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 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漂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年2 月3 日春节前夕 北京)
【小题1】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小题2】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 春天”与“ 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3 07:3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D.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B.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C.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视野。
B.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
C.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D.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救。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白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藉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远在美国的黄仁宇对沈玉成完成的第一章修改稿非常满意,但他坚持要亲自审阅以后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后来,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动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一直是国内外古典学界所瞩目的“高天风筝”,傅先生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只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将唐代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B.“相关链接①”中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界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
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的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表现出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进行润色加工,黄仁字却坚持自己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D.傅璇琮之所以主动邀请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是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C.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D.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D.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不是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奸(节选)

方之

那是一九四二年三月初七这天拂晓,刘圩子那个方向忽然几面响起了枪声。

暮色来临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马蹄声,门环震耳地响了起来。榆面商人田玉堂把门一开,黄司令员带着几个通讯员进了屋。告诉田老板:敌人三路分进合击,想围歼我军。支队要跳到外线去,把敌人引走,保护根据地的人民。严赤副司令员已带着部队插到前面去了。他的爱人——搞政工的杨曙怀了孩子,天黑过封锁沟时,摔了一跤,疼得打滚。她无法跟部队运动了,想到他家隐蔽起来,找个医生瞧瞧。

“黄司令员!”田老板急切地说,“镇江美国教会办的仁慈医院,有个曹大夫,和我亲如兄弟,找他去,万无一失!”

黄司令员站起身来:“田老板,我就把人交给你啦!”

月色偏西时,他们出发了。田老板和杨曙相约以表兄妹相称。

曹大夫见田玉堂来了,连忙给杨曙开了间单人病房。他的妻子就是妇产科的谷大夫,精心治疗是不用说的了。

几天后,医院楼下突然响起了一片吼叫哭骂,几个挎盒枪的便衣从病床上拖走了一个青年人。

“先生!”一个老太婆哭叫道,“你们不能乱抓好人啊——!”

“老家伙,你想瞒过我的眼睛么?”一个人干似的瘦子硬着脖子吆喝道,鸡蛋大小的喉骨上下滚动着,“不识相,连你一起带走!滚——”那一声“滚”,像金属般作响,人走过去了,音尾还在颤动。

田玉堂忙问谷大夫:“怎么回事?”

“日本人的便衣队!”谷大夫说,“那个瘦猴是便衣队长。唉,隔几天就来次突击检查,见了不顺眼的就抓!”

谷大夫走后,杨曙把手轻轻一招:“表哥,坐近点!”

“那个瘦子叫严家忠,”她还是那副淡淡的声调,“他认得我……”

田老板吃惊地喊了声:“你——”又连忙压低声音,“你怎么认得他的呢?”

“他是严赤的堂弟,是个反共分子。”她说,“这个医院不能住了,你想法把我送回唐河吧!”

“回去?那怎行!你们母子都会有危险的……别急,再想办法!”

当晚,田老板到曹大夫家,他单刀直入:

“兄弟,我实说了吧!我带来的表妹她是个女八路,严家忠早就想下她的手了。”

“啊——!”曹大夫吓得身子往椅背上一仰,杯中牛奶泼了一桌子。

“她一根汗毛比我的性命还值钱!你一定要救救她。”

“便衣队比魔鬼还凶哟……”曹大夫喃喃道,“玉堂哥,谁敢惹祸?你赶快撒……撒手吧!”他声音像影子一样微弱,怯怯垂下了目光。

“我怎能撒手?”田老板叫道,“老实告诉你,人家也是大学生,还是个千金小姐。她家良田千顷,偏偏有福不享,要干八路,把成串的金首饰都拿了出来,买枪打鬼子!人家爱国救亡,什么都豁出来了,天地良心,我能撒手不管,睁眼看着严家忠下毒手吗?再说,她到这里来,是我一手保举的。大兄弟,你今天不愿救她,干脆,把我跟她一齐交给鬼子去!我也光荣,绝不怨你!”这番话激昂慷慨,噼呖啪啦。

“哎——”谷大夫想起了一个主意,“医生宿舍是不会查的,叫她住到我们房间里来行吗?”

于是,第二天一早,两位大夫搬到了楼下,杨曙住到了楼上。

但是,只一天,田老板的心又被拎得悬到半空中了。

杨曙见到他便盘问:“两位大夫的神色和以前不同了。他们的眼里有一种恐惧,好像我是一个不能碰的炸弹。田老板,你不能不对我说实话啊!”

田玉堂只得说出了真情。

“这么说,”杨曙平静地说,“他们知道我的身份了。”

“你放心!杨、杨表妹,保证不会出事!”

“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估计到各种情况,好的,坏的,特别是最坏的可能性。这样吧——”她眼一亮,轻轻一指,“你看,这面迎街的窗台上有盆水仙花,我们就把它做为暗号。你尽量不要到我这里来,确实有必要的话,先望望这个暗号:你一见花盆没了,就要赶紧离开镇江。”

“不,杨同志!”田老板失声叫道,“我不走!我不能把你丢下!”

“千万不能冒失,表哥!”杨曙柔和地说,“一有情况,你就赶紧离开,不要顾我。你见了黄司令员和严赤,请转告他们:我不会给亲爱的新四军丢人。表哥,一路上,你吃尽了辛苦,我深深感谢你!严赤和我的孩子感谢你!人民也会感谢你!祖国的苦难还长,抗日救国,多一个人多份力量;你不能作无谓的牺牲。”

田老板只觉得眼一热,连忙偏过脸去。他看见了一颗女八路的赤诚的心。她的话像大地渗出的泉水,清清亮亮,自自然然,没有泡沫,也没有喧哗。

从这以后,他的一颗心就悬在那个水仙盆上。每天都要到后街上转几趟,踱过来,踱过去,偷眼打量窗台上那个小小的花盆。

一天,两天,五天,十天……过去了,阿弥陀佛,那个花盆没有摔下来!到了第十三天,杨曙终于出了院。

田老板和杨曙回到了唐河根据地。反扫荡刚刚胜利结束。

这年中秋,杨曙生了一个女儿,大约是想起那盆水仙花吧,取名小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榆面商人田老板是个与共产党交善的开明人士,他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他同情、钦佩共产党人,并参与到了革命事业中。
B.小说中汉奸严家忠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语言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残暴狠毒、欺压良善的日本走狗形象。
C.“他声音像影子一样微弱,怯怯垂下了目光”,曹大夫惧怕汉奸便衣队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懦弱胆怯与田老板的慷慨凛然形成对比。
D.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一天,两天,五天,十天……过去了,阿弥陀佛”表现了田老板躲过一天又一天的搜捕后的轻松与喜悦。
【小题2】如何理解小说中杨曙有“一颗女八路的赤诚的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田老板、杨曙二人对话时的称谓真假交织,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奥斯维辛集中营逃狱记
中国网1月9日讯 位于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在这里曾经关押了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只有144人,波兰人卡齐米尔兹·皮乔夫斯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91岁高龄的他讲述了70多年成功逃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
1942年6月20日这一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出口处负责路障的一个党卫军士兵感到害怕,不知所措,因为集中营指挥官鲁道夫·胡斯的汽车就在他的面前。车里有4个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其中一名少尉正朝他大喊大叫,骂骂咧咧。
“清醒一下,你这个家伙!”那个军官喊道:“赶快放行,要不我打死你!”那个卫兵吓坏了,连忙升起路障,让这辆马力强大的汽车过去,开远了。
然而,要是这个卫兵走近一点看,就会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汽车里那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因害怕而变得灰白。原来,他们根本不是党卫军,而是穿着偷来的制服、开着偷来的汽车的波兰囚犯。而行动的策划者——那名“少尉”,就是皮乔夫斯基。
皮乔夫斯基说:“我们是被送到那里的第二批人,被迫参与集中营的修建。”最初集中营里的那些老建筑不够大,容纳不下在大规模逮捕中抓来的人,于是囚犯们每天必须工作12至15个小时,在隔壁建造一座大型的新营区。
皮乔夫斯基回忆说:“在开始的3个月里,我们全都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但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纳粹党卫军不断地杀害囚犯——用警棍将他们殴打致死,这是解决集中营拥挤问题最简单的方法。饥饿、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将集中营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所有这些如今都记录在案。但是皮乔夫斯基记忆中的细节仍然令人震惊。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不仅用于吃喝,还要在晚上当尿盆使用。“如果谁的勺子丢了,就要像狗一样就着碗吃;如果碗丢了,那就一点汤都喝不到了。”他说。
有时候,德国卫兵们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假期而杀人。皮乔夫斯基说:“当卫兵们感到无聊时,他们会取下某个囚犯的帽子扔到远处,然后再命令他去捡回来。当囚犯跑过去时,他们就朝他开枪。然后声称该犯人试图逃跑,被他们阻止,于是为此得到三天的休假。”
被关押在这里的囚犯如何应付这样的生活?皮乔夫斯基说:“有些人祈祷,但是那些在他们到来之前被关进集中营就曾祈祷的人会说:‘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
有6个星期的时间,皮乔夫斯基被分派运送处决后的尸体。“死亡墙位于10号和11号楼之间。卫兵们将囚犯们排成队,然后从背后朝他们头部开枪。”随后,就会有一堆脱光了衣服的尸体,由皮乔夫斯基抬着脚踝,另一个人抬着胳膊,扔到手推车上,再送到火葬场。“有时一天是20具,有时是100具甚至更多。这其中有男人、女人,还有孩子。”他重复说:“还有孩子。”
不过,直到一位朋友的名字出现在死亡名单上,皮乔夫斯基才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少波兰囚犯由于会说德语而有了用武之地,有些人甚至当上了监狱警察,能够接触到囚犯档案。一天,一个名叫尤金尼厄斯·本德拉的乌克兰朋友来找皮乔夫斯基,本德拉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在集中营的汽修厂劳动。他告诉皮乔夫斯基,那些能够接触到囚犯档案的人告诉他,德国人准备处死他(本德拉),已经列入死亡名单。皮乔夫斯基说:“这一下我彻底绝望了。”于是,逃跑的计划萌发了。1942年6月20日,早上在仓库干活时,皮乔夫斯基暗中拧掉了一个锁门的螺栓,因此他们可以爬进去。他们来到二楼的储藏室,破门而入,换上了军官的制服。同时,本德拉用配制的钥匙进了汽修厂,开了一辆汽车过来。
他们开着汽车前往出口,一路上党卫军向他们敬礼,并高喊“希特勒万岁”。同时要演得逼真,好让卫兵相信我们。”
到了路障处,由于极度紧张,汽车内的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苍白。皮乔夫斯基说,“这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我开始叫骂。”党卫军士兵服从了命令,升起了路障,汽车向着自由驶去,他们成了逃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屈指可数的144人之中的4个人。
(节录自中国网军事,2014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A.从皮乔夫斯基回忆的情况看,殴打、屠杀是集中营最常见的事情,在被屠杀的人中,竟然有孩子,可见法西斯的残暴。
B.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关押过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比例极低,成功者之一皮乔夫斯基回忆了集中营严格的管理。
C.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本德拉伙同皮乔夫斯基成功窃取了集中营指挥鲁道夫·胡斯的汽车,是成功逃脱的重要原因。
D.在皮乔夫斯基的回忆中,纳粹对关押在集中营的“囚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有时仅为了得到几天的休假就可随意杀人。
E. 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造成了大量的“囚犯”死亡,机械师本德拉预感到自己将难于幸免,于是策划了这次行动。
【小题2】怎样理解“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一句话的含义?
【小题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