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小题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6:3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俾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十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几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愉,柳等高太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摔、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通到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一一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愉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其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
B.第④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
C.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巨大变化。
D.官井村保留“远处的沙丘”“一苗树”都有让后代不忘历史的意思,它们也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小题2】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小题3】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②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③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④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⑤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⑥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⑦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小题1】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宝石
汝荣兴
白宝石?我只知道宝石有红的绿的蓝的……甚至也有黑颜色的,可从来不曾听说过还有白色的,你老兄有没有搞错呀?
甲便在这个时候卖起关子来:看来你是不想听我的故事?也罢,我就不讲啦。
这样,我虽然依旧满腹狐疑,我对甲的故事的兴致却是被极大地调动并增强了起来。我不禁想:这世上或许真有白宝石吧?白宝石会是什么样的呢?甲的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我给甲扔过去一支香烟,同时催他:讲呀讲呀,你快讲呀,我想听你的故事。
甲莞尔一笑,然后点着了我扔过去的香烟,慢条斯理地讲起了那个被他称做白宝石的故事来——
话说有个男孩,他当时8岁,不,或许是18岁吧。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总觉得这人有些面熟,但就是一时记不起来他是谁,嗨,他是谁呢?男孩挖空心思地想呀想,可能想了有3天,也可能是3个月,总之,男孩到最后总算是想起来这人是谁了。原来,这人是男孩家先前的邻居,后来搬走了,搬走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所以男孩一时竟想不起来他是谁了。
说到这里,甲没了声音。但甲脸上依然保持着一开始时的那种笑意。这之后,甲笑嘻嘻地摸出来他的香烟,自己叼一支,也回扔给了我一支。
我便赶忙掏出打火机替甲点着了香烟。自然,我自己也点上了。只是,我已没心思去抽。我想,甲这是要以香烟助他的故事呢。我又想,讲到现在,里面还没出现白宝石,这说明一切还不过是引子呢。我还想,接下去的故事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呢——不知那男孩跟白宝石会是什么关系,或者跟白宝石有关的该是男孩的那个邻居。
这么想着,我就心情迫切地盼着甲再开金口。
但甲似乎又在卖他的关子了,他只顾笑嘻嘻地抽着香烟,他甚至还笑嘻嘻又悠然自得地冲我吐了个十分圆满的烟圈。
我便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就第二次催甲:你老兄倒是抓紧时间给讲下去呀!
完了,我讲完啦。甲回答,同时又冲我吐出一个很是圆满的烟圈。
我想那时候我的眼睛一定是瞪得比鸡蛋还要圆了:什么?完了?你已经讲完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啦?可那白宝石呢?你所讲的这一切哪有白宝石呀?
针对我这连珠炮似的一连串问号,甲不慌不忙,脸上还是那种笑嘻嘻又悠然自得的神色,慢条斯理地对我说道:重要的并不是我的这个故事里究竟有没有白宝石,甚至也不是我所讲的到底算不算故事,而是你老兄虽然心存疑虑却还是兴致勃勃地做了我的听众,你尽管不怎么相信,可事实上又绝对相信地进入了我的圈套!
你——你原来是在耍我?!
也许可以这么说。但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被耍?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相信自己原本并不相信的东西?朋友甲在回赠我两个问号后意味深长地嘿嘿笑出了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朋友甲不只是在搞恶作剧,而是要通过恶作剧的形式使我明白一些道理,从中可以看出甲是一个善于思考、心地善良、很有语言魅力的人。
B.甲讲的故事中“或许是”“也可能是”,尤其是故事最后的“此故事有与无与无关紧要”都显示出这个故事只是一个随意的外壳,只要不出现“白宝石”,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
C.文中的甲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无论是“莞尔一笑”“笑嘻嘻”还是“嘿嘿笑出了声”都反映的是看到“我”被耍时他内心的窃喜。
D.甲吐出的“圆满的烟圈”,预示着“白宝石”故事的完结、甲设的圈套的圆满、甲表达内容的圆满、文章主旨表达的圆满。
【小题2】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腿交叉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蒙咙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困了,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咂巴咂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这是只有他们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似乎融在了一起,婴儿那娇嫩的肌肤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

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只不安的鲸,狂躁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地-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睑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地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

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奶就好了。”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

“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她的声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

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嘴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

“孩子……孩子会憋死的。”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深深的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

她愣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了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荤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单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旅客们关切的眼神,看到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120急救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她觉得自己像一只乌,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面对生病的孩子,车上旅客十分关心,“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使孩子转危为安、使主人公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小题2】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折射出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文化内容无比丰富,研究者不能被动地湮没于其中,而应注重系统和层次,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宏观把握文化,归纳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这是通过肯定文化主流目标的积极性对文化作出某种界定。一方面,文化模式通过社会的文化遗传在一代代文化之间传承,每个特殊人群围绕着文化传统而生活,形成独特的文化群体,另一方面,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人类总体上都在致力于美好和谐的不懈追求,有着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因此,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文化在总体上对人类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

文化传统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文化传统是累积的,它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它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继承文化传统,是发展文化的前提。有效把握文化传统,有助于温故知新。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个文化领域结晶出来的形式,而形式本质上代表了人们共同认定的文化内容。累积和叠加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模式、形式、程序的表象存在并发挥作用。形式都是各种事物的大方向的、大轮廓的外在的一种表现,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开端。如果不从形式入手去触摸文化,那就很难再有其它更方便的依据。由形式再推进一步,就是“程序”。“程序”在戏剧、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的运用充分证明:文化内涵必须依托一定的形式才能呈现。

在社会关系领域,人和人相处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中国古代概括为“纲常”,具体体现为社会生活中形成风俗习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也就是“礼”。人与人关系状态的关键不在于等级的存在,而是在于等级设定的合不合理。从社会的角度,必须构建人际双赢的关系;从个体的角度说,谁能采取“化”的办法,不患得患失,把暂时的矛盾化开,谁的成就就最高。

人的文化越丰富,人格构成越复杂,心态也就越稳定。在文化活动中,人创造文化,也被文化所熏陶、感化、熔铸。我们应注重文化的人格塑造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德”与“能”的提高上达到对个人“穷”“通”境遇的豁达,做到“顺理通玄知大体,循情抱德会天机”。

——(摘编自何学森《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就是要求将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形成的“美好和谐”行之于“一切”。
B.人类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使得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能够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
C.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这些形式是人们触摸文化的一个极为方便的依据。
D.中国古代的“纲常”即“礼”,其不合理性体现在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设定等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文化内涵到其呈现形式,再到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论证层次分明。
B.文章界定文化时更强调其共通性而非独特性,意在突出文化对人类的凝聚力。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指出从形式入手对于把握文化的重要意义。
D.文章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论证了人和人相处的“礼”的法则的指导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如果能够跳出文化无比丰富的内容本身,就能够给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进而解决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B.文化传统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所以只有不断累积和继承,才能发展和创新文化。
C.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关系分属不同领域,这使得人们不能以文化的形式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
D.社会中人的心态之所以会不稳定,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不够丰富,人格构成不够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