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八只猫

黄建国

初秋的一天午后,几个外乡人结伴来到地处关中北端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一个月前还是重要的文物集散地,但是,等他们赶到时,市场却已消散,市面上连几枚普通的铜钱也很难见到了。外乡人相信镇子上仍然有货,便找了简陋的宿处住下,四处走动,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

这天黄昏,几个外乡人走到小镇唯一的街道的尽头,看见一家几乎颓败的门前坐着一位老者。老者面目丑陋,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盹,嘴角淌一溜口水。脚旁一条长绳拴只瘦猫,正在一只肮脏的破碗里舔食。

外乡人眼睛一亮,盯住了那只碗。他们交换了一下眼色,其中一个蹲到碗前,另一个走近老者。“老汉,我们给你五块钱买这只碗。”外乡人用刚学来的北方话说。

老者面无表情,也不睁眼,他的脸在夕阳下看上去像一张皱巴巴的黄表纸。

“十块钱。”外乡人说。

“不,”蹲在地上的那个外乡人说,“五十块。”

老者如同睡着了一般纹丝不动。

“扔给他五十块钱,把碗拿走。”第三个外乡人说。

老者像病中呻吟似的“哼”了一声,把头摇一摇,说:“我的碗不卖。”

外乡人将钱袋子抖得哗哗直响俯身看着老者。“一只烂碗,五十块钱,不卖?”

“笨蛋。”第三个外乡人嘀咕说。他已有些不耐烦,看着两个同伙,又看看正托在山顶上又红又大的太阳。

老者的眼睛张开一条缝。“太阳快下山了。”他说,并不看外乡人,然后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

“一百块。”识货的那个外乡人说。

“我担心我的猫,”老者说,“它那么瘦,卖了碗,猫咋办?”

“这脏猫?又不是名贵种。”外乡人说。

“老鼠一样的东西,一脚能踩死三只。”早就有些愤愤然的那个外乡人说。

“我的猫只吃放在这碗里的食物。”老者说,“你说,我咋能卖碗?”

“好说,好说。”外乡人的头儿说,“我们也很喜欢小动物,我们买你的猫。”

“我可怜的猫啊,他们要买你哩。”老者说,扯了扯绳。

“我们会精心侍弄这可爱的小东西的。”

它跟我相处得没缝没隙,有感情哩。”老者说,很悲戚地叹息了一声。

老者咳了一声,摇摇晃晃立起身,拉扯绳子对猫说:“天要黑了,咱回家呀。”

外乡人的头儿赶紧朝另外两个同伙使眼色。“我们只买猫。”他说。

“买猫。”两个同伙附和说。

“给老汉数一百块钱,”外乡人的头儿吩咐说,“这猫归咱们了。”

老者丑陋的脸在夕阳下显出一种古怪的表情。但是外乡人没有看见,他们只盯着地上那只脏兮兮的碗。

“不过,”老者说,“我这猫可会难为人哩。”

“什么意思?”

“你们要是不好好待它,它会抓破你们的脸。”

“好说,好说。”

“它只要一百的钱。”

“一百?”

“二十张。”

外乡人面面相觑。

两千元买一只快死的瘦猫实在太荒唐。可是,那只碗却又实在太稀罕。他们知道,只有买了这该死的猫,才有可能把碗弄到手。

外乡人付给老者两千元,由那个总是愤愤然的矮个子把瘦猫抱在怀里。

老者在此之前一直半闭着眼睛,他几乎没有看清他面前的这几个人是什么模样。现在,他突然把眼睛睁大了,打量外乡人。他那被浮肿的眼皮包裹着的眼睛原来十分明亮。他的眼光森然骇人。

“哈!”他似哭似笑地叫了一声。

三个外乡人吃惊地望着老者。但老者已闪身进门。两扇门“哐当”一声关住了。

第二天一早,买了猫的三个外乡人匆匆来找老者。他们得把碗弄到手。

外乡人看见,老者仍坐在昨天的那只小凳子上,双目闭合,脚旁的绳子又拴了一只更瘦小的猫。

“我知道你们会来的。”老者说,并不睁眼。“你们昨天买走我的第十八只猫,今天该买第十九只了。”

几个外乡人一言不发。他们互相看了看,又看看老者,然后,仰头看了看远处已经开始凋零的山峦和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外乡人的头儿先走开,另外两个也走开,当天上午,他们怀着羞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小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这一动作细节,其实是老者对外乡人欲擒故纵。
B.小说以“第十八只猫”为题,叙述一位老者卖猫的故事,旨在表达对乡村凋敝的现实的忧患。
C.“碗”是小说的关键意象,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理解主旨的抓手。
D.小说采用顺叙写法,用对话展开情节,层层蓄势,引人入胜,最后解开悬念,引人深思。
【小题2】文中多次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9:4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锁
张爱国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闻声下床,披衣拉门,满嘴像是含了火药:“叫!叫!深更半夜叫你娘老子丧啊!”
歌声戛然而止。旺儿娘点上灯笼,来到院门口,一把梅花牌大铜锁,静静地挂在院门上,发着冷冷的光。旺儿娘摸了摸,冰凉,又仔细看了看,确认没被动过手脚,就走到西厢房门口,轻轻敲门,声音也柔了:“梅儿,睡了吗?娘能进吗?”不待搭话就推开门,跨进满屋流水般的月光中,嘴里像是含了蜜,“梅儿,娘就是看看你这火盆,有火不?冻着梅儿不?”
“火旺呢。”梅儿从被子里探出头,声音细得仿佛吹口气就断了,“娘快睡去,天冷。”
旺儿娘“嗯”着,却提着灯笼在床边、柜子前走来看去,又到后窗前,银盆样的月亮就悬在窗头上。旺儿娘吁口气:“这月亮,太亮,晃得梅儿睡着不?”
“管它呢,头蒙着,不见它。”梅儿又蒙到被子里。
“梅儿,娘和你商量个事,这窗子,招风,又惹月亮,封了吧?”
“娘说封就封,听娘的。”梅儿在被子里直哆嗦。
旺儿娘给梅儿压了压被脚,轻轻关了门,又走到院门口,梅花大锁还冷冷地吊在门上,才放心地回了自己的屋。后窗其实根本就不是窗子了,只是手指宽的一道缝——旺儿爹死后的第二年就封上了。窗外,满天满树满地的月光,白花花,白天一样。黑压压的竹子,一个挤一个,你吵我闹,窃窃私语。“你们又在讲啥呢?讲笑话吗?啥笑话啊?还是我给你们讲的老笑话吧……”旺儿娘笑了,又开始给竹子们讲起了笑话。
第二天,天还没亮开,旺儿娘就端着热腾腾的荷包蛋,推开梅儿的门,声音还是柔的:“梅儿,来,趁热吃。”梅儿要起床吃,旺儿娘非让她坐在床上,喂她吃。吃到第三个鸡蛋,梅儿轻轻咳一声。旺儿娘慌了:“梅儿,鸡蛋凉了不?娘给你再热热去……”
“娘——”梅儿一把捂了嘴,掀起被子盖到头上,“嘤嘤”哭起来,“娘放心,我就是娘的闺女,一辈子都是,一辈子不离娘……”
天黑时,旺儿娘终于用泥巴将梅儿的窗子给封了,一道缝也没留,接着在窗下架火驱湿。梅儿走来:“娘,先洗了手吧,我来烧。”
“哟,我们梅儿细皮嫩手的,可不敢碰这个啊。”旺儿娘笑了。
“娘要不是整天水啊泥的一把抓,一定比梅儿还细嫩呢。”梅儿也笑。
旺儿娘直盯着腾腾的火焰,她的旺儿正在火焰中。“儿呀,看你媳妇,美人啊,你怎么就没福气呢。”旺儿娘抹一把眼,没有泪,“旺儿,不怪娘对你媳妇看得紧吧?旺儿,你不像你死鬼老子,他和娘还一起过了二十一天,往后还有娘到地下陪他呢。你呢,和梅儿一夜夫妻也没做成。娘不想梅儿走下一家,娘不想我旺儿永远一个人孤零零在地下啊……”
冬去春来,又一个月夜阑珊,满世界弥漫着花香,什么鸟已在竹林里放开了歌喉。“畜生也会失眠吗?”旺儿娘坐在床上,嘀咕着。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跳下床,一把拉开门闩。
锁住了梅花娇脸颊
锁住了梅花十五个秋春和冬夏
旺儿娘一激灵,愣住了。
锁不住梅花香儿幽自发
锁不住梅花心儿出墙闼
旺儿娘浑身颤抖,拉开门,快步走到院门口,一把抓过冰冷的梅花锁。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梅花傻,傻梅花……
旺儿娘呆呆地站着,双目微闭,鼓胀的胸,两只兔子一样,愈发跳得厉害。
柔柔的手帕轻轻擦过旺儿娘的眼。旺儿娘一怔,睁眼,梅儿泪眼婆娑:“娘,你流泪了。”
“没……没,都十五年了,娘没泪。”可是那泪水却线一样地流。
“娘,我才知道,这歌,不是给我唱的。”梅儿轻轻揽过旺儿娘的肩,手指轻轻梳理着旺儿娘瀑布般的黑发,“娘,他,他怎么老是唱梅花?”
“梅儿可知,娘……娘的名字?”旺儿娘突然狠狠拍打着那把她抚摸了无数次的冰冷发亮的梅花锁,“我才记得,我的名字叫梅花,梅花就是我啊……”
两个女人,一个十六岁,一个三十二岁,抱作一团,哭成一片。
(节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梅花锁”非常巧妙,一语双关,它既指冰冷发亮的梅花牌大铜锁,也指梅花(即旺儿娘)关锁住梅儿,也关锁住了自己。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月亮、竹子、竹林,立体勾勒出一幅唯美清幽、闲适恬静的夜景图,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
C.小说两次写到了旺儿娘抹眼,第一次无泪,第二次泪流不止,是因为回首多年前的悲伤往事早已欲哭无泪,后来却被歌声惹怒而痛苦。
D.小说中的旺儿娘命运悲苦,丈夫早逝,儿子夭折,在专为她唱的情歌声中,她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凭借对亡夫的忠贞而选择了拒绝。
【小题2】小说多处引用了歌词,请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中的“可成一片”,充分显示出两个女人的悲苦,但是哭过之后呢?梅花将会怎么对待梅儿?是继续关锁梅儿还是会放梅儿走?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探究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蹄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每次看到这个18A的门牌还都认生:这是家吗?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儿地膨大。小村被襄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50万元人民币,住一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靠出租房为生,过去叫“吃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本家有位六叔,新中国成立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年清福。后来遇上土地改革,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帽子牢牢戴在头上。“文化大革命”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1969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喊了几声没人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一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年轻人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上年纪的跟不上,月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儿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竟摊上了许多好事。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一半。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儿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自己种莱都合算。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不听讲领了就走——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有时也跟大家分享。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石窝窝忙分辩,不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喊咱爷爷呢。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500张,给50元工资。8开的16开的画片,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有钱的,半天还没发100张。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石窝窝开了窍,见就发,天女散花,500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一天50元,十天500元,一个月1500元,顶过去一个民办教师的月收入呢。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他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有人说他,脱了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窝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和身份转换感觉如同做梦,说明这种变化和转换来得太突然、太迅猛,也太不真实,所以让人难以置信。
B.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
C.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心靠出租房为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D.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许多好事”,能“创收”,有便宜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小题2】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评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评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唤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是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小题1】鲁迅原名__________,他用这一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__________。
【小题2】周作人的地位为何不能和鲁迅同日而语?
【小题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鲁迅。
B.知识分子应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C.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
【小题5】文中作者认为“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请结合由此联想到的其他作家作品,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式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失去的家园
王方
(1)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桩旧事。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青海电视台专题部做编导,每天进出电视台的大门,都会见到看门的王大爷,台里人称“王爷”。王爷多大年纪不知道,留了一把老长的花白胡子,讲一口青海方言,很多话我都听不懂。
(2)有一天下大雪,我要跟摄像出去拍片,但到早了,就钻进门口的传达室取暖。传达室里就我和王爷两个人,我们围着一个火炉,金黄的火苗在炉膛里跳动,炉子上一只被熏得乌黑的大水壶在突突地冒着蒸汽,屋子里有很浓的烟味。
(3)王爷拢着手靠在椅子上打瞌睡,我无所事事,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发呆。忽然,身后的王爷咳嗽了一声,用青海话问我:“尕娃,你兹老家那咋的?”
(4)我漫不经心地说:“南京的。”
(5)王爷突然从椅子上直起身来,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了一道光亮,他突然来了精神,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的老家也是南京的!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在我面前的这个老人绝对是一个地道的青海人。
(6)可是他认真地说,我老家是南京的,600年前被朱元璋皇帝从诸子巷发配来的。
(7)我吃了一惊。他说的是一个600年前的家园。
(8)青海自古就是充军发配的荒蛮之地,除了我父母一代是带着一颗红心,听党召唤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援边疆建设的,其它朝代这里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直到现在,提起青海还是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古诗云:“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怎一个荒凉。
(9)一个家族数百年前被发配到这片荒凉的高原上,他们沿着湟水谷地一直向上,然后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慢慢把根深深地扎下去。一代又一代人,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脱胎换骨,吃米的变成吃面的,吴侬软语变成了西北的方言,曾经细腻的皮肤被凛冽的风沙吹得日渐粗糙,直到没有人再能辨别他们本来的面目。
(10)但是他们心里还有一个“老家”,一条在时光中已经斑驳模糊的诸子巷。他们是被流放的,是被逐走的,他们有自己曾经的家园。
(11)几年以后我来到南京,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我根本找不到那条诸子巷的遗迹,它或许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今天的南京对那个老人已经毫无意义,他的家园在六百年前就失去了,那个家园只在他的心里,现实中这条诸子巷是否存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12)有意思的是,我南京最好的朋友,他的家族也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家族,他们是为朱元璋墓明孝陵守陵的四大家族之一,600年里,南京城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兵灾动荡,数次屠城毁灭,但他的家族始终遵守诺言留在这座城市里,直到今天,从未离开。
(13)六百年过去了,他们曾经守着的明孝陵成了最著名的景区,他们也不再守着那片地方,但他们一直在这座城市,他们世代相守的那个诺言,似乎已经失效,他们的诺言已无所相守。
(14)600年前,那个被放逐的家族满怀创伤踏上前往西北的路途时,他们也许就意识到再也回不来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将“老家”变为内心的图腾,铭刻于记忆的深处,在心里珍藏了六百年。
(15)这个根不是现实中的,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归宿。
(16)如今,我已经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七年,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我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它或许会成为我的女儿在内心的家园,不管她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这里都是她的家。
(17)有时候,我会在偶然间想起那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想起那个下雪的早晨,想起那膛炉火,在我的记忆里,那膛炉火从未熄灭,因为在那个早晨,我在炉火边听一个远离故乡的人讲述他从未回去过的家园。
(选自2017年9月《新华日报》)
【小题1】开头叙写与“王爷”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5)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家园”的含义。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