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顾历史上一些转折关头,青年大多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应积极主动地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个人成长发展的青春梦结合起来。
①  。当下,有的青年容易受到不良利益的诱惑,难分精华与糟粕,把个人回报看得过重。坚定理想信念,应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格局、大胸怀,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长远的未来。青年一代要敢于有梦,敢于仰望星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潮头上,青年一代应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真抓实干,需要几代人接力拼搏、辛勤付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历史和现实证明,伟大事业的实现,都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青年一代应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深刻道理,在实践中戒骄戒躁,不能心存投机主义,形成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抓好学习和工作。青年一代应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主动要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实践中砥砺品格、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国家栋梁。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青年应有意识地培养个人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缜密分析的能力,以严格的要求时刻审视自己的实际行动,求知若渴,与时俱进,培养一股“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蓬勃朝气,为推动国家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文化创新贡献力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展望未来,青年一代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要以昂扬的姿态,不负年华,谱写人生辉煌篇章。
——选自新华网评《当代青年要以青春书写时代责任》
【小题1】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各段内容,请概括分论点。(每处不超过2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4 11: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自1901年首次提出“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即贫困”后,国际社会对减贫理论与减贫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国外贫困的治理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个人努力进取”的脱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个人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计,并主要通过个人收入在市场机制中保障自身福利。第二种贫困治理模式是北欧和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高税收抑制收入差异,再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相对公平的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机制。美国的贫困治理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效率激励效应,但由于其无法救助所有贫困者而备受诟病。欧洲模式虽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新时期我国设定了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筌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的。

(摘编自《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材料三

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月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模式。甘肃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宁夏采取补偿金融扶贫运行风险,有效破解了市场机制下扶贫开发的融资难困境,实现了生产风险共担、生产收益共享;四川采取“五大行动”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青海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现“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与旅游发展同步;云南从多维目标出发综合施策,保证了贫困群众受教育机会,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个人素质和就业率;贵州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疒泛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编自《精准扶贫实践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乏技术、文化、资金是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发展教育、增加投资可降低贫困发生率。
B.关注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C.贫困户的数量与其年龄成正比,因此,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与其贫困程度成正比。
D.如何帮助平均年龄在50~80岁的贫困户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对减贫的不懈探索和中国的扶贫实践,表明消除贫困仍然是当今全球性的挑战。
B.美国所代表的脱贫模式强调个人努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无法让所有贫困者摆脱贫困。
C.因为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
D.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也要“扶智”,提供技术、文化支持。
【小题3】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是为了与上文村人“满是鄙夷和不屑”做对比,对人性的丑陋进行有力批判,以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D.“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小题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小题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边是众多买不起正规抗癌药患者的治病需求,一边是走私仿制抗癌药面临的刑罚风险——一个售卖保健品的小商贩,在情与法的矛盾中,会如何抉择?

将于6日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因触及抗癌药昂贵的国情现实,展现我国推进医药改革的显著成就,引发强烈关注。7月3日点映两小时即取得4798万元票房,成为当日全国票房冠军。影片导演文牧野介绍,《我不是药神》根据我国“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的经历改编,主人公程勇本是一个保健品商贩,为交房租、抚养儿子,冒法律风险为白血病患者从印度走私仿制抗癌药“格列宁”,因售价比同类正规进口药便宜很多,被患者称为“药神”,却触犯了正规药商的利益,也遭到警方的追查……

近年来,我国抗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患者面临正规进口药昂贵的现实。陆勇是无锡一名慢粒性白血病患者,曾长期购买印度仿制的抗癌药,2014年因“销售假药罪”等被公诉,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对其免予刑事处罚,次年公诉机关撤诉,成为颇受关注的一个法律案件。

影片中,程勇在审判席上对法官说:“我犯了法,该怎么判,我都没话讲。但是看着这些病人,我心里难过,他们吃不起进口的天价药,他们就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杀。不过,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能早一点到吧。”

程勇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2015年6月1日,我国开始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取消;2018年5月1日,我国开始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药价有望进一步降低。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7月5日)

材料二:

图表1:2003-2021年全球抗肿瘤药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美元,%)

图表2:2008-2020年我国抗肿瘤药市场销售额及预测(单位:亿元,%)

(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很多人一边看《我不是药神》一边擦眼泪,估计还会一边骂这药怎么就那么贵,谋财害命啊!医药界人士听到这个话,估计多半会摇头,并感叹“真是两难”啊。如果药价下降,对患者利好,但是对制药公司来说,没有利润就意味着再也没有动力去研发药品,将来或将无药可用;如果药价不降,医保来埋单,国家财力有限,降了这个药,其他疾病群体利益就被“挤出”,究竟给谁埋单好?如何降价、怎么降、降幅多少,这需要政府、制药公司、医保、医生、患者多方面的博弈。同时,各国对全球创新专利药的政策差异,也影响着价格高低。

一片不起眼的创新专利药,背后是一场制药公司的豪赌。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长达十几二十年的研发周期、一期接一期不允许失败的临床试验,只为了“赌”其有效、特效,换来20年的专利保护期,实际上等到新药上市后,基本只剩七八年专利期。业内有一句话概括了这种“豪赌”:“第一片药生产出来需要花费10亿美元。”

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提出制定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并从研发、生产、采购、支付、使用全链条,为高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铺平落地路径。一边要首创,一边要高质量仿制,前方的路还很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6日)

材料四:

《我不是药神》在引起公众关注的层面上功不可没,但国家对抗癌药的关注并非由电影而发。“这几年,国家慢慢把癌症看作慢性疾病管理起来,所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抗癌药的新政策。”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癌专家吴一龙说。

2018年1月30日,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由全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合力完成的全球癌症生存趋势监测报告。报告表明,大多数国家的癌症5年生存率稳步上升,但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发达国家的癌症5年生存率普遍较高,而中国仍然较低。

究竟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病人说:越便宜越好,应该像印度那样仿制进口抗癌药。肿瘤内科医生说:新药越多越好,再加上标准的联合治疗手段。制药业人士说:发展国产创新药,保护创新,才能真正把价格降下来。社科院的研究人员说: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商业保险、慈善救助以及社会公益等众多渠道,解决患者的用药问题。

中国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抗癌药?答案看似非常简单:安全、有效、便宜、多样。吴一龙说:“这个简单的答案,其实非常难。”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3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6-2009年,全球抗肿瘤药市场规模增长率有较明显下降,但2010年有所回升,2011年又下降到6%左右。
B.从整体上看,2008-2021年,全球抗肿瘤药占药品市场比重均在8%以上,并且要高于全球抗肿瘤药市场规模增长率。
C.虽然2015年我国抗肿瘤药市场销售额比前一年有所增长,但增长率却出现大幅回落,增长率为2009-2017年中最低的。
D.2008-2017年,全球和我国抗肿瘤药市场规模均持续上升,这可能是因为肿瘤患者人数增加、抗肿瘤药市场需求巨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正规进口抗癌药非常昂贵,陆勇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代购印度仿制药,而公诉机关在白血病患者的联名呼吁下撤诉,则体现了温情的光辉。
B.创新专利药研发成本巨大,药价升降或保持稳定,事关政府、制药公司、医保、医生、患者等多方面的权益,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命题。
C.降低抗癌药的价格,新型专利药研发和高质量仿制相结合,把癌症看作慢性疾病管理,提高癌症五年生存率,首先需要国家和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背景,介绍了我国近年进行的医药改革,可见关注民生是推动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动力。
【小题3】材料一、三、四报道的内容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①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播,夏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寻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②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苗成了麦子,像母亲一样怀孕了。直挺挺的麦秆上长着一个个饱满得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可它们从没想过,自己在整个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人类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似乎这就是它必然的归宿,这就是麦子的思想。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③看着颗粒饱满的麦子,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享用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才有人的不断延续。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是为了满足我的生命;麦子复活,我的生命才复活。
④亲爱的麦子!
⑤可我却已经远远地离开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到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养活我,营养我,让我活下去。他还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地走近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⑥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⑦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这或许是麦子复活必需的条件。我忘记时间、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麦子的复活是一种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期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⑧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也在滋润着我的情感和良知。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⑨一位哲人说: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可现在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枯竭的心灵呢?麦子还能不断复活吗?
⑩我的视线又转回到那一片在春风里摇曳着同一姿容的麦子,它们在春光中平铺成灿烂的笑容,似乎在回答我刚才的疑惑。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了麦子在春天欢快生长的景象,请对其表达特色进行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