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阴阳的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更早,西周初年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世界中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最著名的古代阴阳论的论断见于《易传》之《系辞》,《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说卦》把阴阳普遍化,《庄子》中已经有阴阳生成论。
在西周末期,已把阴阳的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庄子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这样就产生了“二气”的观念。《易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不仅提出气分阴阳,也同时强调二气相感。荀子也这样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阴阳的对立互补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
汉代以后,阴阳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汉代思想当中,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天地之气的不同分化形式形态,同时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有高度的关联性,由此发展出一套关联宇宙图式的建构。除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外,五行之间也被理解为相生相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主张:“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新儒学哲学家尤依赖于《易传》的阴阳哲学而不断发展阴阳的世界观。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见之矣。”哲学上是指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感合、相互吸引和配合。清代的戴震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把“道”理解为阴阳二气流行不已的过程。
先秦《管子》中早有对阴阳作用的认识,“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把阴阳看做是自然世界各种现象变化推移的动力和根源。宋代思想家张载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宋代理学家朱熹云:“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所以,阴阳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由此构成的动态的整体变化,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普遍意识,影响到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
宇宙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阴阳彼此为对方提供存在条件,阴阳的相互结合构成世界及其运动。英国汉学家葛瑞汉指出:“正如人们早已知道的那样,中国人倾向于把对立双方看成互补的,而西方人则强调二者的冲突。”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根源于如何处理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中国文明的古老阴阳平衡思维不仅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现代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
张载在谈到对立面关系时指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对立、冲突甚至斗争的结果,最终必定是相反相成、协调配合,走向和解,对立中求统一,化冲突为和谐,使整个世界不断焕发蓬勃的生机。
【小题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8 06: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形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为满足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铁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摘编自《中国桥又有新突破》)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梁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领导人与国务院总理***在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和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上的竞标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材料三: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赣江特大桥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在结构设计上创造4项国内首次,是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B.海外人才队伍力量仍然薄弱,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主要是金融力竞争力不强。
D.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
B.武汉桥梁界在世界创造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表明“中国桥”获得了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C.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精神、技术追求以及对匠人精神的恪守。
D.中国桥常常有新突破。“中国桥”成为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形象,联通中外友谊的国家品牌。
【小题3】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做到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一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夫礼,所以整民也。”“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竞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小题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B.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C.《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的礼的需求。
B.“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D.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春秋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西周人则把礼当做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B.《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六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二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同步而兴。
C.春秋时代,要求士君子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而能专对,孟僖子就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
D.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唯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小题2】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八只猫

黄建国

初秋的一天午后,几个外乡人结伴来到地处关中北端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一个月前还是重要的文物集散地,但是,等他们赶到时,市场却已消散,市面上连几枚普通的铜钱也很难见到了。外乡人相信镇子上仍然有货,便找了简陋的宿处住下,四处走动,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

这天黄昏,几个外乡人走到小镇唯一的街道的尽头,看见一家几乎颓败的门前坐着一位老者。老者面目丑陋,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盹,嘴角淌一溜口水。脚旁一条长绳拴只瘦猫,正在一只肮脏的破碗里舔食。

外乡人眼睛一亮,盯住了那只碗。他们交换了一下眼色,其中一个蹲到碗前,另一个走近老者。“老汉,我们给你五块钱买这只碗。”外乡人用刚学来的北方话说。

老者面无表情,也不睁眼,他的脸在夕阳下看上去像一张皱巴巴的黄表纸。

“十块钱。”外乡人说。

“不,”蹲在地上的那个外乡人说,“五十块。”

老者如同睡着了一般纹丝不动。

“扔给他五十块钱,把碗拿走。”第三个外乡人说。

老者像病中呻吟似的“哼”了一声,把头摇一摇,说:“我的碗不卖。”

外乡人将钱袋子抖得哗哗直响俯身看着老者。“一只烂碗,五十块钱,不卖?”

“笨蛋。”第三个外乡人嘀咕说。他已有些不耐烦,看着两个同伙,又看看正托在山顶上又红又大的太阳。

老者的眼睛张开一条缝。“太阳快下山了。”他说,并不看外乡人,然后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

“一百块。”识货的那个外乡人说。

“我担心我的猫,”老者说,“它那么瘦,卖了碗,猫咋办?”

“这脏猫?又不是名贵种。”外乡人说。

“老鼠一样的东西,一脚能踩死三只。”早就有些愤愤然的那个外乡人说。

“我的猫只吃放在这碗里的食物。”老者说,“你说,我咋能卖碗?”

“好说,好说。”外乡人的头儿说,“我们也很喜欢小动物,我们买你的猫。”

“我可怜的猫啊,他们要买你哩。”老者说,扯了扯绳。

“我们会精心侍弄这可爱的小东西的。”

它跟我相处得没缝没隙,有感情哩。”老者说,很悲戚地叹息了一声。

老者咳了一声,摇摇晃晃立起身,拉扯绳子对猫说:“天要黑了,咱回家呀。”

外乡人的头儿赶紧朝另外两个同伙使眼色。“我们只买猫。”他说。

“买猫。”两个同伙附和说。

“给老汉数一百块钱,”外乡人的头儿吩咐说,“这猫归咱们了。”

老者丑陋的脸在夕阳下显出一种古怪的表情。但是外乡人没有看见,他们只盯着地上那只脏兮兮的碗。

“不过,”老者说,“我这猫可会难为人哩。”

“什么意思?”

“你们要是不好好待它,它会抓破你们的脸。”

“好说,好说。”

“它只要一百的钱。”

“一百?”

“二十张。”

外乡人面面相觑。

两千元买一只快死的瘦猫实在太荒唐。可是,那只碗却又实在太稀罕。他们知道,只有买了这该死的猫,才有可能把碗弄到手。

外乡人付给老者两千元,由那个总是愤愤然的矮个子把瘦猫抱在怀里。

老者在此之前一直半闭着眼睛,他几乎没有看清他面前的这几个人是什么模样。现在,他突然把眼睛睁大了,打量外乡人。他那被浮肿的眼皮包裹着的眼睛原来十分明亮。他的眼光森然骇人。

“哈!”他似哭似笑地叫了一声。

三个外乡人吃惊地望着老者。但老者已闪身进门。两扇门“哐当”一声关住了。

第二天一早,买了猫的三个外乡人匆匆来找老者。他们得把碗弄到手。

外乡人看见,老者仍坐在昨天的那只小凳子上,双目闭合,脚旁的绳子又拴了一只更瘦小的猫。

“我知道你们会来的。”老者说,并不睁眼。“你们昨天买走我的第十八只猫,今天该买第十九只了。”

几个外乡人一言不发。他们互相看了看,又看看老者,然后,仰头看了看远处已经开始凋零的山峦和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外乡人的头儿先走开,另外两个也走开,当天上午,他们怀着羞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小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这一动作细节,其实是老者对外乡人欲擒故纵。
B.小说以“第十八只猫”为题,叙述一位老者卖猫的故事,旨在表达对乡村凋敝的现实的忧患。
C.“碗”是小说的关键意象,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理解主旨的抓手。
D.小说采用顺叙写法,用对话展开情节,层层蓄势,引人入胜,最后解开悬念,引人深思。
【小题2】文中多次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扬州盐商是指明中叶至清末500多年间,由陕西、山西、安徽、江苏、江西、湖广、浙江等地商帮组成的,以扬州为中心从事淮盐运营的地域性群体。扬州盐商不仅将其大本营——扬州打造成为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的园林城市,使之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巅峰,而且推进了准安、盐城、南通、泰州、仪征、南昌、汉口等淮盐口岸城市的近代商业文明;其风雅、奢华、“扬气”的生活方式使淮扬社会发生了变迁,也对华东与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风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
据史料,运盐河(包括通州运盐河和盐城串场河、茱萸沟、仪扬河、淮北盐河等)、大运河、长江、淮河是扬州盐商运销淮盐的主要水路要道,并利用长江支流汉水、湘江、赣江等,及淮河支流涡河、颍河、汝河等,以及洪泽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及其相关支流。这些江河湖泊水道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境内的口岸城市及乡镇连接,形成一条巨大的扬州盐商活动线路。
(摘编自《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二:

(选自《红军长征路线简笔图》)
材料三:
《文化线路宪章》指出:“无论是陆地上、海上或其它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界限,有自己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服务的目标特殊、确定,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可称为文化线路:(1)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2)必须在时空上促进涉及的所有文化间的交流互惠,并反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3)必须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态系统中。”
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构成了交流线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三项基本指标,符合这些指标的交通线路就是文化线路,而那些见证和反映了这一文化交流现象的物质载体及交通线路本身、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等构成了文化线路遗产体系的内容。
(摘编自《文化线路宪章》)
材料四: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有时甚至更为尖锐。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对中国世界遗产造成很大影响。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也对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古建筑群造成了很大破坏。越来越频繁的台风裹挟暴雨,对福建、广东等地的遗产本体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一些不当的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历史村落的格局、环境和风貌,割裂了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和谐关系。城镇化迅速吞噬城市周边的文化景观,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迫使历史城镇的街巷尺度、交通吞吐量、建筑密度及基础设施因扩容而面目全非,国际社会关注的历史城市景观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历史村落人去屋空,历史建筑因缺乏维护而损毁。
世界遗产地面临着巨大的旅游压力。绝大多数遗产地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量就会激增,遗产地面临的旅游压力尤其突出。
(摘编自《童明康:中国为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州盐商以扬州为中心,汇集了来自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广、浙江等地从事淮盐运营的群体,以水路要道运销淮盐。
B.红军长征是指***领导的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根据地的战略转移,先后进行了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役。
C.“文化线路”是有别于“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类型,其定义中包含了自然要素、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而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是其基本指标。
D.中国具有的文化线路遗产十分丰富,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矛盾相较于其它国家更加突出。
【小题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扬州盐商”与“红军长征”两者作为文化线路,都具有线性分布、有一定长度的特点。
B.按照《文化线路宪章》的规定去评估“扬州盐商”与“红军长征”,后者比前者更具有优势。
C.按照《文化线路宪章》的说法,传统的文化遗产类型如历史遗址、城镇、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都可以纳入其中。
D.“文化线路”的提出,引发了不可调和的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加剧了二者的冲突。
E. 材料四中列举的三个方面固然是中国遗产保护与发展面对的挑战,但是如果引起重视,这些挑战是人类智慧可以解决的。
【小题3】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从“扬州盐商”和“红军长征”中选择一个对象,简要陈述其成为“文化线路”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