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形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为满足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铁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摘编自《中国桥又有新突破》)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梁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领导人与国务院总理***在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和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上的竞标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材料三: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赣江特大桥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在结构设计上创造4项国内首次,是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B.海外人才队伍力量仍然薄弱,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主要是金融力竞争力不强。
D.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
B.武汉桥梁界在世界创造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表明“中国桥”获得了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C.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精神、技术追求以及对匠人精神的恪守。
D.中国桥常常有新突破。“中国桥”成为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形象,联通中外友谊的国家品牌。
【小题3】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做到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一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0 10:5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綿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延南京文士至自家苑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
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膺腹,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杨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缴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极宏丽”,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镇将庄园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文焕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復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位。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王世贞对魏国公南园的景致做了详尽描绘,将惊叹和艳羡的心情表露无遗。
其次,建于朝廷赐第之上的勋臣园林,带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由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烦琐的象征主义”,故勋贵世居京城,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因此,那些传承百年以上的勋臣赐第内的园林就具有了非凡的神圣性,昭示着“不是策勋麟阁后,谁应开第凤台中”的贵族风范。这种风范显然对文士具有相当的震撼力。
由于武官园休建造水准日趋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些勋贵武官们在修造园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和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人对雅致文化的垄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文化地位。
(摘编自秦博《明代武官造园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代,因为文人倡导修造园林的活动,所以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
B.为了展示与炫耀自家园林,勋贵武官多开放自家庄园,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
C.将门花园一改文士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这使士大夫开始重视武官的品位。
D.勋臣造园时,将文人的风雅与勋臣的贵重结合,建造出令文士惊叹的园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着重从借重身份、不吝财力这一角度论证,揭示勋将能树立起自己文化权威的原因。
B.文章引用唐顺之和史继书的话,是为了论证勋贵武官修造的园林花费巨大,非常豪奢。
C.文章引用了不少明代文人的言论,这些内容的引用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有说服力。
D.文章对勋贵武官效仿文士造园行为的背景一带而过,主要论证了该行为成功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勋贵武官不具备相当的财力优势,就无法建造出富丽雄奇的私家园林。
B.在京勋贵和边关将领修建园林的风格不同,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和身份差异。
C.明代之所以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是因为勋贵园林的建造水准很高。
D.勋贵园林具有神圣性和贵族风范,因此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

同类题2

特别的礼物

郁葱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八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会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给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

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的生日者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捐献给他的。
B.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D.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小题2】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3】小说倒数第三段,作者设计了“我想要你的心”这句话,它在全文中有何妙处?请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那个下午天气半阴半晴,始终有一些云层缭绕在碧蓝的天空上。太阳被云层挡住,照不到地面。长命刚出家门就不顺心。长命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饮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
收泔水有一点讲究,大餐馆里的泔水都是关系户,长命挨不上边,剩百十家小食店小餐馆。带着沮丧的情绪,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
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围着白围裙的小老板正在煮面,看见他来,说:“你又这样早来?没啥泔水的。”
长命笑了笑,伸手去衬衣口袋里掏支烟递过去,说:“有一点算一点吧,来迟了,大家又该争起来。”
小老板叼起烟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还怕和别人争。”
厨房里只有小半桶潲水,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长命腾了泔水,把桶还回厨房时,小老板刚好端一碗面递给女人。长命拍着手出来,看见女人低头吃面,女人穿得时髦,是一个漂亮的少妇,她吃面时尽力张大嘴,怕面把口红沾去。长命在店里站了一小会儿,女人留意到他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快速睃他一眼,又一次本能地避向墙边。
长命不明白这样一个漂亮的女人,她的眼神和表情为啥比别人更恶劣,更难以接受。他瞬间就做出了一个让自己都吃惊的决定。他再一次掏出烟来,递给斜倚在门边的小老板,自己也点上一支,然后坐到女人的对面。
长命看见小老板的脸上呈现出一点坏笑,他想小老板一定误会他坐在这里,是想多看两眼这个漂亮的女人。
女人吃面的动作小了许多,每一口都只夹起两三根面条送进嘴里,艰难地咀嚼,仿佛吃的不是面,而是中药渣。女人现在不敢再看长命,拼命低了头,抵着墙壁。女人尴尬的状态让长命心里舒坦了许多,他需要的效果达到了,正准备站起身时,女人却先站了起来,付过钱匆匆走出面馆。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还剩大半碗面,长命把面端了,倒进潲水桶里。小老板来收碗,小老板脸上的坏笑更明显了,忍也忍不住。长命想这误会又深了一层,就算没一点泔水,他也不会逼别人剩下半碗面的。误会让人讨厌。
长命并不解释,这是没法说清的事,他只招了招手说:“给我也来二两面。”
小老板把面煮上来时,脸上还挂着默契的笑。长命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五元钱,把面钱付了,然后他看着小老板,也笑了笑,端起碗直接走出去,把二两面全倒进了潲水桶。他还碗的时候看见小老板的笑全部僵在脸上,尴尬地站在那里。
什么事都没办法解释,长命只怪自己把事情弄糟了,他要二两面并不是赌气,他仅仅想让小老板明白,他坐在女人对面并不为那一点潲水。
长命骑着摩托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潲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长命后来把车停在新华书店宽大的橱窗外,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虽然这个女人并不太漂亮。快是关门的时候了,书店里除了慵懒的售书员,只剩下这一对沉浸在画册中的母女。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在那里,他能听见她们说话。
他听见女儿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女儿说:“现在是什么季节?”
长命想,真是秋天来了,难怪风冷得不同。
女儿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女儿说:“谁会需要?”
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小女孩看到长命,嘻嘻笑起来。长命看出小女孩的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跳得厉害,他的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想他回到家里还得把这好心情给延续下去。他努力在脑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
(《光明日报》,2016年7月8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长命收泔水后的见闻和感受,表达对底层劳动者辛劳与苦痛的关注与同情,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B.小说开头描写天气半阴半晴,云层挡住太阳的阴沉、压抑景象,为下文展现长命不如意的遭遇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C.小老板脸上的坏笑令长命产生的误会,长命掏钱买来二两面,然后径直把面全部倒入潲水桶,这一举动让小老板十分尴尬。
D.小说动作描写简洁传神,例如写面馆里那位漂亮女人“睃他一眼”“避向墙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对长命的嫌弃与怨恨。
E. 小说成功描写了长命的心理活动,清晰表达了长命的感情发展脉络,这对于刻画长命的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长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那位母亲说长命是需要秋天的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我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宇,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彩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的消息。一天被逼无奈,我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嘛!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么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游说B.说和C.话说D.学说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人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小题3】分析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之间先后顺序的联系。
【小题4】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梅花美在哪些方面?
【小题5】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