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它唯一的伙伴是它的巨大卫星卡戎。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小题1】下列有关太阳系的行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有各自的卫星。
B.火星是一颗“红色行星”,位于内太阳系。
C.由于重力作用,太阳系的行星被迫围绕太阳做近似圆周的运动。
D.太阳系的行星的热量全部来自太阳。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彗星产生的条件的一项是(  )。
A.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
B.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形成彗尾。
C.彗星是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的大雪球。
D.由于恒星的引力作用,迫使某个彗核倾倒到内太阳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彗星在距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处在太阳系的外围,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
B.“我们星系”即“内太阳系”,有许多巨大的被迫做近似圆周运动的行星构成。
C.冥王星距离太阳很远,不会发光,覆盖着甲烷冰,它有一个叫“卡戎”的巨大卫星。
D.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还可能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08 08:18: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守住“劳有所得”的底线
任宇波
时值岁末,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再次进入视野。从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到对省级政府实施年度考核;从曝光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例,到开展春节前治欠保支攻坚战……国家近日连出大招,重拳整治欠薪问题,确保让2亿农民工拿到工资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一系列有力举措,既有即时处置,又有治本之策,多管齐下,重拳出击,给辛苦了一年的广大农民工兄弟吃了颗“定心丸”。把保障农民工工资纳入省级领导考评,各地专题部署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彰显了对农民工权益重视的升级、彻底解决欠薪问题的决心,为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助力,对鼓励广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对扩大就业、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讨薪难,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一个“老”字,也说明这是一场长期博弈。从各地政府建立工资应急保障金的制度发力,到各地尝试提高措施针对性、长效性的实际治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反复重申、一再强调的重要议题。2017年前11个月,各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欠薪案件12.8万件,同比下降38.2%,虽然发生率大幅降低,但是欠薪现象仍未杜绝,依然需要抓铁有痕,接力治理。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急在治标,重在治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好考核指挥棒,是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一大创举。树立考核“指挥棒”,目的在于树立“风向标”,提高思想认识,从严从实考核督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这是我们治理社会难点痛点的一条宝贵经验。然而,责任意识有了,监督问责落实了,“讨薪”是有了保障,但从彻底治理“欠薪”的角度,是不是一试就灵、一劳永逸呢?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揆诸现实,挖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深层原因,多与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仍不健全、解决欠薪问题的制度刚性不强等相关。比如,当前出现的一些欠薪现象,大多集中在建筑建材、加工制造等行业。这些领域,恰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层层转包、层层拖欠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工的权利常被悬置,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督。另外,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把压力转嫁到农民工身上,地方政府或是出于对招商引资的顾虑,或是将企业倚为支柱,从而缺乏主动追责的动力。再比如,出现拖欠工资现象的行业,大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没有建立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正常雇佣关系,因而提高广大农民工的契约意识,强化法治保障势在必行。
农民工讨薪的辛酸焦虑和无奈喟叹,折射着民生难题。除了纳入政绩考核、严格行政问责、加强部门协同,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宽治理视野,从经济、法律、观念等方方面面,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治理体系。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末端追讨问题,还要从源头治理、中游把控等方面入手,拿出“绣花”功夫,层层分解,形成一个治理的闭环。如此接续用心用力,营造守法环境,形成治理合力,才能释放出制度创新的最大效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反对党八股》选段,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4分)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小题1】解释“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一句中“瘦”的含意,分析其实际表达效果。
【小题2】 结合选文意思,“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会给本国语言带来怎样的问题?
【小题3】选文中语言的使用有突出的特色,请就其中一方面作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医文化的海外交流与影响
①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就产生了古代的医学,有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它不仅是古代的东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②中朝两国医学的交往影响很深,公元541年中国曾派医师赴朝,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陆续输入朝鲜,其中有《素问》《伤寒论》《千金要方》等;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另一方面,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也传到我国,如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还有治脚气病的药方也来自朝鲜。中朝两国的医药文化交流到宋代则达到了高峰,不仅有学术、书籍方面的交往,而且中国的医生甚至有入朝被挽留,以及因精于医术而在朝登第入仕者。
③中越的医药交流更早,据《历代名医蒙求》记载,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了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曹州观察判官申光逊通医术,用辛辣药物治愈过越南人的脑痛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韟治病,被称为邹神医,官至宣徽院大使兼太医使。
④约自汉代起中国与印度就有医药之交往。唐僧义净,于公元671年去印度,居住20多年,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本草学、针灸学、脉学等知识;隋唐之时,随佛教的传入,印度医学内容,如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如<千金要方》云:“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其中就含有印度医学的“四大”说;印度治疗眼科疾患的《龙树论》也在中国流传很广。
⑤隋唐时期,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脉学、本草也相继传入。被誉为医学之父的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文化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中国汉代就有麻醉法,美国的拉瓦尔著《药学四千年》书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
⑥15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与欧洲医学交流很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帝国列强文化入侵的需要开始传播于中国,作为传统民族医学的中国医学与涌入的西方现代医学,两者已不属于医学学术的交流,而实际是一场交锋,结果是西方现代医学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中医学则无可辩驳地处于劣势,阵地日益缩小。近百年交锋,今天的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而且临证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要在西医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实行中医的辩证治疗,在根本不知其病于西医属何病、何症的情况下,盲目或随便地辩证施治,现临床已极为少见。
⑦然而,近来中医有所发展,而且重新走出国门。进入80年代后,不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及其在实现“人人享受保健”目标的意义,而且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于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的热潮中。美国几十年前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资料显示,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
⑧“中医热”的兴起,其原因在于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现代医学无能为力,而中医则往往取效;对医疗要求多样化,希望有安全可靠的方法改善体质;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等,都成为重新评价中医的动力。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
(节选自.刘庚祥著《浅说中医中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中医与外国的交流与影响的一项是(   )
A.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如《伤寒论》《千金要方》等陆续输入朝鲜,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
B.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嗥治病,被称为邹神医。
C.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
D.现代社会中,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说明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曾经也传到我国,对我国有影响。
B.唐僧义净去印度,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医学知识,另一方面,随佛教的传人,印度医学内容,也随之传人中国,如著名的《千金要方》。
C.美国的拉瓦尔著书《药学四千年》,作者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麻醉法。
D.进入8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只是世界古代医学中的一种,中国医学不仅是古代的东方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B.现代临床上,已经极少见到中医的辩证治疗,因为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还要通过西医明确诊断。
C.几十年前,美国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说明美国也承认中医学了。
D.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可能也是“中医热”兴起原因之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在距今三千余年到两千四百余年之间。这些没有署名的诗篇中,极为精美地保留了来自民间的朴实的歌唱。那些优美的情歌,非常细致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态,还有一些诗篇咏唱了戌边征战的苦情,更多的篇章表达了享受生活的自然质朴的情趣,也有强烈的对于贪婪的统治者的揭露和讽刺。这些诞生在纪元至少两千多年前的诗歌,犹如天边的太阳和月亮,历经时代沧桑而明华璀璨依旧,它们有异常久远而鲜活的生命力。
在中国,诗歌是一道连绵不断的长流水。由于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诗言志”成为中国人稳定的诗歌观念。在中国,这种诗歌观念不仅熔铸了民族的心智,而且持久有力地传达着民众的情感诉求,诗歌成为表达他们的欢乐、悲哀或者愤怒的最通常的情感方式。基于此,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也总是非常重视诗歌在传达民间情绪方面的特殊作用。各级官员的“采风”之行,其实就是他们了解和倾听民意的诗歌之旅。
从长远的影响看,诗歌的功用不仅在于传达民众的希望和心声,诗歌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从平民到贵族的最重要的审美和娱乐的方式。由于诗歌在历代的普及,它也极大地影响并陶冶了这个民族富于想象和幻想的美好心灵。他们喜爱山水,多愁善感,对大自然充满喜悦和感激之情。单就月亮这一意象而言,它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是永远鲜活而有灵性的。月亮是中国人永远的心灵的朋友。
中国诗歌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它成为中国文化史最为灿烂的一页,也为中国人带来了自豪和骄傲。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诗人,这些诗人创造的无数诗章,组成了一串没有尽头的闪光的珠串。他们于是成为经典,也成为不可逾越的规范。这种无所不在的影响,蔓延到周围的一些国家,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也在域外的许多地方,出现了用汉字写诗的外国朋友,他们也是一些杰出的诗人,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写进了中国诗歌史,包括经典的诗歌总集,如《全唐诗》。
事情到了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威逼之下仓皇无措。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难,也为了强国新民,发起了激烈的文化-诗歌的革新运动。倡导者们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假想敌,他们激烈地抨击古典诗歌的弊端,他们以白话取代文言,以自由取代格律,从而确立白话新诗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场惊天动地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辉煌的、同时又是停滞的古典诗歌的终结,也宣告了自由的、开放的、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现代诗歌的开始。
新诗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新诗在文革动乱结束以后迎接了它的伟大的复活节,这就是通常称之为的朦胧诗的崛起。这个诞生在七十年代末、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的诗歌运动,以坚定地历史反思的精神,以及非凡的勇气,在思想上批判文化专制主义和现代迷信,在艺术上重新接续了五四新诗运动的血脉,点燃诗歌的现代精神的火炬。今天到会的中国诗人,他们不同程度地都参与了这场摧毁精神枷锁、拨乱反正、革故鼎新的艰苦抗争。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出现在距今三千余年到两千四百余年之间,即诞生在纪元至少两千多年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中很多篇章表达享受生活的情趣,另外还有反映战争、爱情,揭露和讽刺统治者等方面的内容。
C.《诗经》中的篇章都没有署名;各级官员的“采风”之行,其实就是他们了解和倾听民意的诗歌之旅。
D.《诗经》因为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所以如同日月的光辉,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以至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我国“诗言志”这种稳定的诗歌观念不仅熔铸了民族的心智,而且持久有力地传达着民众的情感诉求。
B.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不可逾越的规范,而且这还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
C.我国周围的一些国家曾经出现了一些用汉字写诗的诗人,他们的作品甚至收录在我国诸如《全唐诗》等经典的诗歌总集中。
D.为挽救困难、强国新民,新诗的倡导者们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功用和影响,认为新诗更为自由、开放,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传达民间情绪方面有着特殊作用,成为诗人表达欢乐、悲哀或者愤怒的最通常的情感方式,也成为统治者获得民意的有效途径。
B.诗歌影响和陶冶了人们的美好心灵,人们喜欢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它充满诗意,永远鲜活而有灵性,如同人们的心灵朋友一般。
C.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场惊天动地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古典诗歌的终结,也宣告了自由、开放、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现代诗歌的开始。
D.今天的许多中国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现当代诗歌思想领域的艰苦抗争,他们在近代以来的关键时刻,发出了代表时代前进的声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愁是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是对人们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馈。
B.乡愁是一种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每个人在今天读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扑捉的情绪。
C.乡愁是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的一种表达和一种文化记忆。
D.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眷顾,也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一种依赖。
【小题2】(小题2)对“乡愁”的分析,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已逝去的文化岁月和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是当代人对乡愁所拥有的最高真切的感受。
B.古人用文学作品表达出的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这乡愁就成了一种文化记忆甚至是难得的文化的存在。
C.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D.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思乡、怀乡之情古己有之,如李白、苏轼等文学大家就有不少乡愁名句流传至今。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出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其曾有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期盼,可见乡愁产生于距离。
B.传统意义的乡愁指向的是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是真实可感的;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则指向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是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C.文化认同、文化归属传达了对乡愁的全部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乡愁找到自己的“身份”,因而乡愁还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D.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而特定的文化形态就在此时空中形成了,进而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