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有着制约作用。但要做到“民心相通"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美国学者亨廷顿有“文明的冲突”理论,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按这个理论来看,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要获得国家间的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凡乎不可能。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丝路文明重要遗存敦煌吐鲁番文献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敦煌、吐鲁番成了中外文化交汇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 总数约3万号。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怯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 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
当时丝路沿线流行的种种宗教信仰,几乎都在敦炫吐鲁番文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表现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这些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也不乏祆教、摩尼教等源自西龙的丝路沿线地区流行的宗教文献。特别是一些双语并存的宗教 文献,往往蘊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元朝时新疆地区虽然渐趋伊斯兰化,但仍有许多回鹘人保持着传统的佛教信仰,像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不少残叶的天头、行间都带有回鹘文批注。
敦炫地处西北边陲,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敦煌文献中 保存有翻译成吐蕃文的《尚书》写卷和《春秋事语》写卷,以及出自唐代翻译大师吐蕃僧人法成的汉、藏文经卷,堪称汉、藏文化交汇融合的难得佳证。大唐君王倡导宗教和谐共生,儒、释、道逐渐从三教争衡趋向三家融合,如唐玄宗“御注”的《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炫文献中都有发现。敦煌本是佛教俜播的重镇,佛教文献固然是敦煌文 献的主体,但也保存着许多儒家、道家经典,像藏经润出土的一些《道德经》唐写本甚至 出自僧人之手。
敦煌藏经洞除了有大量雅文化书藉外,还有几乎以原生态形式保存下来数量至夥的俗文化写本,如最早的词集《云谣集》,古代讲唱文学作品‘‘变文”等。雅俗文化在敦煌文献 中有着密切参透与融合。如久已失传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虽出自文人之手,但由于其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在当时脍炙人口,还被当作敦煌寺学学生的教本。雅俗文化的融合,使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可从中获得启迪。
总之,敦煌吐鲁番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各异,但文化的交汇、文明的融合绵延千载,一以赏之,推动着丝路沿线地区的多样化发展,呈现出不同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的丝路精神,这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好“民心相通”工程,能更好地解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问题,促使沿线国家团结起来。
B.敦煌吐鲁番文献数量庞大,涉及多种文字,包栝多个国家多种巳失传的民族古文字,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接与交流,交汇共存。
C.敦煌吐鲁番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外,也有祆教、摩尼教等世界各种宗教文献,反映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
D.敦煌吐鲁番文献所反映的文化交汇、文明融合的状况,所表现的丝路精神,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借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中外商人在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奔走,东西方文明也在这里碰撞融合,敦煌吐鲁番文献正是这些文明交流交汇的实物见证。
B.《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的天头、行间带有回鹘文批注,可看到元时吐鲁番地区佛教气氛之浓,和新疆其他地区趋伊斯兰化不同。
C.敦煌文献的主体是佛教文献,也有许多儒家、道家经典,其中一些《道德经》还出 自僧人之手,可见懦、释、道三教融合的情况。
D.敦煌吐鲁番文献保存了古文化面貌,它几乎以原生态形式保存了大量俗文化写本,如最早的词集《云谣集》、讲唱文学作品“变文”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文明遗存的敦煌吐鲁番文献说明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念的偏颇, 揭示了丝路沿线国家间获得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的可能性。
B.据唐玄宗“御注”《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煌文献中的发现,可窥见唐统治者的宗教态度,宗教在国家治理中开始产生影响。
C.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通过敦煌文献可以看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以及汉文化自身的一呰思潮的调适整合。
D.对敦煌文献中雅俗文化互相渗透与融合的研究,可为我们解决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 的转化问题提供借鉴,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5:2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

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表格为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注):1A=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

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

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

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样本中 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 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由心生

叶梅

夏日渐远,但莲香犹存,仿佛传递着某种声音和气息。悄然地开放,淡定地摇曳,从容地结果,莲的芳香不论季节,皆因莲由心生。

这个夏天,因为不时向往着观音山。而心中莲花盛开。观音山在东莞樟木头,方圆数十里,虽然离现代化的城市相邻,却是远离尘世,独有自在风景,也吸引着远方的人。

在听说观音山之前,我也曾走进过东莞,在人们的传说里,这个以加工业吸引了无数打工者的地方,年轻而又浮躁,但待我去到这座南方的城市之后,却颇感意外。只见街市上宽敞明亮,空气中散发着花香,小孩子们奔跑在绿树成荫的人行道上,老人相携而行。当然,行走的还是年轻人居多,他们的脸上写着朴实、稚气和憧憬,都说普通话,又都带着着各自不同的方言,虽然大多来自乡村山寨,但眼下衣着时尚简约,已然有了城市的种种味道。

在东莞所见的风景,有一道是这些年轻人上下班的情景,在通往厂房与车间的大道上,青春的人流波涛汹涌,一时间不由让人觉得,似乎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那些乡村和城市的年轻人都涌到这里来了。看得人心里怦怦作跳,为蓬勃的青春活力,弹跳而起的双腿:为他们扶肩而行,正在追逐或将要实现的梦。

然而,更多的时候,东莞却显得安静。没有我想象中的机器轰鸣,倒是在一些街道旁的树丛中,偶尔可以听见鸟儿的啼叫,甚至还可以眼见小小的它从树枝上飞下来,低着头在草坪上觅食,可爱的小嘴东一下西一下,见了人也不惊慌,只是优雅地飞起来,不高不低地站在枝头,与打量它的人平静对视。

后来知道东莞有一座观音山,未去之前,因为对东莞的印象,心中的观音山自然让人增添了向往。金秋时节,得以登山,果然见识到这山的秀美与灵性。

观音山之得名,相传此山为观世音菩萨初入中土时首次停留之地。山顶自唐代以来建有古寺,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并有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说,千年香火不断。观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引渡众生,在尘世中专司教化、救苦救难,早期形象为男性,但自西域传到中国之后,渐渐化为身披白衣手捧甘露的女性,深得中国人喜爱,凝聚了中国人的衷情期待与智慧想象。

因地域的不同,有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观音老母的不同称谓;有手提鱼篮,或怀抱婴儿,或端坐莲台的不同形象;如妙善公主在河南、鱼篮观音在陕西、白衣观音在杭州、南海观音在普陀,从古至今代代流传,化为乡土经典,包括小说、戏剧、诗词、绘画,而所谓佛在心中,最美的观音其实就在人的心里。

观音山被人们称为南天圣地,百粤秘境,生长和繁衍着近千种野生植物和300余种野生动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近年来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佛道文化为一体。开发者潜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家园的构建,已将诗词书画与观音山的自然树木相偕相生,与《人民文学》《诗刊》《书法报》等名刊联手多次举办文化活动,天下文人墨客竞相施展,佳作频频,十年间积淀已深,山则更高,林则更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家有关部委多有褒奖,莲香浓郁。

观音山顶端立着净高三十三米,重达三千多吨的花岗岩观音圣像,背靠蓝天,俯瞰大地,周围环绕着慈云阁、藏经阁、三圣堂、祈福苑、感恩湖、古树博物馆……,数年间,曾经的荒山重现灵气,如果有心,可以感受到向佛的宁静祥和的路径,感受到大自然的慈悲和愉悦。

人们常常叹息,在现代化带来目不暇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却时时惶惑于精神的匮乏。传统文化与乡村不断消失,贪婪驱使着无知的追求,诱惑如一个个深藏的陷阱,吞噬着人们的良心,人生脚步匆匆,追赶时间、金钱和利益,却放弃了身边的幸福,待到终了如一梦,方知过眼烟云。所谓人心不古,忠义不再英雄,善良不再美德,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你不在我身边,而是我们面对面,心却相隔很远,远到不可捉摸、不可探测的天边。

这或许不是某一个人的感受,而是当代人的无奈。太多的疲惫,太多的纠结烦恼,太多的紧张焦虑,身心交瘁,茫然无措,幸福在哪里,栖息之地在哪里?观音山,曾经的荒山,或许正是一些寻找心灵出路的人,执着地探求,才使得而今有了灵性。于是,在山的静谧之处,有风吹过,飘诵着佛的声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多密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即智慧,波罗为彼岸,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自然之中感悟人生,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在观音山的丛林里,是要行走的,要聆听天地之间的无数细语:有风声,有雨的嘀嗒,有鸟儿清晨的第一声婉转,有树叶沙沙的对话,有小蛇的滑动,有竹节向上的奔拔;还有水,无穷变化的水,哗哗的,潺潺的,叮叮当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轰轰烈烈的……都在那端坐莲台的观世音慈祥目光的注视之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

所有的生命,无论高山流水,还是花草树木,无论飞鸟虫兽,还是老龟小鱼儿,无论城市乡村,还是贫穷富有、高低贵贱,都有生命的形态和理由。在宇宙间,这样一个远远看去蓝色的地球上,唯有一个能为生命提供存活的空间里,所有的生命原本只能相互怜惜,才能相互依存。因此为舍弃,为感恩,为奉献,为天下人祈福,为度一切苦厄。

走过观音山,思想观音山,一路前行,突然发现好些纠结已如沙砾,留在了走过的道上。智慧心灵指引的只是向前,解开身上的枷锁,实际上原本即是不存在的,只是人心里有,它便有了,若悟到无,便会有了通体的轻松,只因回到了原本的无,回到了本真。

观音山,或许就是这样耸立的,在南国的土地上,也在人们的心里,莲花朵朵盛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灵巧,虚实相生。从夏莲写起,顺势联想到拥有“莲花宝座”的观音(由实到虚);接下来写到东莞的观音山(由虚到实);最后由观音山引发了种种的联想和感悟(再次由实到虚)。
B.本文结构严谨,细针密缝。开头一段既开宗明义,落笔点题,又交代了时令特点,与后文“金秋时节”登山相呼应;既高度概括了莲花“悄然”“淡定”“从容”的特点,又暗含全文主旨。
C.本文手法灵活,特征鲜明。在描写登观音山之前,作者巧用倒叙手法交代昔日走访东莞之印象;具体描写东莞时,则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作者对东莞的看法:既年轻、浮躁,又宁静、秀美。
D.本文语言精妙,凡字见奇。如“金秋时节,得以登山,果然见识到这山的秀美与灵性”中,“果然”一词耐人寻味:印证了自己推测不虚,暗赞东莞之美;同时,表达对观音山的秀美与灵性的赞叹。
【小题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小鸟,试分析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莲由心生”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伴随着中国乡村的急剧衰落和消失,由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各地展开。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企业也投身于乡村建设(简称乡建)中。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自发,其目标都在于振兴乡村,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衰落。。
在多年的乡建实践中,尽管存在着各种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上的分歧,但各方达成的共识就是乡建是在保持乡村固有的自然风貌、经济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将之进一步优化,使其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对于保持乡村的经济形态、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手工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 生产需求而生产的。而村落本身就是传统手工艺人的产物,私人的民居和亭廊等公共空间就是泥瓦匠、木五、雕师、画工等手艺人协作建设而成的,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乡村手工艺品大多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加以一定的现代设计,更容易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曰用品。而材料天然、加工过程对环境零污染或低污染的特点,更符合当今绿色无污染的消费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对于就近解决就业、解决乡村空心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效应。但是由于乡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正面临着比城市更为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乡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現代生活的结合,这需要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与艺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传统手工艺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吸引年轻劳动力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产。
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新农村建设和乡建的组织者也需要制定系统的计划,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和设计。营建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増加对传统手工艺相关文化内涵的展示,并成为村落人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村落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记录,对尚且活态传承的各类民间表演形式、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加以保护传承,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为村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的村落传统文化获得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使整个乡村重新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最为重要的生产和展现空间。
(摘编自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手工艺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特征,而村落本身就是这样的智慧的结晶。
B.乡村手工艺品最初就是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而产生的,所以不会过时。
C.乡村手工艺都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而且材料天然,符合消费趋势。
D.只要有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传统乡村手工艺就可以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背景及主体,提出了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实用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论证了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C.文章针对乡村传统手工业传承这一问题分析了其意义和困难,提出了解决重点。
D.文章论证了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对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乡村急剧衰落和消失,可见旧乡村已不适应这个时代。
B.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村具有现代生产生活的特点,避免乡村年轻劳动力流失。
C.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既可以用来从事生产又可以展示其中的文化内涵。
D.传统手工艺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有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陈寿的 《三国志》为总结,却以王璨的《英雄记》为开场。这些英雄和他们的事华异彩纷呈,但其中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夫下为己任,以统一中国为号召,而不甘于割据。
三国之间争夺权力的合法性,相继宣称接受天命而称帝,是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驱动力,后世史学家对极蜀吴特别是魏与蜀何为正统的问題议论不休,开启了中国史学中“正统论”的议题。
就三国时代而言,魏蜀吴接受天命的方式有二,一是根据上天昭示的超自然现象,史称“符瑞”;二是根据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史称“谶纬”。王莽代汉时,只能援引符 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时,则引用了谶纬。他即位后公布了包括《河图》《洛书》和“七经辟”在内 的波纬文献达八十一篇,以此为历代先圣创制、由孔子传授的秘经,与五经相辅为碎从后来 沈约泻的《宋书•符瑞志》中可知,每一种符瑞都必须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运用了高超的春秋笔法,表达了他的天命现念。他在《晋书•先主传》中详细记载了蜀汉先帝刘备即位时的符瑞,并且对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大书特书暗示刘备 承了汉家的正统,在《极书•文命纪》中,记载了延康元年“三月,黄龙见说”,作魏代汉的符球,但没有记我国文帝接受汉家禅让时的诚昨依振,暗示着曹魏代汉不具备儒家的经典和道德依据。其实魏文帝受禅,举行了大规棋的谶炜论证,群臣劝进所奏,长篇累牍,广引谶书,堪称中国历代命王之最。不过,这只能在一百三十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中才能看到有记载称帝的谶纬依据。而“黄龙见谯”和“并言黄龙、凤凰见”的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暗示着东吴的天命更加脆弱。后来吴主孙皓佯称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其残石今天仍嵌在南京煦园的壁上。
然而,身处统一中国后的西晋时期的陈寿,不得不顺从“晋受魏禅”的政治统绪。在《技书》 中设“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在《蜀书》《吴书》中设“先主传”“后主传”“关主传”,“三嗣主传”,尊魏而抑吴、蜀。但正如近现代史学家胡玉缙先生所言.陈寿“病乎汉禅已为 丕夺,先主自称帝,史法不能帝之”,这样的政治立场和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賦》是不一样 的。作为蜀汉旧臣之后和经史谶纬学家谯周的学生,陈寿运用符瑞和谶纬的书写,捷秘地确立了尊蜀而抑魏、再抑吴的天命统绪。
《三国志》面对一个与《春秋》相似的乱世,陈寿的史笔再次彩显了中国古代史学理想。

(摘编自徐兴无《分裂时代的英雄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瑞”是上天昭示然现象,“谶纬”是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魏蜀吴君主都试图以此昭示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B.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称帝时的符瑞和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记载得都很详细,这体现了陈寿对刘备继承汉家正统的认可。
C.在《三国志》中,陈寿只记载魏文帝代汉和孙权称帝的符瑞,而没有记载他们称帝的谶纬依据,表明陈寿对曹魏和孙吴的贬抑。
D.曹丕受禅时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是在他称帝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才有的记载,不载于《三国志》,这充分说明曹丕继承帝位并非天命所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莽代汉缺乏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依据,只得借助超自然的现象——符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则引用了谶纬,公布了大量谶纬文献。
B.符瑞和谶纬相较而言,谶纬在易代时作用更大,符瑞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这从沈约《宋书•符瑞志》中可以看出。
C.从对魏文帝、蜀先主和吴主称帝时符瑞、谶纬详略有无的记载中可以窥见陈寿的天命观念,这反映了陈寿秉笔实录的史家态度。
D.东吴的天命是非常脆弱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帝位更具有合法性,吴主孙皓假借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平印的一项是
A.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王璨的《英雄记》、左思的《三都赋》和陈寿的《三国志》都与这个时代有关。
B.陈寿在《魏书》中称“帝",书》《吴书》中却称“主”,这种“帝”,“主”的不同差异,真实反映了他尊魏而抑吴、蜀的立场。
C.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对魏文帝受禅时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进行记载,这是对陈寿《三国志》内容的补充与丰富。
D.同记符瑞,陈寿记载曹魏代汉时是“黄龙见谯",记载孙权称帝时赴“里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这种记载貌同而质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⑴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⑵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⑶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

⑷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⑸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⑹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⑺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⑻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超常的旋律。

⑼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⑽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⑾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⑿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⒀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⒁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⒂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⒃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思念故乡的榕树为起笔和结笔,首尾照应,寓情于景,寄托了深沉浓重的乡思。
B.第⑸段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小榕树的形象,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
C.榕树能果断机敏地履行愈合伤痕、治疗创伤的天职,壮大郁郁葱葱的事业,令人感慨。
D.文中写了岩石、悬崖、风暴、雷霆、闪电、狂风,以险恶的生存环境衬托出榕树的顽强。
E.作者祝愿榕树在故乡明丽的土地上长久生长,希望一切正直的人都能记住故乡的榕树。
【小题2】作者说“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进行曲”是一种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乐曲。文中将榕树比喻为“生命进行曲”,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中“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