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宗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五四新文学改变了传统,且使西方文化元素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所以它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B.如果人们不能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使命,那么,人们就无法深刻理解那些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C.“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保存了农耕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价值。
D.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需要维护某种传统的礼仪,而是在于力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变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文章第一段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是为了证明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现代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
C.文章在第三段结尾处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
D.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是希望人们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饱学之士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传承传统与关注现实的双重压力,所以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的关系就十分重要。
B.崇洋分子热衷于使民族历史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说明他们内心缺乏探索民族独特道路的意识。
C.中国古典文学相较于白话文学来说,不能表现当今的中国经验,因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主要落在汉语白话文学上。
D.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徒具形式的中国文化不能用于“改变世界”,它得不到人们的维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3 08:0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明代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现存宋元平话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明代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②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标志着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③创作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大都经过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的过程。从成书的方式来说,一是滚雪球式,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至唐末流行于民间的三国故事,北宋讲史说话人的“说三分”,到元人杂剧,终于滚动成鸿篇巨制。二是聚合式,以《水浒传》为代表,它糅合了戏曲、话本等诸多艺术中的水浒故事聚集而成。《金瓶梅》则与上述三部不同,之前没有蓝本可供借鉴,是第一部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而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④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寓言寄托,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关注人生。《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以历史人物、传奇英雄为表现对象。《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在神幻、诙谐中蕴涵哲理,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而《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凡俗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选取生活细节,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在对生活场景的细密描画中,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拉近了小说与生活的距离,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为小说美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⑤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元论是《三国演义》的帝王将相,《水浒传》的英雄豪杰,还是《西游记》中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金瓶梅》不一样,它描写的人物是生活在读者身边的普通人,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也都是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⑥明代章回小说为清代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体制和艺术表现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小题1】根据第①段,下列对明代章回小说体制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B.回与回故事间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C.回目文字讲究者,都采用双句,十分工整完美。
D.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场诗和散场诗的体制。
【小题2】关于明代“四大奇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传》经过了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者过程。
B.《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塑造了一群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在神幻、诙谐中蕴涵着人生哲理。
C.《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都是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D.“四大奇书”不管是写英雄人物还是平民百姓,都着力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回小说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体制上得到了定型,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B.《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C.题材上着眼于兴废争战的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写个人日常生活的小说。
D.明代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为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方的划法不同。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已,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已”作中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已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B.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入、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C.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D.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得出了中国是具有以“己”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特点的差序格局的结论。
B.文章用贾府大观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D.文章提出“差序格局”时指出它是具有伸缩性的,也就是可以推出去,也可以收回来但并没有在“收”上着墨太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这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C.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当一家有权势时,攀上关系的人都来巴结,一旦无权无势,攀附之人就冷淡散开,使人感受到世态炎凉。
D.中国若要成功地转型为一个现代法治型社会就必须对差序格局这一社会传统格局进行反思和调整,构建协调的人际关系和公共秩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出版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便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基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出版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则是为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这就发生一个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接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事、史料还原,还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莫属了。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则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修订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即本来的错误和发现新材料而证明出来的错误。尽管原著修订后更名再版时增加了些新篇目,但《红楼梦辨》还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红楼梦辨》初版肯定与上世纪50年代特殊时代环境下又增订再版的《红楼梦研究》思路不同,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删除了胡适的序言。通过对原著初版、增订再版前后变化的细致深入考查,可以见出作者红学观念移步换形的轨迹走向。

(节选自赵建忠《影印红学要籍的学术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作为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对后代索隐红学有很大启发,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B.蔡氏以后的索隐红学中,影响较大的是景梅九的作品,他的《石头记真谛》是以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为终极目的。
C.因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索隐派易于在解释作品时以意逆志,牵强附会。
D.民国时期红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派别,他们都重视对作品情节的考证,且倡导“回归文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景梅九自序中的话,意在证明《石头记真谛》融入了作者沉痛的民族情绪。
B.开头讲蔡、景红学研究成就,是为探讨“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提供前提支撑。
C.讲“索隐”方法在史学领域里的运用,是为了与后文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相类比。
D.作品一旦形成,与“本事”便无关联,这样的理论足以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记真谛》是景梅九受《石头记索隐》的启发而著述的,自然与它一脉相承。
B.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竟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
C.以意逆志,是被写进教科书的鉴赏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易生牵强附会。
D.《红楼梦研究》删除了胡适的序言,调整了研究思路,修正了所谓的“错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批评家主张散文不得放弃“边界”。即使古代散文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散文文类,现代散文也到了建章立制的时候。然在我看来,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换言之,诗、小说、戏剧之外均可成为散文。事实上,这就是我认定散文疆域的参照坐标。诗的节奏、押韵以及铿锵语调具有严饬的形式感——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摒弃世俗的美学高度;散文则是流水般的叙述话语,而且,这种叙述话语松弛、从容,直面琐碎卑微的日子,充满日常的烟火气息。因此,散文与小说时常面目相近,甚至不分伯仲。考察二者的区别,许多人聚焦于“虚构”:散文必须纪实,小说允许虚构。为什么小说拥有虚构的特权而散文不得染指?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占有了虚构之利而将笨拙的纪实扔给了散文,不如考虑二者的分疆而治带来了什么。小说必须有偿使用虚构,它通常以传奇性、戏剧性和悬念回报虚构——即以想象打破庸常现实的平淡与乏味。相反,散文不屑于虚构,它的自信是洞悟平淡背后的玄机与妙趣,以内心的起伏取代情节的跌宕。不言而喻,以上粗糙的概括忽略了许多例外,这犹如放弃细节的精雕细琢换取基本轮廓的浮现,仅仅列举几个有限的参照标识,散文的“边界”勘察远未精确。王若虚的《文辨》曾经对于文体发表了一个睿智的观点:“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即各种文体规范并非僵硬的教条。必要的时候,文学必须有勇气破门而出。

(选自南帆《文无定法》,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
【小题2】作者认为散文与小说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简要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或用文字记载,或以神话和传说等方式口头传承。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历代史学家为记述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不懈努力,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其中也包括推动我国考古学发展。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人类过去的生活,探讨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特点与规律,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考古学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研究,只有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资料才能不断深入。可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史学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考古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考古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和解释的多样性,决定了考古学更加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更加需要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学风与学术精神;考古学的研究区域和内容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往往具有国际性,适于开展国际交流;考古学的研究年代虽然非常久远,但与当今时代又密切相关,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手段都有用武之地,往往能产生更多成果;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生生不息,许多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肌体之中,民众对考古学具有亲切感和浓厚兴趣等。

新时代推动我国考古学更好发展,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但这些实物资料除了诸如甲骨文、金文的文字资料,通常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大都需要考古工作者进行阐释。不同的人对同一资料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阐释。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考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学术无国界,学者有立场。考古学研究要以传承文明为己任,在一系列涉及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必须坚守底线,与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在考古学上的表现作坚决斗争。三是坚持考古学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推进科学化,就要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使考古研究手段更加科学化。推进国际化,就要树立全球视野,推动我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交流互动,并加大考古“走出去”的力度。推进大众化,就要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开展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宣传等手段,让考古走进寻常百姓家。

新时代,我国考古学要发挥优势,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提高我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上掌握更多学术话语权,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考古研究强国。

(节选自王魏《我国考古学具备更好发展的条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世界各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
B.历史学发展离不开考古学,没有考古学的地下发掘就没有历史学的发展。
C.中华文明的特点决定中国的考古学要深入民众来发掘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
D.注重考古学的科学化就要注重考古发掘以及在考古研究方面加强科学技术手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研究入手分析其意义,然后引出考古学,文末又用展望未来相照应。
B.在论述考古学的特点时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以此得出我国考古学的优越条件。
C.文章从指导思想、服务对象、发展方向三方面讨论我国考古学要坚持的重点。
D.文章在讨论我国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时,结合当下形势提出了新时代研究的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史学家呕心沥血的记述和研究,也离不开考古学对人类过去生活的研究。
B.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出土实物,解释会出现多样性,这就需要严谨的学术精神。
C.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考古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
D.提高我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要积极推进我国考古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大我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