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且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这一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系,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儒道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是由于“礼”的出现。
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似乎是“礼”。西周时“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仁”中,“仁”应该是核心,“礼”是依据手段。
B.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伦理感和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
C.管仲属法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
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能发展;“无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家走向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
B.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化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
C.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化,而老子强调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精神自由,走向政治文化的反面。
D.老子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痛恨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采用逃避策略,因此道家思想是柔弱无力的,必将被历史淘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1:2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飞船的回收,是事关整个飞行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回收着陆系统由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装置、伞舱排水和标位7个子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运动姿态,减低其下降速度,最后通过着陆缓冲等手段保证航天员软着陆;为返回舱提供闪光和海水染色两种标位手段,研制防止海水侵入主伞舱的装置。
808所的葛玉君推算出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着陆缓冲系统,光靠降落伞把返回舱减速到2米/秒的速度,伞的面积必须达到14 600平方米。这样大的降落伞,即使整个返回舱也装不下。
伞系统工作时,先打开引导伞;引导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然后由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再由减速伞带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80米/秒逐渐减到15米/秒。但是,即便是这样,航天员落地也会被礅个半死,怎么办?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一个γ高度探测仪,当飞船距地面一定高度时,γ探测仪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的速度减到1~2米/秒。
γ高度探测仪具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论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来准确测量距地面的高度。但γ高度探测仪也十分复杂。刚在返回舱上应用时,第一批试验下来,葛玉君和队员们全都傻眼了:不仅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而且测量趋势还不对。理论上,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高度探测仪工作时点火高度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可是γ高度探测仪的实际工作情况却相反。
这样的试验一连做了几个月。从夏天到了秋天,葛玉君等4人一直住在朱庄试验基地。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对比着做,可是这两种情况下,γ高度探测仪测出的数据就是不一致。原因何在?一次接一次地试验,困扰他们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走投无路的葛玉君只好请来专家当外援。专家往试验场一站,几次对比试验下来,便提出疑问:是不是动态试验接头处的一麻袋棉花在作怪?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是它呢?原来,做动态试验时,怕接头掉下来砸到下面的返回舱大底,所以特意放了一袋棉花用来减震。而静态试验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对γ的反射性特别强,所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γ高度探测仪的脾气算是摸准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
B.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γ探测仪指挥点火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就越低。
C.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亦然。
D.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未必。
【小题2】下列对“γ高度探测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准确测量飞船距地面的高度。
B.能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
C.能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速度减到1~2米/秒。
D.安装在返回舱底部,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精确测量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是飞船发射成功的最终标志,我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返回技术的难题。
B.保证航天员安然无恙地软着陆的飞船落地速度是1~2米/秒。
C.飞船回收着陆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气动力减速技术、控制技术、火工技术等领域。
D.在目前条件下,降落伞将返回舱减速必须逐步进行,在将来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大量人口以都市为中心会聚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市文化在市民中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某种文化上的统一体时,城市本身的形象便形成了。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雅典以辉煌的卫城建筑、伟大的苏格拉底构筑起了这个城市的形象;“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城市形象显示着城市的个性,也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反过来看,靠着这种凝聚力,一个都市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才会有更加鲜明的城市形象。

有些建筑成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如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北京的天安门等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但这只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这些“硬件”还远远不是城市形象的全部,甚至往往还不能算是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在于它的动态的、富于活力的“软件”部分,就是一个城市中的人文氛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只是杭州形象的不变的底色,而真正的城市形象却是在人文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气象和风骨。那些最有生命气息,最能够感染人、影响人的“软件”部分,还表现在城市的娱乐文化方面。从古罗马的大竞技场到现代城市的大型体育馆、歌剧院、休闲广场等,都体现出娱乐活动在一个城市形象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

一个城市是否繁荣,是否有内在的活力,就是看它的市民是不是为它感到自信和自豪,是不是真正与这个城市的传统、精神一体化了。小说《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两名卖粪的挑夫商量道,今天的货卖完了后就喝口水,上雨花台看落照去。后人感叹,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就是说,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气象已渗透到包括菜佣酒保在内的普通市民的精神深处。市民身上共有的气质决定了城市的文化气质,而城市文化也反过来感染着市民的整体气质。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大信息量生活模式的到来,城市文化对城市市民精神趣味的引导作用似乎在逐渐消退。市民的生活方式变得时尚化,有了随机发展的趋势。由于其随机性,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必然发生改变,变得破碎和模糊。当市民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没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城市形象概念,只有不停地随波逐流变换风气的时候,对这个城市的爱必然逐渐淡漠,甚至无法对城市本身产生最起码的关注,冷漠与游离便是在所难免的事了。这个趋势,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摘编自《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伟大的城市都有着鲜明的城市形象,这是古代城市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B.地标性建筑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
C.城市形象的内涵包括建筑、人文氛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市的人文氛围。
D.市民的共有气质对城市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文化气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时空两个方面,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城市形象”的产生过程。
B.文章阐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凝聚力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其相互影响的特点。
C.文章用“硬件”“软件”的说法,对其代表的建筑、人文氛围和娱乐文化进行了论证。
D.挑夫的故事显示了南京古城的文化底蕴,是市民气质与城市文化互相作用的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其特有的都市形象出现之后,特有的文化统一体也就形成了。
B.西湖山水的确是杭州形象的外在名片,但是其气象风骨才最能体现它的城市形象。
C.在城市形象中,最有生命气息,最能感染人、影响人的“软件”部分就是娱乐活动。
D.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可能使城市文化破碎和模糊,作者对此表达了不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所说的中华文明,是以汉族(前身是华夏族)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财富。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并非没有矛盾,也时有兵戎相见。但各民族之间在怀有敌对情绪的同时,又有一种凝聚力把他们联系起来,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没有中断过。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凝聚力,是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仰慕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礼乐教化,希望分享汉族的文明成果。就汉族的统治阶层来说,固然有不少人怀有“夷夏之防”的民族偏见,但也有一些明智的统治者和士大夫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主张对蛮夷戎狄采取怀柔和包容的政策。正是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一种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所以双方的矛盾即使激化也不至于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相继起兵反晋并建立割据政权。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虽然也不免对汉族人民实行歧视和压迫,但并不反对华夏传统文明,甚至还延用了一批汉族士人来治理国家。鲜卑拓跋族后来统一了北方,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更是大力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南朝梁武帝时,陈庆之奉命出使北魏,所见所闻使他十分感慨,回朝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五胡乱华”后的民族关系,与欧洲中世纪蛮族入侵并颠覆罗马帝国的民族关系,可以说情况迥异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唐宋之后,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契丹、吐蕃、回鹘、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在传统中国境内建立过地区政权,元朝和清朝还建立以蒙古族和满族为主导的统一王朝。但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在文化认同指引下的民族融合和同化这一历史过程。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史,雄辩地证明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并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先秦文献和金文中提到的“万邦”“多邦”,即指规模大小不等的一些邦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连年的战争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各国人民希望统一,过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社会改革,国富民强,终于在秦始皇登王位后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权力结构。在某些时期,虽然也曾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两千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形势演变而有所变化的。正是由于有着一个能够统御全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才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连续性发展,不至于随着改朝换代而分崩离析或面对外来侵略势力时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封建专制主义有压迫剥削人民之恶,理应受到批判,但它维护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应抹杀的。
意识形态是文明的主要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儒家的宗师孔子虽然生活在邦国时代,但是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邦国。他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主张用“仁”“礼”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的思想在他生前未能受到列国统治者的重视。但在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之后,历代的统治阶级都认识到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需要儒法两家学说并用的。自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被提升到“国教”“道统”的地位。儒学不仅是读书人追求名利的敲门砖,而且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国民性。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学说在塑造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是相当巨大的,它是中华文明能够经历沧桑而保存本色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
(选自林甘泉《帝国兴亡与文明传承》,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族、华夏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财富的创造者。
B.虽然有不少汉族统治者怀有民族偏见,但他们也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
C.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虽然也歧视和压迫汉族,但他们并不反对华夏文明。
D.元朝和清朝不仅没有改变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过程,反而消解了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高屋建瓴,从三个方面逐层介绍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原因。
B.第一段从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角度论证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以秦朝为例,说明封建专制主义对维护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提出论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强化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依靠汉族官僚地主,推行汉化改革,说明他们反对歧视和压迫汉族。
B.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不会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是由于双方都有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
C.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各民族之间有凝聚力存在。
D.孔子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学与理学

刘晓东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礼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产生君子意识。不是只求做良民,更要做君子。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一些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这是我们对礼学和理学的大致划分。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persona),并且这种“人格面具”也不是只有一套,而是有若干套。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却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恰如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一旦出现新的问题,皇帝便召见懂礼的人议礼,各抒己见,力求把涵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并进行解决。但是唐代以后,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以至于不仅是礼的制度应该有变化,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由此,理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了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首先,将应然变为自然,礼学是应当这样做,到了理学,是你自愿地很自然地来这样做。其次,变治世为治心,把礼学的治世变成了个人精神的修养。第三,变外铄为内拓,把外部对人的影响变成自己内心向外的拓展。第四,变行相界为本体界,实际上就是把礼学哲理化。这些就是理学对礼学的改变。

两千多年的礼学与理学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尤其是礼学,让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我们不能认为礼学与理学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它对我们整个民族性的深层次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礼学与理学建立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美德,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公共道德,中国是把私德夸大作为公德,这是咱们中国化的。我们中国传统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这固然很好,但是这个路走起来相当漫长,我们应当有一个公共道德的标准。

(摘自《光明日报》2016.1.4,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礼”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识的一项是( )
A.礼从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使人不断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完善的人格来改变自己原先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B.礼是我们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它是由外部慢慢渗入人精神心灵内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
C.礼作为“人格面具”有多种形式,意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时,恰当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
D.礼通过对人进行教化,使人不仅要做好良民,更要做好君子,但礼有局限性,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银子和精神依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向是(  )
A.理学是从礼学转化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断出现以往礼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礼的制度就当有所变化,理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B.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没有提供的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类似“天赋良知”的观点提出以后,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也就随之消除了。
C.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凭借人的“自省”精神,向内去观察自己,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D.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它把硬性要求变为自愿,把巩固社会秩序变为提升个人修养,把外部对自己施加影响变为自己内心向外部拓展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在《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提到两本理学著作——《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意在点明他的身份和思想:捍卫封建道统,崇尚孔孟之道。
B.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约束限定自己,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他希望以此来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社会局面,重建社会秩序。
C.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代表着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这意味着礼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理学从此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D.礼学与理学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式美德,把私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固然很好,但我们仍然有建立一个公共道德标准的必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小题1】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