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病房里发生的事

邹厚龙

吴书记的脚崴了。

有个叫花桥场的村子突发洪灾,吴书记在深夜12点接到电话,便驱车赶到村里。

这时,夜色如墨,疾雨如注,他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转移灾民,又急又忙,不慎摔进了一个泥坑,待他从地上爬起来,才发觉左脚一阵剧痛,他咬着牙,瘸着脚,继续坚持。

直到曙光初露,险情排除了,受灾群众安顿妥当,他才坐在一块石头上,把鞋子脱下来,发现脚脖子肿得像纺锤。

“天呀,赶快上医院!”秘书小杨惊叫道。

“没什么,回去弄点药膏抹抹就行了。”吴书记淡然地说。

小杨心里却十分紧张,得对领导的身体负责呀。他迅速将吴书记扶上车子,同时给·

县医院打电话联系。一阵拍片检查后,吴书记被送进了一个洁净的病房。虽然他表示不想住院,但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虽然你的伤没有大问题,但必须在此卧床观察几天才行!”吴书记只得住院。同病室里还住着一个脑瘤患者,病魔在凶狠地折磨着这个可怜的乡下老头,他痛苦地抱着脑袋在床上打滚,凄惨的呻吟声像针尖一样刺耳锥心。吴书记凑近轻轻地问:“老人家,药不管用么,怎么治着还这样呢?”老头摇摇头。“唉,医生说非得动手术,可一趟手术下来费用起码要上万块。”老头哀叹道,“可我没有钱,一块钱也交不起了,家里已为我把过年的猪都卖啦,还欠了一屁股债。”

“哦?那该如何是好呢?”吴书记流露出焦急的神色。

“现在,医生好像都不爱给我用药了,”老头伤心地说,“我只有躺在床上等死啦!” 吴书记双眉紧锁,脸上布满忧虑的神色,随即把兜里所有的钞票都掏出来递给他,老头感动得眼泪汪汪。不大工夫,吴书记受伤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真是个好时机呀,想谢恩的,想献媚的,想巴结的,都准备来病房探望一番,借此表示表示。于是,他的病室里开始热闹了。最先来探望他的是毛局长。他提来一袋新鲜水果,同时把几张大票子硬往吴书记的手里塞,但吴书记坚决拒收,搞得毛局长无所适从,十分尴尬。吴书记便说:“这水果我收下啦!”他拿出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递给了旁边病榻上的老头:“大伯,尝尝吧!”

“怎么?这是你亲大伯t”毛局长有些摸不着头脑。

吴书记点头说:“是的,是的。”

“真凑巧,叔侄俩住在同一个病室!”毛局长说着,转身热情地慰问那老头,并悄悄把那几张票子塞到他的枕头下,轻声道:“吴书记不肯要,您就拿着吧!”他心里这么想的,既然吴书记要避嫌,不肯收礼,那么给他的亲属也是一样的。这叫“曲线救国”嘛。

第二天一早,吴书记跛瘸着脚,悄悄溜出了医院,让前来探望他的人全扑了空。但这不要紧,他们都听说了同病房的老头就是他的大伯。他们就是来看吴书记的大伯的。病房里照旧人来人往,老头的病榻边围满了人。当然,来人都不会空手,他们肯定要送病人一份礼金。这使老头更加惶惶不安,他无奈地说:“唉,我不是他大伯,你们弄错啦!” “老人家,您就别装糊涂了。”来人说,“拿着吧,回去只要跟您的侄儿替我美言几句就行啦。”

老头哭笑不得。一个星期后,吴书记特地来医院看望了一趟老头。老头已经动过手术,头上缠着白色的绷带,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那笔可观的礼金正好凑齐了手术费。老头眼含热泪地对吴书记讲起这件事,吴书记听了

后意味深长地笑道:“哈哈,坏事往往也能办成好事……”

【小题1】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夜色如墨,疾雨如注”的景物描写用了比喻手法,目的只是突出当时天气情况的恶劣。
B.当吴书记觉得自己的脚伤不重不想住院时,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这表明主治医生工作认真,做事严谨,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病人是书记就格外对待。
C.吴书记提前出院,许多来医院看望却扑了个空的人并不失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为看书记大伯而来的,他们真心希望大伯能早日康复。
D.本文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如医生的“严肃”,书记的“淡然”、“焦急”、“忧虑”,毛局长的“尴尬”、“热情”,老头的“惶惶不安”都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E.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吴书记因脚崴住院,各色人等都对书记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事,讽刺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表达对正义的呼唤。文章结尾引入深思。
【小题2】简要分析吴书记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对于吴书记“变相收受礼金,帮助乡下老者”这一行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拚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有段时间,我百思不解一个问题,这片野地都如此草肥树茂,庄稼地里产的粮食怎么就不够人吃呢?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挨饿受冻吗?没有人会告诉我答案,而且也无法向大人讨要答案。有一回,饭桌上啃着既黑又硬的窝窝头,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那片野地从哪儿来?二哥瞪了我一眼:吃饱一边玩去!父亲更是永远沉默。
⑧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
⑨野地是伟大的。
⑩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躲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选自2014年12月19日《文汇报》 ,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甩”的精妙之处。
【小题2】有人说第④段末句中的比喻用得不好,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小题3】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4】从全文看,第⑦段有何作用?
【小题5】对第11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想象冬天沉寂而富有活力的野地,进一步丰富了内容,拓宽了意境。
B.以“鸟”“兔子”都躲起来“”。
C.“野地更野”既表达对少年生活、同伴的怀念,又包含对村边野地的神往。
D.这一段景物描写丰富多样,画面开阔,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极富感染力。
【小题6】(小题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野地是伟大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
郭齐勇
熊十力的一生与世俗浮浅习气决绝,鄙弃随波逐流、追慕声誉、震慑于权威的奴才性格。他说:“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唯真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盖欲有造于学也,则凡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皆不能顾。甘贫贱,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欤。虽然,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这表达了熊十力的自立之道。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先生作为民族的哲人,虽生活穷困,却凭着他对***的万耀煌,让他送一百万元给熊十力办研究所。万耀煌派人给熊送去,熊当场退掉。来人说如不收下,回去不好交差。熊说,这不关你们的事,我熊某对抗战既无寸功,愧不敢当。
这年6月,徐复观将熊十力的《读经示要》呈送蒋介石,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先生办哲学研究所。熊十力再次拒绝。他给徐复观写信“吾生已六十有二,虽不敢曰甚高年,而数目则已不可不谓之大,不能不自爱护也。何敬之先生款,既不办研所,自须璧还,否则将成笑话也……如今士类,知识品节两不败者无几。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奉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我所欲为,不必由当局以财力扶持。”
这一封信最清楚不过地表明熊十力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名誉、自尊和学术生命,保持气节操守,坚持独立人格。虽然他非常想办哲学研究所,但因是政府最高当局资助,他宁可不办,也不能拿这笔钱。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最后由徐复观把这笔钱转赠了他处。
相关链接:
(1)熊十力: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在哲学家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海内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蔡元培称熊氏乃两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马一浮先生更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道生、玄奘、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
《熊十力:一头特立独行的熊》
(2)说到著述,熊十力既不是同代学人中笔耕最勤的,也不是著书最多的,但如果说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则又非《新唯识论》莫属。其第一稿撰写于学佛期间,此后,1923至1928年已经有4稿写出,经过1930稿直到1932年,才形成文言文本的定本;又经过12年的磨砺,到1944年方形成语体文本的定本。说到用心,在撰写《新唯识论》时,他曾为自己题一幅联:“道之将丧也,文不在兹乎?”,由此可见其人的自负与担当;说到心不旁骛,他在北大任教的数十年中,每周只上两节课,且只在家里上,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可见其用心之专与用力之勤。
(丁为祥《熊十力与<新唯识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熊十力认为做学问就不能考虑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只有真正有志于学问的人才能忘其苦而知其乐。
B.熊十力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在流亡困厄之中仍能神游玄圃,并且对哲学创作情有独钟。
C.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导致熊十力长年居无定所,饱受贫困、病痛的折磨,但他仍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D.蒋介石曾经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熊十力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十力坚决拒绝,并给徐复观写信解释自己不接受的理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本开头引述熊十力自立的一段话,既照应了题目中的“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又引出了对熊十力一生艰难生活的叙述。
B.熊十力年老的时候居住在重庆北碚穷乡破庙中潜心研究哲学,即使贫困仍竭尽全力阐释、发挥中国哲学精义。
C.熊十力在抗战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出了《新唯识论》和《读经示要》两部巨著,他的《读经示要》后来还被徐复观呈送蒋介石。
D.熊十力一直想建立一个由自己主持的哲学研究所,但又拒绝了蒋介石的资助,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抗战没有功劳,于是拒绝了。
E. 熊十力著作丰厚,在同时代学人中论笔耕勤奋、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心无旁骛,恐怕无人能够超出他。
【小题3】熊十力是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文中熊十力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作品的价值

①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以及《黑客帝国》《阿凡达》等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科幻作品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但这依然未能改变科幻作品的尴尬地位:它既不是科学领域的主流,也不是文学领域的主流,而是被大部分国人习惯看作“科普读物”沉沦在边缘状态。如何定位科幻作品,我们似乎应该厘清一个基本问题:科幻作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②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只被称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了捕捉这只“怪物”的行动。历经重重艰险,最后发现这只怪物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船……这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构想的潜水艇。因风而起浪,几十年后,英国建造的第一艘蓄电池动力潜水艇和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水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③科幻“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都已成为现实,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凡尔纳的科幻创作持奉科学主义信念,这一信念相信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激发了科学家们探索人类共同经验之外的事物的热情。

④在跨过19世纪末凡尔纳“科学颂歌”的时代后,当代西方世界的科幻创作者——小说作家、漫画家和电影编剧导演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以反思科学技术为己任进行创作。作品中普遍展示科学技术过度发展的荒谬后果,反复警示科学狂人滥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祸害,不断警告资本借助科学技术疯狂逐利,最终将极度危害地球环境和公众安全。

。但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偏偏没有汇入这个潮流之中。相反,他以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坚持他的科学主义创作纲领,他的《三体》系列作品反复表达和图解了这个信念。。而值得深究的是,刘慈欣虽然持有强烈的科学主义信念,他的创作并没有科学主义纲领之下应有的乐观。。粉丝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发现,刘慈欣对未来是越来越悲观了,《三体》更走向了大悲极致——人类文明被轻而易举地毁灭了。

⑥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之后,赞美声之外也有许多争辩,不过争辩的焦点都纠缠在“黑暗森林”法则能不能成立、光速能不能被超越之类的具体问题上,而有一个议题未被认真谈论过——刘慈欣抱持科学主义信念,又有着极大的反潮流勇气,为什么他的作品竟然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了呢?

⑦刘慈欣曾说他受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影响很深。克拉克的墓碑上有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这种信念有一个天真的核心在里面,内植于刘慈欣的创作中,就是坚信科学可以创造未来,未来的悲观不是由科学导致的。在“反思纲领”的科幻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人类在科技挤压下的无力与无能,或是人性在先进科技面前的挣扎,而与此不同的是,刘慈欣在他科幻小说特设的“思想刑讯室”里,对人性的自私、自大进行了科幻所特有的严刑逼供,这种对于现实世界惯性思维的冒犯与刺激,让读者看到人性的黑暗。正是人性的黑暗,拖曳着刘慈欣笔下的角色们,走向无可避免的悲观未来,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朴素伦理。

⑧有许多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语境中是不会被思考的,或者受到现有社会结构等的制约无法展开思考。科幻能够创设虚拟语境,跳脱当下、跳脱“此在”的束缚,把当下放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下去面对,在种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为我们开启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与伦理实验,激发人类想象、创造、预测、反思,以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

⑨将科幻视为“科普”读物,或认为科幻“多提供了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对科幻价值的低估。科幻作家们想象构造的前瞻与忧思,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而人类的未来,正是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以此来观照科幻,就可以理解为何科幻作品因其不可替代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小题1】第②段“因风而起浪”中的“风”“浪”在文中各指“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一段话放入第⑤段中,合理的位置是
一般来说,持科学主义信念的作品会向读者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像凡尔纳科幻中国版本的标志性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如此。
A.第⑴处B.第⑵处C.第⑶处D.第⑷处
【小题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都于科幻。
B.反科学主义创作已然成为科幻作品的主流。
C.科幻因不属于科学领域而不具备科普价值。
D.只有科幻的虚拟情境才能揭示人性的黑暗。
【小题4】第⑦段论述了第⑥段提出的“为什么刘慈欣的作品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这一问题,评析其论证效果。
【小题5】本文依照科幻作品发展流变来展开论述,分析其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培养,阅读内客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带火诗词类图书。
(摘编自2017《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
材料二: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各类媒体阅读时长比较表

(摘自网络资料)
材料三:
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7国民阅读报告》显示,虽然越来越多用户开始习惯于手机等信息接收方式,但从学生和中青年用户的阅读习惯看,他们对图书(无论纸书还是电子书)都存在明确需求,内容还将是图书市场的决胜因素;爱读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持续追求,对于精神食粮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各省的图书销量及用户数持续保持高增长,越来越多人加入阅读大军。其中,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仍然是阅读主力,但增长率趋于平稳;得益于线上购书的便捷性,中西部城市反而高歌猛进,湖南、宁夏、陕西、江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份,2016年订单量同比增长均超过70%。
方便快捷的电子书,深刻地影响着年轻的阅读群体。2016年,京东阅读APP年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07%,总阅读时长提升了379%。其中,男性占比超过七成,相较于纸书用户,性别差异进一步拉大。8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最高,占所有电子书用户一半以上,因此他们的书单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别让拖延症毁了你》《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欢乐颂》等成为2016年电子书的畅销书。
《2017国民阅读报告》认为,在需求型阅读的基础上,共读模式尤其是亲子共读、家庭共读等,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摘编自腾讯科技《京东发布2017国民阅读报告:阅读消费成趋势》)
材料四: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堪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受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问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同,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二、材料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成年人能够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但更乐意接受互联网和手机上的阅读方式。
B.2016年,成年人每天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时间均有回落,而用电子阅读器阅读的时间却有所增加。
C.相对2015年,成年人2016年上网浏览的时间接近,但手机阅读的时间每天却增加了将近半个小时。
D.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很少,日本、韩国都远超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显示,中国人阅读热情越来越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断培养,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过10本。
B.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已失去阅读主力优势,面中西部城市借助线上购书的便捷,反而高歌猛进。
C.方便快捷的电子书深刻影响年轻的阅读群体,2016年京东阅读APP男性占比超七成,8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最高。
D.受应试教育影响,工作时间长、无谓应酬多的中国人对读书都很抵触,更喜欢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
E. 纸、电“一起读”已成为90后和00后阅读的主流现象,他们的书单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
【小题3】针对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三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限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经济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张扬与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有文化体系的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关乎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春节过得怎样,可以直接体现人民生活是否幸福。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有着其它节日不可比拟的精神引领地位和活力。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要将它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将春节文化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文章先指出了长期以来对春节研究的局限,先破后立,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C.文章将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相提并论,意在体现春节文化走向国际的方法和路径。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前两段亮明观点,三、四段从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结尾总结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B.春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精心打造春节文化,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向世界。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强春节文化,最终做大春节经济,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D.春节要真正成为国际化的节日,就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