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所说的中华文明,是以汉族(前身是华夏族)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财富。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并非没有矛盾,也时有兵戎相见。但各民族之间在怀有敌对情绪的同时,又有一种凝聚力把他们联系起来,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没有中断过。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凝聚力,是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仰慕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礼乐教化,希望分享汉族的文明成果。就汉族的统治阶层来说,固然有不少人怀有“夷夏之防”的民族偏见,但也有一些明智的统治者和士大夫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主张对蛮夷戎狄采取怀柔和包容的政策。正是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一种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所以双方的矛盾即使激化也不至于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相继起兵反晋并建立割据政权。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虽然也不免对汉族人民实行歧视和压迫,但并不反对华夏传统文明,甚至还延用了一批汉族士人来治理国家。鲜卑拓跋族后来统一了北方,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更是大力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南朝梁武帝时,陈庆之奉命出使北魏,所见所闻使他十分感慨,回朝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五胡乱华”后的民族关系,与欧洲中世纪蛮族入侵并颠覆罗马帝国的民族关系,可以说情况迥异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唐宋之后,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契丹、吐蕃、回鹘、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在传统中国境内建立过地区政权,元朝和清朝还建立以蒙古族和满族为主导的统一王朝。但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在文化认同指引下的民族融合和同化这一历史过程。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史,雄辩地证明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并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先秦文献和金文中提到的“万邦”“多邦”,即指规模大小不等的一些邦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连年的战争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各国人民希望统一,过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社会改革,国富民强,终于在秦始皇登王位后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权力结构。在某些时期,虽然也曾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两千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形势演变而有所变化的。正是由于有着一个能够统御全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才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连续性发展,不至于随着改朝换代而分崩离析或面对外来侵略势力时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封建专制主义有压迫剥削人民之恶,理应受到批判,但它维护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应抹杀的。
意识形态是文明的主要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儒家的宗师孔子虽然生活在邦国时代,但是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邦国。他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主张用“仁”“礼”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的思想在他生前未能受到列国统治者的重视。但在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之后,历代的统治阶级都认识到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需要儒法两家学说并用的。自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被提升到“国教”“道统”的地位。儒学不仅是读书人追求名利的敲门砖,而且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国民性。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学说在塑造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是相当巨大的,它是中华文明能够经历沧桑而保存本色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
(选自林甘泉《帝国兴亡与文明传承》,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族、华夏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财富的创造者。
B.虽然有不少汉族统治者怀有民族偏见,但他们也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
C.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虽然也歧视和压迫汉族,但他们并不反对华夏文明。
D.元朝和清朝不仅没有改变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过程,反而消解了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高屋建瓴,从三个方面逐层介绍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原因。
B.第一段从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角度论证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以秦朝为例,说明封建专制主义对维护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提出论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强化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依靠汉族官僚地主,推行汉化改革,说明他们反对歧视和压迫汉族。
B.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不会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是由于双方都有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
C.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各民族之间有凝聚力存在。
D.孔子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1 09:0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宋雅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对这位老朋友敬佩不已: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戚发轫的总结令人信服。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紧紧抓住“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这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也正是因此,中国得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欧阳自远对孙家栋的这一“特点”感受颇深。他曾和孙家栋、栾恩杰一起被誉为探月工程“铁三角”。
在欧阳自远看来,“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绕月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实现、去完成‘绕’的目标。孙先生常说,科学家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工程师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建设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有两条路摆在了大家面前:一是一步建成全球乃至世界主流,但不符合中国实际;二是分步优先建成区域系统,但世界尚未有先例。
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如是说。
孙家栋经历了中国航天的很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孙家栋主持研制的多达30余颗。
2009年,孙家栋寿辰时,钱学森给他寄来了贺信,80岁的孙家栋成了钱老口里的年轻人:“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钱学森对孙家栋的贡献如数家珍,“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家栋曾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学时长达7年,归国后投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
B.孙家栋原本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后来进入中国卫星研究领域,成为技术负责人,这个转变是由钱学森促成的。
C.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发展成果。
D.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此,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家栋作为技术负责人,能够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这让老朋友戚发轫十分敬佩。
B.孙家栋在苏联学了7年飞机制造,回国后造了9年的导弹,放了50年卫星……他的人生所经历的这几次“变轨”,都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的。
C.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根据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许多次要的技术试验。
D.孙家栋认为,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工程师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敢于决断,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小题3】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是不能倒转的,诗又何尝不如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完全脱离时代是不可能的。不过杰出的诗家不肯一味随波逐流,一方面吸收前人的长处,一方面再独立发挥自己的特性,由此便把事件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回溯自汉以来,各种诗派的变迁,总不离乎这种公式。建安诗是由十九首发展的,左思、郭璞又在建安诗的基础上加入了些史、子的成分,陶潜以后,开辟了摹写自然的诗境,梁陈诗又增加了花鸟人物的形象刻画,到了唐代,形式多样化了,内容也复杂化了。读到了唐诗就不觉眉飞色舞,应接不暇。这说明人们对艺术欣赏是要推陈出新的,是要变化多端的。若叫人从新的回到旧的,从复杂的回到简单的,是办不到的事。唐诗已经发展到几乎无路可走了,而宋人还能找出唐人所不重视的若干环节,设法扩大其作用,特别在词的方面,充分表现了新的面貌,新的趣味,使它成为大众爱好的东西。
由此说来,今天一定要说宋诗不好,要恢复唐诗,唐诗不好,要恢复汉魏诗,都是不合理的。我们今天对于这些诗的长处都要吸收,短处都要避免,更其重要的是:应当设法利用旧的长处,酿造出新的产物。
过去谈诗的人,对于唐、宋诗的门户,往往有“出主入奴”之见。只有清初的叶燮,在他的《原诗》里有一段话说得极好,他说:作诗的人最初必定先有所感触,然后起意,然后成词、成句、成章。”在感触时候,无论是意、词、句,都是劈空而来,从无而有。从心里发出的写情、写景、写事,都是人所未曾说过的,这样的诗,作者与读者都是乐于欣赏玩味的。若是同一意,同一词,同一句出现了几次,还是老套头,那就非惹人嫌不可了。天地的事物本来是越变越复杂的。人的智慧心思是无尽的,古人不过刚刚用过若干,还有待于后人开浚、运用。天地一天不息,人的智慧心思也没有用完的时候。
历来对于唐诗、宋诗的抑扬轩轾,议论大有不同。平心而论,唐诗已经发展过的境界,宋人是不能再谨守绳墨,亦步亦趋,况且宋人的词已经在词的一门另有造就,则诗也不能不别离门户,与词保持相当的距离。所以宋诗不取唐诗的面貌,而大致注重气势,加入议论,虽名为诗而实近于文,自然有不得不然之势。固然不能说唐诗都好,宋诗不如,但唐 诗是开基业的祖宗,宋诗是别派的子孙,子孙虽能不坠家风,究竟不及祖宗的盛时。论诗道的盛衰,总应该是这样的看法。
至于偶然挑几句诗来看,却决不能说宋诗没有好处,潘德舆曾举出宋人诗“酿雪不成微有雨,被风吹散却为晴”与明诗人“薄暮不成雨,夕阳开晚晴”对看,明诗虽然简淡似唐人,却不如宋人之无数曲折,自成一体,雅有劲骨。这是对宋诗正确公允的评价。
(节选自瞿蜕园、周紫宜《诗家习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杰出的诗人总是不脱离自己的时代,不肯随波逐流,在取长补短中发挥自己的独立特性去推动诗歌的发展。
B.左思、郭璞的诗歌以建安诗为基础,建安诗又是从古诗十九首发展而来的,左、郭二人的诗中或有十九首的影子。
C.唐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变得更加丰富,一方面诗歌本身在发展,一方面人们艺术欣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D.宋人在诗方面无法超越唐人,因而设法在词方面开创新的面貌和趣味,使其成为大众爱好的文学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自汉以来各种诗派都在继承中求发展,但每一个时代的诗都未能尽善尽美,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自己的短处。
B.清人叶燮并未比较唐诗、宋诗的优劣,而是强调了由感触而来、从心里发出的诗句只要是前人未曾说过的,就是好诗。
C.作者认为唐诗并没有穷尽诗的全部,宋人的可贵就在于发挥了唐人忽视的环节,进而形成了宋诗和宋词的新局面。
D.唐诗未必都好,但宋诗毕竟是从唐诗继承发展而来,虽然别有风格,但某种程度上也的确难以超越唐诗的巅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尽管诗派随时间而流变,但论诗不能以时代先后作为标准。
B.诗能够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这既得益于对前人的经验的吸收,也得益于人的无穷智慧不断创新求变。
C.在谈论诗歌的时候,我们要抛弃“出主入奴”的门户之见,要从诗歌本身的优点去欣赏它、肯定它。
D.文章紧紧围绕对宋诗要客观评价这一主旨,意在纠正历来对宋诗不公允的评价,肯定了宋诗的自成一体的劲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天堂的隔壁
任林举
世人没有见过天堂,当然想象不出天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看了玉树那蓝得透明的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天堂,玉树起码是在天堂的隔壁。
在玉树那几天,我每天想方设法与玉树人接触、攀谈,想了解一下那场地震对玉树人的心理冲击到底有多大。如果可能,我愿意用我自认为还有一些力量的手,轻拂去大灾后落在他们心头的阴影或尘埃,但实际上每每受到抚慰的是我自己。从他们生命里散发出的东西一次次将我感染、净化
且不说官方人士的妥帖言语、身体力行,也不说那些披着紫红色僧衣手摇着转经筒的僧人,也不说那些歌者舞者的纵情抒发、慷慨激昂,我们只说民间,说那些如草一样平凡的普通民众。
七月的玉树清晨,清凉如水,工地上忙碌了一夜的施工机械停止轰鸣,迟睡的建筑工人们尚未起床,空旷的街上,有一男一女两个老者在忙碌,他们不停地把街上的碎石、泥块儿和纸屑收到塑料袋里,扔到街边的垃圾箱。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身着便装的环卫工人,但后来看到真正的环卫工人时,才知道他们不过是普通的居民。那一刻,我觉得他们有一点亲切和熟悉,也有一点陌生和异样,甚至有些无法确定他们心里装的东西比如情感、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想法等,是否完全和我们一样。毕竟,他们世代生长在高原,那是离天更近的地方。
转过身,我突然看到了一个老妇人正俯下身去,从土中挖出一块刻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嘛呢石,轻轻擦拭然后摆放到显眼的地方。湛蓝的天是她的背景,洁白的云朵如花,绽放在她的头顶,与她神圣的表情、凝重的姿态、身上黑白相间的衣裙构成一种完美的呼应与映衬。这幅令人心动的画面,让我想起了米勒的《拾穗者》,但这位老妇人手中握着的并不是麦穗儿,而是通往天堂的钥匙。在她身后,是绕嘛呢石经城转经的人流。人们并没有因为大地震改变了嘛呢石经城的排列秩序和状态而降低对它的信任,每逢初一、十五仍然人如潮涌。
直到太阳西沉,转经的人们仍然不愿意离去,顺时针一圈圈绕着嘛呢石经城旋转不停。据说,有个别极虔诚的人,即便是夜晚也要不停地转下去,真是不舍昼夜啊!时光如无声无息的流水,显然,那些转经的人选择的是在顺流而下,所以他们尽管有时看起来像是在争分夺秒地奔忙,但本质是淡定和从容的。因为他们心中并没有名誉、功利的欲求,他们自然不必焦虑与急躁。
突然想起另一种方向的旋转,逆时针的旋转。小时候家乡有磨道之驴,蒙上“蒙眼布”后就会绕磨道一圈圈儿旋转,是逆着时针而动,好像它那么一圈圈儿拼命奔跑就能把痛苦劳累的时光冲销、磨灭。后来,我发现,世界上所有跑道的设计如出一辙,所有赛场上的运动员,也都依然在沿着逆时针方向奔跑。虽然那些争夺名次的人们,内心里并没有驴子的苦难,但他们永远逃不掉内心的焦虑、紧张与恐惧。
这一点,正是身处高原有着极深宗教情结的人们与我们之间在人生观及宇宙观方面的根本不同吧。或许,只有那些住在天堂隔壁的人们才能准确感知、适应天地自然的脉搏。
时间的下游,才有真正长远的未来。
离开高原,离开玉树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高原上的各种事物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最能和那里的人文精神契合的东西?于是,我眼前再一次浮现出覆盖了山川、大地并为高原上一切生命提供生存基础的草。
玉树的草,永远都在山坡或平坝上匍匐着,什么时候看见它们都是那个样子,似乎一千年没有长高,一千年也没有死去。它们并不像低地的草,受阳光、雨露等养分的蛊惑,拼命地向上生长、拼抢空间,占得先机便在丰衣足食中葳蕤繁华,占不到先机便在贫寒交加中奄奄一息。春来不可一世地昌盛,秋去惨不忍睹地凋零。它们似乎从来也没有把生命的目标放在资源的拼抢与自我膨胀上。如果生的终点必然是死,繁荣的结局必然是衰败,作为草,为什么要拼尽气力去生长呢?所以这里的草并不需要太多的养分,在安守贫瘠和宁静中,保持一份优雅的高贵。春去春来,别处的草,已经是一度轮回了,而它们不过是睡去了又醒来,仍然以一种不变的生存心态和姿态注视着这个纷乱匆忙的世界。
草一旦活成了精,就会比花更有味道、更有深度。花儿只是装点一个季节,而草却用生命营造一种境界。我不敢断言,玉树的草都已经活成了精或玉树人个个如成了精的草,但我敢说,不管谁到达了这样一个有高度的玉树,就不得不想一些与这个高度对应的东西。
(选自《作家》2014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玉树人生命里散发出的什么东西“一次次将我感染、净化”?请简析一下。(4分)
【小题2】文中插入了逆时针旋转的事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写玉树的草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小题4】本文以“天堂的隔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傲然苦不谐
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狂于阮步兵”的曹雪芹,孤怀难鸣,周汝昌自信是他的旷世知音。
正是他感觉到“世人待他太浅薄、太恶毒”,所以“要为雪芹鸣冤”,因此,“我不幸之至——当上了‘红学家’。”周汝昌在媒体界已经成为红学泰斗,而他则说红学正是他不幸的选择。为什么不幸?“受了那些魍魉蛇蝎的那么多的明枪暗钺,可谓遍体鳞伤,若不当红学家,何至于此?”
可是他又不后悔,并且“永远不悔”!正像在大多数场合他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一样,个性倔强的他向来是一副坚毅面孔,傲然不群。他认定,因为不但是“悔则无益”,而是“为了给雪芹、脂砚洗雪奇冤,受了这等人的欺侮伤害又算得什么?”
周汝昌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观念超出了《红楼梦》小说的范围,“以红解红”不是他的路数。周汝昌“研红”给人的最大感受是诗性浪漫,这里抒情大于说理,心灵对话超越了形式逻辑,散论并不来自严格的层层推理。对于《红楼梦》的博闻强识,对于《红楼梦》相关文献的精研细读,使他能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余裕自如,触境生春!他以《红楼梦》为依托,追求的是崇情文化,一种新创的文化,一种存在于诗性创造中的文化。他在中华大文化的背景下,将一部小说和民族的历史、人生的价值、美好的信念等结合在了一起。他一直说,还有一个“真”的《红楼梦》,这个“真”的《红楼梦》存在在他的感悟里。
所以,与其称周是一位红学家,不如称他是一位诗人。其实,他更偏爱后一个名字!
诗人是个大艺术家,也时常有点儿“怪”,与世俗人不甚谐调。他总有被人误会和嘲谤的遭遇。
(摘编自韦科《一生傲然苦不谐——纪念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
【小题1】周汝昌自信他是曹雪芹的旷世知音,认为自己在好多方面与曹雪芹相似。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小题2】周汝昌能够最终成就为一代红学大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为“一生傲然苦不谐”,似乎“傲然”则“不谐”,“谐”则未必“傲然”,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遏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
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B.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是多宏伟意象,如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体现了盛唐气象
C.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D.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B.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C.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中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C.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D.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