______,注重自我提升。

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至创作的全过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格调不高,不能反映当代中国______的社会图景,而是遵循一种“快感机制”,供大众“悦读”。这其实是价值错位、急功近利的表现。网络写手应该摆正心态,自觉跳出“作品点击量”的狭隘桎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当前,在网络文学领域,存在着“得小白文(通常指没有什么深度,内容较简单,读起来令人容易放松的文章)得天下”的现象。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控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要想纠偏,应当抽出时间来多读书,尤其要读经典文学。

今天,面对这个伟大的时代,网络写手不能______,而应细致体验生活、深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艺术。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 以身作则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B.层出不穷 以身作则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C.屡见不鲜 身先士卒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D.层出不穷 身先士卒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现了浮躁情绪,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
B.文学初心偏离了,热衷于追名逐利,出现了浮躁情绪
C.出现了浮躁情绪,偏离了文学初心,热衷于追名逐利
D.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出现了浮躁情绪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B.小白文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C.小白文流行的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D.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小题4】请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上述材料中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诞生于1956年,先后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低谷。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2016年3月9日,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在AlphaGo和韩国九段高手李世石间展开,最终AlphaGo以4:1取胜,AphaZero的出现则宣告了围棋AI的完美终结:不需要学习人类棋谱,更无须事先了解围棋规则,通过其自我博弈学习最终200:0完胜AlphaGo。
人工智能已来到我们身边,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意或无意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无人机,语音助手、扫地机器人等已经随处可见。日前,GoogleI/O大会发布了新款谷歌助手,可以代替人类实现自动电话语音订餐等服务,对话自然流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智能家居等一系列产品也逐渐渗透到千家万户,例如最新的亚马逊智能音箱,其通过智能语音可实现对各种智能家居的控制。
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在改善我们的健康。智慧医疗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在特定的医疗诊断如肿瘤检测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了专家水平;基于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对特殊人群健康情况进行提前预警,从而规避发病风险。未来,家家户户都会有智能医生助手,随时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摘编自李克秋《中国处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资料源自《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去年12月召开的2017未来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机器能够思考的时代,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5种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及筹划未来的能力。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说,今天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讲的是如何学习、记忆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讲究知识的系统性,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是开放的,随时随地可查找,可检索,因此,记忆知识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不再像今天这样重要了,学生更需要学习如何从已有的知识中挖掘出新应用,新知识,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与之对应的知识结构或学习过程就是思维的训练。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说,“反之,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摘编自汪瑞林《人工智能时代需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苏令《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教师》)
材料四:
英国牛津大学2013年一项研究预言,未来20年内,美国就业市场47%的岗位终将由人工智能取代,英国则有35%的职业将受到威胁。涉及人工智能对就业前景的影响,这项研究被广泛引用。
经合组织新研究结果却显示,美国只有大约10%的岗位作将由人工智能代替,英国受威胁的职业也只有12%。研究认为,大部分工作要求涉及复杂社交关系,要求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创意或复杂推理能力,或者要求在无指导环境下完成体力任务,这些方面人工智能均难以胜任,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先前调查之所以高估人工智能构成的就业威胁,源于没有区别对待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
(摘编自袁原《大规模技术性失业?人工智能威胁就业或被高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目前,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势头良好,在诊断疾病和提前预警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C.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记忆和掌握知识,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等能力。
D.尽管牛津大学的研究受到多方的肯定,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其预言高估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威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AphnGo战胜九段高手不久就被AphaZero打败,展示了机器人的魅力,也让公众对人工智能有新的认识。
B.根据材料二可预测,随着智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快递、安保、银行职员、医生等职业都将被机器人所取代。
C.根据材料三可知,人工智能时代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人工智能时代在释放技术应用红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体力劳动者集体失业,拉大贫富差距,带来社会风险。
E. 根据材料四可以确定,相比小型汽修车间机修工,大型汽车厂流水线的机修工作更难由机器人取代。
【小题3】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赶 牛
李娟
我听到房子后面的塑料棚布在哗啦啦地响,帐篷震动起来。不好!我顺手操起一个家伙就去赶牛。绕到帐篷后面一看,好家伙,整整齐齐一大排。乘凉的乘凉,蹭痒痒的蹭痒痒,一个比一个自在。还有两位正在墙根那儿使劲拱土,土给刨的松松的,埋着的柱子根都给刨出来了。我气坏了,直冲过去,看到谁就打谁。众牛哄散逃命,紧张之中乱了套。正在咬铁丝的那位情急之下居然钻进了铁丝和帐篷棚布之间的空隙里,还想从那里突围,却被紧紧卡住,进退不得。只好拼命左右扯扭挣脱。只听“嘶啦”一声,棚布被牛角挂烂了一尺多长。我急了,拽住它的尾巴就拔,它却更加不顾一切地往前面钻---根本钻不过去嘛!除非把我们的帐篷整个拖走。我只好又转过去,往相反的方向敲它的脑袋,它猛地往后一退,这才挣脱出去。可是这么一折腾,牛角一挂一扯一拉,“吧!”铁丝断了,整面棚布被全部撕开,货架和商品的背影赫然曝了光。我又惊又怒,顺手提起把铁锨就追。那牛真的给吓坏了,一路长嘶、狂奔。我把它从房子后面追到房子前面,又把它从房子前面追到房子后面,整整追了两圈。直到第三圈,这个笨蛋才聪明起来,悟出和我这样绕着房子兜圈子毫无意义。便斜出一条生路,直奔它的朋友们而去。我也只好罢手,啪地把铁锨插在草地上,气呼呼地坐在那里等我妈回来给她汇报情况。
直到现在她还时不时提起这事,好像真有那么可笑一样。
在沙依横布拉克,这种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真不知我们家帐篷后面有啥好玩的,牛们每次聚会都选在那里。后来我妈把柴禾堆中那些最稀奇古怪,枝枝条条刺拉得最夸张最不像话的柴禾棒子通通挑出来,篱笆一样围在后面。还以为这样一拦,牛就走不到跟前了,也许能护住帐篷。结果恰恰相反,这一做法无非给牛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把更多的牛吸引过来----那些木头正好用来蹭痒痒。而且牛一多,一挤一搡,房子破得更快,帐篷后面补了又补的棚布更是被那些枝枝条条戳得千疮百孔。
①“又是你们!”----我妈从天而降,手持大棒,怒目喷火:“又是你们几个----”你看,她把它们的模样儿记住了----全是些尕尕的半大牛娃子。看见我妈,一起拔腿就跑,一模一样的七八头,跑在一起极为壮观,其尾巴还通通笔直地竖起,一片旗杆似的。我妈追了一趟子,实在忍不住了,就笑了起来,回头冲我大喊:“你看它们的尾巴!”然后斗志全消,提着棒子捂着笑痛的肚子回家去了。
我外婆眼花耳背,搞不清楚房后的动静,只负责屋前。只要有牛在屋前拉屎,就举着拐棍去打。②我妈很不以为然,认为牛粪又不是什么脏臭的东西,我们以前还拾过干牛粪用来烧火呢。后来时间久了,发现那些牛简直是故意的----它们走到哪儿都好好的,都不拉屎,全都留到经过我们家门口时才解决,这不明摆着欺侮人吗?该赶。于是这差事就留给天天闲着没事干的外婆了,也好让她老人家经常活动活动。结果,外婆人老迟钝,拖着拐棍颤悠悠追了半天,再颤悠悠回来时,牛已经比她先到,早就在那里等了半天了。然后又当着她的面,再拉一堆。
更气人的是晚上。外面窸窸窣窣,牛影憧憧,拱着衣服架子舔着塑料篷布。(那个角落堆过几百公斤粗盐,它们可能在舔盐)塑料布可不像帆布或木板,稍微一动,便哗啦哗啦响得厉害。再加上牛朋友“呼哧呼哧”的喘粗气声,折腾的人一夜不得安宁。真是的,也不知是谁家的牛,晚上居然不管(后来才知道只有小牛才圈养的),夜夜来我们家帐篷门口的干燥地面上露宿过夜。我的床板恰好搭在帐篷前侧,估计我的脸和它的脸相距不到一尺,只是中间薄薄地隔了一层塑料布而已。我妈出主意让我准备根棍儿,再吵就使劲捅它!于是我就一夜一夜地捅,弄得第二天早晨两眼红肿,哈欠连天。而它们倒好,早早地溜了,只留下几摊牛粪作纪念。还有一次的纪念则是被连根撞出的晾衣服的木头桩子。
就这样,全家人一起赶,白天赶,晚上赶,越赶越纠缠不清。③沙依横布拉克的日子好像全是在赶牛中度过的,倒也不是很乏味。我妈到现在还在经常嘀咕:“……娟真够笨的……绕房子追了两圈……那一天……”
(节选自《九篇雪》)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娟文章的开头往往有“一惊一乍”的特色,就像本文开头的两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B.作者善于借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人物,比如通过写外婆“拖着拐棍颤悠悠”地天天赶牛,塑造了一位有趣可爱的老人形象。
C.本文记述了一家杂货铺主人的生活侧面,通过牛群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旨在表现当地牧民与经商者之间的矛盾。
D.虽然赶牛影响了作者的正常生活,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许多乐趣,使她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小题2】试分析文中三处画线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题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铉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大概意思是,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中》“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鸡的这些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选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有删改)

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家里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

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

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

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谛。

(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B.产量高,产业价值可观。
C.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D.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
C.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D.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小题3】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溯,shuò,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B.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
C.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D.慰藉:藉,jiè,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小题5】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B.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通病。
C.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D.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现代人的迷信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小题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